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玉米给大家推荐两张古典音乐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6518|回复: 26
11#

老玉米 在 2004-12-10 11:46:17 发表的内容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重协奏曲》
    贝多芬的《c大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1804年间,这段日子正是贝多芬创作丰收的时期,一系列辉煌杰作奔涌而出,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歌剧《费黛利奥》、《暴风雨奏鸣曲》等等。
    
    早在18世纪,不少作曲家,如巴赫、就已经创作过几种独奏乐器(组成协奏组)的协奏曲,由协奏组和乐队轮流演奏主题。到了18世纪后期,单一乐器的协奏曲开始产生并相当盛行,因此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在当时看起来就像一首复古作品,但它比亨德尔时代的作品更波澜壮阔。三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各有气象,互相交锋,火光迸射,汇成无比壮观的竞赛场面,可称为同类作品中的杰作。
    
    在这首精彩绝伦的作品中,既有辉煌灿烂的皇者之风,又有触及灵魂的深情对话,还有极富哲理性的苍劲感,大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气概和风骨,令人拍案叫绝。三种独奏乐器在技术和深度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大提琴尤其出色。贝多芬把大提琴这种长期被忽视的乐器提高到了同钢琴、小提琴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地位,它不再是个配角,而是与士卒共安危的将帅!这无疑是贝多芬的独创和功劳。在指挥的带领下,管弦乐队绝佳地丰富和推动着独奏部分的发展,配合着独奏乐器将音乐中的英雄气概和壮士豪情三倍地扩大,交响乐在此显现出一种罕见的、震人心魄的力量
    
    推荐版本:德国dg公司 dg415276-2柏林爱乐 卡拉扬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等 穆特小提琴、马友友大提琴、泽尔舍尔钢琴


严重同意,这绝对是被忽视的人间绝唱,这个版本也是我最喜欢的。
TOP
1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3#

最近买到一张维也纳三重奏团(vienna piano trio)演奏的《贝多芬,海顿钢琴三重奏》是一个叫nimbus records的公司出版的,双片装。第一张是贝多芬的作品,第二张是海顿的作品,录制的非常好,曲目选的也很好听。但是最有趣的是在演奏到精彩的时候乐队老是跺脚,而且录制跺脚的声音频率很底,一般的书架箱根本听不到,即便是我的spendor 2/3大书架箱(八英寸低音)跺脚也不明显,但是接上yamaha 低音炮后特别明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这张盘来检测你喇叭的低音效果。
TOP
14#

大家周末好,今天老玉米给大家推荐的是<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
    关于莫扎特,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此不再重复.
    cd编号:dg 449 208-2
    
    mozart .piano trios k.496&k.502
    演出:maria joao pires.augustin dumay.jian wang
    碟号:dg 449 208-2
    
    此碟中收录的mozart钢琴三重奏曲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全碟无一爆棚的曲目,而钢琴的清脆、小提琴的明亮与大提琴的深沉则是靓录音才能体现得出来的。这些曲子可以作为背景音乐,也可单独欣赏.我经常用这张片子作为试音碟(没有搞错吧?前面还说全碟无一爆棚的曲目.对就是它!!我个人认为其实检验一套音响的好坏只要三样乐器过关,那就是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恰好这里都有.)
    trio in b flat major, k.502 - piano trios k.496 & k.502 (pires-dumay-jian wang)
    01. i. allegro (8:07)
    02. ii. larghetto (8:17)
    03. iii. allegretto (6:03)
    04. i. allegro (11:13)
    05. ii. andante (6:28)
    06. iii. allegretto - var. i - vi (10:25)
    07. i. allegro assai (7:39)
    08. ii. adagio (8:55)
    09. iii. rondeau-tempo di menuetto (5:52)
    
    
    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中有一名华人大提琴家,很年轻哦,名字您要记住---王健,华人中为数不多的重量级音乐家啊!!
    
    我还有一套philips公司出品的.编号是446 154-2<mozart the complete piano trios>是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演奏的,双片包装,效果也不错.
    
    从网上找来一篇关于王健的故事,大家看看.
    
    王健的故事
    故事還是從這裡說起。
    
    在一九七八年拍攝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史坦在中國」裡,許多人對片尾那位「拉大提琴的小男孩」的音樂與大將般沉穩的臺風讚不絕口,這部片子也成為日後提到王健不可缺少的資料。不過近二十年後,王健卻以最平實的口氣談起這樁往事。照王健的說法,當年他根本不知道「拍紀錄片」這回事,老師只告訴他「要拉琴給史坦(isaac stern)聽」。但,誰是史坦?王健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只能模模糊糊告訴他是個「很有名的人」。
    
    提著琴走進房間,王健看到的是一個「可怕的人」:長相奇怪,墨鏡架在頭上,衣服的顏色以前更是沒看過。五分鐘後,突然有一群人衝進來架機器拍片,王健的琴才拉到一半,雖然緊張卻又不能停,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下去。後來史坦和老師說了幾句「可能是很好的話」,王健也不清楚。反正這次以後,王健一星期大概有三次得在接待外賓的場合演奏。
    
    王健的父親王樹棠是大提琴手,母親是長笛手,孩子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的時候正值文革初期。三歲那年,上海樣板戲團從各地招募一批最好的演奏家,王樹棠也在名單之列。但是王健的外祖父母都是文革要「革」的基督徒,因此母親不但無法一起到上海,帶著孩子只會生活得更辛苦,於是王樹棠獨自和王健從陝西來到上海。
    
    上海的日子非常單純,父親在空閒時「把中提琴倒過來,插上一根筷子」就開始教四歲的王健拉琴,而且嚴格規定一天不能超過五分鐘,但是這五分鐘必須很認真的鑽進去,「要就不做,要做就要用功」。「五分鐘天堂」當然很快就結束了,練習時間慢慢往上加,卻養成王健現在練習時間很少,一練習就很認真的習慣。父親也會到處抄譜、錄帶子。那時候還是使用大盤式磁帶,父親從各地一點一滴蒐集磁帶並剪貼好,偷偷翻錄許多蘇聯來的錄音。其中王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的米亞斯科夫斯基大提琴協奏曲:「很像路燈下那種灰濛濛的感覺。」
    
    文革在七歲結束,九歲上海音樂學院正式招生。本來父親無意讓王健報考,但是父子倆還是沒有戶口的外地人,考上音樂院就可以申請戶口。進入音樂院的王健還是跟著父親學琴,這一點老師倒是非常能夠諒解,父親與學校的合作相當愉快。
    
    以前我曾經從王健的資料上看過「被小澤征爾稱讚為世界級的大提琴家」,事情發生在一九七七年,小澤征爾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訪問中國大陸的時候。不過王健說到這件事卻有點無辜:「我根本不記得曾經拉給小澤聽過啊!」印象中他似乎是在波士頓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面前演奏,可能是首席告訴小澤有這麼一個小男孩,小澤在媒體前不經意說出來,就這樣被報紙寫成「小澤聽過王健的演奏後……」。面對這樣值得自我大吹大擂的好題材,而且有報紙為憑,王健卻覺得它只是個被誇大的小事而已。
    
    一年後,史坦到上海拍攝紀錄片,中國友人周文中介紹他一定要聽聽上海音樂學院那位「拉大提琴的小男孩」,這就是他在紀錄片出現的緣由。
    
    十六歲以前,紀錄片對王健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一位喜愛音樂、專門蒐集古樂器的美國華裔商人林壽榮看過片子後立刻寫信給文化部,表明他願意無條件出資贊助王健到美國學習,但是文化部以「無此前例」打回票。林壽榮在五年後直接寫信給王健的父母,表明他資助王健的意願。學校隨他挑選,而且保證會把王健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父母當然是萬般捨不得,特別是文革時期一年才能見一次的母親。但是他們知道要走音樂這條路就得出國,把家產全部變賣成一一八美金讓王健帶到耶魯大學。「很可恥的是,全部被我弄丟了。」
    
    原來當局認為王健有移民傾向,簽證折騰了很久才批准下來。王健搭上飛機還很緊張,就怕那裡出了問題會被送回國。抵達美國後,凶巴巴的海關似乎說他的簽證有問題,英語能力不夠的王健是一句也不懂。莫名其妙過關,前面突然又出現一個人:「到那兒?」這下王健聽懂了:「到耶魯大學!」「喔,耶魯啊,好,走吧!」王健鬆了一口氣,高高興興拎起行李就往前走,後來才想起「錢呢?」行李拿了,護照拿了,錢卻一時緊張給忘了。為什麼沒有想到回頭去找?「給我一千元美金也不往回走,我怕一回頭就會被送回國。」
    
    蒐集古琴的林壽榮拿一把一六二二年的阿瑪提給王健使用,現在王健使用的就是這把琴。林壽榮並沒有表明要送給他,但是也沒有要求任何報償,就這樣無條件的借給王健使用至今。王健不必打工,只要專心唸書、充實自己、聽音樂會就夠了,這對留學生來說非常罕見。
    
    中國中央交響樂團在一九八七年訪問美國,十四場音樂會的獨奏者分別是王曉東、王健與李堅。但是王曉東的手出了問題,場次全由王健代打。也因為這一系列音樂會,王健和李堅都成為icm旗下藝人,陸續有一些零星的職業演出。
    
    王健剛到美國的時候,林壽榮的身體已經是一星期得洗腎三次,他在三年後逝世,享年67歲。這時王健正好要離開耶魯到茱麗亞音樂院唸書,茱麗亞的學費是出名的貴,林家雖然有心卻也沒有餘力再全額幫助。紀錄片的導演知道王健的困難後,及時伸出援手讓他進茱麗亞學習。
    
    在茱麗亞唸到三年級,王健因為日漸增加的演奏機會離開學校。雖然音樂會場次愈來愈多,王健卻自承完全沒有走入音樂圈的感覺,「到現在能說真正融入西方樂壇的華人大概還是馬友友與林昭亮而已」。
    
    貴人在一九九三年又出現了。王健在一九九三年受邀參加法國蒙彼利埃的音樂節,他代表年輕一代新秀,大師級代表則是皮耶絲與杜梅。經理突發奇想,他想讓大師與新秀合奏一場鋼琴三重奏。「他們本來不願意和我搭的,」王健說:「後來在經理的堅持下勉強合了一下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排練結束後,皮耶絲對王健說兩句話:「我們想和你組三重奏。」「在deutshce grammophone錄音。」王健用「晴天霹靂」來形容這兩句話。
    
    接著王健從法國搬到皮耶絲在葡萄牙的農場。由於中國護照不論到那兒都需要申請簽證,皮耶絲特地請葡萄牙總統親自核發葡萄牙護照給王健。對王健來說,皮耶絲是他接觸過的音樂家裡,不論音樂或為人都是最頂尖的一位。不過皮耶絲也給王健帶來一點小小的困擾。搬到葡萄牙後,王健和皮耶絲的女兒有過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事情已經結束了,現在樂界卻盛傳「王健是因為皮耶絲的女兒才能和皮耶絲/杜梅合作」。直到現在,很多人見了王健現任葡萄牙籍女友還會對著她說:「啊,原來妳就是皮耶絲的女兒。」「事情有先後,真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王健顯得有些無奈。
    
    dg目錄已經很久沒有新的鋼琴三重奏錄音。一九九四到九五年間,這組新搭檔錄下布拉姆斯兩首鋼琴三重奏(447 055-2)與莫札特鋼琴三重奏(449 208-2);而從九七7下半年開始,王健正式成為dg旗下專屬藝人,是這個百年公司史上第一位華裔專屬藝人,近期推出與湯沐海、葡萄牙古本江交響樂團合作的海頓大提琴協奏曲後,今年六月與九月分別預定與鄭明勳、阿巴多及柏林愛樂錄製梅湘《時間結束》四重奏與布拉姆斯複協奏曲,小提琴都是夏漢。
    
    王健認為他的音樂完全受父親影響,基礎則在上海音樂學院奠定;美國的教育只是讓他接觸到更多資訊,欣賞更多不同的音樂會。風格呢?由於早年接觸的都是蘇聯的錄音,多少會受到俄式風格的影響,「可能和羅斯特羅波維奇比較接近」。走過許多地方,王健漸漸融合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一九九○年在delos灌錄的唱片「推出王健」(「presenting jian wang」,de 3097)正是他大量吸收與摸索,開始豐滿羽翼時期的錄音。現在倒回去看雖然已經不是那麼滿意,卻也是王健成長過程裡的一個紀錄。
    
    二○○○年在臺北再見到王健,兩年不見的他有了更令人吃驚的成長。二月二十五日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合作的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是一首讓人熟到不能再熟的作品,但是欣賞王健演出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很熟的曲子裡,還能處處發現新意與驚奇;即使在琴音如游絲一般細緻的時候,聽眾的全副精神、情緒甚至呼吸,都仍然被他牢牢抓住。特別是第三樂章的結尾,相信任何唱片、音樂會都很難聽到如王健般美到極點、扣人心弦的詮釋。王健以他細緻、富歌唱性的琴音,精心的塑造出一個溫暖純樸的美麗小世界。不少人因為王健的歌唱性而讚美他是「馬友友第二」,但是這場演出之後,我非常肯定,詮釋更接近純音樂美學的他已經是「王健第一」。
    
    想起和王健初次見面的時候,他不論對誰都是客客氣氣的伸出右手:「你好,我是王健。」王健有很多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從他口中說出來卻是那麼平易。他不誇口自己多麼有名,從小是如何了不得的音樂神童,那位大師又是如何稱讚他。談到小時候的「天才事蹟」只是淡淡的以一句「據父親說拉得有模有樣,我是完全不記得了」帶過。無論什麼時候見到王健,他永遠是認真專注而又謙和,和紀錄片裡的小男孩一模一樣。不過「和父親比起來,我一點兒也不認真。」王健說。
    
    音樂會後,我坦白告訴王健:「我非常喜歡你的德弗乍克。」猜猜他怎麼回答?「我很得意……看來那天我應該是拉的還不錯。」看,這就是王健!(2000年3月)
TOP
15#

【haydn/hummel/hertel/stamitz: trumpet concertos】
    海頓/胡麥爾/史塔密玆/赫爾特:小號協奏曲
    
    作曲家:海頓、胡邁爾
    演出者:哈登伯格、聖馬丁室內樂團
    指揮:馬利納
    樂團:聖馬丁室內樂團
    唱片公司:飛利浦唱片公司
    類別:古典音樂
    唱片編號:4202032
    
    这是一张很容易接受的唱片,全部曲目都带着进行曲般的节奏.古典音乐如同古典名著,每个人都想通读过但是很少有人能耐住性子去读.但是这张唱片可不是枯涩难懂的.有时毫无音乐爱好的朋友来访,给他听听这首曲子似乎都很喜欢.包括七旬的老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海頓】
    
    英文姓名:haydn, franz joseph
    生卒年月日:1732/03/31--1809/05/31
    國籍:奧地利
    樂派:古典樂派
    
    【生平簡介】
    
      被稱為「交響曲之父」的海頓,一生共寫了一百零四部交響曲,至今尚無人能夠打破他的紀錄。
    
      海頓生於一個修車匠的家庭,八歲時得到維也納聖史蒂芬教堂的獎學金,進入它的唱詩班,他在這裡一直待到十七歲變聲為止。離開唱詩班後,海頓的經濟來源都不算穩定。他先在以教鋼琴、給人伴奏等維生;之後在老師尼科洛?波爾波拉手下擔任助手,這個職務他一做就做了十年,這段期間老師教他作曲、音樂,他也試著創作一些作品。漸漸地海頓的作品受到一些貴族的注意,最後並得到埃斯泰哈齊親王的賞識,到他的宮廷中服務。
    
      1716年他被任命為安東˙埃斯泰哈齊親王的樂長助理,不久就升為樂長。親王的位置後來由安東˙埃斯泰哈齊親王的弟弟尼古拉斯繼承。這兩個親王都喜愛音樂,尼古拉斯甚至蓋了埃斯泰哈齊宮,在宮中有兩個劇場,一個專門演出歌劇,另一個則演出木偶劇;此外,還有兩個音樂廳。海頓音樂身為音樂樂長,手下管理一個樂團、一個小教堂唱詩班、一個歌劇團,和一支銅管樂隊。
    
      海頓一生的創作都是為了親王所寫,親王每週會到這個宮殿休息,每次來要舉行兩次兩小時的音樂會、兩次歌劇演出、一次木偶劇演出、三次禮拜。為了應付龐大的演出量,海頓時時刻刻都在創作,他將人生最精華的三十年都奉獻給這裡。
    
      1790年喜愛音樂的親王去世了,繼位者對音樂並不感興趣,埃斯泰哈齊的音樂盛況以不復以往。但此時海頓已經名滿歐洲。1791年親王允許他休假,他應邀到英國訪問。海頓在倫敦舉行兩次大規模,且受到歡迎的巡迴演出,還接受牛津大學的榮譽協會。一七九五年海頓回到埃斯泰哈齊親王身邊,繼續服務到1803年退休為止。此後定居在維也納,並在自己的住所舉行音樂演出,招待王公貴族和自各地來訪的音樂家。
    
      海頓創作期的高峰是在埃斯泰哈齊宮的那三十年間,他也有一些歌劇創作,但是不如交響曲來的重要。海頓的交響曲結構緊密、開朗明亮、富有旋律性,至今仍受到大眾的歡迎。
    
    【馬利納】
    
    英文姓名:marriner, sir neville
    生卒年月日: 1924/04/15 --
    國籍: 英國
    
    
    【生平簡介】
    
    
      指揮家與小提琴家,1924年4月15日出生於英國林肯。馬利納早年在英國皇家音樂院學習小提琴,1949年加入馬丁弦樂四重奏,1949年到1959年在皇家音樂家教授小提琴。馬利納在1952年到1956年擔任愛樂管弦樂團第二小提琴首席,1956年到1958年加入倫敦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1958年與朋友一同創辦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並擔任該團音樂總監到1978年。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之外,馬利納分別擔任過洛杉磯室內管弦樂團(1969年到1978年)與明尼蘇達管弦樂團(1979年到1986年)首席指揮。英國皇室在1979年授予馬利納騎士稱號,1985年授予爵士爵位。(文/ 陳效真)
    
    
    【哈登伯格】
    
    英文姓名:hardenberger, hakan
    生卒年月日: 1961/10/27 --
    國籍: 瑞典
    
    
    【生平簡介】
    
    
      小號演奏家,1961年10月27日出生於瑞典馬爾摩,八歲在馬爾摩跟隨尼爾頌(bo nilsson)學習小號,接著進入馬爾摩皇家音樂院與巴黎音樂院學習,並在巴黎、慕尼黑與日瓦內的小號比賽中獲獎。哈登伯格對現代音樂家的作品相當感興趣,也致力於擴展新的小號曲目。直到目前為止,作曲家李格第、華金斯、桑德斯特隆等人都寫過小號作品題獻給哈登伯格。亨策的小號協奏曲在1992年也由哈登伯格首演。(文/ 陳效真)
    
    
    
    track list
    01
    hummel trumpet concerto - 1. allegro con spirito
    09:36
    02
    2. andante
    04:46
    03
    3. rondo
    03:48
    04
    hertel trumpet concerto -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02:40
    05
    2. largo
    04:55
    06
    3. vivace
    02:31
    07
    stamitz trumpet concerto - 1. allegro non troppo presto
    06:44
    08
    2. adagio
    04:27
    09
    3. allegro molto
    04:38
    10
    haydn trumpet concerto - 1. allegro
    06:12
    11
    2. andante
    03:49
    12
    3. allego
    04:26
TOP
16#

老玉米 在 2004-12-8 20:32:48 发表的内容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spring><kreutzer>.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莱采>.我有七八个不同版本,这里特别强调三个版本:
philips出品.
<谢霖,鲁宾斯坦版>bmg公司出品.这是日本jvc公司的k2技术制作的,采用真空管录音.琴声柔美细腻,胆味十足.两位大师的演奏极具感染性.柔情四溢,余味缭绕.
⑶<帕而曼,阿肯世那吉版>decca公司出品.


DG的两个版本:1)梅纽因和肯普夫,2)克莱默和阿格力希的版本您觉得怎么样?我听过第一个,感觉这两位老大师合作的版本非常好,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演绎。

另外您说的谢林和鲁宾斯坦的版本是他们俩在58年录的那个版本吗?我听这个版本怎么觉得录音很一般?不知道是不是我听的这个法国重发版的压片有问题。而且这个版本演绎的非常快,一般要40分钟的克鲁采他俩用了32分钟就演完了,快得让我非常难以接受。
TOP
17#

ludwig2000 在 2004-12-12 23:36:59 发表的内容
老玉米 在 2004-12-8 20:32:48 发表的内容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spring><kreutzer>.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莱采>.我有七八个不同版本,这里特别强调三个版本:
philips出品.
<谢霖,鲁宾斯坦版>bmg公司出品.这是日本jvc公司的k2技术制作的,采用真空管录音.琴声柔美细腻,胆味十足.两位大师的演奏极具感染性.柔情四溢,余味缭绕.
⑶<帕而曼,阿肯世那吉版>decca公司出品.


DG的两个版本:1)梅纽因和肯普夫,2)克莱默和阿格力希的版本您觉得怎么样?我听过第一个,感觉这两位老大师合作的版本非常好,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演绎。

另外您说的谢林和鲁宾斯坦的版本是他们俩在58年录的那个版本吗?我听这个版本怎么觉得录音很一般?不知道是不是我听的这个法国重发版的压片有问题。而且这个版本演绎的非常快,一般要40分钟的克鲁采他俩用了32分钟就演完了,快得让我非常难以接受。

梅纽因和肯普夫的版本我是盗版的,感觉一般.不知道原版如何.克莱默和阿格力希的版本我很喜欢,也是盗版.没有听过原版,不敢乱说.我说的这几个版本我都有正版.我说的谢林和鲁宾斯坦的版本就是他们俩在58年录的那个版本.
感觉录音效果最好还是帕尔曼和阿思肯那吉的.
TOP
18#

海顿的四重奏,海顿的一生共写了83首四重奏,专家们谈到海顿的四重奏,都是赞扬其"完美的形式""透明,简洁与清晰",以及四件乐器各具个性而又深刻统一.形容其"柔和,幽默,新鲜,优雅,迷人,洁净而又机智--几乎无懈可击.因此海顿也被誉为是弦乐四重奏之父.
    今天公认他最好的弦乐四重奏是op.76的六首,完成于1797-98年,当时年近70.行家们钟爱的作品是第二号"五度",三号"皇帝",四号"日出".其实不光行家,我们业余人士和发烧友也能在第一耳朵就能听出"好听",毕竟音乐是互通的最好语言.
    前几张唱片有些朋友说不好买,今天要说张好买的,那的就是中国音乐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海顿<皇帝,五度,日出弦乐四重奏>,本版是引进的naxos版权,虽然是国内出的,但是音质仍然是可圈可点,非常清晰.原版获得英国企鹅三星带花评鉴.看看结论吧<这张唱片选了海顿最著名的四重奏作品,其演奏证明了他们与大师的搭配相得益彰.他们将曲子的性格捉摸的很准确,第一小提琴尤其给人许多惊喜.naxos的录音也为曲子完成贡献许多,声部很平衡,不漏细节.海顿明快的风格和节奏感在此专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家可能要问那里有售--各家大的新华书店!!!
TOP
19#

维瓦尔第的<四季>.这张唱片实在是太有名了,也是我发烧十几年来所见到版本最多的曲子.我们常看到图画表现的四季,但作者用音乐来表现了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其实大家平时经常听到这首曲子,只是有些朋友对不上号罢了.作者在每个季节前都写了一首诗,举个春天的例子吧:第一乐章:快板.春光重返.鸟之歌.森林的喃喃细语.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二乐章:宽广,徐缓地.云散雨止,小鸟又唱起动人的歌,牧童和他忠实的狗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小睡.第三乐章:快板.风笛声中的乡村舞曲.至于这些东西是怎样用音乐来表达出来的,大家自己从音乐中去领会吧!!
    
    推荐版本:阿卡多与拿波里独奏家合奏团的演出版本.1987年在意大利克里莫纳音乐节的现场实况.philips 422 065-2.企鹅三星带花推荐.在这张唱片里,阿卡多用了四把世界著名的斯特拉底瓦利琴,每把琴演奏一个季节.
TOP
20#

Verdi and Variations (原装英版CHANDOS唱片公司,编号CHAN 9662)

  这是一张非常好听的CD唱片,对于喜欢古典乐的朋友来说可千万不要错过。其中的几段音乐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精彩唱段“饮酒歌”等改编而成的,由小提琴与弦乐队共同演绎出优美的旋律,主旋律以小提琴为主,中提琴与大提琴所营造出的温润、畅快的气氛让人留连忘返,兴奋不已。在网上看到很多朋友谈论《辛得勒的名单》中的音乐,这张唱片是可以媲美甚至超越《辛得勒的名单》。区别在于那是伤感而揪心的曲子,而这是欢乐和甜美的。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器材做测试时,小提琴是不可少的。小提琴可以测试高频的延展特性(余韵的延迟时间较长),高频不能有刺耳的“毛刺”声。声音要松又不能太松,声音要亮又不能太亮,泛音要丰富又不能太丰富。要有松木散发出的味道,马尾弓擦弦时的声音要有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感,中高频要有丝一般的质感及温润感。腔体产生的共鸣声要明朗,要有木质感。手指揉弦时的声音变化要清楚,声音要紧又不能太紧。这张唱片不光好听,还是很好的试音碟。缺点是:音乐实在太美了,以至于有时聆听时被音乐吸引忘记了试音本身。相关图片:
http://www.2858stock.com/cdlist/cdlist1/images/13246f.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