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 Hi》1998年度唱片大奖&「Classic CD」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774|回复: 3
1#
《CD Hi》1998年度唱片大奖
评选标准与过程 赖伟峰
    过去《CD Hi》每年年终都推出主笔推荐名单,但今年决定首次推出年度唱片大奖,以社内编辑意见为主体,踏出年度唱片大奖的第一步。未来,年度唱片将年年举办,同时将逐渐采取专业分组评分,广邀主笔群加入评选阵容,让大奖结果分类更专业、更具公信力。
本年度奖项共分交响协奏、管弦乐、室内乐、独奏、歌剧、声乐、爵士乐、重发系列、世界音乐、电影原声带等十类,分别进行演奏评与录音评。演奏评由五位评审分三轮投票完成。五位评审分别是刘汉盛、赖伟峰、黄若农、蔡启智、徐鹏博,以《CD Hi》编辑部为主体,不过刘总编于世界音乐、电影原声带两项不克参加评选,因此由主笔Jones递补。而录音评则由刘仁阳顾问,以威镇中外的参考系统把关。同时在此向您预告,录音评首选的唱片,将在《CD Hi》74期详细刊载精采内容。
候选唱片的条件,必须为1998年元月至十二月(《CD Hi》61-72期),曾经在「唱片评论」单元中受评过。因此,未进入该单元受评的唱片,便失去参加年度唱片大奖的资格。下个年度希望各唱片公司能共襄盛举,提供更完整齐全的新片发行宣传片,以供《CD Hi》「唱片评论」评论,才不致发生年度主打片却没有候选条件的遗憾,同时让消费者得到更丰富、更具公信力的唱片信息。本次有候选条件的唱片大约在一千张之谱,因此进入第三轮的唱片,可说张张都是上上之选,也就是说「入围决选五张便是得奖!」
第一轮投票:五位评审从「唱片评论」单元中加以筛选,只要有一人推荐、一人附议,该唱片即进入第二轮。初选并不限制唱片张数,希望以宽松条件减少遗珠之憾的发生。第二轮投票:五位评审集体试听第一轮入围的唱片,每类奖项每位评审可圈选五张,加总之后得票较高的五张进入第三轮决选。第三轮投票:评审针对每类奖项五张决选入围唱片进一步仔细聆听,并依钟爱程度由高至低给予5分到1分,最后加总最高分者即为年度首选(以★号标示),第三轮的投票行为并透明化地刊登出来。
录音评部份,由相当感谢刘仁阳顾问愿意鼎力协助,透过极具参考价值的顶级系统就音效上加以筛选。他针对第三轮每类的五张入围唱片的录音表现,由高至低分别给予5分到1分评等,获5分的唱片即为该类的年度录音首选(以★号标示),并于下期特别刊载。除《CD Hi》榜单之外,赖伟峰与蔡启智分别为中国时报《娱乐周报》爵士与古典的评选委员,因此附上《娱乐周报》1998年度爵士、古典榜单,以供读者查询。
由于时间匆促,此奖尚有诸多改进空间,计划中明年将增加流行类、影音类、书籍类等奖项。另外,本次肯普夫「重发」唱片出现在独奏奖项的情况,以及爵士乐多为旧片的情况,日后也将避免,各奖项将以未发行CD的录音为入围原则,重发唱片则区分出来评选。
「交响、协奏」演奏首选
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伟大」》
杰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
EMI 5 56527 2,科艺百代
录音年代:1994年2月28日
录音地点:Philharmonie am Gasteig Munchen
录音师:Gerald Junge
制作人:Marcus Herzog
杰利比达克以些微的差距摆脱布列兹与辛诺波里,夺得「交响、协奏」类的演奏首选。综合来说,舒伯特的《伟大》有三大诠释主流,一种是以福特万格勒、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激情狂野派,一种是以贝姆、克利普斯为代表的精致细腻派,一种则是舒李希特、华尔特、慕提为代表的温情绵延派。而杰利比达克的诠释可说兼容了这三种主流的优点,从第一乐章绵密厚实的导奏开始,他便以独特、稳重地步调推进着,音色温厚、情绪庄重,偏缓的速度俨然就是舒李希特、华尔特的精华翻版,但这只是初步印象。
仔细推敲,杰老庄重之余力求弦乐群细腻质地的表现,加上管乐群不愠不火地浑圆乐句吹奏,尤其是无懈可击的法国号更予人深刻印象,其精准、典雅又可与贝姆、克利普斯的名演相并论。如果将视野拉高综观而论,杰利比达克自然并非「忠于原谱」派,他以浪漫大师个人化的体味加以诠释,呈现此曲恢弘的「伟大」感,跳脱世人对舒伯特《伟大》交响曲的认知,给予乐曲前瞻性的艺术生命。
表象上虽非福特万格勒、伯恩斯坦般狂野激情,但无疑他走的依然是个性化的道路,只不过将激情隐藏在柔美舒缓乐句的背后,将狂野转换成环环相扣的乐念发展。在波浪般绵绵不绝的动力推展下,这种内省式的激情与狂野,无疑是杰利比达克特有的,更是深层感情的张力表现。
杰利比达克在这张录音的表现,令人不禁缅怀起大战前后的个性大师们。今天,新制作发行的唱片虽然音质大大提升,但诠释上已经难得听到这种风格了。(赖伟峰)
●老怪杰那种剖筋解肉的透明感,绝对不是像一干新新指挥那样味同嚼蜡。--李永忻《CD Hi》68
演奏评:
交响、协奏决选/刘汉盛/赖伟峰/黄若农/蔡启智/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杰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EMI 5 56527 2,科艺百代)(68)5.3.5.2.4.19.4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国立管弦(DG 457614-2,宝丽金)(70)4.5.1.5.3.18.5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左手钢琴协奏曲》,齐玛曼/钢琴、布列兹指挥伦敦交响(DG 449 213-2,宝丽金)(71)3.2.4.3.5.17.3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伊瑟利斯/大提琴、艾森巴哈指挥德意志室内爱乐(RCA 09026-68800-2,博德曼)(65)1 .4.3.1.1.10.1
葛拉祖诺夫、卡巴列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夏汉/小提琴、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DG 4577064,宝丽金)(62)2.1.2.4.2 11.2
「管弦乐」演奏首选
Vasks《Music of Peteris》
维特指挥法兰德斯管弦
Telarc CD-80457,上扬
录音年代:1996年7月25-26日
录音地点:Basilique de Notre Dame,Abbey Bonne Esperance,Vellereille-les-Brayeux,Belgium
录音师:Jack Renner
制作人:James Mallinson
Vasks这张录音被选为管弦乐演奏首选,对喜欢现代音乐的朋友无疑是一大振奋。现代音乐的创作,几十年来台湾乐界一直有人从事,但是说到现代音乐的欣赏,爱乐者的态度一向很冷淡。主因之一是多数人觉得现代音乐生涩难以接受,主因之二是坊间缺乏系统化的介绍指引。
一张现代音乐唱片成为年度首选,并不能改变多数乐迷对现代音乐的观感。但是,如果您听过法兰德斯管弦乐团在Telarc所灌录的一系列录音,相信会对现代音乐生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改观。
Vasks是波罗地海三小国之一的拉托维亚的作曲家,本集收录他的《为弦乐所做的歌咏》、《悲伤的音乐》、《声音交响曲》等作品。在音乐的浓烈情绪传递时,听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Vasks弦外之音,重视人文素养、生命本质,追求和平境界、心灵沟通,对于自己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的动荡不安,Vasks发出内心最深的无奈吶喊。
法兰德斯管弦乐团,一向以完美的合奏诠释着近代作曲家的作品,对这些时代性强的音乐给予经典化的雕塑诠释,为的就是希望能为作曲家留下美好记录。饱满的乐团音色,细致典雅的表情,该团以比文艺复兴时期的素颜美学,诠释着光怪陆离的当代作品。透过唱片所投射出来的整体印象,竟然是如此地具有话题与张力,成功的企画、制作加上演出、录音,Telarc的确打了一场漂亮的整体战!(赖伟峰)
●现代作曲家回归到聆听者的「感受」,而不再纯粹以「形式突破」、「技巧挂帅」的转变。--王世强《CD Hi》61
演奏评:
管弦乐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约翰贝瑞《The Beyondess of Thing》,约翰贝瑞指挥英国室内管弦(London 460 009-2,福茂)(71) 2 2 3 1 4 12 3
选集《萧提爵士最后录音》,萧提指挥布达佩斯节庆管弦(Decca 458 929-2,福茂)(66) 3 3 2 5 2 15 1
☆华格纳《序曲集》,杰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EMI 565242,科艺百代)(68) 4 1 4 4 5 18 5
★Vasks《Music of Peteris》,维特指挥法兰德斯管弦(Telarc CD-80457,上扬)(61) 5 5 5 2 3 20 4
雷史毕基《罗马三部曲》,加提指挥圣西西里节庆管弦(Conifer 75605-51292-2,博德曼)(62) 1 4 1 3 1 10 2
「独奏」演奏首选
舒伯特《即兴曲》
肯普夫/钢琴
DG POCG90114,宝丽金
录音年代:1965年3月
录音地点:不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舒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克莱斯勒魂》
普莱亚/钢琴
Sony SK 62786,新力哥伦比亚
录音年代:1997年6月23日-7月1日
录音地点:奥地利维也纳
录音师:Johannes Muller & Pauline Heister
制作人:Andreas Neubronner
很显然在独奏类方面,钢琴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远远超越其它乐器。有趣的是,本年度独奏类的演奏首选中,竟然出现其它九个奖项所没有的「并列首选」的状况,意思是说评审有两种不同喜好与观点。
肯普夫的舒伯特《即兴曲》是日版唱片在台发行,这样的旧制作录音本应属于「重发唱片」类,但当初评论时就并入「室内、独奏」中,加上肯普夫实力派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竟然「意外」或评审青睐而成为首选。他的诠释自然中带股坚毅,表情诚挚、内涵深刻,散发出让评审们难以克服的「大师气味」而雀屏中选。虽然录音并非顶尖,丝毫无损其受重视的地位。
普莱亚的录音已注定成为世纪末的典范,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史卡拉第《奏鸣曲》、萧邦《诙谐曲》、巴哈《英国组曲》以及这张舒曼《钢琴奏鸣曲》、《克莱斯勒魂》,可说是张张经典、回回得奖。绅士般的气质、细腻且浑厚的触键,流泄出的琴音没有丝毫的骄气狂妄,诚恳的音色里散发出庄重,是一种理智与感情完全调和的结果。
再困难的乐段,普莱亚弹来像是诉说心情故事般地自然轻松,再炫技的技巧,普莱亚弹来都像是每日的练习般地平实内敛。他把音乐的感动深植心中,把听音乐的朋友都当成能推心置腹的肝胆知己。加上逼真传神的钢琴录音,将这位曾经钢琴家的诠释,钜细靡遗地传现出来,令人不敢置信他曾因手伤而退隐过,浴火凤凰的成就令吾辈津津乐道。(赖伟峰)
●聆听肯普夫的音乐是通往「真诚」的唯一路径,这种观念在这张舒伯特「即兴曲」里,更是处处可见。--徐鹏博《CD Hi》71
●普莱亚不仅注重每个音的质、量,更注重乐句整体的逻辑性,既见树又见林的作法,技巧不足或是对曲子认知不够的人很难达到。--赖伟峰《CD Hi》64
演奏评:
独奏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舒伯特《即兴曲》,肯普夫/钢琴(DG POCG90114,宝丽金)(71) 4 4 1 5 4 18 2
拉赫曼尼诺夫《时光之窗》,拉赫曼尼诺夫/钢琴(Telarc CD-80489,上扬)(70) 5 3 4 3 2 17 3
巴哈《第一、三、六号英国组曲》,普莱亚/钢琴(Sony SK60276,新力哥伦比亚)(67) 1 2 2 4 5 14 4
萧邦《钢琴曲集》,纪新/钢琴(RCA 74321 25807-2,博德曼)(61) 2 1 3 1 1 8 1
☆★舒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克莱斯勒魂》,普莱亚/钢琴(Sony SK 62786,新力哥伦比亚)(64) 3 5 5 2 3 18 5
「室内乐」演奏首选
巴尔托克《弦乐四重奏全集》
塔卡契四重奏团
Decca 455 297-2,福茂
录音年代:1996年8、9月
录音地点:德国Reitstadel,Neumarkt
录音师:Philip Siney
制作人:Christopher Pope
巴尔托克的音乐美学观对学院派的民族乐风具有启迪的作用,而他的六首弦乐四重奏更是指针作品,横跨他创作的早、中、晚三个时期。任何的弦乐四重奏团都会将这六首作品当成艰巨的挑战,意图留下「完美」的痕迹。
事实上,这六首作品就亲和力来说,比起同样入围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舒伯特《死与少女》、柴可夫斯基《钢琴三重奏》,都差上许多。但是站在音乐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六首作品在弦乐四重奏的地位,就如同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在交响曲的地位一般。
ABQ版的日本三百名盘、艾默生版的葛莱美奖,虽然各具说服力,但是塔卡契从早年在Hungaroton的录音,再到此回赢得留声机年度奖的更圆熟表现,再再说明了该团对这套作品的深刻情感,以及诠释上无比的权威性。在音色上,四个人高度的调和性,以及随着乐曲情绪改变所产生的细腻变化,架构出极具弹性与韧性的美感。在表情上,塔卡契精准贴近作曲家的民族性格,雄辩豪迈地畅所欲言,以赤裸直率取代矫揉造作,让听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浓烈情感。在默契上,时而合击、时而分进的凝聚共识,再度唤醒巴尔托克的音乐灵魂,并分享给爱乐大众。
录音效果方面或许有所争议,但是整体来说塔卡契的表现圆熟、精彩,因此获得三位评审最高分推荐。
●说得玄妙一点,他们把音色的变换与原谱中的不协和看作是一个整合的有机体,两者是互相配合、彼此相关的。--李永忻《CD Hi》66
演奏评:
室内乐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贝多芬《大公三重奏》,肯普夫/钢琴、傅尼叶/大提琴、谢霖/小提琴(DG POCG-90119,宝丽金)(69) 4 3 3 5 2 17 3
★巴尔托克《弦乐四重奏全集》,塔卡契四重奏团(Decca 455 297-2,福茂)(66) 5 5 1 2 5 18 1
普罗高菲夫《大提琴奏鸣曲》、萧斯塔高维契《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莫克/大提琴、佛格/钢琴(Virgin 545274,科艺百代)(61) 2 4 2 4 1 13 2
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阿邦贝尔格四重奏团(EMI 55647,科艺百代)(62) 3 2 4 1 3 13 4
☆柴可夫斯基、萧斯塔高为契《钢琴三重奏》,雷宾/小提琴、雅布隆斯基/大提琴、贝佐夫斯基/钢琴(Erato 0630-17875-2,华纳音乐)(62) 1 1 5 3 4 14 5
「歌剧」演奏首选
华格纳《漂泊的荷兰人》
索汀、史都德、多明哥、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管弦
DG 437 778-2,宝丽金
录音年代:1991年2月
录音地点:柏林SFB,GroBer Sendesaal
录音师:Jurgen Bulgrin
制作人:Klaus Hiemann
古典唱片制作的渐趋保守,从新片发行量的锐减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以制作成本最高的歌剧最为明显。歌剧录音的新制作发行,几乎成了古典大厂的专利,而有能力的大厂也朝向「量少质精」的原则发展。
今年的歌剧类决选就呈现DG、EMI双雄对决的局面,EMI的王牌当然是阿蓝尼亚与盖儿基尔这对金童玉女,而DG主打的则是李汶、阿巴多、辛诺波里等指挥牌。以结果论英雄,辛诺波里指挥的《漂泊的荷兰人》无疑是最大赢家,囊括演奏首选与录音首选(下期详述)「双料冠军」,
从序曲一开始,柏林国立歌剧就以坚实富光泽的铜管,说服了所有的华格纳乐迷,辛诺波里的确是管弦乐的个中好手。乐团整体气势庞大,合奏整齐画一,音质优美没有丝毫的毛躁粗糙。合唱团也能量十足,〈水手合唱〉精神力十足令人振奋,整体效果比起它版强上许多。独唱方面,名将如云互别苗头,魏克、史都德、索丁、多明哥个个唱得可圈可点,更为本版的戏剧张力添加不少筹码。当然,这一切的诠释成就在4D的录音技术下,被完整精确地保存下来,传真度极高的录音表现更让本版光芒炙热,很难不理会它的存在。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本片一直到最近才得以发行,但「迟来的经典更显珍贵」,您说是吧!
●这个演出阵容实在豪华无比,不过却摆了七年才发行,真的是让爱乐者等太久了。--蔡启智《CD Hi》69
演奏评:
歌剧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古诺《罗密欧与茱丽叶》,阿兰尼亚、盖儿基尔、普拉颂指挥托鲁斯管弦(EMI 556123-2,科艺百代)(71)2 4 2 2 3 13 4
威尔第《弄臣》,史都德、帕华洛帝、李汶指挥大都会歌剧管弦(DG 447 064-2,宝丽金)(69) 5 1 5 4 2 17 1
☆★华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索汀、史都德、多明哥、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管弦(DG 437 778-2,宝丽金)(69)1 5  3  5  4 18 5
莫扎特《唐乔万尼》,肯霖塞、萨米南、雷米吉欧、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管弦(DG 459 601-2,宝丽金)(66)   3   2  4     3 5  17  2
德利伯《拉克美》,德赛、昆德、范丹、普拉颂指挥托鲁斯管弦(EMI 556569,科艺百代)(70) 4 3 1 1 1 10 3
「声乐」演奏首选
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波斯崔吉/男高音、德拉克/钢琴
EMI 556341 2,科艺百代
录音年代:1996年2、3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第一录音室
录音师:Jonathan Allen
制作人:John Fraser
今年的声乐类,可说是两强对决的局面!女高音夏芙与男高音波斯崔吉,各自入围了两张唱片,只剩下一个名额由老将韩翠克丝取得。夏芙与波斯崔吉两人崛起时间虽不长,但是窜红速度却令人刮目相看,靠的便是他们能深崛音乐内涵,融合词意与曲意的本事。
夏芙的两张录音虽然分别是留声机年度唱片、布列兹跨刀,但是却不如波斯崔吉的舒伯特艺术歌曲来得受到评审青睐,连波斯崔吉自己甫入选EMI百大榜单的舒曼《诗人之恋》都不是对手,经过「自己打自己」的激烈竞争之后,评审的意见显然偏向推荐他的舒伯特《艺术歌曲》。。
波斯崔吉的歌声与他仙风道骨、弱不禁风的外貌并不相称,加上多数人听舒伯特艺术歌曲时,脑海早已既定「该由男中音演唱才贴切吧!」的刻板印象。然而波斯崔吉一开声,所有的疑虑一扫而空,丰厚饱满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加上生动细腻的表情,任何情绪的转换他都诠释得如此妥贴,俨然新一代艺术歌曲首席男高音。这张舒伯特《艺术歌曲》推荐给喜欢与不喜欢听艺术歌曲的人,喜欢艺术歌曲的人请听听,男高音也能内敛不炫技地精准掌握音乐内涵。不喜欢艺术歌曲的人则听听,原来艺术歌曲也可以唱得如此炙热,令人无法抗拒。
●听了许久的艺术歌曲,真的不曾听过这些歌曲的演唱是这么的特殊,但却又有着无比的说服力。--蔡启智《CD Hi》67
演奏评:
声乐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荀白格《月宫小丑》、《心之叶》、《献给拿破伦的颂歌》,夏芙/女高音、布列兹指挥国际现代独奏家合奏团(DG 457 630-2,宝丽金)(69) 2 4 2 1 2 11 1
☆★舒伯特《艺术歌曲集》,波斯崔吉/男高音、德拉克/钢琴(EMI 556341 2,科艺百代)(67) 5 5 5 5 4 24 5
舒曼《艺术歌曲集第一集》,夏芙/女高音、葛拉汉强森/钢琴(Hyperion CDJ33101,上扬)(68) 4 2 4 4 3 17 4
舒曼《诗人之恋》,波斯崔吉/男高音、德拉克/钢琴(EMI 556575,科艺百代)(64) 3 1 1 2 5 12 3
选集《圣歌集》韩翠克斯/女高音、艾瑞森瑞典广播交、斯德哥尔摩室内管弦(EMI 56259,科艺百代)(61)1 3 3 3 1 11 2
「爵士乐」演奏首选
《午夜情怀》
马沙利斯/小喇叭
Columbia CK68921,新力哥伦比亚
录音年代:9月15-18日(1997或1998)
录音地点:纽约,The Grande Lodge of the Masonic Hall
录音师:Todd Whitelock
制作人:Steven Epstein
今年的爵士乐显然是内容「最不新鲜」的一个奖项,因为除了温顿马沙利斯的《午夜情怀》外,其它四张入围的都是旧片重发。不过,「不新鲜」并不代表「不经典」,反而可能就是因为太过经典,该录音才一再地被再版重发。新片不够普及广泛,加上重发爵士乐没有被单独区分出来,造成了今年爵士乐类旧片、新片混杂的现象。
虽然新制作发行在年度大奖里应该较受到注意,但从评审的评分的情况来看,显然并没有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刘汉盛、黄若农的最高分给了约翰柯川的《巨人的轨迹》,蔡启智、徐鹏博的最高分则给了艾拉费兹洁罗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我俩真情停留》。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徐鹏博、赖伟峰分别给这两张唱片最低分,因此它们在加总之后吃了一点小亏。而演奏首选的温顿马沙利斯《午夜情怀》,虽然仅有赖伟峰给予最高分,但由于其它评审给分均为中上,因此在总分上占了上风。
《午夜情怀》是温顿马沙利斯推出的经典曲目选的第五集,过去的几张还曾与钢琴家老爸同台演出。浪漫动听是这一系列专集的基调,对一位横跨古典、爵士的大师级人物来说,将时间花费在这些经典小品上是值得肯定的,不仅代表了昔日传统的承续,还将时代生命灌注到这些旧印记上。温顿马沙利斯醇美的小号声,华彩内蕴的吹奏像是才气洋溢却不轻易示人艺术家一般,只肯为深爱爵士的人引吭一曲。(赖伟峰)
●马沙利斯的吹奏充满着浓烈情感,就像一杯香醇的海尼根啤酒,在麦香里又隐含着些许苦闷。--王秋华《CD Hi》69
演奏评:
爵士乐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午夜情怀》,马沙利斯/小喇叭(Columbia CK68921,新力哥伦比亚)(69) 3 5 4 4 3 19 5
《我俩真情停留》,艾拉费《星期日的范卡山谷实况》,比尔伊凡/钢琴(MJC-068,魔岩)(64) 2 3 1 3 4 13 4
兹洁罗、路易斯阿姆斯特朗(Verve 539 679,宝丽金)(64) 4 1 3 5 5 18 3
《旧金山周末实况》,Al Di Meola、John McLaughlin、Paco de Lucia/吉他(Columbia CK65168,新力哥伦比亚)(61) 1   2 2  1 2 8 1
《巨人的轨迹》,约翰科川/萨克斯风(Impulse IMPD4-232,环球)(63) 5 4 5 2 1 17 2
「重发唱片」演奏首选
韦伯《魔弹射手》
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
Decca 460 194-2,福茂
录音年代:1979年11月
录音地点:慕尼黑,Herkulessaal
录音师:Stanley Goodall
制作人:Thomas Mowrey
「重发唱片」中今年仅以古典音乐为考量,在十个奖项中它无疑是竞争最激烈的一项,光是第一轮初选的名单,便张张都有显赫的「得奖背景」,实在令人难以取舍。不过重发唱片着重的要点,不应只在「过去得了什么奖」,更重要的是「转制的效果如何」以及「价位的竞争力」,也就是「重发后的卖像如何」。
其实从重发唱片数量之多、阵容之坚强,就可以感受到这些经典在此间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对唱片公司的重要性。因此,该奖项设立的意义,就是为经典唱片的重新问世加以过滤筛选。
入围的五张重发唱片,华尔特的马勒《第一号交响曲》是TAS入选片,塞尔指挥的理查史特劳斯《唐璜》则被刘顾问选入「刘仁阳谈唱片」,而另外三张则都是日本三百名曲的首选片。虽然张张强片,但是投票结果库贝利克的韦伯《魔弹射手》竟赢得压倒性的胜利,除了黄若农之外,其余四位评审都给予满分。
本版能够得到这样高的分数,主因在于转制之后录音上的整体表现,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因此,当初诠释演出者的整体冲击力,都完完全全地被保存下来,让名盘的精髓得以延续,对重发唱片来说这无疑是最高成就。(赖伟峰)
●库贝利克以更丰富、更细腻的表情,以求取戏剧的内部表现。--蔡启智《CD Hi》69
演奏评:
重发唱片决选 刘汉盛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总分  刘仁阳
★韦伯《魔弹射手》,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Decca 460 194-2,福茂)(69) 5 5 2 5 5 22 4
德布西《管弦作品选第一集》,马第农指挥法国国家广播交响(EMI 5 72667 27,科艺百代)(67) 4 2 1 1 3 11 3
☆理查史特劳斯《唐璜》、《第一号法国号交响曲》,塞尔指挥克里夫兰管弦(Sony MHK 63123,新力哥伦比亚)(68)2  4 5  4 1  16  5
马勒《第一号交响曲》,华尔特指挥纽约爱乐(Sony MHK 63328,新力哥伦比亚)(68) 3 1 4 3 2 13 1
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郑京和/小提琴、肯培指挥皇家爱乐(Decca 448 597-2,福茂)(65) 1  3 3  2 4  13  2
「世界音乐」演奏首选
《Light in the Dark》
Breda Mayock、Katie McMahon、Lasairfhiona Nichonaola/领唱
Detour 3984-21662-2,华纳音乐
录音年代:1998年
录音地点:巴黎、爱尔兰、东京、洛杉矶、Wiltshire等地
录音师:亥克特萨苏等多人
制作人:亥克特萨苏
世界音乐与民族音乐这两个名词必须作个厘清,以便《CD Hi》日后谈及时读者们有所共识。
民族音乐是比较偏向学术上的用词,音乐内容主要以各民族最原始、最纯粹、未被文明化、商业化的音乐语言,反应着不同民族文化生活习性。这些民族音乐有很多并没有明确保存方法,虽然有学术上的价值,但多数却没有商业市场。
而世界音乐则是妥协性格较重的流行语词,文字表面虽然泛指全世界的音乐,但内涵往往却带有横跨文化、乐种的融合性格,撷取民族音乐素材予以商业化的加工包装,或是具有市场性的纯粹民族音乐。对《CD Hi》而言,「世界音乐」的唱片评论其音乐内容包罗万象:发展圆熟新世纪音乐、民乐(国乐)、环境音乐、民族音乐。换句话说就是古典、爵士、流行之外,各种音乐都包含其中。
因此今年入围的五张,塞尔特音乐依然为主流共有三张,此外台湾自己制作的《邦查Wa Wa放暑假》,以及台湾企画、大陆灌录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这两张专集也都别具意义。南辕北辙的音乐类种,说明了这个奖项的包容性、多样性。
首选的《Light in the Dark》以既古老又现代的语汇,融合浪漫与神秘气质的风格吸引了评审的青睐。制作人法国当代作曲家亥克特萨苏,取材爱尔兰早期宗教音乐,并召来阪本龙一、彼得加布瑞尔、马克伊斯汉、以及爱尔兰知名乐手,融入当代前卫手法,创造出跨世纪的语言。(赖伟峰)
●亥克特萨苏借重爱尔兰艺人演奏诠释的优势,加上阪本龙一、彼得加布瑞尔带有个人风格、东方色彩的新世纪电子编曲,是精致沈潜的现代宗教音乐作品。--张瑞娟《CD Hi》67
演奏评:
世界音乐决选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Jones  总分 刘仁阳
选集《The Celtic Album》,洛克哈特指挥波士顿大众管弦(RCA 09026-68901-2, 博德曼)(68) 4 1 5 2 4 16 4
罗南哈德曼《Lord of the Dance》,麦可弗莱特利/舞蹈(Polygram TV 533 757-2,宝丽金)(69) 1 2 4 1 3 11 3
《邦查Wa Wa放暑假》(TMCD-9801,大大树/暗谱)(71) 2 3 1 4 1 11 *
☆《万马奔腾》,齐宝力高/马头琴(JRAF-1281,中国龙)(71) 3 4 2 5 2 16 2 5
★《Light in the Dark》,海克特萨苏/编曲、制作(Detour 3984-21662-2,华纳音乐)(67) 5 5 3 3 5 21
「电影原声带」演奏首选
《抢救雷恩大兵》
约翰威廉斯/作曲、指挥
Dream Work DRMD-50046,环球音乐
录音年代:1998年
录音地点:波士顿交响厅
录音师:Shawn Murphy
制作人:约翰威廉斯
电影发展一百年来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之一,电影原声带更成为其最重要的延伸产品,连带地造就许多家喻户晓的配乐家,例如:亨尼曼西尼、尼诺罗塔、约翰贝瑞、颜尼欧莫瑞柯尼、麦可奈门、盖布瑞尔雅德、丹尼艾夫曼、汉斯季默,以及这张《抢救雷恩大兵》的配乐约翰威廉斯等人。
约翰威廉斯曾赢得《屋顶上的提琴手》、《大白鲨》、《星际大战》、《外星人》、《辛德勒的名单》五座奥斯卡金像奖,而他与与导演史蒂芬史匹柏,长期以来共有
过十六次合作关系,而这一次《抢救雷恩大兵》配乐无疑让约翰威廉斯第六度夺得小金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由于是部战争史实片,因此写实血腥的大场面战争充斥片中,约翰威廉斯擅长的庞大管弦乐手法,完全符合故事的背景。而导演透过「达到完全真实」的手法,让人们思考战争的残酷本质,并表达对诺曼底登陆之役阵亡士兵的追忆与默祷。约翰威廉斯清楚地掌握影片主轴精神,以低沉的弦乐群、管乐群营造出回荡不已的哀愁气势,悲切中带着深深的无奈感伤,清晰地刻画下战争的无情与毁灭。而〈阵亡将士礼赞〉一曲,更是有如安魂曲般的圣洁,具有洗涤灵魂的升华作用,烘托出影片本身的庄重肃穆的企图,令人单独聆乐时〈搜寻雷恩大兵〉、〈韦德阵亡〉、〈最后决战〉等一幕幕情节,历历浮现。(赖伟峰)
●抽离视觉压迫后,感受到导演和配乐家苦心经营的思考空间,那一股反省及怜悯的反战本质—Jones《CD Hi》70
演奏评:
电影原声带决选 赖伟峰 黄若农 蔡启智 徐鹏博 Jones 总分 刘仁阳
《蒙面侠苏洛》詹姆斯霍纳/作曲、指挥(Sony SK 60627,新力哥伦比亚)(68) 1 1 1 1 1 5 1
《勇者无惧(Amistad)》约翰威廉斯/作曲、指挥(Dream Work DRMD-50035,环球)(69) 2 4 2 2 2 12 2
★《抢救雷恩大兵》约翰威廉斯/作曲、指挥(Dream Work DRMD-50046,环球)(70) 5 5 5 5 4 24 4
《失乐园》大岛米雪儿/作曲(Polystar PSCR-5605,滚石)(64) 3 3 3 3 3 15 3
☆《达赖喇嘛的一生》菲利浦葛拉斯/作曲(Nonesuch 7559-79460-2,华纳音乐)(63) 4 2 4 4 5 19 5
最后编辑leslie
分享 转发
TOP
2#

唱片评论中「录音评」的重要性 赖伟峰
    最常听到不玩音响的唱片迷,对音响的看法是:「我不是发烧友,对音响没有那幺讲究,能发出声音就好。」但是,如果您有机会在不同系统上比较同一张唱片,将会惊觉彼此间竟然有着天壤之别。
不玩音响的人或许应该了解这样的事实,并非所有的音响迷都是为了炫耀,才所费不赀地购买音响,他们很多人是为了追求回放艺术的完美极致,深刻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根本道理,才步上音响之路。
衷情现场演奏的人,总是强调「活」的演出比录音「死」的表现迷人。我们当然不可否定现场「原汁原味」的可贵,但是演奏家在时空、身心状况等变量下,并不能保证每次演出都完美无瑕,就像运动员一样不可能天天保持在颠峰状态一样。反观录音虽是「不变的」、「死的」,但其制作理念便是希望能完美地收藏声音,让声音具有长效保存的价值感。因此只要您认同唱片的流通性、便利性、收藏性,就应该讲究唱片录音以及回放的品质,因为这两点直接影响唱片这个「死」东西的鲜活度。录音品质由录音师、制作人的功力与品味决定,乐迷虽无缘参与其过程,却可以透过消费表达的意见,因此有怎样的消费品味,就会有怎样的唱片录音问世。
判断录音好坏要考虑哪些因素呢?音质、音色、音场规模、定位感、动态对比、氛围感、音域平衡、解析力等项目,不仅样样都该要求,同时更重要的还必须有整合性的效果。一位优秀的录音师、制作人,当然不是一点一滴的修正这些因素,而是从演奏者位置、麦克风选择与摆位、场地选择、器材线材搭配、多轨混音、母带制作、压版复制都必须全盘考量,也就是说那是一种品味、一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因此唱片收藏者,千万不要把录音评当成发烧友的无聊游戏,就某种层面来看,录音评比演奏评更容易有客观的标准,同时更是一张唱片值不值得收藏的重要参考。
好的录音忠实、完美地收录演奏者的表现,如果无缘亲炙现场,透过录音贴近演奏者心灵无疑是最佳途径。只要录音效果不俗的唱片,日后待音响系统升级后,依然有资格继续站在您的唱片架上,不会让您白花冤枉钱。
不管您玩不玩音响,只要您喜欢购买唱片,就必须接受「录音有优劣之分」这个事实,只是您的音响是否能够将这个差别妥善回放。人类往往依经验法则行事,但是经验是有限的,世上有太多你我没经历过的事物,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的存在,不是吗?
刘顾问对录音的美感有高度的要求与长久的坚持,透过他的协助让《CD Hi》的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唱片中「录音评」的重要性,无疑是重要的课题。
年度唱片大奖(1)
「交响、协奏」录音首选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国立管弦
DG 457614-2,宝丽金
录音年代:1998年9月4日
录音地点:德勒斯登现场录音
录音师:Klaus Hiemann
制作人:Arend Prohmann
今年度十类评选项目中,入围「交响、协奏类」的五张录音,无疑是录音水准最整齐,换句话说在录音首选方面,「交响、协奏类」的竞争最为激烈。在音响论坛的「刘仁阳谈唱片」单元中,五张入围决选的唱片,就曾经推荐过辛诺波里指挥的李斯特《但丁交响曲》、杰利比达克指挥的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齐玛曼/布列兹合作的拉威尔《钢琴协奏曲》三张。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必须在三张「刘仁阳谈唱片」入选片中,挑出一张「交响、协奏」年度录音首选,其难度可见一般。
辛诺波里之所以能胜出杰利比达克、布列兹两版录音,主要在于音像的鲜活度与能量的爆发力上,展现了交响曲录音该有的重量感与气势。李斯特豪迈不羁的配器手法,在辛诺波里棒下时被钜细靡遗地收录,因此回放效果相当过瘾!
本片是1998年4月庆贺德勒斯登国立管弦450周年的现场录音,同时也是4D录音,两位录音师Wolf-Dieter Karwatky(灌录有慕特的《卡门幻想曲》)、Jurgen Bulgrin(灌录有普雷特涅夫指挥的史特拉汶斯基《火鸟》)过去都有杰出的录音成绩,日后他俩的操刀作品发烧友可得多加注意。
第一轨开始就展现惊人的力度与动态,伸缩号、土巴号等低音铜管以极富弹性的低频质感,加上强奏时撕裂的摩擦声,显得马力十足。定音鼓的槌击颗粒圆润、精神抖擞。相信就算不是使用顶级音响,也能感觉到录音的威力。
在细腻质感上,小提琴、竖笛、低音竖笛的重奏,轮流上阵展现阴柔的一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勒斯登音乐厅的温暖堂音,尤其在弦乐群集体拉奏时,合奏的高贵质感与声部纹理都相当清楚,若非优异的录音难有如此表现。
第二乐章浓厚的华格纳配器味道,是一种粗中带细、细中有粗的美感,高把位的小提琴拉奏,搭配上大提琴丰润的质感,交织成极美的弦乐音网,中音部份则由加上弱音器的中提琴负责,再搭上长笛、竖琴等音色独特的乐器,因此整体的音域平衡显得格外重要。第二乐章后段(第三轨)的合唱虽然录音效果比不上器乐,却依然有良好氛围。
一年评论新录音的归纳,4D录音无论在音色正确度,或是质感丰富度、乐器的活生感,甚至是整个录音场地氛围气等方面,都掌握得非常好。尤其辛诺波里与德勒斯登时的录音,更属「强手中的强手」。(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管弦乐」录音首选
华格纳《序曲集》
杰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
EMI 565242,科艺百代
录音年代:1993年2月3、4日
录音地点:Philharmonie am Gasteig Munchen
录音师:Gerald Junge
制作人:Marcus Herzog
以录音来说,「管弦乐类」的回放再现与「交响、协奏类」一样的困难,无论音场规模、乐器质感的丰富性,都受到先天与后天两方面的限制。「先天方面」管弦乐的大编制、大动态对比,透过麦克风、录音机等人工化设备收录,当然无法完全自然地保存下来(难免压缩),再加上「后天方面」多数人无法以大系统、大能量予以回放。因此对管弦乐录音师来说,如何在真实与录音间取得最佳平衡点,就显得相当重要。
这张华格纳《管弦作品选》,就是一张成功管弦录音的例子!不同于一般发烧片讲究爆棚、辛辣效果的录音美感,本片录音主要以气氛与质感取胜,虽然在动能上未能曲曲飞天入地,但是沉稳的步调、丰实的氛围,不仅吻合杰利比达克的气质,同时也切中华格纳的气质,让难以原貌重现的管弦录音,能有精致、均衡、丰沛的一面,成为唱片迷心中的好录音。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从一开场的全体鼓掌声中,您就可以感受到录音场地是个温暖的音乐厅,掌声饱满、残响丰富却不紊乱。录音小组显然能够掌握到录音环境的特质,顺水推舟地让录音结果有事半功倍的「神效」,其实在EMI发行的第一套杰利比达克的录音中,有相当多张录音都具备这样的水准。像是柴五、柴六、舒九以及这张华格纳,只不过其中三张都是交响曲,只有这张是管弦乐曲。另一个的例子,当弦乐手一起将弓放到弦上时,弓毛碰撞接触弓弦的细微碰撞声音都被录进去了,因此本片的解析力有多好当然不言而喻,这点对大编制录音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解犀力够内声部才有可能清楚地听到,音乐的肌理才够丰富。
在质感方面,本片又达到另一种境界,可以说既有梅花糖般的柔软,同时还具备钢筋般的强韧,俨然是两种不同材质的融合体,也就是达到既透明又厚实的最高水平。这种感觉上「玄之又玄」形容,其实相当接近我们现场听管弦乐的感觉,回想一下您在音乐厅遇到管弦合奏时,是否就是这样的感受呢!全片中以《齐格菲的牧歌》的录音效果为最佳代表,弦乐群所发出的美感,绝对令您垂涎三尺!(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独奏」录音首选
舒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克莱斯勒魂》
普莱亚/钢琴
Sony SK 62786,新力哥伦比亚
录音年代:1997年6月23日-7月1日
录音地点:奥地利维也纳
录音师:Johannes Muller & Pauline Heister
制作人:Andreas Neubronner
一般人总是认为乐器越少,录音起来越容易,也就是说最好录的就是独奏。事实上,结果往往相反,乐器越单纯我们会要求越逼真的效果。比方说钢琴独奏的录音,要达到实体感「逼真」这项要求的唱片,就像凤毛麟角般难寻(一年里头不超过三张)。
造成好的钢琴独奏录音稀有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同来思量,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不仅音域宽广、体积庞大同时能发出极强与极弱的音量。在录音上,从麦克风选用、摆位,到了解每架琴的音色特、演奏家的个性,样样细节都要考虑到,才可能录出好的钢琴唱片。
普莱亚过去录音表现一直不俗,早期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有企鹅三星带花庇荫,虽然后来他遭逢钢琴家最害怕的手伤,但复出后从他的弹奏上丝毫看不出任何影响,反而更加成熟稳健,接连地以萧邦、韩德尔、史卡拉第的作品夺得留声机大奖,展现「打断手骨颠倒勇」的气魄,而他的巴哈《英国组曲》也曾被「刘仁阳谈唱片」推荐过。
这张舒曼《克莱斯勒魂》、《第一号钢琴奏鸣曲》获得《CD Hi》1998年度演奏、录音双料首选,自有其过人之处。以我个人听普莱亚录音的经验,这次的效果更胜他的《英国组曲》,不仅音色极为正确,基音稳固、泛音丰富,而且音质温暖耐听,就像是暖和和热茶自然地散发出清香的气味,能够安定听者的情绪神经。回放时所呈现的实体感相当逼真,钢琴听来很大台,几乎可称为钢琴录音的极致。普莱亚的弹奏力道被收录得清清楚楚,强音时整条琴弦在琴体共鸣箱中的振动,清晰可辨。弱音时依然音粒鲜明,连踏瓣的搭配使用都听得出来。也由于极度优异的录音的帮腔,让唱片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普莱亚的「魔指」,如何毫无困难地摆脱手伤牵绊,以一种文雅却不失浓郁的气质,表现出舒曼的浪漫深沉。
很可惜限于篇幅,无法在此逐轨详述它的细节表现,不过在《音响论坛》126期的「刘仁阳谈唱片」中,将会为您好好介绍这张「经典」的钢琴独奏录音,请您期待。(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室内乐」录音首选
柴可夫斯基、萧斯塔高维契《钢琴三重奏》
雷宾/小提琴、雅布隆斯基/大提琴、贝佐夫斯基/钢琴
Erato 0630-17875-2,华纳音乐
录音年代:不详
录音地点:不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室内乐录音首重合奏者默契的捕捉、音色融合度以及音量均衡度几个要点上,因为每种乐器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因此角色虽很重要,声音却不能太冲,因此拿捏平衡感为首要目标。一场精采的室内乐合奏,很可能因为录音不佳而使得和谐感全数被破坏。
在今年度十种类型中,我必须承认室内乐入围决选的唱片,比起其它类型来说录音表现稍差,唯有这张柴可夫斯基、萧斯塔高维契的《钢琴三重奏》,有水准以上的表现,因此轻松夺得首选推荐。
本片定位相当清楚,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清楚地在舞台的后、左、右,虽然乐器质感略带粗糙,但诠释起俄国派作品似乎适得其所,充满张力与说服力。中低音域的质感相当不错,但是钢琴、小提琴的高频强奏时,或是三者齐奏时偶有over的问题,但是相信以中小型系统回放问题不大。乐器的形体感虽然略小一些,但是清晰度足够,三人的音色一统性也蛮高,合奏气质相近,堪称今年度室内乐录音中,整体水准最高的唱片。(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歌剧」录音首选
华格纳《漂泊的荷兰人》
索汀、史都德、多明哥、辛诺波里指挥德勒斯登管弦
DG 437 778-2,宝丽金
录音年代:1991年2月
录音地点:柏林SFB,GroBer Sendesaal
录音师:Jurgen Bulgrin
制作人:Klaus Hiemann
个人认为歌剧录音无疑是所有录音中难度最高的,除了必须录下整个管弦乐团的声音外,还有独唱歌手、合唱团的部份要收录。因此古往今来杰出的歌剧声乐家多如过江之鲫,但是具备全面性掌握的歌剧录音却屈指可数,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梅塔指挥的《杜兰朵公主》(Decca)以及萧提的《指环》吧(Decca)!
在全球唱片业不景气的时候,制作成本较高的歌剧录音,只剩下几家古典大厂持续出新,朝着重质不重量的方向前进。这套《漂泊的荷兰人》是「歌剧类」演奏、录音双料首选,同时也是辛诺波里今年第二张录音首选(另一为《但丁交响曲》),该君在DG 4D屡屡出现厉害的录制小组跨刀,令其它艺人羡慕不已。
无论独唱歌手、合唱团、甚至管弦乐团的表现,这套唱片都展现可贵的整体优质,这种在录音黄金时期才有可能的情况,竟发生在这套新歌剧上,很难不令人异常兴奋。
因篇幅因素无法详述录音各项优点细节,《音响论坛》126期「刘仁阳谈唱片」将详细介绍。等不及的人就信我一次,赶紧到唱片行买下它吧!不满意,尽管来找我。(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年度唱片大奖(2)
「声乐」录音首选
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波斯崔吉/男高音、德拉克/钢琴
EMI 556341 2,科艺百代
录音年代:1996年2、3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第一录音室
录音师:Jonathan Allen
制作人:John Fraser
声乐作品包括有合唱、独唱、重唱等类型,重唱录音数量原本就不多,合唱则因人数众多录制不容易,RR的那张「明信片」无疑是合唱录音的最佳典范。反观独唱就是一种容易吸引乐迷目光焦点的类型,一个优雅的人声加上钢琴伴奏,既私密又能满足乐迷对偶像的崇拜。其实也如同钢琴独奏般,独唱录音并不容易处理,因为人声表情如此多样,如果掌握不佳整个歌者气质都将走样,而且大音压时所迸发的能量也不小,若无适切控制将导致over破音出现或是极弱音模糊的现象。
波斯崔吉这位乍红绽紫的男高音,天生拥有迷人声音质感,虽然没有强韧的冲击性足以担纲大场面歌剧角色,但是他充满细腻表情的诠释,绝对是当今艺术歌曲演唱的不二人选。要怎样形容从音响里听到他声音的感觉呢?首先,波斯崔吉的实体感震撼了我,他彷佛站在喇叭中间专注地演唱着,形体、嘴型、重量感彷佛清晰可辨。接着,他的声音感动了我,先说初听他声音的印象:波斯崔吉的嗓音有种天生的魅力,就像是一位拙于言词却满腔诚挚的少男,虽然不多话但一开口就让人不由自主地落泪,听者心灵彷佛被催眠般,随着他的声带一同共鸣着,一同感受了歌词的意境与音乐的沧桑。再来他过人的演唱技巧,更深化了嗓音所带来的感动,艺术歌曲所要求的表情美感,细致、轻巧、丰富、理解、自然、融洽、圆熟,在波斯崔吉的歌声中通通可以轻松地找到。他就像一位天生的舒伯特歌手,或者我们可以夸张地说:「他被舒伯特附身了!」否则,怎么能够这样自然、自信地诠释着这些歌曲。
钢琴伴奏部份,德拉克表现得十分称职,恰如其分地烘托着歌者。钢琴的录音效果也相当不错,琴音温暖而透明,每个触键颗粒圆润晶莹,一点也没有混浊不净感去「玷污」波斯崔吉无瑕的嗓音,不仅与歌声紧密地融洽在一块,同时还弥漫出一股梦幻的感觉,增添不少音乐的吸引力。同样是一张演奏、录音双料首选(1998年度共有四张双料首选),同样在《音响论坛》126期「刘仁阳谈唱片」将专文介绍。(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爵士乐」录音首选
《午夜情怀》
温顿‧马沙利斯/小喇叭
Columbia CK68921,新力哥伦比亚
录音年代:9月15-18日(1997或1998)
录音地点:纽约,The Grande Lodge of the Masonic Hall
录音师:Todd Whitelock
制作人:Steven Epstein
上期赖主编已经说明今年度爵士唱片的新片数量不足,导致重发唱片充斥于候选名单中,希望明年这方面的新片能更丰富一些,当然唱片公司爵士部门的宣传配合相当重要。
我个人对爵士的偏好,还是倾向传统风貌较容易接受的风格,对于新人灌录的爵士唱片往往都有「胃口不符」、「录音不佳」两个问题。录音首选的温顿‧马沙利斯《午夜情怀》,这回可说是轻松出线,不单是因为它是五张候选中唯一的新发唱片,更因为他过人的吹奏技巧完整地保留在优异录音中,给我难以忘怀的鲜明印象。
其实,温顿‧马沙利斯的爵士录音,过去「刘仁阳谈唱片」便曾推荐过《Standard Time》系列中的第三集,同时我对他的古典小喇叭协奏曲也有不错的印象。如今,《Standard Time》已经出到第五集,温顿‧马沙利斯不仅没有黔驴技穷,反而继续保持高水平的演奏制作,对一位如日中天、横跨古典爵士的天王来说,是多么富有诚意的举动啊!
在爵士录音中即受欢迎的典范无疑是北欧的《当铺爵士》,融合了氛围气与合奏热力掳攫无数发烧友的心房。温顿‧马沙利斯本片在音乐厅灌录,自然无法有《当铺爵士》般的亲昵感,但由于选曲气味的一致,让整张专辑的色泽「蓝」得相当均匀。小喇叭声音质地温厚通透,长音时气韵完整自然滑顺,拔尖激越时也不见毛躁刺耳的金属味,您可说是温顿‧马沙利斯唇功一流,但录音的功劳也不可忘记。此外,虽然乐曲多为深情动听小品,但温顿‧马沙利斯会根据音符变化顺势地转换情绪,讲究道行的小号吹奏透过录音听来,典雅而充满韵味,虽说是爵士乐我却当它是古典般鉴赏着。也只有温顿‧马沙利斯有如此能耐,将爵士小品吹出经典况味,深思熟虑、了然于胸的表现令人激赏。
伴奏部分声音的量感明显弱于主奏,烘托成分析当浓厚,但是无论弦乐群拉奏或是贝斯拨弹,声底一样是温柔软调走向,像棉花般地舒服。因为有较高的录音电平,因此聆听本片时音量不需该开太大,以免出现质感粗糙、大而无当的现象。又是一张演奏、录音双料首选的唱片,精采耐听!(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重发唱片」录音首选
理查史特劳斯《唐璜》、《第一号法国号交响曲》
塞尔指挥克里夫兰管弦
Sony MHK 63123,新力哥伦比亚
录音年代:1960、1961年
录音地点: Severance Hall,克里夫兰
录音师:Darcy Proper(重发)
制作人:Howard H. Scott(Tr1-13、17)、Thomas Frost(Tr14-16)、Gary Schultz(重发)
「重发系列」的竞争原本就异常激烈,演奏评如此、录音评亦然。演奏首选的《魔弹射手》其实也相当强,过去「刘仁阳谈唱片」也曾推荐过,但是如果真要「残酷地」比个高下的话,我还是认为塞尔这张应该获胜。
治军甚严的塞尔正巧鼎盛于录音的黄金时期,因此乐团所凝聚的扎实演奏都被忠实地收录下来,回顾他的好录音还真是不少,例如与傅尼叶合作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DG)、《第八号交响曲》(Sony)、马勒《第四号交响曲》(Sony)、舒曼《交响曲全集》(Sony)、以及贝多芬《合唱交响曲》(Sony)、布拉姆斯《交响曲》(Sony)也都值得收藏。
这张唱片收录理查‧史特劳斯《唐吉轲德》、《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唐璜》三曲,除了《唐璜》的高音略紧之外,其余录音效果都相当过瘾。
透过忠实的录音,将塞尔掌握变奏曲风的变化以及戏剧的关连性凸显出来,此外更让听者感受到深刻的哲学意味,若非好的录音难以产生如此感动。《唐吉轲德》中傅尼叶的大提琴拉奏形体稳固、音质醇厚,贯穿全曲宛如领衔的主角,牵动着乐团整体表现。尤其拨奏时的弹性与弦的张力感,予人深刻印象。
《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当然要检验法国号的声音温不温暖,第二乐章慢板是最好的检验工具,深情款款下亮丽饱满地法国号吹奏,让人不禁想起如果布莱恩的录音,也像这里的Myron Bloom这样精采该多好。
第十七轨《唐璜》高潮时的弦乐偏硬音质并不影响聆听,而且木管、铜管都相当正常,因为只占整张唱片十七轨中的一轨,整体来说无伤大雅。
塞尔的诠释性格必须聆听越多次才后能感到精妙,虽然理查‧史特劳斯的管弦作品精采华美,但他并未沉溺在把玩乐团音色变化上,反倒深入地注重结构、内涵等问题上。所幸得助于录音的忠实呈现,我们才能欣赏到他的精神与手法,这样经典的录音只要有良好的转制方法,谁说不会随着唱片形式的转变「借壳再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呢?就像这一回它从LP成功地「变身」为CD一样。(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世界音乐」演奏首选
《万马奔腾》
齐‧宝力高/马头琴,北京广播民族乐团
JRAF-1281,中国龙
录音年代:1998年3、5月
录音地点:北京车道沟录音棚、台北Rhythm Studio
录音师:张志宏(北京)、王庆荣(台北)
制作人:余春生(艺术总监)、赵立成(音乐总监)
  在「世界音乐」中,出现了演奏首选与录音首选看法相左的有趣现象,演奏首选的《Light in the Dark》个人认为因为电子声音质感不够好,反而成为我最后的选择。而这张蒙古族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万马奔腾》,则是少见录音效果超卓的中国音乐,因此本月我同时在《音响论坛》125期「刘仁阳谈唱片」中,专文介绍这张唱片。
首先必须表扬中国龙唱片长期在中国音乐采集保存的用心,他们虽然没有花大钱做宣传,但是在唱片制作上却是绝对的诚意用心,多久下来为爱好国乐的朋友留下丰富有声史料,有的甚至是演奏者在世时唯一的录音。
这张《万马奔腾》就是这样一张珍贵的文化资产,它让我们了解马头琴这项独特的乐器,并见识到演奏者齐‧宝力高的非凡功力。当然若非中国龙制作组的高水平录音,发烧友可能没兴趣如此仔细地端详这张唱片,「好的录音对好的演奏有绝对助力」的观念再一次得到印证。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传奇背景,以及马头琴这项乐器的特色,限于篇幅我不在此介绍,您可自行参考唱片解说或是《音响论坛》125期。不过,由于齐‧宝力高在马头琴的共鸣箱上下工夫,从皮革、木材的材质加以改进,大大提升其共鸣度。以及他融合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让这项「以弓之马尾,摩擦弦之马尾」的乐器,得到更全面的表现幅度,您是一定要了解的。
我常戏称马头琴为「中国的古大提琴」不仅音色一样娇柔,连拉奏都一样置于两腿之间。琴长虽然只有一百公分,但是琴弓的马尾与与琴弦四十到六十根马尾彼此摩擦,就能发出宛如千军万马般的声音,声音浑厚、共鸣感极佳,是大提琴、胡琴等乐器所无法相比的。听好的马头琴录音,不仅带有胡琴的哀怨感,还具备大提琴的浑厚气势,音质通透、共鸣感好,真可为气象万千,一点都没有印象里中国乐器共鸣感不佳、泛音不足的小家碧玉感。
虽然我们无缘亲眼接触马头琴,更不了解演奏的难处何在,但传真的录音让齐‧宝力高的演奏成了精采的说书人,深深地吸引了围观聆听的人,一曲一曲地诉说家乡草原的故事。此外,录音时齐‧宝力高对其表现不甚满意的伴奏乐团,从录音听来声音也相当细腻柔美,宛如少女般地娇羞,比听古典音乐中的霍格伍德、皮诺克的古乐团还要精采过瘾。(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电影原声带」录音首选
《达赖喇嘛的一生》
菲利浦‧葛拉斯/作曲,马丁斯科西斯/导演,Michael Riesman指挥
Nonesuch 7559-79460-2,华纳音乐
录音年代:不详
录音地点:纽约,The Looking Glass Studios
录音师:Martin Czember
制作人:Kurt Munkacsi
虽然《抢救雷恩大兵》气势澎湃、效果惊人,但是无论音乐内涵或是录音质感,我认为低限主义大师菲利浦‧葛拉斯配乐的《达赖喇嘛的一生》占了上风。
从这部电影的片名中就可以知道,配乐一定大量采用西藏传统素材,这也是我在「刘仁阳谈唱片」里,继《阿姐鼓》、《火线大逃亡》(布莱德比特主演)后,第三张推荐跟西藏音乐有关的唱片。有趣的是上回推荐的《火线大逃亡》配乐为约翰‧威廉斯,而这一次《CD Hi》年唱片大奖「电影原声带类」的录音首选,却由菲利浦‧葛拉斯的《达赖喇嘛的一生》击败约翰‧威廉斯的《抢救雷恩大兵》,真是风水轮流转!
菲利浦‧葛拉斯巧妙地运用低限主义:无限反复、穷则变、变则通的特质,推衍出影片神秘的色彩,对于「低限主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CD Hi》48期「认识极微音乐」的特别企划,当可领悟此乐风的特色。菲利浦‧葛拉斯喜欢运用电子合成器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不过他对于音色相当讲究,丰满的中频、不混浊的低频、通透的高频,说明了他了解声音耐听的基本要求。
而西藏音乐里喇嘛的梵呗、唢吶(Tibet Oboe)、类似阿尔卑斯号的Tibet Horn、铙钹等器乐的运用自然是免不了的,这些与藏族宗教生活息息相关的象征声息,庄严典雅地镶嵌在菲利浦‧葛拉斯循环轮回的音符上,传统融合新潮、东方结合西方,作曲家将对立的二元素材透过其艺术品味加以再造,营造出一统相契的新产物—《达赖喇嘛的一生》的配乐。不瞒您说,这部电影我是没看过的,但是整张专辑呈现的乐念就够令人深思感动了。
在个人听过的《易太普水坝》、《美女与野兽》等,数张菲利浦‧葛拉斯录音里,作曲家无疑达到一个圆熟的境地。一统东、西音乐素材的厉害手法不谈,光是妥贴地将电子声音与西藏传统乐器的声音mix在一起,同时又能兼顾音域平衡、温暖质感、整体氛围等问题,更何况一张电影原声带能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再加上个人反复聆听获得的感动。种种的因素,都使我在今年的「电影原声带」录音首选时,不由自主地将星星圈选在这张唱片上。(刘仁阳/选片口述,赖伟峰/整理执笔)
TOP
3#

73期 1998古典音乐专辑年度十大
监选:王亚玲
评审委员:
佐依子(声乐家、《台北爱乐》电台主持人)
颜涵锐(音乐文字工作者)
杨忠衡(《音乐时代》杂志总编辑)
蔡启智(《CD Hi》杂志编辑)
薛介维(科艺百代古典部企划)
评选专辑出版时间:1998年1月至12月
试听场地:承奇音响
刊登时间:1988年12月12日,中国时报47版
《萧提最后录音》
萧提指挥布达佩斯节庆管弦管弦乐团
Decca 458 929-2,福茂
虽然已经是垂暮之年,但是萧提的气势与集中仍然未有稍减,尤其是对乐团的统驭力,仍然如全盛时期一般。--蔡启智
葛拉祖诺夫、卡巴列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夏汉/小提琴、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DG 457 064-2,宝丽金
●夏汉、普雷特涅夫二者契合一体,在高传真发音烘托下,带给聆赏者至高的听觉享受。--杨忠衡
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皮耶斯/钢琴、克尔文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DG 457 585-2,宝丽金
●老实说,皮耶丝在此不太像是在弹协奏曲,因为从头到尾钢琴都以十分优雅的姿态主导,乐团则称职地担任伴奏者的角色。--薛介维
帕特《签悔弥撒》
卡利乌斯特指挥爱沙尼亚爱乐合唱团
ECM 1654/55,十月影视
帕特在这首作品中,将他自创的钟声音形和低限手法,融入传统东正教合唱音乐中,堪称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东正教仪式音乐之一。--颜涵锐
《阿根廷歌曲集》
荷西库拉/男高音
Erato 3984-23138-2,华纳音乐
●在这张专辑里,荷西库拉使出浑身解数,打破一般人对「歌者都是笨蛋」的想法。--佐依子
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波斯崔吉/男高音
EMI 7243 556341 2,科艺百代
●波斯崔吉的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展现自己的风格:多愁善感、虚弱温柔,似乎正是波斯推吉本人气质的写照。--蔡启智
《日本艺术歌曲》
米良美一/假声男高音
BIS CD-889,上扬
●米良美一完整的声乐训练与日本本质结合的条件,是这张专辑成功的原因。--佐依子
《来自家乡声音》
克莱曼/小提琴
Teldec 0630-14654-2,华纳音乐
●虽然都是二十世纪作曲家的创作,克莱曼的选曲却别具匠心地,选了兼具旋律美感与充满画面的乐曲。--颜涵锐
《我把钢琴改编了》
佛洛铎斯/钢琴
Sony SK 62691,新力哥伦亚
●这是年方二十六岁的俄国钢琴家,佛洛铎斯的首张钢琴改编曲唱片。但他一出手就「轰动武林,惊动万教」。--薛介维
舒伯特《死与少女》,舒曼《钢琴五重奏》
李希特/钢琴,鲍罗定弦乐四重奏
Teldec 0630-18253-2,华纳音乐
●李希特的演奏和鲍罗定粗线条颇能呼应,喜爱浓烈室内乐的乐迷一定相当喜爱。--杨忠衡
73期 1998爵士音乐专辑年度十大
监选:王亚玲
评审委员:
韩良忆(自由文字工作者)
黎时潮(《台北爱乐》电台主持人)
赖伟峰(《CD Hi》杂志主编)
杜祖业(《GQ》杂志编辑)
朱中恺(《TVBS》周刊记者)
评选专辑出版时间:1998年1月至12月
试听场地:承奇音响
刊登时间:1988年12月5日,中国时报47版
《热天午夜之欲望地带》电影原声带
克林伊斯威特等
Malpaso 9 46829-2,华纳音乐
克林伊斯威特今年在《热天午夜之欲望地带》电影原声带的制作中,以超强群星组合唤醒全球爵士乐迷,强尼莫索(Johnny Mercer)这位作曲家有多重要!--朱中恺
《余晖》电影原声带
马克伊夏等人
Columbia 67929,新力哥伦比亚
●这张曲调缓慢、哀愁风格的专辑,在几位炉火纯青的老牌乐手合作下,重新让新衣带乐迷体会到美西酷派(Cool)乐风,来表现宁静致远、触人心弦的深沉面。--朱中恺
《香榭里舍录音全集》
米谢派卓西安尼(魔岩结束代理)
●和他的身材相反,米谢弹奏的琴音沉重而巨大,同时每一个声部却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黎时潮
《Small俱乐部现场实况录音》
纽约爵士新锐群雄
Impulse IMPD-245,环球音乐
●虽然都是无名小卒,演奏技艺却非无名之辈,不论摇摆、咆勃,都演奏得虎虎生风,未来,彷佛就在他们手中。--黎时潮
《马勒灵感》
尤瑞肯恩三重奏
W&W 910 004-2,玖玖电影
●在马勒的作品框架下,尤瑞肯恩构筑出力道十足的世纪末声音,有时纷乱、有时浪漫、有时沉重、有时痛苦。--韩良忆
《夏日之声》
马克强生
Verve 539 299-2,宝丽金
在炎炎夏日中第一次听到马克强生,直觉是雀巢柠檬茶广告变成声音,马克强生的贝斯像圆滑的冰块,在Pat Matheny和Bill Frisell两把吉他之间,撞击出细致的铿锵之声。--杜祖业
《幻像日》
派特曼席尼
Warner 9362-46791-2,华纳音乐
●《幻像日》给我一种广阔草原的印象。派特曼席尼的吉他神奇地制造出这种和缓的波浪线条,应该说是他的吉他弹奏已经超越音符变化,而是声音的整体概念。--杜祖业
《欲望之弦》
安迪桑玛斯、维多毕格莱
RCA 09026-63326-2,博德曼
●自由即兴地呈现好友对话的随性与畅快,时而争执、时而沉默、时而追逐、时而唱和,呈现双吉他全场飞奔的清新素净,以一种难以抗拒魅力赢得评审青睐。--赖伟峰
《家庭情事》
克利斯汀麦克布莱
Verve 557 554-2,宝丽金
无论插电或是不插电的贝斯,麦克布莱使来尽是一派流畅。快曲时,让听者手舞足蹈,慢曲时,软化了每一颗钢铁心肠。--赖伟峰
《爱的时刻》
寇特艾林
Blue Note 7243 4 93543 2 6,科艺百代
当我听到寇特艾林《爱的时刻》时,不禁喃喃自语:「总算听到一张悦耳动听、又有新意的男声爵士乐唱片了。」--韩良忆
TOP
4#

抢攻新世代古典迷
            Classic CD年度读者票选 林伯杰
1995年开始举办「Classic CD」唱片大奖以来,每一年投票数都以15%增长,到1998年已有一万五千张选票汇入,每当举办唱片大奖时,「Classic CD」的编辑常常哀号办公室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英国两大古典音乐杂志:「Gramophone」与「Classic CD」一直有着明显的市场区隔。尽管「Gramophone」长期树立起她在古典音乐杂志的权威地位,但是「Classic CD」却以平民化的古典音乐为诉求,借着艳丽有朝气的版面、简易流畅的笔触,再加上每期附赠的当月CD精华导聆,而拥有超过三十五万的读者支持。
Future出版集团的金字招牌
    能够每期都送给读者一张导聆CD,再怎么说杂志都得有一个雄厚财力的集团在支持着。事实上,1990年创刊的「Classic CD」正是隶属于英国规模相当庞大的Future出版集团。Future集团所发行的杂志从计算机到音乐、从食谱到科学、从小说到运动,几乎无所不包,其中「Classic CD」杂志便是该集团的金字招牌之一。
    当然「Classic CD」能够建立起她的风格,每期超过两百篇的新片评鉴报告是相当吸引人的卖点,该杂志的评论员几乎涵盖各式各样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有的是自由作家、有的是唱片收藏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广播主持人,当然也有音乐家,让「Classic CD」成为百花齐放、但又保有高水平的古典音乐杂志。而每期的新片评论,便成为该杂志举办「Classic CD」唱片大奖的最重要依据。
由乐迷投票得来的唱片奖
   「Classic CD」的评论员会根据每张CD的演出与录音部份,分别给予一颗星到五颗星的等级评价(编按:CD Hi杂志也仿效这个作法),然后在这么多新片当中,再挑出当月的最佳五张专辑做深度评论。直到一年终了,便拥有年度最佳的六十张唱片,再加上部份五星唱片,杂志评论员会针对十二个奖项各挑选出五张入围唱片,于每年十二月号的「Classic CD」上公布,邀请所有读者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唱片。
    这就是「Classic CD」唱片大奖的最大特色,即是唯一一个由乐迷投票所得来的唱片奖项,完全摆脱主笔评审讨好唱片公司的疑虑,也没有任何私相授受的黑箱作业。从1995年开始举办「Classic CD」唱片大奖以来,每一年读者投票数都以15%的成长率增长,直到1998年已经有多达一万五千张选票汇入「Classic CD」的编辑室,因此每当举办唱片大奖时,「Classic CD」的编辑常常哀号办公室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十五项大奖
    「Classic CD」唱片大奖总共有十五个奖项,最基本的奖项包括了「年度唱片」以及六种音乐形式的单独奖项(管弦乐曲、协奏曲、室内乐、键盘乐器、歌剧、歌曲暨合唱曲),以创作年代区分的有「巴哈暨早期作曲家」及「现代作曲家」;针对录音年代特别给奖的「重发唱片」与「历史录音」;比较特殊的是为「罕见曲目」的录音作品单独给奖;还有最具卖点的「最佳买气奖」,以及由杂志评论员所颁发的「评论首选奖」,而从1997年起「Classic CD」又增设终身成就奖。
    不像「Gramophone」大奖或其它唱片奖,「Classic CD」的奖项数目显得比较干净俐落,一方面是顾虑到读者不一定听过所有的入围唱片,若将奖项区分得太细密,反而会分散了奖项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像「最佳录音工程」或是「年度唱片制作人」这模拟较倾向专业层面的奖项,也不适合由读者投票选出。毕竟「Classic CD」唱片大奖是完全根据乐迷读者的喜好作取舍,又何必去涵盖五花八门的音乐种类与录音形式呢?
专业评论员把关过滤
    有得必有失,「Classic CD」既然是由读者投票,便会产生类似民主选举的流弊,人皆曰可杀者,不一定真的该砍头;人皆赞扬者,有可能是沽名钓誉。同样古典唱片亦是如此,好的作品也许曲高和寡,烂的唱片也可能炒翻天。所幸「Classic CD」唱片大奖在挑选入围唱片时,便由比较专业的评论员把关过滤,所提名的六十张入围唱片,至少不会沦落至滥竽充数的场面。再者,由超过一万名的读者投票,虽然可能有地域性或是个人偏好的影响,但是足够的样本数,让这类似民意调查的「Classic CD」唱片大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颇为准确的指针意义。
    就像选举过后,总是会有专家学者提出他们的观察分析,「Classic CD」杂志的评论员也针对每一奖项提出他们专业上的看法。有趣的是,有时会与读者投票产生相反的意见,但倒不曾出现像「摔破专家的眼镜」、「吓到连眼珠子都掉出来」这么夸张的负面意见,大体上评论员仍相当尊重读者票选出来的结果。
    从1995年到1998年,「Classic CD」唱片大奖已经举办四届,现在就让我们瞧瞧由读者投票所产生的各年度奖项,体验一下「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滋味吧!
与众不同的投票结果
            历届Classic CD得奖榜单 林伯杰
以下就是举行四届的Classic CD奖的榜单,一共有十五项大奖。
(一)年度唱片 (Disc of the Year)
1998 Brahms Symphony Cycle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Mackerras (Telarc)
1997-1 Bartok: Bluebeard's Castle ----von Otter/Tomlinson/Berlin Philharmonic /Haitink (EMI)
1997-2 British Light Music Classics ----New London Orchestra/Ronald Corp (Hyperion)
1996 Verdi: La Traviata ----Gheorghiu/Lopardo/Nucci/Royal Opera House Chorus and Orchestra/ Sir Georg Solti (Decca)
1995 Beethoven Complete Symphonies ----Orchestre re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John Eliot Gardiner (Archiv)
「年度唱片」奖比较特别的是在1997年出现同灯同分的状态,巴尔托克的歌剧「蓝胡子的城堡」与「英国轻音乐经典集」并列为该年度之年度唱片,而四届五张年度唱片正反映出交响曲、歌剧这类编制较大的乐曲录音仍受到青睐,尤其贾第纳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与马克拉斯的「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更突显大手笔、大制作的唱片最为讨喜,这几乎可以当作所有唱片奖项的通律。
    由于「年度唱片」奖是由读者全体投票评选出来,所以年度唱片并不一定能拿下该音乐领域的第一名,例如「蓝胡子的城堡」,便在歌剧类以8%的差距输给韩德尔的「阿里欧丹特」,又如同年的「英国轻音乐经典」则以5%的差距输给布鲁克纳的第八号交响曲。1996年的「茶花女」也输给浦赛尔的「亚瑟王」,不过两套交响曲全集则毫无异议地拿下该年的管弦乐曲奖。
    刚好「年度唱片」奖完全展现英国读者的「爱国心」,连续四年的得主都与大英帝国产生关连:1995年是英国籍的贾第纳、1996年「茶花女」是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的实况录音、1997年有张「英国轻音乐经典集」、1998年是长期在英国活跃的指挥家马克拉斯,在在显示英国人的高度爱国情操,以及古典唱片制作的势力,这在其它奖项也可以深刻体会。
(二)终身成就奖 (Lifetime Achievement)
1998 Joan Sutherland
1997 Yehudi Menuhin
从1997年「Classic CD」开始颁发终身成就奖,首次献给高龄八十二岁的小提琴家曼纽因,但是「Classic CD」特别推崇曼纽因在音乐教育上的贡献;而1998年则赠与澳洲女高音苏莎兰,即使她退休至今已长达五年,但一直是英国人最怀念的女高音。他们俩人都曾接受过英国皇室的册封,曼纽因曾获得大英帝国骑士司令官勋章(Knight Commando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1985)与功劳勋章(Order of Merit,1987);苏莎兰则在1979年授与「贵妇」(Dame)封号。
(三)评论首选奖 (Critics' Choice)
1998 尚未出炉
1997 David Munrow Edition ----Early Music Consort of London/David Munrow (Virgin)
1996 Melodiya's 11 CDs ----Russian Pianists (Melodiya)
1995 The Sviatoslav Richter Edition ----Richter (Philips)
评论首奖的目的是为了平衡读者投票所产生的差距,因此「Classic CD」的评论员们特别颁发「评论首选奖」,1995年颁发给俄国钢琴大师李希特两张一套的选集,「Classic CD」宣称这是一堆李希特海盗版唱片中,有如神话般的绚丽专辑;1996年则颁给俄国Melodiya唱片公司发行的十一张套装的钢琴曲集;1997年颁给英国直笛好手慕洛与伦敦古乐合奏团所合作的「慕洛精选集」。这三年的得主反映出「Classic CD」的评审的确在这个奖项上所表露的独立思考品味。
(四)巴哈与早期音乐 (Bach and Before)
1998 Handel: Orlando ----Les Arts Florissants/Christie (Erato)
1997 Victoria: Officium Defunctorum ----Gabrieli Consort/Paul McCreesh (Archiv)
1996 Various: The Lily and the Lamb ----Anonymous 4. (Harmonia Mundi)
1995 Purcell: O Solitude ----Nancy Argenta (Virgin)
原本在设立「巴哈及早期音乐」这个奖项时,「Classic CD」担心巴哈迷的强劲攻势会「摧毁」其它古乐作品,因此有再设立一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奖的念头。「所幸」这四届以来,巴哈音乐的录音都仅能入围而已,四年来的得奖唱片包括歌剧、宗教音乐、圣歌,清一色全是声乐作品。事实上,近年来在许多中生代音乐家的努力推展下,目前古乐风潮的兴起可能是本世纪最热烈的时刻。从得奖名单观察,中坚份子如指挥克利斯提与麦克利许、或是女声合唱团体「匿名四人组」,都获得乐迷的肯定,而Harmonia Mundi与Erato是这四届竞争最激烈的两家古乐唱片公司。
(五)历史录音 (Historical)
1998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Horowitz/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Barbirolli (Appian)
1997 Mahler: Symphony No.9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Bruno Walter(Dutton)
1996 Mahler: Bruno Walter Edition ----Walter (Sony Classical)
1995 Elgar: Dream of Gerontius ----Heddle Nash/ Gladys Ripley /BBC Symphony Orchestra/Huddersfield Choral Society/Sir Malcolm Sargent (Testament)
「历史录音」部份,很明显的都是乐坛传奇人物的天下,而指挥华尔特更以马勒包办1996与1997连续两年的该类奖项。今年霍洛维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1%的差距险胜库贝力克指挥的华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不过1997年华尔特指挥马勒第九号交响曲,却以四成二的投票率远远拋开其它对手。1995年艾尔加的神剧「吉伦提斯之梦」对非英国人来说则是罕见曲目,又显示英国人对本国作曲家的支持度。
(六)重发唱片 (Reissue)
1998 Elgar Symphony No. 2/ Cockaigne Overture ----The Halle Orchestra/Barbirolli (EMI)
1997 Elgar: Dream of Gerontius/ Delius: Sea Drift/ Holst: Hymn of Jesus ----Britten/Hickox... (Decca)
1996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Richter/ Karajan (DG)
1995 Cello Masterpieces ----Mstislav Rostropovich with various artists(DG)
重发唱片在某个角度来说,与历史录音有相当程度的重叠性,不过对于目前唱片市场一片重新发行的热潮来看,将重发唱片与历史录音分开给奖亦是颇为恰当,因为重发唱片并不等于「老」录音,不过根据得奖名单看来,重发唱片还是以高知名度艺人得奖率较高,1995年的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1996年的指挥卡拉扬、1997年作曲家布列顿罕见的指挥他人作品、以及今年英国指挥家巴毕罗里,都是以压倒性的票数赢得此奖。
(七)罕见曲目 (Rare Repertoire)
1998 Saint-Saens Songs ----Le Roux/Johnson (Hyperion)
1997 Sibelius: Symphony No. 5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Osmo Vanska (BIS)
1996 Scharwenka: Piano Concerto No. 4 ----Hough/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Foster (Hyperion)
1995 Copland: Grohg ----London Sinfonietta/Cleveland Orchestra/Oliver Knussen (Argo)
「罕见曲目」这个奖项就显得有些笼统,究竟该如何定义「罕见」,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也就因为有这个奖项,许多被人类遗忘的作品才有出头天的机会,不然圣桑的艺术歌曲怎么敌得过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将西贝流士的第五号交响曲放在管弦乐类,怎么可能赢得过布鲁克纳的第八号交响曲?或者法国作曲家舒尔温肯的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放在协奏曲类,又怎能胜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从入围到得奖的唱片可以说明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使罕见曲目,作曲家的名气比较大,还是比较能吸引乐迷注意(1996年舒尔温肯能赢了杨纳杰克,倒是因为演奏者Hough的知名度较高)。
(八)当代作曲家 (Living Composer)
1998 Burrell: Viola Concerto ----Jane Atkins (Viola)
1997 Birtwistle: Gawain ----Orchestra of Royal Opera House/Elgar Howarth (Collins)
1996 Simpson: Symphonies Nos. 3 and 5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andley (Hyperion)
1995 Tippett: Symphony No. 2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Hickox (Chandos)
对于英国人来说,选择「当代作曲家」当然显得更爱国,连续四年都是由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得奖,对于我们来说,这四届得奖作品都是相当陌生的曲目,然而英国读者投票与「Classic CD」评论员的意见倒都非常一致。事实上「Classic CD」杂志一直对于推广现代作曲家的音乐相当用心,很多作品都是经由他们的推介,才获得乐迷的注意。此外,从「当代作曲家」与「罕见曲目」这两个奖项来观察,正是所谓的「小」唱片公司擅长的领域,独少见到国际级的唱片公司能在这里包场,值得为这些小唱片公司鼓掌致意!
(九)管弦乐曲 (Orchestral)
1998 Brahms Symphonies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Mackerras (Telarc)
1997 Bruckner: Symphony No. 8 ----Berlin Philharmonic/Daniel Barenboim (Teldec)
1996 Mahler: Symphony No. 6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Boulez (DG)
1995 Beethoven Complete Symphonies ----Orchestre r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Gardiner (Archiv)
「管弦乐曲」的得奖作品,一如世界各地的古典唱片奖项,都是德奥作曲家的天下,连续四年由贝多芬、马勒、布鲁克纳、及布拉姆斯的交响曲夺魁,其中还包括两套交响曲全集(当然也就是该年度的「年度唱片」),即使英国作曲家年年有人入围,但却仍然比不过德奥乐派的魅力,像1998年艾尔加输了、1997年「英国轻音乐经典」也输了,显示英国乐迷还是对对德奥作曲家以及交响曲有「特殊癖好」。不过,「Classic CD」评论员对于1997年巴伦波因指挥柏林爱乐所得奖的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颇有意见,他们认为该年由吉尔林所指挥的荀伯格之「室内乐交响曲」才是最精彩的录音。
(十)协奏曲 (Concerto)
1998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etc... ----Menuhin/Philharmonia/Furtwangler (Testament)
1997 Chopin: Piano Concertos ----Kissin/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Dmitri Kitaenko (RCA)
1996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Argerich/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Kondrashin (Philips)
1995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Scriabin: Piano Concerto ----Nikolai Demidenko; BBC Symphony Orchestra/Alexander Lazarev (Hyperion)
「协奏曲」类的名单也表现出高知名度艺人与作品比较容易得奖的倾向,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竟连赢两届。而且更有趣的现象是,除了1995年由德米邓可主奏是当年的新录音之外,其它全都是靠旧录音来得奖,例如阿格丽希的版本是1980年的现场录音、纪辛的萧邦钢琴协奏曲竟是他十二岁在莫斯科音乐会演出时的实况录音、而曼纽因与福特万格勒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又是更早以前的历史录音,无怪乎「Classic CD」杂志要对现今的协奏曲新录音作品高喊「加油!加油!」。
(十一)室内乐 (Chamber)
1998 Faure: Piano Quintets ----Peter Orth/Auryn Qt (CPO)
1997 Works of Grieg, Liszt, Bubinstein ----Isserlis/Hough (RCA)
1996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Op. 30 ----Kremer/Argerich (DG)
1995 Tchaikovsky: Quartets Nos. 1-3 ----Borodin Quartet (Teldec)
室内乐一直是非常绝对的纯个人喜好,因此在这个奖项中,入围唱片几乎都是平分秋色的得票率,没有哪张唱片可以用泰山压顶之势来夺魁,甚至连评论员们的意见都莫衷一是。不过以历年得奖名单来看,前两年还是以国际级艺人占优势,像鲍罗定四重奏团、阿格丽希与克雷曼,后两年则以英国演奏家备受肯定。有没有注意到,马友友这位近年在欧美炙手可热的大提琴家,在各大唱片奖项四处得奖,竟然四年来在「Classic CD」连入围都沾不到边!
(十二)键盘音乐 (Keyboard)
1998 Various Piano Transcriptions ----Arcadi Volodos (Sony)
1997 Shura Cherkassky Live Vol.7 ----Cherkassky (Decca)
1996 Chopin: Ballades etc. ----Perahia (Sony)
1995 Chopin Piano Works Vol. 1 ----Kissin (RCA)
通常独奏乐器会共同给奖,不过「Classic CD」却偏爱键盘乐器,让弦乐器与管乐器黯然神伤,好象有点不公平,不过相较于对「协奏曲」奖似乎没有强手的窘境,在「键盘乐器」奖却频频出现坚强的入围阵容。前两届都是萧邦的钢琴曲,分别是由纪辛与普莱亚夺得,1997年是老牌钢琴家彻卡斯基的系列录音之第七集得奖,1998年瓦罗多斯以亲自改编比才、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作品的录音打败其它专辑,倒是颇见新意。
(十三)歌剧 (Opera)
1998 Glinka: Ruslan and Lyudmila ----Kirov Opera/Gergiev (Philips)
1997 Handel: Ariodante ----Hunt/Lane/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McGegan (Harmonia Mundi)
1996 Purcell: King Arthur ----Les Arts Florissants/ Christie (Erato)
1995 Britten: Turn of the Screw ----Lott/Langridge/Aldeburgh Festival Ensemble/Steuart Bedford(Collins)
歌剧部份,「Classic CD」大奖亦表现出独特的品味,所有得奖作品都不是当今的一线歌剧,像俄国作曲葛令卡的「鲁莎兰与卢密拉」、韩德尔的「阿里欧丹提」、普赛尔的「亚瑟王」、布列顿的「旋转螺丝」这些歌剧,几乎在各地歌剧院都鲜少上演。而且前三届又都是英国作品,当然一方面由于当年度许多名气响亮的歌剧录音,在初选时便被刷掉,另一方面英国人对声乐家比较没有迷恋「名牌」的倾向,所以「Classic CD」的歌剧唱片奖就属于比较「家常菜」的趋势。
(十四)歌曲与合唱 (Song and Choral)
1998 Schubert Complete Songs Vol. 26 ----Schafer/Ainsley/Jackson/Johnson (Hyperion)
1997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La Chapelle Royale/Collegium Vocale/Orchestre des Champs Elysees/Herreweghe (Harmonia Mundi)
1996 Britten: Orchestral Song Cycles ----Langridge/Lott/Northern Sinfonia/Bedford (Collins)
1995 Barber Complete Songs ----Studer/Hampson/Browning/Emerson Quartet (DG)
 
一般而言,主办单位通常都会将歌曲与合唱分别给奖,否则就像马拉松选手与短跑选手同场竞技般地不公平,然而「Classic CD」却是合并给奖。但是在「歌曲与合唱曲」这个奖项当中,四届竟然有三次都是由艺术歌曲夺魁,尤其是当今艺术歌曲诠释大师的钢琴家葛兰姆.强森,他在1998年不仅以舒伯特歌曲集得奖,「罕见曲目」奖项也以圣桑的歌曲集连中二元。唯一得奖的合唱曲是1997年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赫尔维格的精确诠释以高得票率获胜,的确实至名归。
1995 Purcell: Fairy Queen ----Scholars Baroque Ensemble (Naxos)
(十五)最佳买气 (Best Buy)
1998 Liszt Piano works, Vol. 1 ----Arnaldo Cohen (Naxos)
1997 Britten: Orchestral Song Cycle ----Harper/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Groves... (BBC)
1996 Rossini: Tancredi ----Jo/Podles/Zedda (Naxos)
 
最有意思的奖项便是「最佳买气奖」了,不论得奖或入围的唱片,几乎全都是低价CD的天下,除了97年是由BBC的「布列顿管弦乐伴奏歌曲系列」得魁外(也是低价唱片),其余三届都是由Naxos唱片夺得。这证明低价唱片在市场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即使不大作宣传、即使没有红顶艺人,用鸭子滑水的姿势赢取商业上的利润,或许是「最佳买气奖」所突显的意义吧!
结语
    整体而言,「Classic CD」唱片大奖的得奖名单说明了两件事,第一,该奖强烈表现出英国人的「爱国」观念,我们从每一个奖项都可以发觉英国作曲家或音乐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艾尔加、布列顿是他们钟爱的作曲家,得奖的音乐家也多半是在英国有高知名度的艺人,亦不乏只在英国走红的艺人。对于台湾的乐迷来说,「Classic CD」唱片大奖可能因为比较多地域性的色彩而不受到重视,不过却带给我们在各大音乐奖项之外的另一种省思。
    第二,读者投票的确「摆脱」讨好唱片公司的疑虑。所有得奖唱片,是以Hyperion这家英国独立唱片公司夺得最多奖项,总共占有一成一的比例,EMI加Decca的片数都没有Hyperion来得多。其次是法国专攻古乐的Harmonia Mundi与DG平分秋色,各占百分之七点六。其余像Collins或Testament这些英国小厂也都有不错的成绩,与「Classic CD」杂志创立这个奖项的宗旨不谋而合。
    毕竟仅有四届显得太年轻,「Classic CD」唱片大奖似乎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但是这个奖项象征古典乐迷参与音乐的热情与活力,假以时日,当「Classic CD」唱片大奖成为「全民运动」后(建议咱们的「CD Hi」共同参与,如何?),「Classic CD」唱片大奖或许就会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唱片大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