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欣赏笑话集 [复制链接]

1#
某年某月某日,婼奥-皮尔斯在北京与观众见面。
有“专业人士”向皮尔斯问道:“您弹的巴赫《英国组曲》,弹出了英国人的优雅,《法国组曲》弹出了法国人的浪漫,请问您是怎么样做到这样一种境界的?”
皮尔斯不客气回答道(大意),巴赫作品是没有地域风格的,这正是巴赫的伟大之处。英国组曲之得名,是因为是在英国写作的,同样,法国组曲得名也是因为在法国写完的。
这样的讽刺是很到位的。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分享 转发
TOP
2#

欣赏音乐需要想象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与音乐本无关系的东西把自己的想象力给歪曲了。
TOP
3#

飞飞飞 在 2004-12-7 13:07:38 发表的内容
说到古典音乐方面的主持人或专栏写家,我又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朱纬的,他在上海的《音像世界》某一期
撰文评论TELARC出的一张碟,他将碟名翻译成“快步中的维也纳”,而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维也纳音乐节”,可能他把英文FEST(节日的缩略语)错看成了FAST


朱纬一看就不像是个武文弄笔之人,听他制作的音乐节目可以让我的耳朵吐出痰来。不信可以听一下94.7德某某Hi-fi栏目。感觉谢力晰也开始重复自己了。看来这个下坡路是必然的了。
TOP
4#

要是他在中国写了个中国组曲,可能就会有人在里面找出中国风味了。
这让我想写了鲁讯先生,在语文课里也是找出许多类似的东西,也不知道鲁讯先生同不同意。
TOP
5#

呵呵,那个皮尔斯还真不给面子,竟然当众讽刺
TOP
6#

说到古典音乐方面的主持人或专栏写家,我又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朱纬的,他在上海的《音像世界》某一期
撰文评论TELARC出的一张碟,他将碟名翻译成“快步中的维也纳”,而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维也纳音乐节”,可能他把英文FEST(节日的缩略语)错看成了FAST
TOP
7#

kkmail 在 2004-12-6 20:46:28 发表的内容
呵呵,那个皮尔斯还真不给面子,竟然当众讽刺


其实皮尔斯不是讽刺他,只是想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但是,没办法,讽刺效果就这样出来了。
所以很多争议是很无奈的。
TOP
8#

飞飞飞 在 2004-12-7 8:51:31 发表的内容
我这边也有一个笑话,某日某电台音乐类节目,
主持人话题谈到莫扎特,其中有听众打电话进来,
问主持人是否知道莫扎特的年龄,主持人回答不上来,
很尴尬,幸好主持人口齿伶俐,马上转移话题答到“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音乐”?!
我在想,或许音乐家的年龄并不必记得很牢,但作为一个音乐主持人,事先准备好音乐家的生平资料也是应该的,况且莫扎特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记住他36岁的年龄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现在的主持人啊,看不懂。


如果是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人的话,那么这样的知识空白是不应该的。当然,莫扎特年龄终究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点,明白了就记住了,还不算什么,如果是态度或方法出现问题,那问题就要复杂多了。
TOP
9#

我这边也有一个笑话,某日某电台音乐类节目,
主持人话题谈到莫扎特,其中有听众打电话进来,
问主持人是否知道莫扎特的年龄,主持人回答不上来,
很尴尬,幸好主持人口齿伶俐,马上转移话题答到“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音乐”?!
我在想,或许音乐家的年龄并不必记得很牢,但作为一个音乐主持人,事先准备好音乐家的生平资料也是应该的,况且莫扎特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记住他36岁的年龄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现在的主持人啊,看不懂。
TOP
10#

在某音乐网站上,有该网站的“资深评论员”说道,阿巴多新出的这套马勒全集如何如何差云云,事实上他说的“这套全集”实际上只有3、7、9,凡是多留意一点的人都知道,但居然这位资深人士就敢睁眼说瞎话。我跟帖指出他的错误,我的帖子却被删了。
按照他的描述,他可能仅仅听过3,因为3里有他说的特点,如音色暗哑等。即使全部听完3、7、9,就可以对这“这套全集”指点江山,勇气也实在可嘉。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11#

国内曾将贝多芬的音乐解释成反抗××制度的压迫,拔的很高。
TOP
12#

某磁带上,曾把夏布里埃的《西班牙》当成拉威尔的作品收进拉的作品专辑。后来我在拉威尔的作品中,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西班牙》。
TOP
13#

经常去中图上海公司(武定路555号)的朋友都知道那儿有一个程(博垕)老师,他的确对唱片有研究,
但有一次他在接受上海《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8期)《传统唱片业面临尴尬》的专题采访时,
却说“任何音乐都需要炒作,巴赫在门德尔松之前就没有炒成功;维瓦尔第的《四季》,直到50年代他才听到,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灌录过,音乐作品不炒作不出名,音乐不好,靠炒作也没用”
???
TOP
14#

你一帖我一帖,都成了集子了,所以改名。
TOP
15#

上山砍柴 在 2004-12-9 15:03:50 发表的内容
“炒作”这说法是值得商议的,当然如果是嬉皮化的说法,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说“巴赫在门德尔松之前就没有炒成功”则太恶心了,一点也不好笑。


如果巴赫的音乐淹没在历史中,我敢说不是巴赫的不幸,而是全人类的不幸。
TOP
16#

飞飞飞  在 2004-12-9 9:11:56 发表的内容
经常去中图上海公司(武定路555号)的朋友都知道那儿有一个程(博垕)老师,他的确对唱片有研究,
但有一次他在接受上海《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8期)《传统唱片业面临尴尬》的专题采访时,
却说“任何音乐都需要炒作,巴赫在门德尔松之前就没有炒成功;维瓦尔第的《四季》,直到50年代他才听到,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灌录过,音乐作品不炒作不出名,音乐不好,靠炒作也没用”
???


对啊!
TOP
17#

zjize 在 2004-12-6 13:37:07 发表的内容
要是他在中国写了个中国组曲,可能就会有人在里面找出中国风味了。
这让我想写了鲁讯先生,在语文课里也是找出许多类似的东西,也不知道鲁讯先生同不同意。


我觉得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TOP
18#

“炒作”这说法是值得商议的,当然如果是嬉皮化的说法,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说“巴赫在门德尔松之前就没有炒成功”则太恶心了,一点也不好笑。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19#

mahler2004a 在 2004-12-9 18:02:57 发表的内容
如果巴赫的音乐淹没在历史中,我敢说不是巴赫的不幸,而是全人类的不幸。


同意
TOP
20#

上山砍柴 在 2004-12-13 9:46:33 发表的内容
我还见过有些人就这么写:不听某张唱片,发烧的段位要降多少多少级云云。
恶心。

是的:有些乐评人才真恶心,他可能连听都没听就乱写一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