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演绎(非专业人事意见,有不同看法请尽量拍砖):
第一首柏辽兹的《节日序曲》可以说乐团的“亮相”,SHOW QUAL的表演,听惯了的唱片在这个曲目中一律都压缩了动态,现场由高水平乐团来演出,当然比唱片中来得“火爆”生猛,第一时间就取得了听众的认同。
门德尔松小协这是很多小提琴大赛的指定项目,可以说每位小提琴家在他第一次参赛前都已经熟习了,而且之前几乎每位大师都留下过录音,很难拉出什么新意来了。当晚演出选择这个作品(还有后面的《命运》),看来是主办者担心广州听众们的欣赏水平之举。
门小协的演绎听来稍感平淡,速度,力度的起伏都不如平时听唱片中的大师们来得明显,速度偏快,感觉是在听古乐版,不象浪漫派小提琴家们的录音这么煽情。听下来非常佩服门德尔松的配器的精巧,一个编制规模颇大的乐团作伴奏,独奏者的发音也不算宏亮,居然能让现场听众清楚听到独奏乐器漂浮于乐团之上。心想,在创作当年的小提琴家们想来也没有现代的小提琴大师们这么宏亮饱满的发声技巧,现场的演出方式可能更接近当年的原貌,近代的大师们在发展技巧时,可能也使这些古代的作品表现出超越原创者想象的内涵。
下半场的《命运》争议颇大,从散场后听众们的评价和星海网页上的留言上看,对于演绎持否定态度者居多。其实指挥的处理手法和今年流行的“本真派”颇接近,但奇怪的是“本真派”的演绎在各方面的乐评中几乎一致叫好。就我自己而言,可能如大多数乐迷一样,我已经习惯了上世纪中期前后的指挥大师们强调浪漫与激情的《命运》,当晚现场的演绎,第一乐章没有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没有一种明显的悲剧色彩,第四乐章没有万众欢腾的辉煌和胜利多少有点不习惯。我不禁怀疑,看来现在这一代的指挥在演出这部作品时感受到了难以超越上一代如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切利比达克,小克莱伯等大师的名演,情况就象舒伯特创作交响曲时听到“巨人的脚步声”那样,只有另辟蹊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