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终于收齐了Melodiya的俄罗斯三杰(康、穆、罗)指挥的老肖交... [复制链接]

查看: 6058|回复: 39
31#

马大哈 在 2004-11-6 16:53:26 发表的内容
请出汗兄告知下在日本啥地方买的,我也去找找.先谢谢了.
罗杰的那套和穆拉文死击的我找了N年都没没搞到,真高兴现在有消息了.穆拉文的我找到了BBC版N08,ERATO的NO5\12的替代了,总是不甘心.其实新出的扬颂斯的NO1\7\11都很不错.


我是请朋友在日本HMV上买的罗杰一套,给你联接:
http://www.hmv.co.jp/product/detail.asp?sku=1820955

另外老穆的一套我是从美国买的,后来发现日本HMV上也有,还比美国便宜,你可自己搜一下.

真的是值得一收的好东西.
TOP
32#

谢谢出汗老兄!
老肖的作品都听起来结构简单,却在文化背景上更易让人接受和回味.也许是对俄国文化更容易亲近的缘故,对这个民族民族性的东西,在大哈听来,就象中国的民乐一样,听几次就觉得旋律太美了.
TOP
33#

马大哈 在 2004-11-7 16:39:45 发表的内容
谢谢出汗老兄!
老肖的作品都听起来结构简单,却在文化背景上更易让人接受和回味.也许是对俄国文化更容易亲近的缘故,对这个民族民族性的东西,在大哈听来,就象中国的民乐一样,听几次就觉得旋律太美了.

我有以下两点不太同意你的看法:
1。老肖的东西结构上可不简单。老肖是谱写管弦乐的天才,又是经过科班训练出身的,怎么会写出“结构简单”的巨作?看他的出名的5、7、8、10、11……哪个不是结构纷纭繁杂?我虽然不是专业人事,但是听朋友们说过老肖的作品是很高深的,一般的指挥家恐怕都演不好,何来“结构”简单而言?——不过老肖在他的交响曲的某些段落中,却是喜欢用简单的结构来体现主题,比如说著名的第七里面的“进行曲”。

2俄国音乐“在文化背景上更易让人接受和回味.也许是对俄国文化更容易亲近的缘故”这一点也不是太准确。可能老辈人(比如说胡亚东那样在苏联留学过的人)可能会对苏俄的音乐有共鸣,那是因为他们那时(文革期间)只能听到苏俄的音乐。而文革后生长起来的这批爱乐者对音乐的口味就比较“百花齐放”了。再者,文化背景上,中苏的差距很大,文革之前,苏联一直是中国的老大哥。而老沙俄则完全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和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没有多少干系的。就算将到共同的那段“受苦受难”的历史,我们和他们的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至少他们是在国力已经比较发达的情况下面对的是纳粹,我们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面对**。
——当然,这些话有点扯远了,但是我的观点,或者是周围大部分对苏俄音乐的观点是旋律确实很美(这是苏俄作曲家的强项),但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绝对是巨大的,至少是和德奥的音乐和我们的距离差不多远。而且和民乐更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TOP
34#

出汗 在 2004-11-8 20:03:12 发表的内容

至于老肖的音乐,由于我们同样也有一段文革的经历,再加上看过老肖的《见证》,就更容易产生多一些的共鸣。

正是由于这些,在听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往往更喜欢本土音乐家或是东欧国家音乐家的演绎。





同感。说得好!
最后编辑wp
TOP
35#

我说过了是一家子言啊
至少大哈就喜欢读俄国的小说听俄国的音乐然后品味这种简单里透着的韵味
结构简单不等于内容简单啊和天不天才好象更没任何关系和指挥家能不能更靠近作曲者的心灵演绎该作品也没什么联系吧呵呵
TOP
36#

我也很喜欢老肖,但实在无法忍受前苏联录制的大型管弦乐,那种干涩的铜管强奏时听得耳朵发痛,只好割爱另找西欧录音的版本了。有不少人说现在上扬代理的那套重新以DSD制版的康得拉辛版声音改善不少,但未亲耳听过。
如果一定要前苏联的指挥,其实CHANDOS和DG也有出版过JAVI和POLYANSKY(后者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两人指挥肖氏交响乐和芭蕾舞曲的唱片,效果比起前苏联录音的要好太多。
TOP
37#

出汗 在 2004-11-8 20:03:12 发表的内容
至于老肖的音乐,由于我们同样也有一段文革的经历,再加上看过老肖的《见证》,就更容易产生多一些的共鸣。

正是由于这些,在听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往往更喜欢本土音乐家或是东欧国家音乐家的演绎。

难道您的年龄大到经历过文革而又对之有深刻的印象吗?我想30岁以下年纪的人对文革其实都没有什么印象的。而经历过文革的人,也不会认为那和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的氛围相似,因为我们的文革是一个狂热的年代,而前苏的大清洗是个恐怖的年代。

而对老肖的《1905》《娘子谷》《第八》等作品中描写的场景,恐怕对之有了解甚至有同感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吧!所以我不同意多熟人对苏俄音乐的喜欢是因为什么“文化上的认同感”或者“有相似的经历”。我认为只要的原因一则是苏俄的音乐旋律美,二则是因为改开之前我们只能听到苏俄的音乐,听的多了毕竟好感也多了。再者我们和苏联毕竟有过亲密的岁月,大家对苏俄作曲家很熟而且印象很好,这些才是现在这一代人喜欢他们的音乐的主要原因。
TOP
38#

呵呵,诸位一下子就将问题深入到文化、历史等等深度,超出我的预料。
个人认为,仅从音乐欣赏的角度,俄罗斯作曲家,包括老柴、拉氏等,作品的味道相对比较浓烈,就像沃地加,使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带入进去。
至于老肖的音乐,由于我们同样也有一段文革的经历,再加上看过老肖的《见证》,就更容易产生多一些的共鸣。

正是由于这些,在听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往往更喜欢本土音乐家或是东欧国家音乐家的演绎。
最后编辑出汗
TOP
39#

ludwig2000 在 2004-11-8 23:44:21 发表的内容

难道您的年龄大到经历过文革而又对之有深刻的印象吗?我想30岁以下年纪的人对文革其实都没有什么印象的。而经历过文革的人,也不会认为那和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的氛围相似,因为我们的文革是一个狂热的年代,而前苏的大清洗是个恐怖的年代。

而对老肖的《1905》《娘子谷》《第八》等作品中描写的场景,恐怕对之有了解甚至有同感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吧!所以我不同意多熟人对苏俄音乐的喜欢是因为什么“文化上的认同感”或者“有相似的经历”。我认为只要的原因一则是苏俄的音乐旋律美,二则是因为改开之前我们只能听到苏俄的音乐,听的多了毕竟好感也多了。再者我们和苏联毕竟有过亲密的岁月,大家对苏俄作曲家很熟而且印象很好,这些才是现在这一代人喜欢他们的音乐的主要原因。


好!我喜欢这种讨论。

我向任何历史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地方,但却有很多相似。我是在文革开始的年代出生的,所以不能称为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但可以说自懂事开始,就在经历文革的尾声、结束和最关键的反思。

无论是您说的苏联的“恐怖”还是中国的“狂热”都是在对人强力压制的条件下进行的,何况中国的狂热后面同样也有多少“消灭”呢!

我觉得欣赏老肖的音乐,不仅仅是对一些场景、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老肖音乐下面一种总也化解不开压抑、不安和愤怒,这些东西在老肖的弦乐四重奏里面也有体现甚至更强烈。
TOP
40#

这几天我将老肖的弦乐四重奏重温了一下,太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