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133|回复: 126
11#

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不要求深刻的精神意境,也无翻江倒海的激情,最重要的是旋律之美和结构的一气呵成。史上,米尔斯坦的录音和海飞兹以及奥伊斯特拉赫的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几个。米尔斯坦拉小提琴,在布局上,正好是以旋律作为发展的指针,而特别注重旋律的歌唱性,有别于Wagner所说的哲理性的“旋律精神”,因此象布鲁赫、德沃夏克、门德尔松这一类富于旋律的作品,米尔斯坦奏来莫不得心应手,难出其右;而对著重结构平衡或富于深思奥义的作品,如Mozart、Beethoven的协奏曲,米尔斯坦往往也跟海飞兹一样,仿佛有些索然无味。
在米尔斯坦目前现存的三个《g小调》录音中,1942年卡内基与Barbirolli的纽约爱乐乐团的是其中最早的一个,这是在巴比罗力效力纽约爱乐终末期的录音,有听过梅纽因与巴比罗力的舒曼d小调协奏曲录音的一定对他们的完美结合记忆犹新,在这里,巴比罗力与米尔斯坦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超越时空的完美,在当时,海飞兹堪称演绎布鲁赫的顶尖圣手,而在这次演奏之后,让我们认识到了米尔斯坦这位海飞兹师弟的真正实力。这个演绎是米尔斯坦三个录音中最从容不迫地甜美歌唱的一个,这还体现在他在40年代的精致的温暖琴音,在这个录音中得到了高保真度的还原,清纯无暇的第二乐章中通体透明,大量的无换弓连音使得气息特别悠长,实是听觉感官的飨宴。
EMI公司的1961年录音是Leo Barzin的爱乐乐团合作的,是三个版本中感情最为内敛的,尤其第三乐章气势受到刻意压制,但速度并未放慢,因而仍然闪烁出动人心弦的火花和热力。
Music &Arts公司出的这是1969年米尔斯坦在斯特拉斯堡的现场录音,显现出米尔斯坦现场演奏的一贯热力和浓郁的柔情,可以说是三个演绎中感情最浓烈的一个,第二乐章简直就是如怨如诉,缠绵悱恻(我反复听了十数遍这一乐章,几到爱不释手,投入得不能自拔)。这里的揉音的处理,是众家版本中最最弱的。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后的一连串震音,显现出1969年的米尔斯坦技巧仍是无人能及(很少有人认识到,米尔斯坦实际上是在小提琴硬技巧上能和海飞兹、克莱斯勒等顶尖提琴家比肩者之一)。

[/quote][upload=jpg]Upload/2005771847228160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7718513819515.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12#

尽管Philips这张是立体声的,但我还是会选择他和瓦尔特的这张,两位的合作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浓郁的巧克力韵味,香浓而不甜不腻。

[upload=jpg]Upload/20059111713743014.jpg[/upload]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13#

前面的Sziegeti部分还有些没写完,把它续完。

[upload=jpg]Upload/200591121574891088.jpg[/upload]

在二十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中,克莱斯勒被公认为“小提琴皇帝”,海菲茨是霸主,两人地位超越众多小提琴家之上,在此之前,尤金-依萨耶是另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大师,此外二十世纪另一位地位独特的小提琴大师就是约瑟夫-席盖第了。在1943年,他50岁生日时,梅纽因在BBC广播中向他祝贺,艾萨克-斯特恩从纽约、奥伊斯特拉赫从莫斯科、米尔斯坦从瑞士蒙特留通过电话在小提琴上为他演奏《生日快乐》,柯岗从莫斯科给他写信,信内称他为“尊敬的大师”。小提琴史上,大概不曾再有这四人以外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尊敬了。由于席盖第录音不多,而且为人古板,生前没有太多逸事可资流传,从他活跃的鼎盛年代30-40年代来说,已经过去半世纪有余,现在的乐迷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位风格独特、技艺超群的小提琴大师了,但他的音乐就象年久的松香,年代愈是久远,越发散发出浓郁的醇香,具有持久的魅力。人们现在只能找到他在Columbia、CBS的很少的一些古旧录音,阅历他那些甘美无比、回味无穷的超绝演奏。现在,我突然发现了这张实在不可多得的记录他美妙演奏的录影碟DVD,由VAI公司发行,全长72分钟,曲目为
塔尔蒂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华彩乐段为席盖第自创)、胡拜依《为小提琴和乐队的第三Czardas》、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普罗科非耶夫《D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录影时间为1954年4月1日,那时的席盖第已过60,但琴技与3,40年代已然不同了,发音有些干涩,揉音更慢了,但第一曲就已然深深地抓住了我的内心,古朴庄重,但又款款深情。
第二首是胡拜依的作品,(Czardas实在不知道怎么翻译),这首曲子以前从未听过,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色彩,是席盖第演奏的少有的歌唱性旋律的作品,而且从录影来看,这首作品要求的技巧实在是艰深的,在炫技乐段在高把位揉弦的同时还要拨弦(大概也只有胡拜依能将小提琴作品写成这样,这首作品未见到其它提琴家演奏大概就是因为技巧太艰深了吧),这部作品席盖第拉来有着美妙的歌唱和鲜明的东方音乐节奏,虽是60多岁的人,但没有丝毫的琴技退化,不愧堪称技巧超卓的提琴硬技巧大师啊!
贝多芬协奏曲只有第一乐章,虽然乐队不怎么样,但席盖第的演奏就是那样高贵、古朴,又具有清新的趣味,丝毫没有陈腐的学究气,有着醇厚的内在的浪漫激情,与同时期的CBS的那个录音具有同样的风格和水准。
录制于1960年的普罗科非耶夫的奏鸣曲,可以说是席盖第的保留曲目了,席盖第是二十世纪最早提倡普罗科非耶夫作品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在比切姆指挥下演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已经成为经典,席盖第很好地理解了普罗科非耶夫这部技巧艰深、结构复杂的作品,同时还是一贯的琴音醇厚,将近70的人仍然能将这部奏鸣曲拉好的大概没有其它人了。
喜欢席盖第的朋友们实在很有必要去找一下这张影碟纳为收藏的。

从录影上看,席盖第的手臂、手指大概是所有提琴家中最长的,实际上这阻碍了右手的持弓和运弓,他的右臂位置非常低,持弓非常不自然,所以他完全是用右臂的力量硬拉的,这也造成了他的琴音干涩、发毛的一部分原因。席盖第在老师胡包依手里受的是传统的训练方法和教养,当他13岁时第一次听到了克莱斯勒的演奏,,使他头一次接触到了从未所闻的琴声和演奏风格,席盖第说是克莱斯勒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直到席盖第成名后,他还在纽约到处寻觅克莱斯勒的旧唱片,可见克莱斯勒对席盖第的触动有多大),接着,他又接触到了依萨耶、蒂博、艾尔曼的演奏,由这四人起席盖第的小提琴演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在当时已是30岁的席盖第应该是技术上已然定型,已经形成了自己古朴、典雅的传统演奏风格,但席盖第仍然很快接受了这些演奏家的新的演奏风格,同时广泛与巴托克、普罗科非耶夫等现代作曲家交往,两厢兼收并蓄,逐渐在上世纪30-40年代达到了他演奏技艺的顶峰,这时的席盖第,在朴素的古典、高雅、严肃风格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醇薄浪漫的激情,在当时,他的演奏就象醇香的白兰地,听来具有持久的、愈加浓郁的醇香,具有很深的内涵,而且发音也有了酸郁浓厚的风味,深深地受到同仁和广大音乐会听众的喜爱。在所有提琴大师中,他演绎的古典乐派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热力四射、表情真挚、感人肺腑的名演,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位小提琴家的演奏。在当时的乐坛,其独特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至尊的。

[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14#

链接一段席盖第的演奏录像:
http://69.94.64.207/DLV_VAI/4269_Szigeti_sm.rmvb
TOP
15#

不愿意反驳你。
TOP
16#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那时的很多录音都像赶鸭子似的快。
TOP
17#

这个帖子的使命完成了。要不然我将把它删除。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