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民歌在哪里 [复制链接]

查看: 16443|回复: 67
21#

精彩之极 老兄文才飞扬 这个月最佳网友非你莫属啊

如果多一些人支持民乐 月坛定将繁荣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吗 这才是我们普罗大众之幸事

流行 民乐 古典 通俗 高尚我们多些选择不好吗 个去所好 各得其乐 哈哈
最后编辑nhyhs
TOP
22#

谢谢阿龙的喜欢。
这篇杂文是去年写的。
我也喜欢听古典音乐,
但自己完全外行,
只有来这儿学习的份,
贴一篇写民歌的文章,
一来表示我也喜欢音乐给自己身上洒点儿花露水,
二来以文会友结识朋友。
TOP
23#

不知道你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不光纯粹的民歌手越来越少,连民歌也越唱越走样。
举个例:当年《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郭兰英唱起来清甜温婉,典型的小调。可是现在的民歌手如果要唱这首歌,绝对得唱成大作品,特大气磅薄的那种。尤其是副歌,没有一点意大利发声法你还真唱不上去。我想当年的郭兰英要拿她的唱法来参加今天的歌手大奖赛,连复赛都不定进得了。可是如今的这些歌手,有谁能唱出她的那种味道?
当年除了郭兰英,还有王玉珍(她的“愿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今天也成了高难度的试金石。)还有广西的傅锦华(刘三姐的原唱),当然还有才旦卓玛。
我一直认为民歌必须保留它的原生态美。最看不上的就是那些喜欢标榜自己把中西唱法结合起来的歌手。其实这些歌手自己也知道,他们是两头靠不上。唱意大利美声不到家,唱民歌没味,就说自己是在尝试一条两结合的新路。
港台歌手里,我比较喜欢邓丽君,是因为她虽然走的流行路线,民歌小调却很地道。还有一个奚秀兰,也是很有味道的。可惜现在是金铁林的天下,一切以大奖赛论成败。
TOP
24#

这事情责怪唱片公司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是自负盈亏的,他们是有风险的,所以这事情必须由没有风险的政府来干。
当中有商机,唱片公司不晓得如何开发,那是商业文化水平问题;政府中没有一个知道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的人,是什么问题?
TOP
25#

洗耳恭听,受益匪浅。

我觉得民歌的衰败正是一种文化的断裂,
呼唤一下吧。
TOP
26#

我们的民歌现在是那些“大顽”们随意改编、随意剽窃的仓库。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没有经过成功策划的民歌唱片能广泛流行的难度较大,因此此类唱片难买是可以想象的。这个事情唱片公司不作的事情谁来做?政府!
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一问:在民歌这样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的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干吗去了?
TOP
27#

我喜欢这个贴子
TOP
28#

你现在如果问时下的年轻人,真正的民歌是什么样,相信没几个能回答出来。
TOP
29#

不论唱什么歌曲

都是以情动人

歌王唱的好是因为他的歌声中有生活的影子和自己的感情

邓丽君虽然是流行的调子,可是他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

再看看现在的歌手翻唱的邓丽君的歌曲

哪一个有她的味道

虽然音效做的比邓丽君那时候更好
TOP
30#

我也曾经抱着这个观点,后来发现其实是自己对民间艺术欠缺了解所致,我国几乎每形成一个地方语系,就会有这个语系的戏曲,而且有不少还发展得颇为成熟,不但有着复杂的体系,角色分工明确,连舞台,戏服和道具也有着明确规定,甚至还发展出各自成熟的培训系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复杂程度可不是世界上其他很多号称“能歌善舞”的民族的民间艺术可及。
但在近年,各地传统戏剧的观众人数不断减少,人材青黄不接也是不争事实,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些民间戏剧再度繁荣的机会恐怕不多了。唱片公司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戏剧的艺术成就,留给我们的后代。现在的情况是除了粤剧,其他剧种(包括影响最为广泛的京剧)居然都没有一个“发烧级”的录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