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
片 名:假面舞会
出版商:RCA
编 号:09026-63302-2
作 曲:哈恰图良、卡巴列夫斯基、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指 挥:康德拉申
演 奏:舒姆斯基(小提琴)
乐 团: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发行日期:2002/09/01
发行公司:博德曼唱片公司
專輯簡介:
本專輯是音響效果最佳示範片,除了以K2技術壓製外,還不惜工本使用最發燒的24bit/96Hz Remastering,Cello廠研發之UV22的CD轉製編碼技術。曲目除「化妝舞會組曲」、「小丑」外,還收錄柴可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班牙隨想曲」。
曲目:
01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1.Waltz
02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2.Nocturne
03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3.Mazurka
04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4.Romance
05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5.Galop
06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1.Prologue
07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2.comedians` Galop
08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3.March
09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4.Waltz
10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5.Pantomime
11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6.Intermezzo
12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7.Little Lyrical Scene
13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8.Gavotte
14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09.Scherzo
15 卡巴列夫斯基[戏剧演员舞曲(小丑)]:10.Epilogue
16 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Op.45
17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1.Alborada
18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2.Variazioni
19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3.Alborada
20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4.Scena e canto gitano
21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5.Fandango asturiano
哈恰图良
AramKhachaturian(1903-1978)
苏联作曲家。又译“哈察都量”。1903年6月6日出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Tiflis,今第比利斯,Tbilisi)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热爱音乐,受到亚美尼亚民间音乐的熏陶。19岁至莫斯科,进入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后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随格涅辛(Gnesin)学作曲。1933年毕业。1934年创作第一部大型交响乐,使他的声望得以提高。而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937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和1940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他后来曾多次亲自指挥,与奥博林(Lev Oborin)、奥伊斯特拉赫等合作,演奏和录制这些作品。
哈恰图良是与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一样知名的苏联时代作曲家。但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具有浓厚的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特色,因此也被西方人认为不能归入俄罗斯音乐。此外,他还受到了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其代表作有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芭蕾音乐组曲《加雅涅》(其中的《马刀舞曲》最为知名)、《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以及许多歌曲。他是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哈恰图良于1978年5月1日逝世于莫斯科。
人们常把阿兰·哈恰图良视作俄罗斯作曲家。这虽不是大错,但却容易引起对他音乐的误解。许多之前的俄罗斯作曲家——不管是巴拉基列夫、鲍罗丁还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都被高加索地区附近的异域音乐风情所深深吸引。俄罗斯音乐家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向往东南部如画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多彩的器乐音色。哈恰图良和这些音乐家最大的区别便是,他是在高加索地区土生土长的作曲家。他的整个文化背景都浸泡在当地的民谣和民俗中。俄罗斯人看来的异域风情对哈恰图良来说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他转而学习西方音乐时,反而觉得那才具有外国情调,由此不免为法国印象派的多姿多彩而着迷,程度不亚于我们对东方音乐的神往。
哈恰图良是亚美尼亚人,家境贫困。早年他就崭露出对周围音乐的极高兴趣,不仅仅是亚美尼亚音乐,还有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音乐。哈恰图良并未兴趣使然地学习音乐和读谱,除了聆听,他仅有的音乐体验便是在学校管乐队中演奏大号。然而,他渐渐地确信自己生来就注定是个音乐家,最终来到莫斯科,申请进入名声显赫的格涅钦(Gnessin)音乐学院就读。那时他不通俄语,年龄不小,毫无专业基础,但他并未退缩。在哈恰图良一知半解地学习颤音时候的年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早就创作出了传世之作,盛名远扬了。
有一点很明显,哈恰图良对他所选择学习的音乐毫无所知。当有人问他想从事哪种类型的音乐时,哈恰图良说自己从来没考虑过这点。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学拉大提琴。学了三年乐器演奏之后他才进入作曲班就读。但哈恰图良进步神速,一年之后便出版了首部作品的乐谱。随后他正式进入格涅钦音乐学院深造,1933年毕业时早已入而立之年。
哈恰图良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涯并未改变其作曲风格,此后的每部作品也都显现出浓郁的亚美尼亚文化背景。作曲家曾言简意赅地说过“作为一个亚美尼亚人,我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写亚美尼亚音乐”,所以并不存在故意的引用或牵强附会的旋律移植。关于亚美尼亚音乐,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也能解释哈恰图良音乐一贯的如此丰富多彩:对亚美尼亚农民和民间艺人而言,一些七和弦倒是和弦,而正常的大调小调三和弦反而不是和弦。所以当哈恰图良将民间不羁的和声规则引入西方“艺术”音乐之后,也为其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和声法则和作曲技法。作曲家第一部动用全编制管弦乐团的大部头作品是《第一交响曲》(1934),当时好评如潮。随着日后风格日渐成熟,人们便稍嫌这部交响曲乳臭未干。哈恰图良凭借他1937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首次享有国际声誉。1940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更令他如日中天。作品是题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并为小提琴家频繁演出。
卡巴列夫斯基 (D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1904-1987)
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作曲与钢琴,后任该院教授。主要作品有交响曲4部--以纪念性题材为主(第一部纪念十月革命15周年,第三部悼念列宁,第四部纪念一位红军战士);舞剧、歌剧《克拉梅西的师傅》、《不可战胜者》及3部钢琴协奏曲等。
70年代初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辞去音乐学院教授职务,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编有著名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大纲》。大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为主导思想。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尼古拉·安德列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里;这个古老小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它那保持古风的民间仪式和优美的民歌,留给童年时代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很深的印象。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近十一岁就尝试写作乐曲。1856年满十二岁时,他被选人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同时不断地进行他的音乐研究。1861年底他开始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并参加了他的“小组”活动;同当时这些进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交往,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巴拉基列夫的直接指导下写出的。后来,他在“强力集团”作曲家当中的地位,用另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谢洛夫的话说,甚至“真如鹤立鸡群”。
1862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土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大约有三年时间参加一艘快船的巡航,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地,这期间他虽然较少接触音乐,但在航海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明印象,却丰富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他被公认为的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之一。1865年,他回到彼得堡后,作为一个海军尉官,他却主要在音乐圈子里活动,积极进行他的“专业”创作,写出一些已经足以显示作者的风格特征的作品,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
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著。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莫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斗争,他勇敢地奋起保卫革命的青年学生,因此被解除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是解聘他的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于彼得堡音乐学院新院长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他终于重新回到音乐学院。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但他首先却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的歌剧共有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它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同歌剧相比较,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但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类作品集中在两段时期写出: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都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说来都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的这方面的杰作,一直是世界交响音乐舞台常演曲目的一部分。
——编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杨民望先生编著《世界名曲欣赏》
库里尔·康德拉申
Kyril Kondrashin
苏联指挥家。又译“康德拉申”。1914年3月6日生于莫斯科的一个音乐家庭,父母都是莫斯科第一交响乐团的演奏家,6岁开始学钢琴,18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鲍里斯·海金学习指挥,同时在丹钦科剧院担任副指挥。1936年毕业,次年接替知名指挥家姆拉文斯基,担任列宁格勒小剧院指挥。1943年,回到莫斯科担任苏联大剧院常任指挥。在此期间,他指挥了许多古典及当代歌剧、舞剧,包括《蝴蝶夫人》、《西部女郎》等。1960年至1975,担任莫斯科爱乐乐团常任指挥,重点开始转移,指挥演奏了大量古典和现代向的交响音乐,包括首演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和第十三交响曲,以及许多其他苏联当代作曲家的新作。
这一时期,他的指挥艺术已臻成熟。他出访了许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的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座指挥。在苏联的指挥家中,他是与西方音乐界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位,早在50年代末就到过美国,是第一个登上美国音乐舞台的苏联指挥家。后来的冷战时期,他在西方的音乐活动也非常活跃,并且受到广泛赞誉。1979年,他担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常任指挥。
1981年3月8日,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
孔德拉申有着一双敏锐的耳朵,对和声、力度及声音平衡感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有着过人的辨别能力。
他对于指挥艺术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细致的研究,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音乐著名。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除了基本素质外,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拥有独创性的音乐解释能力的构思本领。他强调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精致完美的境界。他的指挥风格朴实、精确、全面、严谨,避免表面上的过分激动和夸张气氛,而用简洁纯朴的方法,将乐队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表现出来。
孔德拉申指挥的曲目非常广泛,体裁包括了歌剧、舞剧、交响乐、清唱剧等几乎所有的形式,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作品。当然,最出色的首推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拉赫曼尼诺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其富有特色的演绎。此外他十分擅长协奏曲的指挥,以音乐层次鲜明、与独奏家合作默契而著称。他曾与钢琴家里希特、阿什凯纳齐、克莱本以及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科甘以及郑京和等人多次合作,录制了大批珍贵的唱片。
他的儿子彼得·孔德拉申(Pyotr Kondrashin),是一位成功的录音师。
在PHILIPS制作的"限额发行录音收集"中有套《康德拉申录音集》,共8款,全是康德拉申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现场演出实况录音,即有: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鲍罗丁《第二交响曲》(附有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附有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
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附有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附有卡塞拉《帕格尼尼偶记》)
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附有《圆舞曲》、《左后钢琴协奏曲》、《茨冈》)
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附有尼尔森《第五交响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交响曲》(附有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
康德拉申是音乐家的指挥家
美国着名小提琴家舒姆斯基(Oscar Shumsky):
舒姆斯基一九一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出生费城的俄裔家庭,他属于天才儿童型音乐家,一九二五年(八岁)就和史托科夫斯基及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苏克《幻想曲》,与海飞兹(Jascha Heifetz)同样出自俄国着名小提琴教师奥尔(Leopold Auer)之门,是奥尔最后几名弟子之一。奥尔逝世后,舒姆斯基由奥尔的学生秦巴里斯特(Efremr Zimbalist)继续指导并持续公开演出,以完美的技巧及浪漫的俄国学派式诠释手法得到肯定。
从费城寇帝斯音乐院毕业后,舒姆斯基加入由托斯卡尼尼领军的NBC交响乐团,在同事普林罗斯(William Primrose)的邀请下,担任普林罗斯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舒姆斯基服役于美国海军乐队,一九四六年重回音乐会舞台。不过,二十九岁的舒姆斯基并没有再度获得战前的好评,曾有乐评人形容他这时的演出是「局促不安而且没有自信」,缺乏火花与令人振奋的情绪。所幸舒姆斯基很快就找回从前的自己,并开始往指挥台及演奏中提琴上发展。
教学的成就上,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的第一、第二小提琴手德鲁克(Eugene Drucker)、塞哲(Philip Setzer),以及美艺三重奏第一小提琴手卡华飞(Ida Kavafian)……都是他的学生。
在奥尔的学生里,舒姆斯基的名气虽然没有海飞兹、艾尔曼、米尔斯坦、杜希金响亮,但是他所诠释的音乐自始至终都维持着一贯优雅自然的风味。他的节拍不是一板一眼随着谱面上的音符走,小提琴色彩的幻化十分迷人,如同一个人七情六欲的内心独白,并且长于运用小细节的变化以增加乐曲丰富的层次与色彩感。
在七月二十四日逝世于自宅,享年八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