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侃侃这张碟!!!大家有什么要说的! [复制链接]

1#
肖氏二十多岁时,突然对一种他称之为爵士乐(JAZZ)的音乐风格着了迷(其实只不过是非正统的轻音乐而已)。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官方对这类轻音乐的态度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不过总的来说,真正的西方爵士乐是被归入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属禁止之列。不甘心的小萧打了几个擦边球,写了些“爵士”乐曲。
  这张碟中收入了他的爵士组曲第一,二号。不过这和真正的爵士乐实在毫无共通点!连布鲁斯或狐步舞节奏都没敢用,切分音也不明显。只有木琴和加弱音器的小号还有些象轻音乐。听来是蹦蹦跳跳的华尔兹和波尔卡,少先队员式的轻盈欢快。
  1925年,作曲家VINCENT
YOUMANS在美国为百老汇写了一部音乐剧《NO,NO,NANETTE》,其中一首歌《鸳鸯茶》(TEA FOR
TWO)成了流行曲(八十年代法国电影《虎口脱险》在中国上映,喜剧明星德菲奈斯和另一个老头在片中大唱特唱这首歌)。
  话说回头。1928年,二十二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写了管弦乐版的《鸳鸯茶》。据说他当时为了和指挥尼古拉马尔考(NIKOLAI
MALKO)打赌,在四十五分钟内写完了这首曲子。管弦乐版的《鸳鸯茶》果然在苏联极为热门,尽管按正统标准来看,它实在是“格调低下”。摇曳的节奏,玩世的旋律,美国式的配器,难以想象这种东西能得到斯大林政权的容忍。果然,仅仅一年之后,小萧不得不为马尔考在莫斯科公然演出《塔西提传说》(TAHITI
TROT)---《鸳鸯茶》在苏联的叫法----作公开检讨。
  可是肖斯塔科维奇劣性不改,不久又把《鸳鸯茶》用到他的芭蕾舞剧《黄金时代》(THE GOLD AGE)之中。
  《黄金时代》是萧氏第一部芭蕾音乐。是1929年他作完检讨后参加一次苏联芭蕾舞剧创作比赛的产物。这部气势宏大,色彩斑澜的舞剧配乐得了比赛的第一名。不过芭蕾舞《黄金时代》本身的公演并不成功。它讲述的是工人阶级与法西斯作斗争的故事,由于情节过于复杂,用舞剧来表现实在是一团糟。不过舞剧音乐还是大受欢迎,于是音乐家把它改成了组曲,1930年在列宁格勒公演。
  于此同时,肖斯塔科维奇开始为苏联电影写配乐。这张碟中收入了两部出色的电影配乐,《牛虻》和《难望的一九一九》。这两部电影都曾在中国上映。不过我很怀疑,萧氏的《牛虻》是否就是我们看到的,由斯特里仁诺夫主演的那一部。这部电影我印象深极了,因为它的意大利情调,因为它莎士比亚般的戏剧冲突,以及卫禹平和上官云珠极其出色的配音...可是这电影的音乐却没留下什么印象。而手头唱片里的《牛虻》旋律极为优美,绝对是听过一遍就不会忘的那一种。它是如此出色,七十年代被英国人引用到BBC一部描写东西方冷战时期国际间碟案的电视剧中,作为苏联主题出现,进而成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名曲。在CALA公司出的唱片《LONDON
VIOLIN SOUND》中,也能听到这首《牛虻》。



听过以后觉的很有味道!
分享 转发
TOP
2#

没啥说的,都到你家喝酒去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