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乐坛世纪回顾之大事年表 [复制链接]

查看: 6786|回复: 36
21#

我觉得《帝女花》才是经典
TOP
22#

很怀念那个纯真年代,每每老歌响起,心中总是感慨万千!
TOP
23#

carrieh 在 2004-12-23 10:46:09 发表的内容
clk 在 2004-12-23 8:54:51 发表的内容
帝女花是經典但不是流行曲.呵呵!


你未看清标题。

哦是啊,不過帝女花确是港人不可忘記的經典
TOP
24#

我怀念黄家驹,温拿,太极的年代
TOP
25#

香港樂壇的昨日: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8048&ntypeid=11
TOP
26#

回顾“达明一派”-----今夜星光灿烂
在Beyond的那个年代,还有个乐队是我非常喜欢的。就是由黄耀明和刘以达组合的“达明一派”!他们和Beyond一样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属于另类!不向商业低头!
还有朋友记得他们吗?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达明一派   (相关作品)
1962
黄耀明(Anthony Wong)6月16日出生.

1963
刘以达(Tats)2月27日出生.

1980
经乐评人黄嘉豪的撮合下, 刘以达组成乐队DLLM

1981
黄耀明在香港某大电视台任助导

1982
DLLM解体,刘以达曾在北角某商场办过Band房.同时他亦对电子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

1983
刘以达年间组成OEO(Oriental Electronic Orchesta),玩带有东方味的Electro-Pop作品.
黄耀明在广告公司任职Casting Co-ordinator

1984
黄耀明开始在商业二台任DJ,曾主持《突破时刻》

1985
刘以达已经为本地歌手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谭咏麟的《墙上的肖像》,《剌客》;许冠杰的《我是太空人》等
刘以达欲再组组合,在现已停刊的《摇摆双周刊》上刊登广告寻找合作伴侣,黄耀明便应征,试音时唱了一首Culture Club的作品,两人一拍即合.资深广播人俞为他们取名"达明一派",并介绍他们入宝丽金唱片公司.

1986
三月推出第一张EP《达明一派》测试市场反应;
黄耀明担任电影《恋爱季节》男主角;
九月推出第一张大碟《达明一派II》,唱片并收录电影《恋爱季节》主题曲《Kissme Goodbye》,和两首由方心美主唱的插曲《梦竟成真》和《我是能源》
 
1987
黄耀明得'最有前途新人奖'
四月推出大碟《石头记》,曾连续三星期成为本地中文唱片销量冠军.此碟乃公认是达明最经典的作品:开始的《离》和结尾的《弃》把全碟贯穿为一张概念唱片.
七月推出混音EP《达明一派remix》,收录有电视剧《镭射青春》的主题曲《长征》唱片公司推出第一张达明的镭射唱片,名为《86/87纪念集》
九月达明叁与演出进念舞台剧《拾月》,并负责音乐.
十二月推出大碟《我等着你回来》,制作上明显有目标和野心,是之后比较高调谈香港政治的开端.

1988
88年头的乐坛颁奖礼中,达明收获甚丰:
《我等着你回来》获港台最佳唱片封套(由张叔平设计);
《石头记》获港台"最受欢迎演出中文歌曲"奖;
TVB十大劲歌金曲总选获最佳乐队组合;
香港电视金唱片最佳和唱组合奖.
三月推出混音大碟《夜未央》,唯反应与上张《达明一派remix》有距离.
六月推出大碟《你还爱我吗?》,主题曲《你还爱我吗?》笑谈香港与香港人的感情.
十二月推出第一张精选专辑《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达明一派》,收录唱出移民潮下的心声的《今天应该很高兴》,和unplugged版本的《马路天使》
 
1989
五月推出大碟《意难平》,作风较之前的唱片内敛和自省,多谈爱情和肉欲.其中有在中文歌中首次谈及爱滋病的《爱在瘟疫蔓延时》
发表《石头记》和《马路天使》的国语版本,收录在宝丽金的国语杂锦唱片中.

1990
一月推出专辑《神经》
达明一派为中国大陆女歌手王虹(以一曲《血染的风采》红遍华人社会)监制大碟《风采依然》,亦是唯一一张以达明一派的名义为监制的唱片.
年中筹备第一次大型演唱会,但因二人在演唱会的概念中出现分歧,最后以黄耀明的想法(加插舞台剧的概念)完成十一月的《我爱你演唱会》(在红体育馆,2场),之后二人便分道扬镳.
十一月推出新曲加精选专辑《不一样的记忆》:本来达明预算这张会是另一张全新唱片,但因赶不及演唱会和二人之间有分歧的关系,而无法完成,仅制作了两首新歌《是我有错吗?》和《我爱你》.
 
1991
港台第十三届十大中文金曲,《天问》获「最佳中文(流行)歌曲奖」
达明正式宣布暂时解散
唱片公司推出精选专辑《回想..Thebestof达明一派》

1992
黄耀明加盟音乐工厂,推出第一张个人作品《信望爱》,惜曲高和寡.
三月在黄耀明作大专巡回演出时,刘以达曾客串结他.此乃达明二人在达明解散之后首次共同演出.刘以达与一女歌手"梦"组成"刘以达与梦",推出唯一一张大碟《刘以达与梦之末世极乐》,BMG出版.又是一张概念出色的作品,可惜叫好不叫座,组合亦随即解体.之后刘以达专注于电影配乐的工作上,"梦"据云做回正常上班族.

1993
黄耀明发表第二张个人作品《借借你的爱》
刘以达发表原声电影唱片《诱僧》,荣获第三十届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

1994
宝丽金推出另一张达明的精选唱片《继续追寻达明一派精选》
黄耀明在台湾发展,发表国语唱片《明明不是天使》,并重新用国语演译达明旧作《禁色》和《一个人在途上》
刘以达发表两张电影原声唱片《秋月》和《醉生梦死:湾仔之虎》
刘以达组成乐队「刘以达官立小学」

1995
黄耀明与音乐工厂解约,转投新成立的正东唱片(宝丽金的附属公司),十二月发表专集《愈夜愈美丽》.其中的《春光乍泄》唱到街知巷闻,唯此曲亦曾被指抄龚Blur的《ToTheEnd》.
刘以达埋头制作他的首张个人大碟.
经资深广播人陈小宝的推动,黄耀明和刘以达同意以达明十周年纪念的概念重组达明.

 
1996
黄耀明凭《春光乍泄》获得九个传媒奖项.
二月刘以达发表首张个人专集《麻木》,写照出古今人类与地球之间存在问题,和人对周遭病态的冷感的概念唱片.刘以达主唱三首作品,其他则交由其他音乐人(如王菲,黄秋生,胡蓓蔚等)主唱.

六月正东推出Tribute唱片《天花乱聚(我们都唱达明一派)》,由众多歌手和组合(如草蜢,关淑仪,陈慧琳,普普乐团,软硬,黄秋生,Black Box等等)重新演译达明旧作,并为此开过音乐会,达明二人亦有出席.

十月宝丽金推出5CD套装《为人民服务》,收集大部份达明作品和CD化了部份旧作.
十月达明发表全新专集《万岁万岁万万岁》,第一首推出宣传的作品是《每日一禁果》.
十月在湾仔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四场(后加至六场)演唱会「万岁万岁万万岁演唱会」,气氛热烈.

十一月前唱片公司宝丽金推出《88极品音色系列.达明一派》

十二月佐敦道嘉利大厦五级大火,传《万岁万岁万万岁演唱会》的录音母带被大火烧毁,事后母带经抢救后仍可使用.
 


1997
刘以达官立小学发表电影原声唱片《三个受伤的警察》

达明获得主要传媒四个奖项:
1、商业电台咤叱乐坛颁奖:组合银奖,至尊歌曲大奖(每日一禁果)
2、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3、最佳原创歌曲(每日一禁果)
4、新城劲爆:另类歌曲奖(每日一禁果)

二月达明发表现场录音专集《万岁万岁万万岁演唱会》

28/2至2/3间黄耀明在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黄耀明人山人海演唱会",演译其他歌手的名作,并揉合舞台剧,展现后过渡期的暴戾和情怀.

五月中唱片公司发表双CD版本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演唱会》
五月黄耀明发表演译不同时代名曲的大碟《人山人海》,副题是「大时代曲现在进行式--我们都在这里」

30-31/5黄耀明以人山人海演唱会的概念,在红体育馆以商业电台的名义,举行两场"创作人山人海黄耀明演唱会"之后如何?当所有颁奖礼完结之后,达明一派便会分道扬镳.短期内,在香港二人不会再「安哥」演唱会,因为场数太多便没有新鲜感,但海外的演唱会会以「达明一派」形式继续,尤其他们很想回内地演出。
黄耀明谓,这是两人的共同心声,因为内地与香港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但如果他们的音乐可引起同胞的共鸣的话,会是很令人振奋的事。他们自八八年在广州举行演唱会至今未回过内地演唱,但当时情景仍记忆犹新。虽然观众很希望「达明」复合,不过两人已有协议,仍会分开各自发展。基于「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不想合作到没人捧场才解散,而且没人可保证两人的合作永处于高峰,故倒不如留个美好回忆予观众。
TOP
27#

只爱BEYOND!!
TOP
28#

张国荣两辈子--从狂热“谭张对垒”到无悔“程蝶衣”
岁月流转,张国荣 渐渐长成了一棵传说摇曳披垂的神话常青树,傲立在纷扰的香港娱乐圈--从漂亮的歌星,疯狂少女的梦中人,到香港最敢放肆忠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演员,人们嘴里"不老的哥哥"。

  不管怎么说,从《霸王别姬》、《风月》到戛纳风光归来的《春光乍泄》、铺天盖地的《红色恋人》,人们无法跳开张国荣阅读香港演艺圈。

  不管是否喜欢他,人们都会承认,如果没有了哥哥,就会缺少一抹最浓艳最眩目的绯红光泽。

  他的歌声、他的个性、他的美丽、他的微笑、他银幕上千变万化的形象,都是大众最灿烂的梦--我们不敢尝试的放纵他敢,我们梦寐以求的光华他有,我们苦恼着的脆弱他也苦恼,我们向往着的自由他也向往……

  所有的人能从他身上满足不同的渴望,而哥哥本人又活得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缤纷、比我们所能期待看到的还要过瘾。

  **奔向深渊的张国荣--哥哥的两辈子

  张国荣的影迷和歌迷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因为他的一生是断裂的两部分:一半摇荡在寂寞的奋斗和名声的苦涩中,无辜却一再受伤害;一半看透了世事的无常的自己的需要,不在乎一切外来的评判。所以,张国荣有两次生命,真的--

  第一次是活在歌声中的一个名叫Leslie的偶像巨星。从一个追求生命辉煌的青春男孩成长为功成名就的男人,尝尽了奋斗的艰辛和名人的无奈。最辉煌时他却突然宣布退出歌坛,从万众瞩目的光圈中消失--那个叫Leslie的歌者死了,杀死他的是失落、流言和压力。第二次是活在银幕上的、昵称"荣少"的国际大影星。演绎着或大胆或性感的风情、述说着或阴郁或凄凉的故事。荣少已看惯人间的起起落落、看透人间的真真假假,活得冷漠而洒脱。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议论,只演能演的戏,唱爱唱的歌,做想做的人。

  当年的歌迷指责现在的哥哥没有一点儿血性和丈夫气慨,在装腔作势的电影里半阴不阳地故作姿态。

  他的影迷则根本不屑当年那个劲歌热舞的毛头小子,觉得那段偶像岁月是长在张国荣生命中的一个小脓包。

  撕裂了张国荣,是一个人的两辈子。

  **关于Leslie:歌声里浮沉的旧故事

  每次现场演出之后,在嘘声中踉踉跄跄回到后台的Leslie都会狠狠地发誓:"我不干了!"第二天却又出现在台上,去面对属于他的倒彩。

  张国荣1956年生于富裕的服装商人家庭,父母离异、亲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忧郁的乖孩子。

  因为成绩太差,觉得丢面子的父亲送他到英国念中学。在生活刻板无趣的陌生异国,偶尔去餐馆里唱歌自娱娱人。父亲重病,放弃大学学业回港时,他有种结束流放的窃喜。

  1977年,百无聊赖的张国荣一时兴起,参加一个歌唱比赛,居然弄了个亚军,立即决心把歌唱当成一生的事业。次年,出版了他生平第一张唱片《I Like Dreaming》。人们听惯罗文的武侠剧主题曲、许冠杰小市民气息的搞笑歌和关正杰、蔡国权式柔和小调的耳朵排斥张国荣低沉的声音。但他相信自己命里注定该干这一行,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前景黯淡的歌手生涯。

  这一沉寂就是七年。和他一起主演《失业主》的陈百强已走红,张国荣却运气不佳,一直载浮载沉着。他努力拍戏,可一不小心让人骗去拍一部三级片《红楼春上春》;他努力唱歌,可总像面对无有的旷野,得不到丝毫回应。

  也许真的面对一片旷野还要好一些,不外乎被冷落,可恶意的观众却像是要用冷嘲和倒彩把这个歌者的热情彻底杀死。

  一次在酒吧表演时,唱得兴奋的张国荣把自己的帽子丢向台下的观众,绝料不到那帽子竟被扔回台上!在一片哄笑声中,他以歌手的职业道德和男性的自尊坚持唱完了这首歌,然后逃难似的冲回后台。

  几年后,柳影红回忆说:"Leslie回到后台时脸色发青,眼睛都直了。我刚拍了拍他肩,他突然崩溃式地扑到我怀里哭了,那么个大男人像小孩一样伤心。还呜咽着说:'为什么要这样伤人,我究竟做错了什么……'那场面真叫人心酸。大家也以为他会放弃了,可第二天居然又准点到后台化妆,都服了他。"

  同样的倒彩一天天、一年年重复,他全靠超乎寻常的毅力坚持着,但眼睛里渐渐失去了光彩。青春凋落在舞台幕布后没人注意也没人可惜。寂寞中张国荣孤独地成长,尝到了"成熟"这两个字的全部滋味。当歌唱已成为可怜的谋生手段和一种必须持续但没有希望的苦役时,他的歌声里却有了一份成熟迷人的光彩。

  直到1985年的某个夜晚,一曲唱完后,台下奇迹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张国荣已笑不出来了,只深深地鞠躬再鞠躬。

  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那一年……谭咏麟如日中天,陈百强红得发紫,林子祥有口皆碑,许冠杰锋芒不减,罗文声势已衰,梅艳芳刚签约华星,刘德华还在无线电视台,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张学友们尚籍籍无名。

  一曲 《Monica》使他成了梦寐以求的大明星。可是还没不得及细品成功滋味,已开始头疼不已,因为他惹来了"伦迷"的不满。香港歌坛有史以来最狂热的歌迷之争--"谭张对垒"开始了。

  "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强劲的拍子热辣辣的悔恨扑面而来。如果真有这么一位叫Monica的女郎,Leslie一定愿意再多谢她几遍----这首歌令他拥有了足够的知名度,从此远离令人沮丧的酒吧舞台;更使他有了足够的自信心,用歌声为自已争取一切。

  初尝走红滋味的Leslie为了顺应市场,唱过不少傻呼呼的歌,像《那一记耳光》、《甜蜜的禁果》、《风继续吹》、《为你钟情》……值得记住的歌只有三首舞曲:《黑色午夜》是"深夜,人易被明月煽动"的性感;《背弃命运》是孤独少年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暴风一族》是飚车少年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的狂野。

  1986年,表现他沧桑醇厚的《有谁共鸣》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无心睡眠》又入选198 7年的双"十大"。《87'夏日浪漫》成了年度销量第一的专辑。Leslie成了巨星,声势已超过陈百强,直逼谭咏麟。也许细腻忧郁的陈百强缺乏做歌坛盟主的霸气,只有激昂时狂野叛逆、低徊时性感迷人的Leslie有希望与风格亲切明朗的谭咏麟争夺第一把交椅。 Leslie的风光惹恼了铁杆的"伦迷"们。他们无法忍受有人和自己的偶像并驾齐驱。两派歌迷势不两立,一见面就不是吵就是闹,用所有恶毒的词语互相辱骂,高举自己偶像大幅彩照时撕碎对方偶像的照片,甚至动手打成一团。

  更有甚者--

  Leslie开着成龙为他在日本三菱汽车定造的豪华车参加演唱会,取车发现已被划得伤痕累累。

  生日时,公司楼下大堂贴了一张纸条:"张国荣死于艾滋病"。

  季度颁奖时,谭咏麟没亲自到场领奖。Leslie上台时,不愿看见他风光的"伦迷"大喝倒彩,大叫"张国荣作弊"。他只好推说"肚子痛"提前离去。

  1987年的颁奖会上,谭咏麟唱着《无言感激》宣布从此不再接受任何奖项,当场有歌迷跳起来大骂:"都怪该死的张国荣!"

  在这场歌迷对垒大战中,Leslie始终处于劣势,深受伤害。

  他讨厌人们窃笑着私语:"那家伙是个同性恋",痛恨那些恶意地关心他私生活的摄像机,但无力摆脱这一切。

  做一个无名小卒是苦,成名之后更苦。这是一个怪圈。

  33岁生日那天,Leslie揭开一块帷幕,上面写着:"张国荣退出歌坛"。人们意外,他苦笑。最灿烂的瞬间远走,他原以为自己耐得住寂寞。

  谭咏麟刚离去的88、89年,尽管来自达明一派、Beyond等乐队的冲击很强劲,但香港歌坛实际已成了张国荣和梅艳芳携手纵横的天下。

  Leslie唱的是很主流很大路的情歌,有时候伤感、有时候狂野。值得一提的只有两点:一是低沉醇和但高音部分轻松有力的声音,简直是上帝赐予的厚礼。一是收敛地一点点渗透出来的性感,不张扬也不霸气。

  张国荣终于迎来了自已演唱生涯里最灿烂的时光:《沉默是金》、《无需要太多》、《别话》等歌曲一再获奖,《侧面》、《共同渡过》等专辑一张卖得比一张好。

  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享尽风光。

  但他并不快乐。试想想,一直在追逐的路上,就在快要与人比肩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句"不玩了",晾他一个人在快到峰顶的由路上,是什么滋味?尽管也算是"一览众山小",但想到这个"凌绝顶"的位置是别人弃之敝履的,感觉总不会太好。

  而且,还身不由已。新艺宝唱片公司同无线电视台谈判时,张国荣的唱片合约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他觉得自己像一个东西,不是活人。

  生日晚会上,他突然走到一块牌匾前揭开帷幕,显出"张国荣退出歌坛"七个大字。人们震惊、诧异、惋惜、理解… …百感交集。

  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究竟为何执意离去,多少分析多少内幕都代替不了一个答案。

  也许,这将是永远的秘密。

  这之后,他做的事就简单多了--

  请张曼玉合拍音乐特辑《日落巴黎》,在简单而伤感的故事中重温名曲。

  开了33场告别演唱会。并相约将来开个咖啡馆,所有渡过和他告别的夜晚的人都可以凭入场券去喝一杯咖啡(这个约定已于95年成为现实)。

  推出翻唱别人旧作的专辑《Salute》,展示了他驾驭歌曲的能力。其中《童年时》、《滴汗》都是他超水准发挥。而最后一张专辑《月正亮》上市时,他已远赴异国过他向往的隐居生活。

  风再起时,Leslie开始过沉寂的凡人岁月了。他不再计较与奔驰。

  独居异国的日子里,小道消息不曾间断:他买下一栋别墅,听风水师的话,和邻居互相到对方家里烧一壶开水提走,以求吉利。他和一位年长于他的男人同进同出。他经常开车到很远的市镇看电影……

  躲得开热闹,躲不开议论。退出只是一厢情愿的逃避,一切都还没有结束。

  **关于荣少:银幕上流动的新传奇

  早年,他在电影里只是一个漂亮的男人,看着女人们爱怨痴嗔。遇到王家卫之后,他懂了怎么演戏,慢慢变成一个好演员。

  1989年以前,张国荣也演电影,但即使是男主角,也没有太多发挥余地:《鼓手》里他是一个痴爱着鼓的执著少年:《倩女幽魂》里是个被鬼神吓破了胆的懵懂书生;《胭脂扣》里是个能放弃荣华却受不了平淡困苦、想爱又不能执著到底的豪门阔少;《英雄本色》里是有点自私、好勇斗狠、但内心充满正义感和敬业精神的莽撞警官;《纵横四海》里是战场得意情场失意、蓄意赢得美人归的犯罪高手……戏里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只有唱主题歌时才显得比较重要。

  离开香港之后,他在海外过的是枯寂无聊的日子。一个真正的明星是离不开人们的关注的。否则就失去了价值。但他讨厌偷窥人私生活的一些媒体记者--这种关注令人反感。

  既然躲到天涯海角都躲不开流言,他干脆回到香港接拍新片。

  娱乐圈一片哗然,指责他出尔反尔。老友周润发则公然支持他:"只要自己开心,不伤别人,做什么无关紧要,一时的话怎算数?"梅艳芳也说:"只说退出歌坛,又没说不可以拍电影,何必缚手缚脚?"

  他很感激老友守望相助,其实他更应该感激的人是王家卫(虽然,哥哥并不喜欢王家卫,因为没有自主的余地)。

  主演《阿飞正传》后,他懂得了演戏的真谛:用眼神、用身体,更用本色。于是,在情歌中反复感叹、小心翼翼地性感着的偶像Leslie死了,活在银幕上的是一个已经有点老了、但老得很有味道的男人,眼神意味深长又带点迷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只做兴之所至的事情。他是荣少(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用"哥哥"来称呼他了)。

  于是,有了《东邪西毒》里守候在一个地方,对所有的厮杀、友谊、求恳、死亡都不在乎,只为一个女人心痛、为漫漫前尘忏悔的西毒。有了《白发魔女》里笑傲一切俗礼,大胆追求爱情的卓一航。有了《金枝玉叶》里困惑于内心的爱情渴望、脆弱而迷惘的金牌音乐人。可惜,《上海滩》不成功。当年周润发演的那个许文强倜傥洒脱太深入人心了。尽管张国荣选了一个角度切入,但与刘德华的开朗固执、宁静的大胆活泼比起来,那种痛苦和神秘总显得有点而矫情。也许,因为荣少的本性不是复仇者,而是为爱而生为爱而苦的人。复仇的故事太暴烈血腥,不适合他。

  当他敢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内心时,也就不再只是明星,进入更高的层次了。

  当他真正认识自己以后,有没有王家卫也不就是很重要了。

  最灿烂时正是最寂寞,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事业如日中天后他并不快乐。但,他已懂得:演戏就如做人,是自己就好。所以他成了巨星。如今,他已经敢表达自我了,他又敢唱歌了。

  变成哥哥的最初,张国荣还是被自己的誓言所困--天性爱唱歌,可是只能在《金枝玉叶》里委委屈屈地唱主题歌,还小心翼翼地再三声明绝不会以唱片形式发行。他的朋友们都爱参加他家中的聚会,因为他会在微醺后一首接一首地唱卡拉O K,直到力竭,人人可以大饱耳福。目睹那场面又有点心酸-- 一个红极一时的歌星居然可怜到只能躲在家里唱卡拉OK了!

  什么是一诺千金?什么叫随心所欲?尽管这时已演了很多好电影,早摆脱了当年漂亮男花瓶的处境,可心里一直解不开一个结,所以他还是不快乐。

  直到主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这部电影吸引人之处当然不是戛纳电影节的一个奖项,也不是舞台上男扮女装、舞台下错乱了性别的爱情,而是程蝶衣的痴心:信守一个关于事业、关于爱承诺,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为之追求、为之执著。他爱的不是段小楼,而是戏里注定了虞姬该爱、该为之死的霸王,是演戏的命运。幕既然已落下,生命就该结束。

  张国荣不是程蝶衣,但他懂得这种心情。为了音乐,他也受过挫折,也付出过代价,也有压力和困扰。小心翼翼地管束了自己这么多年,哥哥需要的是宣泄。当一切难言的痛苦都可以表达出来,也就没什么可困扰的了。演过程蝶衣之后,他自由了。《风月》、《夜半歌声》也让他有了更多自信。

  于是,他敢演很"出位"的电影如《色情男女》,在三级的包装、大胆的情节里表现冷酷的现实世界。失意的导演阿星和莫文蔚、舒淇的纠缠让他尝试了另一种银幕形象。

  于是,他敢和王家卫再次合作,在《春光乍泄》里和梁朝伟演对手戏,题材是他曾避之唯恐不及的同性感情世界。当然,电影真正的主题是生命的回归。哥哥在电影里绝不是一个可爱的人,而是一个"恃靓行凶"的浪子。这部在阿根廷拍的片子为王家卫赢得了戛纳的最佳导演,也为张国荣赢得了直面世界的信心与自由。

  于是,他再次跑到上海演《红色恋人》,因为自信可以演好一个说英语的中共地下党员。

  他也敢公开自食诺言再唱歌了。1995年的《宠爱》中大多数都是些无聊的电影歌曲,但是《当爱已成往事》真正唱出了他个人的感觉:缓缓走向无边的黑暗。1996年的专辑《红》表现出了他如今心情的坦然,和生命中一直秘而不宣的颓废和阴郁。《红》、《偷情》、《怨男》、《怪你过分美丽》都令人心动神驰,前卫中流露出无尽的幽冷、艳丽、痴迷、感伤……

  到了1999年推出的《陪你倒数》,虽然旋律变得简单,虽然声音变得懒散,但是坦然把同志们的生活写进歌曲里,唱得那样从容自在,那样痛苦而真诚--这一份锐气似乎比当年的达明一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因为这心灵的自由,开几十场演唱会其实没什么,扮相大胆怪异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喜欢。1996年底,世界巡回演唱会上很多装束和很多场面都让人脸红心跳、咋舌不已。他不再考虑世人的看法,不怕人说他。因为他付出得足够多,因为他足够洒脱。

  他想让人们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也就这么干了。

  但是看着现在的张国荣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害怕。眼睁睁看着一个人无悔的奔向血红的无人之境,眼睁睁看着他用一个艳丽而傲岸的笑容抵挡所有的世俗,不是不佩服的,也不是不担心的。

  他已经无所畏惧--如果注定做不了普通人,不如随心所欲,不怕人言和人眼了罢?

  然而一切的一切并不是无所谓。不信,你看他藏在香烟蓝雾后的眼睛:有点痛苦,有点落寞,冷漠得有点勇敢,沧桑得叫人心酸。

  中国也许有几千人名叫张国荣,可人们下意识地只承认这个又被称为Leslie或荣少的人才是张国荣。其余的,纯属巧合。

  回首哥哥的前半生,不由感叹:张国荣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传奇。
TOP
29#

clk 在 2004-12-24 12:31:10 发表的内容

 1977年,百无聊赖的张国荣一时兴起,参加一个歌唱比赛,居然弄了个亚军,立即决心把歌唱当成一生的事业。次年,出版了他生平第一张唱片《I Like Dreaming》。人们听惯罗文的武侠剧主题曲、许冠杰小市民气息的搞笑歌和关正杰、蔡国权式柔和小调的耳朵排斥张国荣低沉的声音。但他相信自己命里注定该干这一行,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前景黯淡的歌手生涯。

蔡國權出道沒張國榮早,張七十年代就出唱片了,蔡要到82年才出
TOP
30#

呵呵!看誰有這麼多時間和耐性看完文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