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巴黎交响乐团”后记 [复制链接]

查看: 5744|回复: 25
1#
11月5日晚是巴黎巴黎交响乐团在广州的第二晚的演出,我和周道前辈、DR.KUANG版主一干朋友等都前去聆听了这场音乐会。第二晚的曲目上半场是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则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上半场的《罗马狂欢节》可以说是相当爆棚,强弱的对比,细节的刻画十分出色,各个声部的平衡在艾森巴赫手中得到很好的控制,弦乐组和木管乐组的音色是最美的,特别木管乐组那种浸润丰满的音色是那么的诱人。这是我在星海音乐厅中听到最靓的木管乐组的声音。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曲目,虽然作品结构算不上十分复杂,但是对小提琴家的音色和感情的把握也是有相当的要求。独奏小提琴家卡皮桑把小提琴的音色玩得相当好,也非常的细腻,不过由于他在乐章的开头就以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带开,到后来的高潮乐段时发现其有些松散的迹象,而且琴声的穿透力也明显的不足(我座在A区11行9座的位置),不知道是他的提琴使用了羊肠线的缘故还是其右手技术的原因了。反而在他后来加演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表现得更为出色。
    
下半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艾森巴赫演绎速度相当的快,有点开火车的感觉,当晚的演绎艾森巴赫刻意地把管乐给压了下去,想听辉煌的管乐的朋友都大跌了眼镜,艾森巴赫的演绎有点像加丁纳的那类风格。后来在和赵毅敏老师交谈中得知原来他们使用的是某外国出版社新修订的乐谱,所以音乐的诠释有别与我们听到如卡拉杨等演绎,不过个人感觉艾森巴赫的演绎比较难理解。但是在艾森巴赫带领下的巴黎交响乐团那整齐划一的弦乐组在整首《第五交响曲》下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相当难忘的。最后加演了一首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的选段,这回整晚在后面闲置着的低音大鼓终于派上用场了,团员也全部出齐,艾森巴赫的演绎十分出色,把音乐会带上最高潮。
    
当晚的音乐会场面也是少见的,艾森巴赫在加演一首作品后,观众以热烈的掌声邀其加演第二首曲目,但是艾森巴赫并没有加演第二首曲目,音乐厅的灯这时已亮起,不过观众们仍然不愿离开,继续报以整齐的掌声,艾森巴赫只好再次返场带领队员谢幕,之后才散场。
最后编辑Willson
分享 转发
TOP
2#

再来说演绎(非专业人事意见,有不同看法请尽量拍砖):
第一首柏辽兹的《节日序曲》可以说乐团的“亮相”,SHOW QUAL的表演,听惯了的唱片在这个曲目中一律都压缩了动态,现场由高水平乐团来演出,当然比唱片中来得“火爆”生猛,第一时间就取得了听众的认同。
门德尔松小协这是很多小提琴大赛的指定项目,可以说每位小提琴家在他第一次参赛前都已经熟习了,而且之前几乎每位大师都留下过录音,很难拉出什么新意来了。当晚演出选择这个作品(还有后面的《命运》),看来是主办者担心广州听众们的欣赏水平之举。
门小协的演绎听来稍感平淡,速度,力度的起伏都不如平时听唱片中的大师们来得明显,速度偏快,感觉是在听古乐版,不象浪漫派小提琴家们的录音这么煽情。听下来非常佩服门德尔松的配器的精巧,一个编制规模颇大的乐团作伴奏,独奏者的发音也不算宏亮,居然能让现场听众清楚听到独奏乐器漂浮于乐团之上。心想,在创作当年的小提琴家们想来也没有现代的小提琴大师们这么宏亮饱满的发声技巧,现场的演出方式可能更接近当年的原貌,近代的大师们在发展技巧时,可能也使这些古代的作品表现出超越原创者想象的内涵。
下半场的《命运》争议颇大,从散场后听众们的评价和星海网页上的留言上看,对于演绎持否定态度者居多。其实指挥的处理手法和今年流行的“本真派”颇接近,但奇怪的是“本真派”的演绎在各方面的乐评中几乎一致叫好。就我自己而言,可能如大多数乐迷一样,我已经习惯了上世纪中期前后的指挥大师们强调浪漫与激情的《命运》,当晚现场的演绎,第一乐章没有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没有一种明显的悲剧色彩,第四乐章没有万众欢腾的辉煌和胜利多少有点不习惯。我不禁怀疑,看来现在这一代的指挥在演出这部作品时感受到了难以超越上一代如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切利比达克,小克莱伯等大师的名演,情况就象舒伯特创作交响曲时听到“巨人的脚步声”那样,只有另辟蹊跷了。
TOP
3#

小克 在 2004-11-11 14:23:37 发表的内容
到底是巴黎管弦乐团,还是巴黎交响乐团?


http://www.concerthall.com.cn/page.php?id=88
TOP
4#

到底是巴黎管弦乐团,还是巴黎交响乐团?
TOP
5#

先后在现场听了德国声,英国声,俄罗斯味,终于在这次等到法国声。
先来说音效:
和唱片中的情况相似,到了70年代之后,似乎各国乐团之间的风格差异越来越小,这个最地道的法国乐团,木管依然是强项,音色饱满柔和而且富于穿透力,尤其是长笛的声音非常迷人,是我在现场听过最出色的。(几天前刚好在楼座听了一场广交的勃拉姆斯专场,在B区第一排木管组声音非常微弱,日本妹吹的长笛更是被旁边的双簧管掩盖了,完全听不到她在吹什么);弦乐团的声音却非常“英国”,丰厚圆润,大提琴和倍大的量感很足,很接近EMI在60年代为BOULT等老牌英国指挥家录制的弦乐,如周道前辈所言“分明是胆机声”;铜管是这个团最弱的一环,明显欠缺光泽——而且不但听感,在灯光下看他们的铜管乐器也确实有点旧,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独奏小提琴的音色秀美,但除了前排东侧的听众外,普遍反映力度不足,估计是他在演出时面向右则听众,琴腔也朝向那一侧的缘故,随者演奏时的摆动,当琴腔转向自己时声量会加大,总的感觉是前级质素很高,后级功率不足;后来赵毅敏老师提供资料,这位法国小提琴家平时演出以室内乐为主,难怪与帕尔曼,阿卡多,克莱默等人艳压全场的发声不同。总结出一条经验,听小提琴以靠近指挥右侧比较保险——不是每个小提琴家都让琴腔正面向观众的。
指挥好象对在不同环境下控制乐团的声音有一手,或者乐团演奏的一致性特别好,以往在星海现场常觉得混响过重,座位稍后声音就会发蒙,这次的演出给人的感觉是星海的声学环境一夜之间提升不少,听完音乐会后,我感叹到“如果广交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好了!”周道前辈开玩笑道“如果广交有这个水平,我就把音响卖了。”
TOP
6#

很遗憾,不能到现场看一看。
深圳新音乐厅快落成了,希望到时候能多看些好节目。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411101023351945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1010235141312.jpg[/upload]
TOP
8#

"在灯光下看他们的铜管乐器也确实有点旧,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堂堂巴黎管弦乐团会因为乐器旧了而毁坏了自己的声音?

“估计是他在演出时面向右则听众,琴腔也朝向那一侧的缘故,随者演奏时的摆动,当琴腔转向自己时声量会加大”

下次还是等您登台做小提琴手的时候试试把琴腔向着中间甚至左边,把屁股对着指挥试试吧。哈哈。凡是稍微听过现场的人都知道,小提琴手的站位历来如此!怎么就不从场所或者是自己对琴音的个人喜好上想想?

“情况就象舒伯特创作交响曲时听到“巨人的脚步声”那样”

原来是舒伯特啊,又学到新知啦!给俺喝上两斤二锅头也笔不出这样的误来啊!

没啥,就是给你们看看版主的水平。
给发烧友一个温暖而误导的家。LP确实有害,看看这些言论就知道,玩LP会把智商玩低!
TOP
9#

Dr kuang 在 2004-11-9 14:48:58 发表的内容
我就说了嘛,到星海听现场,没有好位置不如买唱片。



不过这也是继"布兰诗歌"之后较为出色的一场演出了。
TOP
10#

座山顶位的我就没有如此大的感触。还是听历史录音比较过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