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谈四大 [复制链接]

查看: 11020|回复: 51
11#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布鲁赫的为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的《苏格兰幻想曲》,是他在1879-80年创作的。布鲁赫对苏格兰一向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据说创作这部作品是读了苏格兰文豪Walter Scott(1771~1832)的作品后有感而发。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布鲁赫又到苏格兰旅行了两次,1880年,布鲁赫还在英国巴里摩尔交响乐团担任指挥,所以有充分的机会采撷苏格兰的人文风情和民间旋律。他在各个乐章中都有采用苏格兰古老的民谣和旋律,创作出了这部有着序曲和四个乐章、由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管弦乐队协奏的幻想曲。其中的竖琴,实际上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奏地位,而是当做点缀及配器色彩上的需要。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旋律甘甜而优美,可以说是更女性化了的门德尔松的风格。其中的小提琴写法,有着十分艰难的技巧和需要有很好的音色控制,与最顶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写作比较丝毫不逊,而且乐队织体的写作也是十分成熟而完美。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十九世纪末的西班牙天才小提琴家Pablo Sarasatte,并有萨拉萨蒂在1880年9月在汉堡首演。但,此后,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作品很少在音乐会上获得演奏的机会,许多著名小提琴家似乎从来没有碰过这部准小提琴协奏曲,可能与这部作品有些太甜美而发腻有关。但史上,海飞兹却特别专爱这部作品,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并且录制了他的流芳百世的唱片,虽然此时海飞兹已是60岁了,但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录音中海飞兹保持了20-30年代的清秀、纯美的天鹅绒般的音色,同时,这个演奏为什么永久地立于巅峰之上,还在于海飞兹的独特演奏风格和处理,在这里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过于敏感,指法清晰,海飞兹的“冷”,在这里用的恰到好处,远较他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成功,显现出一种清秀的冷艳之美,而在终乐章中,海飞兹又有雄浑而从容不迫的表现。在海飞兹之后,最成功的演奏大概就是林昭亮的演奏了。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未完待续]
TOP
12#

龙神转世 在 2004-11-5 19:54:41 发表的内容
yilinliulin兄的牒,很多好像还没拆封。


不是这样,我的碟买来外面的塑封都是留着的,从下面或左侧用小刀片拆开,听时取下塑封,这样不光保护了唱片的塑壳保持光新,而且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了灰尘进入CD盒内。我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这样做的,不过有些麻烦。不要都学噢。
TOP
13#

上山砍柴 在 2004-11-5 20:19:52 发表的内容
有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塑料袋,完全可以代替原塑料薄膜包装。


那种有胶粘条的塑料袋用起来我觉得更麻烦。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原装的可能更超值(可能是谬论吧,哈哈!)
TOP
14#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Camille Saint-Saёns(1835~1921)是法国十九世纪末长寿而最有天资的作曲家,一生天资昊颖,下笔如流,著作等身。他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前两部分别题献给萨拉萨蒂和比利时小提琴家Marsick,只有这个第三阕受到世人广为喜爱。乐曲中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又有近似古典协奏曲牢固的乐曲结构,所以成为他的器乐作品中的代表作。
这部协奏曲并未完全遵循一般古典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来写。第一乐章虽为奏鸣曲式,但呈现出相当的变性,第二主题在呈示部以E大调呈现,到了再现部变为B大调,发展部是先呈现第二主题,为A-B-A-B-A的结构,这种情形在协奏曲中是较为罕见的。第二乐章有着类似船歌的优美旋律和摇晃摆动的节奏,是极为著名的一个乐章。第三乐章介于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之间,,调性关系极为自由。
这部协奏曲由萨拉萨蒂于1881年首演。历史上,大凡名小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协奏曲。最成功的演奏这部协奏曲大凡都是音色甜美、善于歌唱的小提琴家,如梅纽因、米尔斯坦、弗兰切斯卡第等。听这部作品时,我一直在眼前有这么一幅画面:双峰夹峙的山谷中彤红的落日余晖的壮丽景色。

[upload=jpg]Upload/20041161253116254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61253509260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612542887700.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15#

这部协奏曲虽然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但在内容上却并没有很深的深度(不是本人的看法,我认为协奏曲虽为乐队作品,但就是需要突出主奏乐器的特殊音色、性能和一定难度的技巧,由此,并非一定要写成具有戏剧冲突、含有深奥情节、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就是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两部D大调也并不是这样的,乐圣都是这样,更遑论他人了――个人管见)。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协奏曲之后,在他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这样评价“极为愉快的、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在全部的五个乐章中,今天已多把第三乐章间奏曲省略来演奏,究其原因,正如奥尔等人所认为的是因为比起其它四个乐章,其演奏效果不彰。
近代小提琴家中大凡擅长旋律化作品的小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如弗兰切斯卡第、米尔斯坦、艾尔曼、格律米欧等,但象梅纽因和奥伊斯特拉赫那样把这部协奏曲作为自己保留曲目的应该是罕见的,而且他们两位的演奏一前一后,可以说是演绎这部作品的两位非拉丁裔小提琴家中最杰出的,梅纽因在16岁上由恩师爱涅斯库指挥下的演奏小提琴辉煌的技巧直逼海菲兹,表现能力完全就是大师风范,成为他早年神童传奇的最好见证(坛上某些妄论梅纽因的朋友应该去听一下)
[upload=jpg]Upload/2004111122392614663.jpg[/upload]
至于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已经获得一致公认,成为体现大卫美好音色与感情饱满的演奏风范的代表作,况且录音一级发烧。
[upload=jpg]Upload/2004111122433291240.jpg[/upload]
至于艾尔曼、米尔斯坦和弗兰切斯卡第的演奏我已在其它帖子里写过或将要写出。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6#

Edouard Lalo(1823~1892)现在最知名的作品大概就是《西班牙交响曲》(Op.21)了,这是一部冠名非常奇特的名至实归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拉罗实际上写有一部冠名为《小提琴协奏曲》的,为F大调(Op.20),除此之外,拉罗还写有其它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分别取名为《俄罗斯协奏曲》(Op.29)、《挪威幻想曲》。这其中其余几部由于在乐曲结构对比上、主奏乐器的处理上都不甚精彩,虽然它们都题献给了当时西班牙的著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还是渐渐被人遗忘,只有《西班牙交响曲》由于很好地将西班牙色调十分贴切地揉和了浪漫的结构与优雅的曲趣,深受萨拉萨蒂本人推崇、并由之获得世界公认喜爱。(另外熟悉音乐史的朋友就知道:拉罗实际上是生活在法国的自祖父辈起就是西班牙人的西班牙作曲家,他的音乐生活不象后来几位如格拉那多斯等始终在西班牙活动的西班牙本土作曲家那样,而是多半集中在法国境内,而且其成就也获得了法兰西音乐界的高度认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具有浓郁西班牙地域色彩的作品。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7#

《西班牙交响曲》完成于写作《小提琴协奏曲》后的第二年(1873年)。拉罗的作品中充斥着浓郁的异国趣味(象前面说的《俄罗斯协奏曲》、《挪威幻想曲》等),在这部作品中所出现的奇特的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味,所以冠名为《西班牙交响曲》是十分贴切的。前述的拉罗的祖父就是西班牙人,加上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盛行异国情调、东方情结,两厢作用相加,使得拉罗这位生活在法国的西班牙作曲家(实际上应该是法国作曲家)写出了这部作品。由此为契机,使以后很多作曲家的眼光都转向西班牙,产生了许多的新作。至于为什么称“交响曲”,可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诸如从头至尾主奏小提琴巧妙地融合在效果多彩的整个管弦乐中,以及全曲由五个乐章而成,采取与普通的协奏曲迥异的形式等等。不过,这个曲子的主奏部分写得非常华丽,还是属于一般协奏曲的范畴,不能视为含有小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同时在形式上,与其说是交响曲,倒不如称为组曲更为接近。这部曲子和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成为十九世纪末的两部具有鲜明异国色彩、写作华丽的浪漫主义小提琴杰作。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