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Gramophone100大榜单 [复制链接]

查看: 3474|回复: 10
1#
史以来第一本唱片评鉴杂志
            英国Gramophone杂志 蔡启智
「Gramophone」意即为「留声机」。这个字眼创自于留声机的发明人Emil Berliner。自从留声机开始逐渐成为收音机之后最重要的一件有声家电用品,唱片工业便也随着蓬勃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形之下,在唱片诞生的二十七年之后,英国出现了第一本专业的唱片评论杂志ramophone。
资深爱乐者Compton Mackenzie
    Gramophone的创始人是一位英国绅士Compton Mackenzie。Mackenzie先生是一位专职的作家,一生共写过百本以上的著作。当留声机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市面上的唱片也越来越多时,对音乐有强烈喜爱的Mackenzie也缩衣节食的买了一部由风神有声公司﹙Aeolian Vocalion﹚制造的留声机。在1922年的当时,市面上的任何唱片都只能见到广告介绍,却无法见到有任何相关的评论出现。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Mackenzie,因为一张唱片所费不赀,而且又不能试听,买唱片的失误率很高。Mackenzie走访了当时英国所有的唱片公司,拿到了他们的发行目录,结果发现真正值得收藏的唱片其实并不多。「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邀请他将这些心得写出来与读者分享。到了1923年,Mackenzie突发奇想:「为何不自己动手作本杂志呢﹖」,在这个想法驱使下,终于在该年四月,Gramophone杂志创刊号终于诞生了,社址位于伦敦Hatfield街48号,当时杂志社成员仅有三位:Mackenzie夫妇负责编辑,Mackenzie的小舅子Christopher Stone负责业务,后来在1924年又加入了一位技术顾问Percy Wilson。基于试探心态,创刊号发行了六千本,但是卖不完,于是第二期便减量为三千本,不料又被抢购一空,因此自第三期开始便维持在五千本左右的发行量。
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由于Mackenzie一家子都是文人学者出身,对财务可说是一窍不通,因此在1925年初时Gramophone的财务就已经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到了年底结算时更是赤字连篇。为此,Mackenzie在杂志上公开呼吁,征求理财能手加入。1926年,Cecil Pollard毛遂自荐,加入Gramophone公司。Pollard善于理财,对Gramophone往后最困难的时期有极大的贡献。
    1939年九月,二次大战爆发,唱片工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英国政府纡衡情势,认为唱片工业在战争时期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有舒缓人心的作用﹙英国人真是注重心灵享受啊﹗﹚,于是出力资助这些唱片公司。此时的EMI以四种商标发行:HMV、Columbia、Parlophone、Regal-Zonophone,以及成立不久的Decca公司。两家唱片公司将政府津贴拿出一部份资助Gramophone,使得Gramophone能在艰苦的战时有生存的机会。1940年开始,德军倾全力轰炸伦敦,因此Gramophone的办公室从Hatfield街搬到伦敦西北方的郊外Pollard的住家里,Pollard夫妇俩经常为了业务冒险进出伦敦市区。战争时期的纸张配额制度,使Gramophone的发行量从好不容易增加的一万两千本又跌回创刊时期的五千本。印刷厂、制板厂不断被德国炸毁。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Gramophone仍然维持着定期出刊,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五十年的荣景
    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前景看来一片大好。1946年,Pollard的儿子Anthony也加入了Gramophone,担任父亲的助手,负责财务与业务管理。在Pollard父子的携手合作之下,短短四年的时间,Gramophone的发行量便增加到两万四千本之多。1950年,可长时间播放的LP﹙Long Playing﹚正式上市了,在市场的刺激下,在1960年增加到七万五千本﹗由于Pollard的劳苦功高,加上Mackenzie家族无意经营财务,因此经营权便在1950年让渡给Cecil Pollard,但是Mackenzie仍然是Gramophone的总编辑。1965年,Christopher Stone与Cecil Pollard相继去世,Pollard的长子Anthony继任为发行人﹙Publisher﹚。1972年,在Gramophone预备庆祝五十周年纪念前不久,创刊人Compton Mackenzie也因年老体衰逝世。至此,第一代开创者完全离开了这本他们砥手并足开创的杂志。
    今天,Gramophone每期有十万本以上的发行量,总编辑是James Jolly。Cecil Pollard的长子Anthony Pollard仍然是发行人,次子Christopher Pollard也担任编辑指导﹙Editorial Director﹚之职。这本已经拥有七十五年历史的「老」杂志,仍然精神奕奕,而且充满了年轻的活力。这不但令人钦佩,同时也是所有音乐类刊物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也包括CD-HI在内。
[upload=jpg]Upload/200491510325196147.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唱片工业的权威见证
           Gramophone七十五年历史的成就 蔡启智
Gramophone不但是世界上最具历史的唱片评鉴类杂志,同时在同类刊物中也最具权威与公信力的一本。Gramophone七十五岁的历史,几乎见证了英国唱片工业与录音技术演变的全貌。除了廿世纪的前二十年之外,从电气录音的诞生、LP唱片的诞生、磁带机的出现、立体声录音的制作、激光唱片取代LP唱片、MD的发明、到最新的DVD录音,Gramophone均躬逢其盛,未曾遗漏任何一个重要事件。
三个转机
    Gramophone虽然也屡经困难,数度濒临停刊危机,但是在Mackenzie与Pollard两人的努力之下,终究平安的走过了这四分之三个世纪。今天我们回顾Gramophone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没有脉络可循的。Gramophone的第一个转机,是善于理财的Cecil Pollard加盟。第二个转机,是英国政府在大战期间资助EMI与Decca,顺带保存了Gramophone。第三个转机,是战后Pollard父子档全力为Gramophone的业务冲刺,在1960年的发行量足足是创刊时的十五倍﹗这三个重要时机,奠定了Gramophone七十五年的根基。
    当然,对读者而言,重点并不在于Gramophone是如何成长,而应该着眼于它的文章特色何在。创刊人Mackenzie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爱乐者,并且有过多本关于音乐欣赏的著作。财务经理Cecil Pollard与技术顾问Percy Wilson也都拥有多年的唱片收藏,对古典音乐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也就是如此,他们才能够撑过最艰苦的时候。Mackenzie在创刊之初,就与英国的两大唱片公司Gramophone与Columbia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Decca出现、Gramophone与Columbia合并成为EMI之后,还获得了这两家公司的资助。这与Mackenzie与唱片界的深厚交情不无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唱片公司资助Gramophone并非为了利益,而纯粹是出于延续传统。因为战时原本就无利益可图嘛,又不是军火工业﹖Mackenzie在唱片界的交情起了很大的助益,这对Gramophone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四大特点
    深入分析Gramophone的内容,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是立论具有权威性,Mackenzie所建立的主笔群评述相当专业,立论中肯深入,深受读者信赖与尊重。第二是获得唱片公司的支持,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第三点是约聘许多音乐界与唱片界的名人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小提琴家Albert Sammons与Joseph Szigeti、钢琴家Wilhelm Backhaus与Wilhelm Kempff、指挥家Eugene Goossens、作曲家Igor Stravinsky与Sergiu Rachmaninov等人也都曾经在Gramophone上面发表过文章。这点是当时许多杂志所做不到的。在1960年代,Gramophone的特约主笔大约有四十位。在1998年的今天,Gramophone的主笔群多达百余位,包括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器乐家、声乐家、唱片制作人、录音师、音乐学者与资深乐迷等各类型人种。Christopher Pollard虽然挂名编辑指导,但是年事已高,编务与内容全权交给James Jolly负责。近卅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评论者有音乐作家Richard Osborne、音乐学者Deryck Cooke与Alan Blyth等人。第四点是Gramophone的介绍评论与整个唱片制作紧密结合,对于一些重要录音甚至能取得第一手重要资料,这对爱乐者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例如那张艾尔加与曼纽因在1932年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录音,取得艾尔加本人的感想当然是最具公信力的报导。Decca在维也纳录制史上第一套「尼布龙根指环」录音室制作时,也请来了制作人John Culshaw现身说法。这些都是爱乐者视为珍宝的重要音乐资料。
    音乐回放器材的介绍,一直是Gramophone固定的篇幅。早在草创初期,技术顾问Percy Wilson便已经在有限的篇幅内讨论了非平衡式唱臂的构造、对唱片造成的压力以及其优缺点。Gramophone的器材篇幅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比例。现在的篇幅大约是在八至十二页,以介绍新器材及新技术为主。虽然篇幅不多,但是Gramophone却始终未曾删减过硬设备的篇幅。这大概是Gramophone的一项坚持吧﹗
求新求变
    即将迈入廿一世纪的今天,Gramophone已有很大的变革。Gramophone的对手并不是BBC Music,压力也并非来自Classic CD,而在于维持七十五年的传统。今天Gramophone仍然是英国最具权威的音乐杂志,如何维护这个优良传统并且保持下去,相信不但是执行者James Jolly的大课题,也是爱乐者所希望知道的。
唱片评论的绝对典范
               Gramophone的各种得奖榜单 蔡启智
Gra    mophone的评论,在唱片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唱片制作人或是爱乐者,通常都睁大眼睛看着「伟大的」评论员从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讯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唱片的世界似乎也颇为适用。但是这么多的唱片,即使是值得购买的,一年加起来也有一卡车。Gramophone的各种奖项榜单,就成为爱乐者极佳的参考指引。
    目前Gramophone所提供的榜单,包括每一期的推荐录音榜单、每年九月发布的Gramophone年度大奖、Gramophone七十周年纪念榜单、以及Gramophone的录音史上一百张最伟大录音等几种。借着这次机会,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榜单有何特异之处。
Gramophone 推荐录音
    Gramophone的推荐录音榜单﹙Recommended Records﹚是以附录形式编在每一期的最后几页。推荐录音榜单以曲目及价位区分,基本上,每个曲目都推荐三个版本,以高价版、中价版与低价版作为区隔。推荐录音榜单与Gramophone其它的榜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份榜单是以作曲家与曲目分类,凡举古典音乐所有重要曲目,这份榜单都有推荐录音版本。对于初入门的爱乐者而言,推荐录音榜单不啻是一个按图索骥的良好指引。
    这份榜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所列举的录音版本通常都有相当高的水准,而且几乎每期都会因应杂志内容的评论而将这份榜单略作修改。因此Gramophone的这份榜单可说是一份古典音乐的流行榜,既有时效性又不失其参考价值。
Gramophone 年度大奖
    Gramophone的年度大奖一向是古典乐坛瞩目的焦点。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古典乐界一年一度的Gramophone大奖,其重要性就像是流行乐界的葛莱美奖一样重要。Gramophone在每年的八月号会宣布入围名单,九月宣布正式得奖名单。近年来奖项越来越多,有渐趋复杂化的倾向。Gramophone对有实力的新人一向不吝于提拔,但是却也难免流露出些许的英国本位主义。这怎么说呢﹖因为每年入选的名单中,一定会有英国作曲家所做的交响曲、协奏曲或其它类型的作品录音,不过这些作品听起来大部分都有点……,而且英国的唱片品牌得奖率相当高。就拿今年的Gramophone大奖榜单来看,EMI、Decca、Chandos、Hyperion、ASV与NVC等英国厂牌以及男中音Bryn Terfel、指挥家Colin Davis等英国音乐家在总共22个奖项中共囊括了十一项,比例占了一半。
    不过尽管有点本位主义作祟,但是Gramophone年度大奖还是具有极高的公信力。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得奖者都的确有不凡的艺业表现。例如今年的年度最佳新秀﹙Young artist of the Year﹚佛丝特﹙Isabelle Faust﹚,她清新的演奏让听者耳目一新,如果没有Gramophone的推介,认识他的人肯定要少一半以上。
关于今年的Gramophone大奖榜单内容,请参阅本刊第60期。
Gramophone 70年纪念榜单
    1993年四月,是Gramophone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为此,Gramophone特别随着该年四月号的发行,出版了一本副刊,名为「Gramophone所见证的古典音乐七十年录音史」﹙70 years of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 through the ears of Gramophone﹚。这本副刊集合了七十年来的重要文章。在结尾,总编辑James Jolly列出了一张清单,其中列举出七十款自有声录音诞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唱片。这七十款录音几乎都是必须拥有的唱片,绝大部分都是大师名演,因此当榜单曝光之后,在当时也曾引起一阵子的热烈讨论。James Jolly所列举的这些录音都是CD已经发行的,而且也都是并未绝版的片子,对爱乐者而言,做到完全收藏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唯一的困难,是这本副刊已经非常难找。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将其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径洽编辑部。
Gramophone 100大榜单
    Gramophone 100大榜单通常简称为Gramophone100大。在Gramophone70年纪念榜单出现后,Gramophone认为以唱片录音的一百年历史,只选出七十张代表录音是不够的。因此在1995年十月,Gramophone以单独销售方式发行了「Gramophone 100 Classical」单行本。与七十周年纪念专刊不同的是这个一百款榜单都有详尽的解说,而且评论年代横跨六十年,从1936年至1995年。评论者都是乐评界响铛铛的人物。大致说来,Gramophone100大榜单可视为七十年纪念榜单的延伸,不过其中有些被替换下来。本刊在下一期(66期)将针对Gramophone100大榜单做全盘性详尽的介绍,敬请期待。
TOP
3#

Gramophone 100大榜单(1) 一校:徐鹏博二校若农  蔡启智/整理
巴哈:郭德堡变奏曲BWV988              
顾尔德,钢琴
录音年代:1981年4月
录音地点:纽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Glenn Gould、Samuel H.Carter
Sony SMK52619﹙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Gould remains one of the musicians most likely to divide opinion, but this 1981 set of Bach's complex and intriguing variations is a classic of the recording era."
由顾尔德演奏的郭德堡变奏曲目前有两种版本行世,录音时间分别1955年与1981年。1981年的版本早已经是爱乐者手边必备的唱片之一。顾尔德极具个人特质的演奏,有人爱之,亦有人恨之,但却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要听的历史名盘。唱片中不时传出的哼唱声音,正说明了录音当时顾尔德是多幺专注于音符与音乐之间。
巴哈:第78、106号清唱剧
Dermota、Stich-Randall、Braun,Prohaska指挥维也纳巴哈协会管弦乐团及合唱团
录音年代:1954年5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布拉姆斯厅
录音师:Franz Plott
制作人:Seymour Solomon
Vanguard 008.2009.71﹙喜马拉雅代理﹚
"A recording which proves that the message is far more powerful than the medium. These two Bach cantatas were recorded in the dawn of an age which was to seek 'authenticity', but as Prohaska demonstrates, great artistry will speak through."
这两首清唱剧都是巴哈比较早期的作品,其中第106号还是为自己的舅父去世而作。这张录音有何特殊之处,竟然能够将李希特﹙Archiv版﹚踢下榜,把哈农库特﹙Teldec版﹚拒于门外﹖由于整个百大榜单,这是唯一找不到的一张,因此无法加以介绍。希望有读者朋友听过的,能将这个篇幅补上,感激不尽。
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卡萨尔斯,大提琴
录音年代:1936年至1939年
录音地点:巴黎与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EMI CHS 761027-2﹙科艺百代代理﹚
Despite the advances in period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accompanying fascination with achieving an 'authentic' approach, the message which emerges from the music will speak through any great interpreter. Pablo Casals's artistry was absolute and his approach to these worls - among music's purest utterances - totally convincing."
本世纪大提琴界最富传奇性的人物卡萨尔斯,将巴哈这部作品重新赋予生命力,并努力将它推上名曲舞台之上,其功绩甚至有人比拟为与孟德尔颂重演「马太受难曲」同样伟大。卡萨尔斯专注的表情与细腻的演奏,完全掳获了六十年来爱乐者的心。这也是为何有史塔克、罗斯卓波维契、傅尼叶等人的版本紧追在后,但卡萨尔斯版却一直拥有最高地位的缘故。
巴尔托克:管弦乐协奏曲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58年
录音地点:芝加哥交响厅
录音师:Lewis Layton
制作人:Richard Mohr
RCA 09026 61504-2﹙柏德曼代理﹚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ir formidable Chief Conductor, the Hungarian, Fritz Reiner, bring virtuosity and panache to Bartok's colorful music, aided by spectacular sound from RCA."
莱纳是近代最著名的三位匈牙利籍指挥之一,年少时并曾受教于巴尔托克本人,因此对「管弦乐协奏曲」的各部细节知之甚详,对推广此曲也居功厥伟。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宛如一体,而莱纳本人所散发出的雄劲热力,更是令人一听难忘。录音效果与演奏一样杰出,尽管是四十年前的录音,至今仍然时常被音乐迷提出来讨论不已。
贝多芬:歌剧「费黛里奥」
Vickers、Ludwig、Berry,克伦培勒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62年3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S 555170-2 2CDs﹙科艺百代代理﹚
"Fidelios come and go but every time this classic performance from a golden era of the gramophone rises resplendent to the top. The combination of a great Beethoven conductor, an orchestra in peak condition and a magnificent cast sees off all competition."
克伦培勒非常受到日本与英国乐迷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他的音乐成就,他对生命的执着也同样令人感佩。「费黛里奥」是克伦培勒在EMI的六出歌剧录音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对露德薇而言,她同时也在卡拉扬版中担任费黛里奥一角,但是论生动自然仍以此版为佳。克伦培勒所散发出来的厚实感染力,后世确无人能及。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所罗门钢琴
录音年代:1951年至1956年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F.Dillnutt、H.Davidson、A.Clarke
制作人:W.Legge、A.Melville、G.Jones
EMI CHS 764708-2 2CDs﹙科艺百代代理﹚
"Solomon's recordings from the early 1950s of the late Beethoven sonatas remain performances of immense authority, readings that make the pianist's enforced withdrawal from performance all the more tragic."
许多爱乐者一直有着疑问:为何所罗门的唱片都只有标姓而没有名字呢﹖其实所罗门是艺名。所罗门在立体声录音初期时,仍然是浪漫乐派钢琴曲的重要演奏人物之一。这张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所罗门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将乐思铺陈出来,深入乐谱的肌理,与后来的波里尼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虽是单声道录音,但背景处理相当干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许纳贝尔钢琴
录音年代:1932年至1935年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Edward Fowler
制作人:Fred Gaisberg
EMI CHS 763765-2 8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was the first cycle of the complete sonanas and for many remains, warts and all, one of the benchmarks of the piano repertoire on record."
今天会花钱买这套录音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在吉利尔斯、阿胥肯纳吉、巴伦波因、巴克豪斯等强敌环伺之下,许纳贝尔的单声道录音似乎已经褪掉了一层传奇色彩。但无论如何,许纳贝尔在贝多芬奏鸣曲的崇高地位却是永远不会动摇的。他的演奏与今天的钢琴家有很大的不同,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虽然录音古旧,但仍然是录音史上的珍宝之一。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
肯普夫钢琴,van Kempen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53年5月
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Gernot Westphal
制作人:Wolfgang Lohse
DG 435744-2 3CDs﹙宝丽金代理﹚
"Kempff made two complete cycles of the concertos for DG; this first one has a beauty and imaginative engagement that retains its power to entrance and allure."
肯普夫从廿五岁开始就为DG录音,与DG的关系超过五十年。这是他在二次大战后所作的重要录音之一,与后来六十年代的版本比较,肯普夫仍是一样的克制,未曾流于浪漫的泥沼之中。Van Kempen的伴奏亦有同样的观点,因此两人的默契相当好。这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最重要版本,喜爱此曲目者不可不听。
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克伦培勒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5年12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M 763855-2﹙科艺百代代理﹚
"A great recording of a great work by a great conductor - Klemperer's Eroica is hewn from granite."
这个版本是单声道录音。必须注意的是封面上的「Eroica」字样是黑色的,红色的则为后来的立体声版本。克伦培勒的指挥仍一如往昔:沉稳、厚重、具有绝对的权威感。开始的两个强音,为往后的诠释作了有力的宣示。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在缓慢厚实的铺陈之下,带给人无以伦比的听感。
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74年3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
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
制作人:Werner Meyer
DG 447400-2﹙宝丽金代理﹚
"One of the legendary performances of our time and one which ensures Carlos Kleiber's place in the pantheon of great conductors."
克莱巴的录音虽然用十只手指便可以数完,但是在爱乐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福特万格勒、卡拉扬分别代表了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名演,那幺七十年代的「命运」代表性演出绝对非克莱巴莫属。克莱巴为音乐注入了非凡的精力与生命力,无论何时都充满了跃动的音符。真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演出!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71年5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Wolfgang Lohse
DG 447433-2﹙宝丽金代理﹚
"Karl Bohm's Pastoral is a near perfect performance - unfolded with the sureness of touch of a master conductor. The VPO play magnificently."
贝姆与维也纳爱乐所演奏出的漂亮弦乐,实在是太动听了!光是第一乐章的开头,便足以证明贝姆与维也纳爱乐之间是多幺契合。第四乐章的演出也堪称为经典之作。其实贝姆的贝多芬交响曲都不错,实在应该全部拥有才对。华尔特与哥伦比亚交响的「田园」录音也相当杰出,与贝姆这张名演不遑多让。
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
托斯卡尼尼指挥纽约爱乐
录音年代:1926年
录音地点:纽约卡内基厅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Pearl GEMM CDS9373 3CDs﹙韵顺代理﹚
"A fiery Beethoven Seventh from one of the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
托斯卡尼尼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便已经是对抗法西斯独裁的代表性人物。这是他在移居美国之前,造访美国时所做的录音。此时正值托老全盛时期,在欧美两大洲都有极高的名声,而这个录音正可窥见他的风采:精准的速度、对乐团强力的控制、以及充满自信的手法。虽然录音效果不佳,但却是托老在RCA时期之前的重要录音之一。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Schwarzkopf、Edelmann、Hopf,福特万格勒指挥拜鲁特节庆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1年7月29日
录音地点:拜鲁特节庆厅
录音师:R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HS 769801-2﹙科艺百代代理﹚
"The performance which reopened Bayreuth after the war - and a magnificent interpretation of a masterpiece."
这张录音完成的四十七年以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便一直未出现过有能与这张拜鲁特现场录音相比拟的唱片出现。目前能找到的贝多芬第九录音不下百种,但仍然未能稍微威胁到福特万格勒的地位。虽然现场观众咳嗽声不断、尽管现场录音嘶声吵杂,但是仍然未曾损及这张录音的价值。福特万格勒所营造出的音乐力量,是无法以笔墨形容的。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
意大利四重奏
录音年代:1967年8月至1969年1月
录音地点:瑞士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Vittorio Negri
Philips 4xxxxx-2 10CDs﹙宝丽金代理﹚
"Many quartets have recorded the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but few with the consistency of the Quartetto Italiano.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p.18 Quartets remain unequalled."
Philips旗下最重要的室内乐团体,就是意大利弦乐四重奏。他们从1967年开始,耗费两年光阴完成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录音,是录音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虽然后来还有阿班贝尔格﹙EMI﹚、史麦塔纳﹙Denon﹚等著名的录音出现,但仍然未能超越意大利四重奏的成就。此版已经有低价纸盒装发行,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第一选择。
白辽士:歌剧「特洛伊人」
Glossop、Vickers、Lindholm,戴维斯指挥柯芬园皇家歌剧院
录音年代:1969年10月
录音地点:Walthamstow Town Hall
录音师:Hans Lauterslager
制作人:Erik Smith
Philips 416432-2 4CDs﹙宝丽金代理﹚
"One of the outstanding Berlioz recordings under a conductor whose sympathy for the composer has had few equals."
「特洛伊人」是白辽士最庞大的作品,壮观程度有如辽阔史诗。许多人甚至认为「特洛伊人」是足以与华格纳「尼布龙根指环」相抗衡的钜作。此剧因为上演困难,因此演出机会并不多。这个录音是戴维斯最重要的录音,事前的准备便耗费了半年以上。不论是演出、录音,都有最高的完成度,也是最伟大的歌剧录音之一。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Fischer-Dieskau、Schwarzkopf,克伦培勒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61年1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C 747238-2﹙科艺百代代理﹚
"A reading that personifies Klemperer as a conductor - a performance of immense architectural solidity, with a grand sweeping approach to Brahm's broad phrases."
「德意志安魂曲」其实应该称为「德文安魂曲」才对,不过还是叫做「德意志安魂曲」比较好听。克伦培勒的温暖厚实,在这张录音中完全表现出来。克伦培勒从一开头的渐强便已作出浓洌的音乐厚度。费雪迪斯考与舒瓦兹柯芙两位声乐家的表现只能用「完美」来形容。当然,制作人Walter Legge也功不可没。若无此版,可以DG卡拉扬盘替代。
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
吉利尔斯钢琴,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72年6月
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Klaus Scheibe
制作人:Gunther Breest
DG 419158-2 2CDs﹙宝丽金代理﹚
"Legendary performances from one of the finest Russian pianist of the century."
许多人对吉利尔斯的布拉姆斯都并不以为然,然而他却是俄国众多钢琴家中,少数能在这个曲目上成为经典人物的巨匠。吉利尔斯具有宏观的眼光,并以精湛的技巧克服一切困难。他能击败阿劳、塞尔金、巴克豪斯、布伦德尔等劲敌脱颖而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此版目前已是DG百张大花盘之一,并以低价再制,实为爱乐朋友的一项福音。
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Curzon钢琴,塞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55年12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gsway Hall
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John Culshaw
Decca 425082-2﹙福茂代理﹚
"Curzon and Szell created a partnership that found its perfect expression in Brahm's First Piano Concerto. It is a reading of poise and weight combined." 这是塞尔造访伦敦演出时所留下的录音,有着无比光辉的成就。英国钢琴家Curzon在此施展了浑身解数,以不凡的技艺营造出宏伟的格局,而这是后来英国钢琴家所见不到的。塞尔与伦敦交响乐团给予Curzon良好的扶衬,塞尔宏观的眼光与Curzon恰好有着相同的韵律氛围。这是Decca最早期的立体声录音之一,但也是成就最高的录音之一。
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
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80年3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
录音师:Klaus Scheibe
制作人:Hans Weber
DG 400037-2﹙宝丽金代理﹚
"One of Carlos Kleiber's few recordings but one which draws on the beauty of the Vienna Philharmonic's sound and the conductor's unique approach to the music he performs."
这张布拉姆斯第四从发行之初便广受瞩目,在将近廿年后的今天,这个情况也未曾稍有改变。克莱巴的诠释或许并不是最精致的,慢板也并不够深沉,但是他所蕴藏的在其中的生命力与活力却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就是克莱巴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再过廿年,这张录音也仍然会是DG最具代表性的录音之一。
布瑞顿:歌剧「彼德格林」
Pears、Watson、Pease,布瑞顿指挥柯芬园皇家歌剧院
录音年代:1958年12月
录音地点: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
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Erik Smith、Christopher Raeburn
Decca 415577-2 3CDs﹙福茂代理﹚
"Britten and Pears bring to Peter Grimes an insight which only they could offer. Rarely has the inexorability of the work been so persuasively conveyed. The fishing village and its atmosphere are captured in every bar of this recording."
「彼得格林」是布瑞顿最先名扬国际的歌剧作品。布瑞顿的歌剧跳脱了传统的形式,以叙事、描写的手法,缓缓的引导戏剧的进行,因此剧中并无动听的咏叹调与旋律,但却是引人深省的特别作品。皮尔斯是布瑞顿歌剧的最佳男高音,与布瑞顿之间的友谊也令人津津乐道。布瑞顿亲自指挥,想当然尔,是最具权威的第一手诠释。
Gramophone 100大榜单(2)
布瑞顿:战争安魂曲
Harper、Shirley-Quirk、Langridge,希考克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91年2月
录音地点:St Jude's, Hampstead
录音师:Ralph Couzens
制作人:Brian Couzens
Chandos CHAN8983/4 2CDs﹙上扬代理﹚
"With Britten's own recording holding sway in the catalogue, replete with significance, it is a brave conductor who attempts to match its author, but Hickox's years of experience as a choral trainer and then as an extraordinarily sensitive interpreter of British music does just that. Quite rightly this set won a Gramophone Award."
布瑞顿为纪念二次大战被毁的科文垂教堂而写的安魂曲。曲风阴深沉郁,但是格式却相当先进,是一部结构复杂的钜作。很意外布瑞顿亲自指挥的版本会被希考克斯所取代。希考克斯以本身对合唱的深厚经验,将合唱团营造出沉痛、哀伤、崇高的表情,让复杂化为精简。若以新录音而言,Telarc的罗勃萧版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布鲁克纳:第四号交响曲「浪漫」
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73年11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苏菲厅
录音师:Colin Moorfoot
制作人:Michael Woolcock
Decca 425036-2﹙福茂代理﹚
"Bohm and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in music that could have been written just for them. A classic Bruckner recording."
虽然布鲁克纳第四的名盘如云,但是贝姆版最后仍然被选为录音史百大之一,其实并非幸运。卡拉扬的精致、华尔特的磅礡、克伦培勒的稳重、约夫姆的简约,贝姆似乎将这些特质都合而为一了。不论是在第一或第三乐章,贝姆的表现都令人击节赞赏。除了这张「浪漫」之外,他的布鲁克纳第三号也是必听名盘之一。
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88年11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Michel Goltz
DG 427611-2 2CDs﹙宝丽金代理﹚
"This was one of Karajan's last recordings and it speaks of years of devotion to Bruckner's grandly conceived Eighth Symphony.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play with an intensity that seems to match the gravity of the occasion."
卡拉扬的布鲁克纳真是越老越深沉。从早期在EMI的录音,到DG 1970年代的二作冯妇,然后在最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可见卡拉扬对布鲁克纳真的难以忘怀。他在慢板乐章所凝聚的音乐张力,精致紧凑的弦乐与铜管部,将柏林爱乐催逼出无比瑰丽的音色。这是卡拉扬最伟大的录音之一,也是布鲁克纳第八的首选版本。
布鲁克纳:弥撒曲
Mathis、Stader,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71年2月、1972年1月
录音地点:慕尼黑Herkulessaal
录音师:Klaus Scheibe
制作人:Gunther Breest
DG 447409-2 2CDs﹙宝丽金代理﹚
"Perhaps better known for his insights into Bruckner's symphonies, Eugen Jochum brings the same feeling for the music's shape and structure to the composer's wonderfully soaring and architecturally conceived Mass settings."
这是一张很容易就令人忽略的录音,但是如果因而错失了这张唱片,那绝对是个无可弥补的遗憾。约夫姆的布鲁克纳已经是许多爱乐者的珍藏,但是这三首弥撒却直到1997年才以CD面貌与爱乐者见面。无论是独唱者、合唱团,都以整齐、朴素的歌声平和的唱着。约夫姆以精简宏观的视野,将听者领入崇高平和的宗教世界。
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波里尼钢琴,克雷兹基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60年4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
制作人:Peter Andry
EMI CDM 764354-2﹙科艺百代代理﹚
"The E minor Concerto was the disc which put the young Maurizio Pollini on the recording map. Thirty-six years later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parkling of interpretations."
如果没有意外,这应该是波里尼的第一张录音,同时也是让他成为钢琴金童的重要唱片。波里尼的萧邦有他独特的个人风味,在第一乐章钢琴乍现时,给人多么惊艳的感觉!在这张录音之后,波里尼便未曾再录过萧邦的协奏曲,也因为如此,这个录音就更令人怀念了。这是波里尼演奏萧邦所必备的录音之一,称其为录音史百大之一,实不为过。
萧邦、葛利格:钢琴协奏曲
李帕第钢琴,阿卡曼指挥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加雷利亚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0年2月、1947年9月
录音地点:苏黎世音乐厅、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B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H 761497-2﹙科艺百代代理﹚
"A pianist whose tragically early death made every one of his recordings particularly precious. Lipatti is one of the true aristocrats of the keyboard."
1950年代,世界乐坛开始不断失去未来的伟大人物,李帕第就是其中之一。至今为止,EMI总部已经发行了他的六款唱片,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这张萧邦与葛利格的协奏曲。李帕第的意兴飞扬、神采奕奕,在琴键之间流露出无比的自信,音符也无比愉悦的自指尖流泄出来。听李帕第的演奏是会上瘾的,试过了便知分晓。
德布西:海、夜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康泰利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4年6月~1955年8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Larter、H.Davidson、R.Beckett
制作人:D.Bicknell、L.Collingwood
Testament SBT1011﹙宝丽金代理﹚
"A perfect memento of the great conductor who was killed tragically young."
康泰利也是50年代的悲剧人物之一。他获聘为史卡拉歌剧院总监,就在前往叙职的路上,因为坠机意外而身亡,乐坛痛失一位未来的大师。他的「海」具有灵光一闪般的神妙手法,其音乐灵感确实与众不同。即使是在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录音听起来仍然是那么的新鲜,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
德布西、拉威尔:管弦乐作品选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64年3月、1965年9月
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Otto Gerdes
DG 427250-2﹙宝丽金代理﹚
"This is one of Karajan's great recordings, evidence if such were needed that his feeling for French music was innate. His Berlin orchestra, too, produces sonorities ideally suited to this beautifully colourful music."
卡拉扬的德布西是否对味﹖其实只要听下去,就会被卡拉扬精美的封装手法所吸引,并且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出认同感。拉威尔著名的波丽露舞曲,也被卡拉扬以巨大的对比与漂亮的弦乐,营造出无与伦比的光鲜亮丽。虽然这张录音入选百大,一定会引起许多爱乐者的不同意见,但是仔细聆听之后,就会发现卡拉扬的观点其实也蛮适合印象派的作品。
德布西:管弦乐作品选
海汀克、van Beinum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7年5月~1979年5月
录音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Volker Straus、Jaap van Ginneken
Philips 438742-2 2CDs﹙宝丽金代理﹚
"Haitink's innate feeling for French music has had few outlets on record. This compilation includes a disc which won two Gramophone Awards in 1980 - in the Orchestral as well as the Engineering category. It is sensational playing by the great Dutch orchestra backed by masterly technical work from the Philips engineers."
海汀克与van Beinum联手出击,成绩如何呢﹖答案是令人激赏。这张低价版的录音也同时获得了企鹅三星戴花的殊荣。可见这的确符合英国人的胃口。这个德布西录音比较接近原汁原味,就像是未加入过多调味料的阳春面,不过两位指挥也不时掀起阵阵涟漪,像在湖中泛舟清风吹拂的舒服清爽。这是最抵买的一套德布西唱片录音。
德布西:歌剧「佩利亚与梅丽桑」
Jansen、Joachim、Cabanel,Desormiere指挥
录音年代:1947年4月
录音地点:巴黎音乐院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Louis Baydts
EMI CHS 761038-2 3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magnificent, and deeply idiomatic reading of Debussy's great opera speaks with accents of another age. Beautifully transferred to CD, it comes with an added bonus of 18 of Debussy's melodies performed by celebrated eraly Melisandes including Mary Garden and Maggie Teyte."
史上第一套佩丽亚与梅丽桑的全曲录音。虽然立体声时代,卡拉扬与von Stade的版本紧追在后,但仍然未能取代此版的历史地位。Joachim的梅丽桑与Jansen的佩丽亚,唱出了真正的法式美感,也完好表达出德布西将法语语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补白的歌曲集,由德布西亲自弹钢琴为玛丽嘉登伴奏,实在珍贵异常。
德布西:前奏曲第一、二集
齐玛曼钢琴
录音年代:1991年8月
录音地点:Kassel Stadthalle Festsaal
录音师:Jobst Eberhardt
制作人:Helmut Burk
DG 435773-2 2CDs(宝丽金代理)
"Gramophone's Record of the year in 1994. A virtuoso takes on some of Debussy's most exquisite piano music."
齐玛曼身为鲁宾斯坦金袖扣的传人,在钢琴的艺业上也的确有傲人的造诣。齐玛曼的德布西有着漂亮的色彩与精致的语法,虽然听习惯季雪金或米凯兰基里禁欲节制干净演奏的人,会觉得不太习惯,但是在仔细反复咀嚼后,就会发现齐玛曼的妙处所在。录音晶莹剔透,琴声饱满圆润,是一张演录俱佳的德布西。
戴流士:管弦乐作品
毕勤爵士指挥皇家爱乐
录音年代:1956年~1957年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
制作人:Lawrance Collingwood
EMI CDS 747509-8 2CDs(科艺百代代理)
"Beecham's feeling for, and performances of, the music of Delius have never been surpassed. This was one of those rare instances of a conductor and composer being in total sympathy."
毕勤是本世纪诠释戴流士作品的绝对权威。毕勤认为戴流士的音乐具有与众不同的魔力,而且容易引人入迷。这个录音是戴流士重要作品的大集合,包括了「春日初闻杜鹃啼」、「河上夏夜」、交响诗「遥远山头的彼方」等。除了大提琴协奏曲之外,可说皆尽收录。虽然年代久远,不过良好的录音仍然保持着迷人魅力。
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
罗斯卓波维契大提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69年9月
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Otto Gerdes
DG 447413-2(宝丽金代理)
"The Dvorak Cello Concerto is central to the repertoire of all great cellists, and certainly Rostropovich is no exception. He recorded the work with some very fine conductors but this version dating from 1969 found him working with Karajan, a musician with whom he enjoyed a close rapport."
1969年,罗斯卓波维契不顾苏联当局的警告,仍然接受了卡拉扬的邀约,在西柏林录下了这个不朽的伟大录音。卡拉扬与罗斯卓波维契之间可说是互敬互重的,在这里,他并未展露与李希特合作时所显露的霸气,反而在诠释与演奏之间有了美好的平衡。补白的洛可可变奏曲也同样杰出。这是一张不可不听的唱片。
德弗札克: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
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66年6月
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Hans Weber
DG 447412-2(宝丽金代理)
"One of Czechoslovakia's greatest conductor's returns to his roots in the company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ensembles."
库贝利克的捷克血统,让他在德弗札克、史麦塔纳等曲目上如鱼得水。这个「新世界」录音是早已传颂超过卅年的名盘,库贝利克以不滥情、不浮夸的手法,将四个乐章整理的井井有条,乐念与曲思都循序铺陈出来。第八号也同样杰出。如果找不到此版,Decca克尔提斯版或CBS塞尔版都是不错的选择。
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杜普蕾大提琴、贝克女中音,巴毕罗里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5年8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
制作人:Ronald Kinloch Anderson
EMI CDC 747329-2(科艺百代代理)
"Just as the young Menuhin and Elgar struck up a rapport that produced one of the great recordings, so the combination of du Pre's extrovert, heart-on-sleeve passion and Barbirolli's inn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usic produced a classic performance."
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大提琴家,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唱片之一。杜普蕾充满魅力的演奏,洋溢着迷药般的媚惑力,同时又保有强烈的表现欲与意志力,绝对是令人一听难忘的演奏。艾尔加的这个曲子简直就像是为后生的杜普蕾而写。贝克演唱的「海景」也具有超水准的表现。录音优秀,与演奏相得益彰。
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
曼纽因小提琴、Harrison大提琴,艾尔加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32年7月、1928年6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Fred Gaisberg
EMI CDC 555221-2(科艺百代代理)
"The famous photograph of Elgar and Menuhin on the step of the Abbey Road Studios has taken on an almost iconographic role - one that is borne out by this remarkable fusion of talent both young and old."
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可惜录音效果不可强求。意气风发的少年曼纽因、行将就木的大师艾尔加,留下了这个历史文献的纪念录音。对于曼纽因的表现,艾尔加只有赞叹再赞叹。而对曼纽因而言,这张唱片也是他一生之中最怀念的一张录音。少年时期的曼纽因的确具备了所有成名的要件:熟练的技术、深度的诠释和强烈的自信。
盖希文:歌剧「波奇与贝丝」
White、Haymon、Blackwell,拉图指挥伦敦爱乐
录音年代:1988年2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Mark Vigars
制作人:David R. Murray
EMI CDS 749568-2 3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was one of Glydebourne's greatest successes of recent years and the vitality and panache of this performance transfer effortlessly to disc under Rattle's vibrant control."
这个拉图录音发行之后,原本已经被各方肯定的马捷尔版﹙Decca﹚立刻就被挤下榜来。拉图以更为自然、更加奔放的手法,制造出更贴近盖希文意念的演奏。在节奏感上,也更加类似爵士乐,并运用了更自由的弹性速度。独唱者们都展现出非常精采的演唱,虽然并不是传统歌剧的样式,但却更容易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葛利格:歌曲集
von Otter次女高音、Forsberg钢琴
录音年代:1992年3月
录音地点:斯德哥尔摩音乐学会
录音师:Rainer Maillard
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DG 437521-2(宝丽金代理)
"This disc was unanimously voted Record of the year in 1993('Grieg year') and captures two performers at the height of their considerable powers."
这是DG在「葛利格年」所发行的全系列葛利格作品其中之一。在此,我们也重新认识到这些原本已经快要被德国艺术歌曲逐出舞台的动听歌曲。范欧塔以本身的北欧血统,占尽了地缘与语言上的优势,唱起葛利格来真的是不作第二人想。你喜欢听「皮尔金」吗﹖那么你应该也会喜欢这些悦耳动听的小歌才对!
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伦德尔钢琴
录音年代:1979年9月~1985年7月
录音地点:伦敦
录音师:多人
制作人:多人
Philips 416643-2 4CDs(宝丽金代理)
"Too often passed over in favour of Beethoven's sonatas, Haydn's are masterpieces as well and here receive performances that do them the greatest justice."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同型作品的光芒掩盖之下,似乎已经失去了历史的价值。然而布伦德尔的这套录音,却重新赋予这些作品不凡的生命力,将他们以崭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布伦德尔虽然难掩其浪漫手法,但是这些曲子却都展现出难得的自然优雅,是足以与布伦德尔的舒伯特相提并论的好演奏。
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美艺三重奏
录音年代:1970年~1978年
录音地点:瑞士La Chaud-de-Fonds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Wilhelm Hellweg
Philips 432061-2 9CDs(宝丽金代理)
"A wonderful series of works whose variety is displayed to advantage by the great Beaux Arts."
海顿的三重奏,充满了美妙的旋律与流畅的乐思,是令人听了不会有丝毫压力的曲子。这是美艺三重奏成就最高的录音。并不是说他们的贝多芬、舒伯特不好,而是这套录音让世人重新认知到海顿三重奏的重要原来也不逊于他的弦乐四重奏,因此重要性便增加了不少。美艺三重奏耗费了九年光阴才完成了全套录音,成就令人衷心赞赏。
TOP
4#

留声机百大唱片交叉得奖情形 蔡启智/整理
不幸被踢掉的七十榜单成员
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布许,EMI CHS 764047-2 2CDs﹚
巴哈:清唱剧全集﹙哈农库特,Teldec 2292 -42497~44194 82CDs﹚
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布鲁根,Philips 422052-2﹚
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柯瓦切维契,EMI CDC 754578-2﹚
布瑞顿:战争安魂曲﹙布瑞顿,Decca 414383-2 2CDs﹚
德布西:前奏曲集﹙季雪金,EMI CDH 761004-2﹚
艾尔加:全集录音第一集﹙艾尔加,EMI CDS 754564-2﹚
莫扎特:交响曲全集﹙霍格伍德,L’Oiseau-Lyre 430639-2 19CDs﹚
普罗高菲夫:第一、七号交响曲﹙Malko,CFP 4523﹚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少女﹙Husch,Preiser 89202﹚
约翰史特劳斯:歌剧「蝙蝠」﹙克劳斯,Decca 425990-2 2CDs﹚
理查史特劳斯:乐剧「没有影子的女人」﹙萧提,Decca 436243-2 3CDs﹚
同时登上留声机百大与日本唱片艺术三百
巴哈:郭德堡变奏曲﹙顾尔德,Sony SMK 52619﹚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卡萨尔斯,EMI CHS 761027-2 2CDs﹚
贝多芬:歌剧「费黛里奥」﹙克伦培勒,EMI CDS 555170 2CDs﹚
贝多芬:第五、七号交响曲﹙克莱巴,DG 447400-2﹚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福特万格勒,EMI CDH 769801-2﹚
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克莱巴,DG 400037﹚
布鲁克纳:第四号交响曲「浪漫」﹙贝姆,Decca 425036-2﹚
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卡拉扬,DG 427611-2 2CDs﹚
戴流士:管弦乐作品﹙毕勤,EMI CDS 747509-8 2CDs﹚
葛利格:钢琴协奏曲﹙李帕第,EMI CDH 763497-2﹚
普契尼:歌剧「托丝卡」﹙萨巴塔,EMI CDS747175-8 2CDs﹚
舒伯特:「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费雪迪斯考,
理查史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卡拉扬,EMI CDS749354-2 3CDs﹚
柴可夫斯基:第四号交响曲﹙穆拉汶斯基,DG 419745-2 2CDs﹚
华格纳:乐剧「尼布龙根指环」﹙萧提,Decca 414100-2 15CDs﹚
同时登上留声机百大与企鹅三星带花
贝多芬:歌剧「费黛里奥」﹙克伦培勒,EMI CDS 555170 2CDs﹚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肯普夫、van Kempen,DG 435744-2 3CDs﹚
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克伦培勒,EMI CDM 763855-2﹚
贝多芬:第五、七号交响曲﹙克莱巴,DG 447400-2﹚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福特万格勒,EMI CDH 769801-2﹚
贝多芬:晚期六首钢琴奏鸣曲﹙所罗门,EMI CHS 764708-2 2CDs﹚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许纳贝尔,EMI CHS 763765-2 8CDs﹚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意大利四重奏,Philips 454064-2 10CDs﹚
白辽士:歌剧「特洛伊人」﹙戴维斯,Philips 416432-2 4CDs﹚
布瑞顿:歌剧「彼德格林」﹙布瑞顿,Decca 415577-2 3CDs﹚
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卡拉扬,DG 427611-2 2CDs﹚
布鲁克纳:三首弥撒﹙约夫姆,DG 447409-2 2CDs﹚
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波里尼,EMI CDM 764354-2﹚
戴流士:管弦乐作品﹙毕勤,EMI CDS 747509-8 2CDs﹚
德布西:管弦乐作品集﹙Beinum、海汀克,Philips 438742-2 2CDs﹚
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罗斯卓波维契、卡拉扬,DG 447413-2﹚
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杜普蕾,EMI CDC 747329-2﹚
盖希文:歌剧「波奇与贝丝」﹙拉图,EMI CDS 749568-2 2CDs﹚
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美艺三重奏,Philips 432061-2 9CDs﹚
奥乃格:第二、三号交响曲﹙卡拉扬,DG 447435-2﹚
寇恩:音乐剧「Show Boat」﹙McGlinn,EMI CDS 749108-2 3CDs﹚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李希特,Philips 446200-2﹚
马勒:第五号交响曲﹙巴毕罗里,EMI CDM 764749-2﹚
莫扎特:四首法国号协奏曲﹙布莱恩,EMI CDC 555087-2﹚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普莱亚,Sony SX12K 46441 12CDs﹚
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朱里尼,EMI CDS 747260-8 3CDs﹚
莫索斯基:歌曲集﹙克里斯多夫,EMI CHS 763025-2 3CDs﹚
普罗高菲夫:第一号交响曲﹙库塞维兹基,RCA 09026-61657-2﹚
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毕勤,EMI CDS 747235-8 2CDs﹚
普契尼:歌剧「托丝卡」﹙萨巴塔,EMI CDS 747175-8 2CDs﹚
拉赫曼尼诺夫:第四号钢琴协奏曲﹙米开兰基里,EMI CDC 749326-2﹚
拉威尔:钢琴协奏曲﹙米开兰基里,EMI CDC 749326-2﹚
罗西尼:歌剧「莱茵之旅」﹙阿巴多,DG 415498-2 2CDs﹚
舒伯特:第三、五、六号交响曲﹙毕勤,EMI CDM 769750-2﹚
舒伯特:「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费雪迪斯考,
萧士塔高维契:弦乐四重奏全集﹙费兹威廉四重奏,Decca 433078-2 6CDs﹚
史特拉汶斯基:「火鸟」、「彼德洛希卡」﹙史特拉汶斯基,Sony SK 42433﹚
理查史特劳斯:「如是说」、「英雄生涯」﹙莱纳,RCA 09026-61494-2﹚
理查史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卡拉扬,EMI CDS 749354-2 3CDs﹚
柴可夫斯基:第四~六号交响曲﹙穆拉汶斯基,DG 419745-2 2CDs﹚
柴可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扬颂斯,Chandos CHAN 8351﹚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罗斯卓波维契、卡拉扬,DG 447413-2﹚
柴可夫斯基:拉米尼的法兰西斯卡﹙史扥考夫斯基,dell’Arte CDDA 9006﹚
华格纳:乐剧「尼布龙根指环」﹙萧提,Decca 414100-2 15CDs﹚
首席女高音的艺术﹙苏沙兰,Decca 425493-2 2CDs﹚
1987年新年音乐会﹙卡拉扬,DG 419616-2﹚
囊括留声机百大、日本三百、企鹅戴花的三冠王
贝多芬:歌剧「费黛里奥」﹙克伦培勒,EMI CDS 555170 2CDs﹚
贝多芬:第五、七号交响曲﹙克莱巴,DG 447400-2﹚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福特万格勒,EMI CDH 769801-2﹚
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卡拉扬,DG 427611-2 2CDs﹚
戴流士:管弦乐作品﹙毕勤,EMI CDS 747509-8 2CDs﹚
普契尼:歌剧「托丝卡」﹙萨巴塔,EMI CDS 747175-8 2CDs﹚
舒伯特:「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费雪迪斯考,
理查史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卡拉扬,EMI CDS 749354-2 3CDs﹚
柴可夫斯基:第四号交响曲﹙穆拉汶斯基,DG 419745-2 2CDs﹚
华格纳:乐剧「尼布龙根指环」﹙萧提,Decca 414100-2 15CDs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款录音 蔡启智
百大榜单的由来
    看到「百大榜单」这么耸动的名称,一定有读者朋友会问:「这个榜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一百张历史上的伟大录音是由Gramophone现任总编James Jolly所选出来的。那么Jolly先生的看法是否具备了权威性呢﹖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Jolly先生在选择榜单时,也并非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喜恶,而是参考了Gramophone七十五年来的各种评论资料,并且加以整合之后才定出榜单的。至于原书之中的评论,Jolly并未加入任何意见,而是完全引用当年评论者的原文。这些著名的评论者,包括Edward Greenfield、David Fanning、Ivan March、Alan Blyth、Jonathan Swain、Alan Sanders、Richard Osborne、Deryck Cooke、Trevor Harvey、Robert Layton等人,都是颇具知名度的音乐评论者、作家、甚至音乐学者。也因此,这份榜单的可信度也就相当高。
    但是在洋洋洒洒的榜单之余,也一定会有些朋友会对其中某些部分存有意见。关于这点,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是英国人惯有的本位主义在作祟。例如Maw所写的Odyssey,虽然是近代音乐中相当具有活力的作品,但是Lustolawski、Henze、John Adams甚至于Philip Glass等人的作品,其价值绝不低于Maw。如果这个位置留给Lostolawski或是Henze,我想有意见的人应该会比较少一点吧﹖
从七十到一百
    在1993年Gramophone欢渡七十周年庆时,Jolly老总就曾经在结尾列出了七十款录音,名为「70 from 70」,选出他认为这七十年来最重要的七十种唱片录音。这份榜单基本上与百大差异不多,不过还是有一些名盘被判出局,例如布瑞顿自己指挥自己的「战争安魂曲」竟然会被希考克斯取代,真是出乎意料之外。这些不幸被「踢」掉的唱片,笔者附在榜单之后,以供读者朋友参考使用。
    在榜单之中,有许多版本是早已经被传颂多年的名盘。那么是否有Gramophone百大榜单与企鹅三星戴花、日本名曲三百都同时上榜的录音呢﹖答案是一共有九种。这九位「三冠王」,笔者同样也将其列在最后,因为他们可说是经过千锤百炼后,被东西方爱乐者一同认可的伟大录音。
笔者的建议
    对一位基本的收藏者而言,这份榜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在浪漫乐派的曲目上,所选出的都是经典版本。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对基本的收藏者而言,聆听单声道录音可能会有适应上的困难,因此请务必考量自己本身的需求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至于对老乐迷而言,如果能够拥有拉赫曼尼诺夫的完全录音、或是欣赏艾尔加与曼纽因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最后笔者要强调一点:不论任何榜单都不能代表绝对的权威,建立起自己的榜单,才是正确的终极目标。
TOP
7#

Gramophone 100大榜单(5)
理查史特劳斯:乐剧「玫瑰骑士」
Schwarzkopf、Ludwig、Edelmann,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6年12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S 749354-2 3CDs(科艺百代代理)
"All these years later Karajan's Rosenkavalier has few challengers."
这是卡拉扬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歌剧录音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套。由舒瓦兹柯芙所饰唱的元帅夫人,具有何等的华贵气质!而这是卡拉扬二次录音时的特莫娃辛桃所缺乏的。年轻的露德薇也展现了迷人的年轻气息,艾德曼的男爵也令人称赞。录音当时采单声与立体声同时进行,单声道纪念版本目前也已经发行。
史特拉汶斯基:录音作品全集
史特拉汶斯基
录音年代:1961年~1973年
录音地点:众多
录音师:多人
制作人:多人
Sony SM22K 46290 22CDs(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An amazing legacy from one of the century's finest composers - never before had a company devoted so much energy to capturing a lifetime's work on record."
作曲家自己指挥、自己演奏的录音,以史特拉汶斯基最为齐全。从1961年起,史特拉汶斯基就开始与CBS公司合作,录下了自己绝大部分的作品。这个22张一套的录音尽管硕大无比,但是其中却有许多是足以传世的珍宝。建议如果未能全套收藏,至少史特拉汶斯基指挥的「火鸟」、「春之祭」、「彼德洛希卡」等录音一定要拥有。
柴可夫斯基:序曲「黎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哈姆雷特」
史托考夫斯基指挥纽约会堂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8年
录音地点:纽约
录音师:Bert Whyte
制作人:Raoul Poliakin
dell'Arte CDDA9006(韵顺)
"A thrilling pair of performances from one of the conducting wizards of the century."
史托考夫斯基虽然是以他个人的极端观点来看待这两首曲子,但是演出的成就却令人刮目相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由史托考夫斯基加以完好地整合在一起,并且加入了更多令人感动的要素。原本版权是属于Everest的,CD则改由dell'Arte发行。不过这张录音非常难寻,能否找到就要看运气了。
柴可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
扬颂斯指挥奥斯陆爱乐
录音年代:1984年1月
录音地点:奥斯陆音乐厅
录音师:Egil Johan Damm
制作人:James Burnett
Chandos CHAN8351(上扬代理)
"This was the recording that launched not only the spectacular career of Mariss Jansons but put the Oslo Philharmonic on the map as an ensemble of major international standing."
扬颂斯扬名国际,靠的就是在Chandos录制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这张第五号就是这个全集其中之一。扬颂斯的手法在干净中带着温暖,在萧索的曲思之中注入了人性的暖意。有些段落听来颇似西贝流士的风味,这还是首次听见这种演绎观点。如果不习惯这种演奏,那么听听蒙都在Vanguard的现场演出大概就对了。
柴可夫斯基:第四~六号交响曲
穆拉汶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
录音年代:1960年9月、11月
录音地点:伦敦Wembley Town Hall
录音师:Harald Baudis
制作人:Karl-Heinz Schneider
DG 419745-2 2CDs(宝丽金代理)
"Legendary performances from a conductor with an iron-grip but also with a devotion to these works. A tribute, too, to one of the longest conductor-orchestra partnerships ever."
1960年,穆拉汶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英国,趁隙录下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汶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或许这可称之为自由世界的影响吧﹖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
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91年3月
录音地点:伦敦Blackheath音乐厅
录音师:Mike Hatch
制作人:Andrew Keener
Virgin VC791487-2(科艺百代代理)
"This recording, made by flying an entire orchestra to London for a couple of days' sessions, proves that Mikhail Pletnev is no mere pianist-conductor. This is a performance of frightening completeness - a classic from the 1990s."
普雷特涅夫的历程与前辈同胞阿胥肯纳吉有些相似:同样都是钢琴家出身;同样在中期执起指挥棒;同样保持指挥与演奏双栖生涯。不过,普雷特涅夫的手法比较「俄罗斯」化,与阿胥肯纳吉的观点相当不同。尽管普雷特涅夫缺少像穆拉汶斯基一样的硬底子,但是这张「悲怆」展现出他个人的浓厚色彩,是值得一听的录音。
威尔第:歌剧「阿伊达」
Domingo、Caballe、Cossotto,慕提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74年7月
录音地点:伦敦Walthamstow Town Hall
录音师:Stuart Eltham
制作人:John Mordler
EMI CDS 747271-8(科艺百代代理)
"A stunning cast - one of the best available at the time - gathered under the baton of an innate Verdian."
这是慕提早期的歌剧录音,已经显现出大匠之风。角色都是七十年代的一时之选,包括卡芭叶、多明哥、柯梭朵。多明哥维持着全盛期的紧致张力,柯梭朵已经是老牌的安奈丽丝演唱家了。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卡芭叶的阿伊达,那高音域的弱音表现,可说是女声歌唱的极致。录音也相当优秀,除了原厂版外,另有日本版2088系列可选择。
威尔第:歌剧「奥泰罗」
Vinay、Nrlli、Valdengo,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47年12月
录音地点:纽约8-H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RCA GD60302 2CDs(柏德曼代理)
"Despite a succession of powerful recordings, invariably with Domingo in the title-role, there is a splendour and authority about Toscanini's readings that puts most newcomers in the shade. It is a blazing interpretation that does justice not only to Verdi but to Shakespeare's original."
近代所有录过「奥泰罗」的指挥家之中,只有托斯卡尼尼能够自称正统,因为「奥泰罗」首演当时,他就是乐团团员的一分子。托老的手法毫不花俏,但也绝不模糊重点所在。魏奈在del Monaco出现之前,一直是奥泰罗的最佳演唱者,也在福特万格勒的现场录音中担纲演唱。瓦登戈与奈莉也相当称职。录音虽旧,但仍可接受。
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
Valdengo、Guarrera、Nelli,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50年4月
录音地点:纽约8-H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RCA GD60326 2CDs(柏德曼代理)
"Youthful vitality from the 83-year-old Toscanini in Verdi's last opera. Many have tried to bring to the work comparable sparkle and fun in the studio, few have come near, none have managed to better it."
「法斯塔夫」是托斯卡尼尼所留下的歌剧录音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托老起用了在「奥泰罗」里合作愉快的瓦登戈饰唱法斯塔夫。与「茶花女」类似的是托老并不欲激起歌手们的主动激情,而是站在主导戏剧进行的地位,来引导整出歌剧的发展。这个「法斯塔夫」另有排演过程录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听听。
华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
Schwarzkopf、Edelmann、Hopf,卡拉扬指挥拜鲁特音乐节庆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1年8月
录音地点:拜鲁特节庆厅
录音师:R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HS 763500-2 4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is a version of Wagner's most approachable score that draws on a combined spirit of youth - a young conductor coaxes from his cast a lovely reading in the newly reopened Bayreuth opera house."
这是二次大战后的1951年8月,华格纳圣地苈|特节庆厅再度启用的演出实况录音。卡拉扬当时身分未明,同时受到来自盟军与守旧势力的压力,但最后仍然在这个华格纳圣地登台指挥「纽伦堡的名歌手」。舒瓦兹柯芙的伊娃兼具知性与美感,Hopf的华尔特也相当精采。卡拉扬在拜鲁特的重要演出,也是「名歌手」不可或缺的一个版本。
华格纳:乐剧「尼布龙根的指环」
Nilsson、Windgassen、Hotter,萧提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58年~1965年
录音地点:维也纳苏菲厅
录音师:James Brown、Gordon Parry
制作人:John Culshaw、Erik Smith
Decca 414100-2 15CDs(福茂代理)
"The first studio Ring cycle and for many the most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of all the studio recordings of the work. Solti and Decca made gramophone history and it stands as much a memorial to John Culshaw's skills as a producer as to the cast, orchestra and conductor's commitment to this remarkable epic."
这是史上第一套「指环」的录音室录音。原本福特万格勒也有「指环」的全曲录音计划,但是只完成了「女武神」便去世了,实在可惜!萧提同样以维也纳爱乐为班底,动用了Decca的庞大制作群,耗费八年的光阴,结合了德语界的精英歌手,共同完成了这套录音。三十余年后的今天,这套录音依然绽放耀眼光芒,丝毫未有褪色痕迹。
华格纳:乐剧「崔斯坦与伊索德」
Suthaus、Flagstad、Ludwig,福特万格勒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2年6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S 747322-8 4CDs(科艺百代代理)
"Walter Legge gathered an exceptional cast under the baton of Wilhelm Furtwangler and the results were typically full of insight and humanity."
这是福特万格勒极少数在录音室录制完成的歌剧全曲。瑞典女高音Flagstad虽然已经接近演唱生涯末期,但仍展现出宽大幅度的演唱,令人钦佩。Suthaus厚实的嗓音也颇适合这个英雄角色。福特万格勒的音乐张力在此得到充分印证,尤其是第三幕前奏曲,那缓慢之中又带着紧密的张力,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
华尔顿:第一号交响曲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6年8月
录音地点:伦敦Watthamstow Town Hall
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Peter Dellheim
RCA GD87830(柏德曼代理)
"This was one of the records that established Previn as an outstanding interpreter of British music - it still retains its power today."
普列文在RCA的早期录音,同时也是他的最佳录音之一。当在录音之时,正是普列文与伦敦交响已经建立好优良默契,因此造就了极高的成就。华尔顿的第一号交响曲在他的指挥棒下,钜细靡遗的将每个音符细节都呈现出来,录音更是优秀,是演录俱佳的名演奏。他与伦敦交响的一系列佛汉威廉士也具有同样的高水平制作,值得爱乐朋友多加留意。
魏本:作品全集
独奏者多人,布列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9年2月~1970年9月
录音地点:伦敦、纽约、法兰克福
录音师:多人
制作人:多人
Sony 45845 3CDs(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These recordings of Webern are one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1970s."
身兼作曲家与指挥家的布列兹,以他本身的专业学养,将魏本这些艰难晦涩的作品一一加以分析,并把其中的各个成分加以分离出来,有如抽丝剥茧一般,展现出这些曲子的真实面貌。现代乐派本来就不浪漫,而布列兹的手法与控制更是理性节制。录音也相当不错,与他的「春之祭」、「火鸟」足以相提并论。
首席女高音的艺术
苏沙兰女高音,莫利纳里-普拉得利指挥柯芬园皇家歌剧院
录音年代:1960年8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James Walker
Decca 425493-2 2CDs(福茂代理)
"Sutherland at her greatest - an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the prima donna's art."
1960年,正是苏沙兰的名声开始窜升之时。Decca公司也早已将她签下,成为专属女高音。当时的苏沙兰是多么清新、多么飘逸!任何艰难的花腔,她都能如履平地,并且展现出音乐之美。苏沙兰无疑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Bel Canto女高音。拜录音技术之赐,苏沙兰的录音效果都在水准之上,颇有锦上添花之效。
阿格丽希首张演奏录音
阿格丽希钢琴
录音年代:1960年7月
录音地点:汉诺瓦、慕尼黑
录音师:Heinz Wildhagen
制作人:Karl-Heinz Schneider
DG 447430-2(宝丽金代理)
"Here is the calling card of one of the most mercurial and thrilling pianists of recent decades. Unlike many of her colleagues, you can tell within notes who is playing the piece. The pianism on this recent compilation is quite staggering."
阿格丽希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这张惊世骇俗的录音。1960年,当时正是阿格丽希获得萧邦大赛之后不久,年轻艳丽的阿格丽希,演奏了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与普罗高菲夫的奏鸣曲。那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与力道,真是巾帼英雌,不让须眉!强力的触键与惊人的技巧,令人目瞪口呆,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惊动万教」。
1987年新年音乐会
芭托女高音,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87年1月1日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厅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Michel Glotz
DG 419616-2(宝丽金代理)
"Here is one of the century's greatest conductors working with an orchestra he had known for half a century in music that flows through their collective veins. A glorious souvenir of Karajan's last creative phase."
这是卡拉扬在世时最后一次参加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同时也是最具纪念价值的一场新年音乐会。这次演出也有录像发行,当卡拉扬跙伛偻着身子被人扶持出场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真是令人感动!芭托客串演唱了一首「春之声」,兼富轻盈与韵味之美。惯例的安可曲「拉德兹基进行曲」热闹非凡,佐以观众唱和的掌声,为这场演出写下了完美的句点。
廿世纪钢琴作品
波里尼钢琴
录音年代:1971年9月、1976年7月
录音地点:慕尼黑Herkulessaal
录音师:Heinz Wildhagen、Klaus Hiemann
制作人:Rainer Brock
DG 447431-2(宝丽金代理)
"A masterly gathering together of som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iano music of the century played incomparably by a pianist who, apparently without effort, overcomes all the technical and intellectual demands."
史特拉汶斯基、魏本、贝尔格的钢琴作品,我想也只有波里尼能够将它们演奏成这么精采,足以成为一种经典。波里尼的表现动似脱兔、静如处子,时而勇猛有力、时而静默无声。任何艰难的音符,在波里尼的手中也化成自然的音律,似乎这些曲子本就该是这种面貌。这是现代音乐录音的经典,也是波里尼的代表录音之一。
欧伊斯特拉夫协奏曲精选
欧伊斯特拉夫小提琴,指挥者多人
录音年代:1957年~1962年
录音地点:众多
录音师:多人
制作人:多人
DG 447427-2 2CDs(宝丽金代理)
"No collection of great recordings would be complete witho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one of the supreme violinists of the century."
欧伊斯特拉夫的唱片录音以Melodiya最多,不过最重要的录音却集中在DG与EMI。这个一套两张的低价版,就是欧伊斯特拉夫在DG的录音集辑,收录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协奏曲录音,并经过Original-Image Bit-Processing处理,让背景更加无染。孔维兹尼与德勒斯登的组合,为欧伊斯特拉夫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基底。
卡罗素的歌剧咏叹调
卡罗素男高音
录音年代:1904年~1920年
录音地点:不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Nimbus NI7803(响韵代理)
"The first phenomenon of the gramophone. Caruso's record sales were legendary (as were his fees!) . Here was a tenor who could become a best-seller without the help of two colleagues!"
卡罗素,一个曾经令举世乐迷赞颂、同行嫉妒的名字,逝世至今也已经有七十七年了。卡罗素是历史上第一位专辑销售超过百万张的艺人,对现代的乐迷而言,大概很难想象卡罗素在世时的声誉地位,留下近乎神奇的传说。RCA、Bayer与Pearl都有发行他的全套录音,不过音质方面还是以Nimbus的转录较佳,音质也比较平易近人。
TOP
8#

Gramophone 100大榜单(3)
Hildegard of Bingen:随上帝气息飘扬的羽翼
Gothic声乐合唱团
录音年代:1981年9月
录音地点:St. Jude's, Hampstead
录音师:Tony Faulkner
制作人:Martin Compton
Hyperion CDA60039(上扬代理)
"This was the disc that sparked new interest in the music of the Middle Ages by a broader audience long before any monks had appeared on the horizon and it remains a jewel in Hyperion's crown."
Hildegard of Bingen是中古世纪的作曲家,终身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业,并且也有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这里收录的是清唱的经文歌「随上帝气息飘扬的羽翼」,在无伴奏合唱团Gothic以赞颂、诚挚、无瑕的歌声,唱出了对信仰忠贞不二的虔诚。当团员齐声合唱的歌声整齐划一的出现时,真的会被那崇高的氛围震慑感动。
奥乃格:第二、三号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69年8~9月
录音地点:瑞士圣摩里斯教堂、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
录音师:Klaus Scheibe、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Hans Weber
DG 447435-2(宝丽金代理)
"Karajan did not venture often into twentieth-century repertoire on record, but when he did his style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fluence were major bonuses in its dissemination. This is a record of tremendous power."
这是卡拉扬极少数的现代作品录音,但也证明了他在现代作品也的确能够切中其要。这两首交响曲写作于二次大战的惨淡时期,曲中渗透出灰暗阴冷的意念,郁闷、不协调,也显露出奥乃格的个人意识。卡拉扬在精致美声之余同时展现了执拗与悲伤,不协调的音符在他的处理之下,却也显露了几分沉溺的美感,是具有复杂特性的演奏。
杨纳杰克:歌剧「卡塔卡芭诺娃」
Soderstrom、Dvorsky、Svehla,马克拉斯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75年12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苏菲厅
录音师:James Lock、Colin Moorfoot
制作人:James Mallinson
Decca 421852-2 2CDs(福茂代理)
"The combination of a renowned expert in Janacek's music, the glorious Vienna Philharmonic and a genuinely idiomatic cast creates a searing interpretation of one of this composer's most powerful works."
杨纳杰克的第六部歌剧「卡塔卡芭诺娃」,描绘了一位受虐待的少妇决心偷情的故事。Soderstrom的卡芭诺娃将此角的苦恼心理与追求解放的渴望都完好的表达出来,马克拉斯与维也纳爱乐以强而有力的线条,描绘出洗炼的戏剧音乐。超水准的录音制作,值得歌剧迷终身珍藏。在此特别推荐「颜如花」,成绩同样杰出。
Josquin Desprez:Masses Pange Lingua,La sol fa re mi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录音年代:1986年1月
录音地点:牛津Metron学院教堂
录音师:Mr Bear
制作人:Steve C.Smith、Peter Phillips
Gimell CDGIM 09(宝丽金代理)
"This disc received Gramophone's Record of the year Award, the first time an early music disc had been so rewarded. The rest, as they say, is history."
这是1987年留声机大奖的年度最佳唱片。Josquin的弥撒曲虽然录音不多,但是却都具有简洁崇高的音乐力量。「la sol fa re mi」就是以ABFDE五个音组成主题旋律,变化鲜明,是古早时期相当有趣的作品。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成就早已获得各界的最高评价,因此演出的权威性是无庸置疑的。EMI的Hiller版也相当值得一听。
寇恩:Show Boat
Stratas、von Stade、Hadley,麦克吉林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87年7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Wembley CTS录音室
录音师:John Kurlander、Michael Sheady
制作人:Simon Woods
EMI CDS749108-2(科艺百代代理)
"Perhaps a strange choice for a collection of great classical recordings, but here is a work for the musical stage researched and played with all the precision and style one might expect from practitioners of 'authentic' performance."
EMI为何会选择这部歌舞剧来录音呢﹖可能是因为此剧的知名度最高吧!Kern所写的歌曲或歌舞剧,都有令人愉悦的特质,加上极为抒情动听的歌曲,令听者很容易就进入状况。Stratas、von Stade两位女唱家与Hadley,都唱出轻松、诙谐的风貌,并且不落俗套。这是一套优雅又带着轻松的录音,不论各类乐迷都可接受。
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
李希特钢琴,孔德拉辛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1年7月
录音地点:伦敦Walthamstow Town Hall
录音师:Robert Fine、Wilma Cozart Fine
制作人:Harold Lawrence
Philips 446200-2(宝丽金代理)
"These are the classic performances of the Liszt concertos. Newly remastered by their original engineer, Wilma Cozart Fine, they sound quite extraordinary - not inappropriately so for such pianism."
俄国钢琴巨匠李希特的不朽录音之一,与他的「展览会之画」拥有同样杰出的成就。这个录音动用了Philips公司的制作与Mercury公司的录音技术,完好的捕捉了孔德拉辛与李希特之间的一切细节。李希特的技术是无庸置疑的,而冷静面具下所蕴藏的熊熊热力,正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录音转制相当优秀。
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
Ferrier、Patzak,华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52年5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
录音师:Cryil Windebank
制作人:Viictor Olof
Decca 414194-2(福茂代理)
"One of the classic recordings of Mahler. Ferrier's Tragically early death merely reinforces the sense of desolation as she sings her farewell."
马勒与华尔特的交情非浅,可说亦师亦友。华尔特在1911年11月,指挥了此曲的首演,并且在一生之中录过多次,对推广此曲实在功不可没。这是英国女中音费丽儿晚期的录音,当时癌细胞正侵蚀着她的身体,但却仍然能唱出如此深邃的诠释。终曲的「告别」,听来就像是费丽儿本人的天鹅之歌一样,令人感动不已。
马勒:第五号交响曲
巴毕罗里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69年7月
录音地点:Watford Town Hall
录音师:Allan Stagg、Stuart Eltham
制作人:Ronald Kinloch Anderson
EMI CDM 764749-2(科艺百代代理)
"Sir John Barbirolli was a natural Mahlerian and this classic recording of the Fifth Symphony has held sway in the catalogue fo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如果要选出EMI百年历史里的十张经典录音,这张马勒第五肯定名列其中。对听惯伯恩斯坦极为情绪化演出的人而言,或许巴毕罗里是稍嫌理性了点,但是就是这样的手法,发掘出马勒音符底下的灵魂,并将之转化为音乐。这与布列兹的冷峻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这张之外,第九号的表现也不逊于这张第五。
马勒:第六、八号交响曲
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7年5月、1966年4月
录音地点:纽约爱乐厅、林肯中心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John McClure
Sony CD47581 3CDs(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Leonard Bernstein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revaluation of Mahler's music, and the symphonies were central to his repertoire until his death. He re-recorded the Sixth for DG late in his life but this 1967 reading has a power that few have matched and an intensity that was so typical of this composer/conductor."
伯恩斯坦自称马勒转世,姑且不论其真实性为何,伯老的马勒诠释,在今天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伯老后来在DG所录的版本有更好的录音效果,但是这个1967年的录音却具有更直接、更精简的张力。不论是第六号或第八号,伯恩斯坦的演奏绝对是一种典范。听马勒交响曲若没听伯恩斯坦的版本,可说是最大的遗憾。
马勒:第九号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82年9月
录音地点:柏林爱乐厅
录音师:Gunter Hermanns
制作人:Mochel Glotz
DG 410726-2 2CDs(宝丽金代理)
"Karajan came to Mahler late in life and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years fined his interpretation into something quite extraordinary. He persuaded his record company to tape his 1982 performance live, just two years after the studio version. It paid off, with a reading of intensity and depth. It won Gramophone's Record of the year in 1984."
卡拉扬的马勒是精致而唯美的。他不像伯恩斯坦的大喜大恸,也不像布列兹那样冷冽解析,他以标准的「卡拉扬式美学」来解决这个曲子,虽然深度令许多人不予认同,但却是一场致密优美的演出。慢板乐章的美感,在各家诠释中可排第一。此版最近已经再制为低价版,是爱乐者的好选择。
马斯奈:歌剧「维特」
Thill、Vallin、Roque,Cohen指挥巴黎喜歌剧院
录音年代:1931年3月
录音地点:巴黎
录音师:M.Cailly
制作人:Jean Berard
EMI CHS 763195-2 2CDs(科艺百代代理)
"French music performed with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s complex idiom makes this an incomparable interpretation of Massenet's bittersweet opera."
法国歌剧的韵味美感俱在此中矣!录音当时为1931年的法国,虽然政治气氛姑息,但艺术成就却正是鼎盛。由Georges Thill所饰唱的维特,正是法国唱法的代表性演唱,搭配Ninon Vallin轻质的夏绿蒂,给人非常的法国印象。Elie Cohen的指挥也相当迷人。这套录音与蒙都的「玛侬」一样,都是听法国歌剧不可或缺的两套录音。
茂乌:Odyssey
拉图指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90年10月
录音地点:伯明翰市立音乐厅
录音师:Mike Hatch
制作人:Simon Woods
EMI CDS 754277-2 2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colossal work found in Rattle and his Birmingham orchestra its ideal interpreters - a major achievement of our time."
出身自伯克莱的英国作曲家茂乌,其作品充满时代的开创性,是继艾尔加、布瑞顿、提佩特之后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长途漂泊」是茂乌的旧作,为了这次录音,茂乌还特地将之修改,并且参与整个制作过程。拉图与伯明翰市交以精神抖擞的演出与动态极大的对比,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是优秀的现代曲目录音。
孟德尔颂: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马格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60年4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Ray Minshull
Decca 443578-2(福茂代理)
"This is one of those rare comings-together of music, conductor and orchestra that just radiate joy in the act of making music."
这是标准的Decca录音之声,录音师、录音地点都是第一流的制作。「苏格兰」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就展开了欢愉、畅快,马格以毫不隐涩的手法,充分展现出孟德尔颂精华时期的作品风格,流畅鲜明的快活气息贯穿全曲。录音也是上乘之作。请别小看了马格的功力,否则可能会因而错失了一张珍贵的收藏呢!
莫扎特:法国号协奏曲全集
Brain法国号,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3年11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sway Hall
录音师: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C 555087-2(科艺百代代理)
"This is one of those records around which legends have grown. The Young Karajan with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during its early Golden Age are paired with one of the finest horn players of all time in some of Mozart's most liquid and immediately appealing music. The full-price transfer, with the added Piano and Wind Quintet, has superior sound."
丹尼斯‧布莱恩是英国音乐界最令人惊奇的人物之一。在六十年代之前的欧洲乐坛,与指挥家康泰利、钢琴家李帕第等人均属最具活力的新生代。可惜这三人最后都英年早逝,只留下几张唱片供人凭吊。毕勤称许布莱恩的演奏为「猛鹰的吹奏」,是最贴切的形容。充满年轻活力的劲道,任何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普莱亚钢琴兼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录音年代:1975年9月~1984年2月
录音地点:伦敦
录音师:Bob Auger、Mike Sheady
制作人:J.Burnett、R.Emerson、P.Myers
Sony S12K46441 12CDs(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Mozart piano concertos as chamber music - a perfect combination."
普莱亚具有标准的艺术家气质,他敏感、优雅、纤细的个性也全然展现在他的演奏之中。这套录音其中有些已经是普莱亚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也是他在国际乐坛首先令人惊艳的优秀演奏。让人惊讶的是整个录音横跨十年光阴,但是整体的风格却相当一致。一套十二张的CD虽然大包,但却非常值得一听。
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全集
葛罗米欧合奏团
录音年代:1973
录音地点:瑞士La Chaux-de-Fonds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不详
Philips 422544-2 3CDs(宝丽金代理)
"This is a set of recordings that seems to have grown in stature over the years; it is chamber music playing that approaches perfection and captures just the right sense of intimacy and scale."
这套唱片今天已经不太好找了,原因是当初纪念莫扎特两百年时所推出的套装,早已经被一群识货者抢购一空。葛罗米欧的莫扎特具有一种很难形容的特质,由他演奏起莫扎特的旋律就是特别悠扬动听,并且兼有优雅高贵的气质。葛罗米欧与许多好友一同演奏的这套录音,无疑是莫扎特弦乐四重奏的首选。
莫扎特:歌剧「魔笛」
Lemniitz、Berger、Roswaenge,毕勤指挥柏林爱乐
录音年代:1937年11月
录音地点:柏林贝多芬厅
录音师:R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Pearl GEMMCDS 9371 2CDs(韵顺代理)
"Beecham's only recording with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a perfect cast delivers Mozart's most elusive opera with tremendous style."
这是一套极为珍稀的唱片。也是毕勤爵士与柏林爱乐的唯一合作记录。阵容极为坚强,集合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莫扎特歌唱家前来助阵。Roswaenge的王子与Lemnitz的公主是门当户对的情侣,而Berger的夜之后与Strienz的祭司也有强烈的对比。1937年,谁有如此本事能完成这么大的制作﹖当然只有Walter Legge。EMI原版也已经发行,编号为761034-2。
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
Waechter、Sutherland、Schwartzkopf,朱里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9年11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Harold Davidson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S 747260-8(科艺百代代理)
"This is the essence of a Walter Legge production: a cast of one's dream, a magnificent orchestra and a conductor temperamentally suited to this work of light and dark. Needless to say, the production is outstanding."
朱里尼的莫扎特歌剧录音,除了这个「唐乔万尼」之外,还录了一套「费加洛婚礼」。朱里尼惯用的阴暗戏剧性手法,在此展现了不凡的戏剧效果,尤其是终幕唐乔万尼狠不悔改的部分,处理得惊心动魄,令人印象深刻。瓦赫特的唐乔万尼是阴森聪慧的,舒瓦兹柯芙与苏沙兰等女角亦可圈可点。
莫扎特:歌剧「伊多梅尼欧王」
von Otter、McNair、Rolfe Johnson,贾迪纳指挥英国巴洛克合奏团
录音年代:1990年6月
录音地点:伦敦伊莉沙白皇后厅
录音师:Ulrich Vette
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Archiv 431674-2 3CDs(宝丽金代理)
"A recording to prove that great Mozart interpretation is still very much alive. Gardiner has assembled a cast that searches into the hidden recesses of this magnificent work."
新世代的「伊多梅尼欧王」录音,竟然把贝姆的名盘挤下榜来,实在令人吃惊﹗贾迪纳的手法,给人全然清新的面貌,让听者从这部已经快要失去兴趣的作品之中,重新发现到聆听的乐趣。拉夫强森的唱腔,比起许莱亚也不遑多让,而范欧塔与麦克奈儿两位女歌手更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演唱。这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录音。
莫扎特:歌剧「费加洛婚礼」
Siepi、Gueden、della Casa,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55年6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Redoutensaal
录音师:James Brown
制作人:Victor Olof、Peter Andry
Decca 417315-2 3CDs(福茂代理)
"Erich Kleiber's approach to Mozart combines the humanity one world expect from such a master interpreter with a fleetness and lightness that prefigures the approach of many of today's interpreters."
这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后的录音代表作。它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扎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每位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
Gramophone 100大榜单(4)
莫索斯基:歌曲集
Christoff男低音,拉宾斯基、莫尔钢琴
录音年代:1951年3月、1955年~1957年
录音地点:巴黎Salle de la Mutualite
录音师:W.Ruhlmann、P.Saint、R.Ducourtieux
制作人:R.Challan、W.Legge
EMI CHS 763025-2 3CDs(科艺百代代理)
"The great Bulgarian bass brings his depth of experience to an oeuvre that for psychological insight and sheer nail-biting tension has few equals."
保加利亚男低音克利斯多夫,是在夏里亚平之后、贾洛夫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男低音。这个录音,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最高点,也是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制作之一。克利斯多夫的歌声在低音域仍然明亮光辉,而且充满强劲力道,是具有强势表现的歌者。其实光听「跳蚤之歌」,就已经值回票价,虽然录音不佳,但却是声乐迷绝对的终生珍藏。
普罗高菲夫:第一、五号交响曲
库塞维兹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45年10月、1946年2月
录音地点:纽约卡内基厅、波士顿交响厅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R.Gilbert、M.Marrow
RCA 09026 61657-2(柏德曼代理)
"In danger of becoming one of a generation of forgotten conductors, Serge Koussevitzky - whos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is of huge importance - shows in these performances the extraordinary tension he could create with a modern score."
伯恩斯坦的恩师库塞维兹基,代表了上一世代俄系大指挥家的风范。库塞维兹基与普罗高菲夫交情匪浅,这两首交响曲曾受过普罗高菲夫本人的多方解释说明,因此可说代表了第一手的诠释资料。这两首颇富民族色彩的交响曲在库塞维兹基手下,的确展现了权威性的演奏。录音古旧,但是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
Los Angeles、Bjoerling、Merrill,毕勤指挥RCA胜利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6年4月
录音地点:纽约曼哈顿中心
录音师:Lewis Layton
制作人:Richard Mohr
EMI CDS 747235-8 2CDs(科艺百代代理)
"Thi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magical recording of a Puccini score ever made. Beecham had an innate feeling for the music and his cast convey the power of this intensely moving story with a perfect touch."
这是英美两大唱片公司EMI与RCA合作的产物。EMI出动毕勤与安赫丽丝,RCA则贡献了毕约林与录音制作群,结果完成了这个旷世的「波西米亚人」录音。毕约林全盛时期的丰沛美声,加上安赫丽丝年轻的艳丽歌声,是多么令人怀念!可惜的是这样的组合却像是凤毛麟角一样难寻。这是歌剧迷必备的一套唱片。
普契尼:歌剧「托丝卡」
Callas、di Stefano、Gobbi,萨巴塔指挥米兰史卡拉歌剧院
录音年代:1953年8月
录音地点:米兰史卡拉歌剧院
录音师:R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S 747175-8 2CDs(科艺百代代理)
"Few words are needed: this is opera on record at its greatest."
这个录音毋需多言,早已广受爱乐者肯定。尽管在此版后所出现的「托丝卡」录音不下十种,但却无一能将之取代。萨巴塔、卡拉丝、史蒂法诺、戈比这样的黄金阵容与精采演出,实在是无与伦比。尤其是托丝卡的爱恨情仇,简直被卡拉丝唱活了,足以令任何乐评者毫无置喙之处。若是硬要挑剔,大概也只能数说不怎么丰满的音效了吧!
拉赫曼尼诺夫:录音作品全集
克莱斯勒小提琴,拉赫曼尼诺夫钢琴、指挥
录音年代:1919年~1942年
录音地点:不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多人
RCA 09026 61265-2 10CDs(柏德曼代理)
"An unequalled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som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许多近代的作曲家都未能替自己留下完美的记录。但是拉赫曼尼诺夫与史特拉汶斯基却相当幸运,当然,爱乐者也相当幸运。我们可以听到拉赫曼尼诺夫演奏的萧邦、贝多芬、舒伯特,而不必经过自动钢琴的转制。一套十张的CD如果嫌太大包,那么至少拉氏自己诠释的四首钢琴协奏曲与三首交响曲,绝对不能错过。
拉威尔:钢琴协奏曲
拉赫曼尼诺夫:第四号钢琴协奏曲
米开兰杰里钢琴,Gracis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7年3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Neville Boyling
制作人:Victor Olof
EMI CDC 749326-2(科艺百代代理)
"This is one of the legendary piano concerto records with the Italian master at his most magical."
拉赫曼尼诺夫与拉威尔有何共通之处?米开兰杰里就找得到。在这张著名的录音里,米开兰杰里拋开了指挥与乐团,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他以干净、节制、理性的手法,不太过滥情的将拉赫曼尼诺夫与拉威尔整合在一起。这是一张令人深思的唱片,同时也是大师全盛时期的代表录音。
拉威尔:芭蕾舞剧「达夫尼与克罗伊」
蒙都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59年4月
录音地点:伦敦Kingsway Hall
录音师:Alan Reeve、Kenneth Wilkinson
制作人:John Culshow、Erik Smith
Decca 425956-2(福茂代理)
There were few conductors who could so effortlessly distil that elusive 'Frenchness' into his performances and recordings. With playing of incomparable finesse by the LSO, Monteux's is a quite ravishing Daphnis."
「达夫尼与克罗伊」是拉威尔最重要的一出芭蕾舞剧,受托于狄亚吉列夫所写。这首作品的全曲首演,正是由蒙都于1912年负责指挥。1959年此版录音时,蒙都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但是拉威尔作品的耽美、沉溺,仍然被真实的表达出来,将听者领入了飘渺奇幻的世界中。Reeve与Wilkinson携手合作,成效非凡。
罗西尼:歌剧「莱茵之旅」
Gasdia、Ricciarelli、Araiza,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录音年代:1984年8月
录音地点:佩沙洛罗西尼歌剧节
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r
制作人:Rainer Brock
DG 415498-2 2CDs(宝丽金代理)
"Claudio Abbado and his recording team give Rossini's celebratory opera the feeling of a gala event it ideally needs. It took Gramophone's Record of the year in 1986."
近来阿巴多已经很少录制歌剧了,人们也几乎忘记这位柏林爱乐总监原来是以歌剧起家的。尚未接掌柏林爱乐之前的阿巴多,具有意大利人所应有的热情、奔放,使他所指挥的歌剧也因而具备了令人兴奋的特质。「莱茵之旅」并非罗西尼的重要作品,但阿巴多的这个录音却重新赋予这出作品崭新的风貌。歌剧迷所应该具备的唱片之一。
舒伯特:第三、五、六号交响曲
毕勤指挥皇家爱乐
录音年代:1955年~1958年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N.Boyling、P.Vavasseur
制作人:P.Andry、V.Olof
EMI CDM 749750-2(科艺百代代理)
"Sir Thomas's performances of the Third and Fifth of Schubert's Symphonies (here with the Sixth from 1955 added for generous measure) are quintessential Beecham. They have a sunny aspect and joie de vivre which so perfectly characterize this master of the art which conceals art."
毕勤爵士的典型演奏,充满他个人的诠释风格以及音乐理念。这三首舒伯特早期的交响曲作品,毕勤赋予了全然不同的风貌,与典型的德奥指挥的浪漫处理手法截然不同。毕勤在某些时刻甚至可以说是刚硬的,但是却又能将之柔化,显然对乐团的控制力非常高超。虽然录音有点干涩,但整体而言仍然优秀。
舒伯特:弦乐四重奏D887
布许四重奏
录音年代:1936年10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Edward Fowler
制作人:Lawrence Collingwood
EMI CDH 769795-2(科艺百代代理)
"These are classic Schubert performances by a quartet whose interpretation has a rightness and integrity that few of their successors have come near to emulating."
Fritz与Adolf布许,在本世纪初的乐坛是相当活跃的一对兄弟档。Fritz在指挥界活动,而Adolf则扬威于小提琴领域。这个录音完成于1936年,Adolf 布许与兄弟Hermann、两位好友,以「布许四重奏」之名录下了「死与少女」以及第15号弦乐四重奏。虽然录音古老无比,但却记录了一场二次大战前最伟大的舒伯特四重奏演出。
舒伯特:歌曲集
费雪迪斯考男中音,摩尔钢琴
录音年代:1966年~1972年
录音地点:柏林Ufa-Ton录音室
录音师:H.Schweigmann、H.Baudis
制作人:R.Brock、H.Ritter、C.Garben
DG 437214-2 21CDs(宝丽金代理)
"Fischer-Dieskau's Lieder recordings stand like a beacon for all singers aspiring to interpret the song repertoire. His DG survey of Schubert's songs, made with that master accompanist, Gerald Moore, offers an incomparable breath and depth of insight."
费雪迪斯考在艺术歌曲界的成就,已经可称之为伟大。除了这一套21张的舒伯特歌曲之外,他还录下了李斯特、史特劳斯、舒曼、沃尔夫、布拉姆斯、罗威等人的大部分歌曲。对爱乐者而言,这是歌曲艺术的极致;对学习声乐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示范教材。低价版发售,直算横算,怎么算都值得。
舒曼:克莱斯勒魂
霍洛维兹钢琴
录音年代:1969年2月
录音地点:纽约第30街CBS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Thomas Frost
Sony S2K 53468 2CDs(新力哥伦比亚代理)
"Vladimir Horowitz's lifelong devotion to the music of Schumann finds perfect expression on this 1969 recording of Kreisleriana."
霍洛维兹去世时,被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称为「损失了一位国宝」。一位俄国人竟能让美国人如此看重,可见他拥有何等的实力与魅力。这个「克莱斯勒魂」录于他二次复出之后。霍洛维兹不论是触键、节奏都掌握的无比强烈,强弱与弹性速度更是相当个人化。补白的萧邦作品也有异于一般演奏,具有霍洛维兹独特的无上魅力。
萧士塔高维契:弦乐四重奏全集
费兹威廉四重奏
录音年代:1975年~1977年
录音地点:Surrey Petersham圣者教堂
录音师:J.Dunkerley、S.Eadon、M.Atkinson
制作人:Peter Wadland
Decca 433078-2 6CDs(福茂代理)
"Having studied many of the quartets with the composer and having premieres some of the later works in the UK, the Fitzwilliam prove to be the ideal interpreters of these tortured studies."
这套唱片从一发行上市,各种奖项便纷至沓来,所获的各类大奖早已数不清了。萧士塔高维契的弦乐四重奏具有全然崭新的风貌,费兹威廉四重奏以非常良好的默契,展现出气质相符,意兴风发的演奏。其中以第五、第六以及末期的几首作品最值得一听。虽然还有Borodin与Brodsky的版本也相当优秀,但其成就仍然未能超越费兹威廉这版。
西贝流士:第三、五号交响曲
卡扬努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赫尔辛基爱乐
录音年代:1932年、1933年
录音地点:不详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Joe Batten
Koch 37133-2(韵顺代理)
"Kajanus represents a direct interpretative line back to Sibelius - it is a tradition that deserves to be heard and the results he draws from his orchestras is remarkable."
卡扬努斯一生为推广西贝流士的作品不遗余力,他不断利用自己在西方世界登台指挥的机会,奋力向世人介绍西贝流士的交响曲,终于让西贝流士成为芬兰的音乐代名词。西贝流士对这位同乡的鼎力相助一直铭感五内,也不只一次的表示卡扬努斯是他作品的最佳代言人。尽管录音古旧,但是良好的转制仍然保存了当年的神韵。Finlandia亦有发行。
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
海飞兹小提琴,库塞维兹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35年11月
录音地点: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
录音师:不详
制作人:C.O'Connell、W.Legge
Biddulph LAB018(韵顺)
"The reviewer in 1936, coming fresh to what was then new to the catalogue, couldn't have predicted the success of this concerto. And Heifetz's reading was soon to become one of the reference recording of the piece."
在美国定居之后,海飞兹就已经是小提琴界无可匹敌的帝王。1935年,正是他技巧与音乐性的巅峰时期,每一场演出、每一次录音,都是最受瞩目的焦点。这个原属HMV公司的录音,在二次大战后已经变成RCA所持有。海飞兹的冷峻个性,与西贝流士的北欧风格似乎正对味儿。Biddulph的转录相当好,除去了干涩细瘦的不良影响。
史麦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
塔利许指挥捷克爱乐
录音年代:1954年7月
录音地点:布拉格Rudolfinum德弗札克厅
录音师:Frantisek Burda
制作人:Ladiislav Sip
Supraphon 111896-2(上扬代理)
"A great Czech conductor directing his orchestra in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important works."
捷克作曲家、捷克音乐厅、捷克指挥家、捷克乐团,还有什么版本会比这个组合更道地呢﹖塔利许名扬于东欧,虽然西方世界对他认识不多,但他却是在库贝立克成名之前最伟大的捷克指挥家。录音时塔利许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但仍然将乐团营造出壮美的风光景致,充满波希米亚的民族风貌。虽然录音久远,但仍是无可取代的经典版本。
理查史特劳斯:管弦乐作品集
肯培指挥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71年~1974年
录音地点:德勒斯登Lukaskirche
录音师:Claus Strauben
制作人:David Mottley
EMI CMS 764342-2 9CDs(科艺百代代理)
"A great legacy from an outstanding Strauss conductor."
肯培执掌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录下了理查史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全集,也确立了自己在理查史特劳斯音乐上权威性。肯培的指挥在理性中见情感,而德勒斯登也有完美的应答。这个耗费四年制作的全集,是近代最伟大的唱片制作之一,也是研究理查史特劳斯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理查史特劳斯:交响诗「苏鲁支语录」、「英雄的生涯」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录音年代:1954年3月
录音地点:芝加哥交响厅
录音师:Leslie Chase
制作人:John Pfeiffer
RCA 09026 61494-2(柏德曼代理)
"These recording stand as a memorial not only to the Reiner/Chicago partnership but also to RCA's extraordinarily vivid recording techniques."
这是立体声录音最先发行的唱片之一,时为1954年3月。当时的RCA录音技师以一部自行改装的三轨录音机,正式迈入了立体声时期。莱纳的理查史特劳斯在当时乐坛可称权威。这里的两首曲目莱纳在六十年代都曾二度录制,但是成就却显然未能超越自己这个老录音。年代虽久,但是音效极佳。
理查史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舒瓦兹柯芙女高音,阿卡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3年~1954年
录音地点:Watford Town Hall
录音师:Robert Beckett、Douglas Larter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DH 761001-2(科艺百代代理)
"No list of great recordings would be complete without one of Elisabeth Schwarzkopf's reading of the Four Last Songs."
五十年代,正是舒瓦兹柯芙的全盛时期。舒瓦兹柯芙的嗓音充满年轻的魅力,「春」与「晚霞」尤其值得一听。1966年,舒瓦兹柯芙与塞尔二度录下「最后四首歌」,艺术成就同样杰出,虽然舒瓦兹柯芙已逐渐迈入晚期,但是演唱更深邃、更感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属意哪个版本就端视个人喜好了。
理查史特劳斯:乐剧「莎乐美」
Nilsson、Waechter、Stolze,萧提指挥维也纳爱乐
录音年代:1961年10月
录音地点:维也纳苏菲厅
录音师:Gordon Parry
制作人:John Culshaw
Decca 414414-2 2CDs(福茂代理)
"A Salome that stands alone as a powerful operatic experience."
这部王尔德的著名戏剧,在理查史特劳斯的生花妙笔下幻化成音符曲谱,成为戏剧与音乐结合的典范。妮尔森的莎乐美有着琥珀般的音色与强烈的穿透力,在瓦赫特沉稳的演唱衬托之下,更显出莎乐美的狂乱淫邪。萧提的旺盛精力,在音乐之中也清楚的表达出来。录音效果极佳,是目前「莎乐美」同曲目中效果最佳的。
TOP
9#

百年老店,百款精品
       Grammophone选出DG TOP 100之一(本土观点抢先版)蔡启智
算起来实在很快,今年已经是我们熟悉的Deutsche Grammophon 公司百岁生日了。在今年的五月时,DG在汉诺瓦的总部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世界各地与DG有往来的音乐界人物均前往共襄盛举,洵为盛事。针对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也特别评选出一份精炼有力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由DG这百年来所发行的数千种唱片之中择其精粹列入,因此这一百款唱片不仅代表了DG的成就所在,也代表了百年来DG最伟大的心血结晶。
根据本刊的侧面消息,原先在上半年度,Gramophone总编辑James Jolly对许多录音的取舍一直难以下决定,因此原先的内幕消息中所得到的榜单内容,与实际公布后的榜单内容是有所出入的,有十余款是在最后关头才被取下。这些临时被换下的清单如下:
DG 447058-2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阿格丽希、克莱曼﹚
DG 457199-2 伯恩斯坦:歌剧《憨第德》﹙伯恩斯坦指挥伦敦交响﹚
DG 437516-2 伯恩斯坦:舞台剧《锦城春色》﹙汤玛斯指挥伦敦交响﹚
DG 447408-2 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9438-2 德布西:钢琴作品集﹙米开兰杰里﹚
DG 447414-2 法雅:三角帽﹙马捷尔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DG 437201-2 海顿:《伦敦》交响曲集﹙约夫姆指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
DG 457721-2 荀白格:《升华之夜》﹙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29716-2 萧士塔高维契:第十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9752-2 威尔第:歌剧《席蒙˙包卡奈格拉》﹙阿巴多指挥史卡拉歌剧院﹚
以下便是Gramophone认为DG公司百年来最重要的一百张唱片,至于是否足够称为最能代表DG的唱片,就端赖各位读者的慧眼来识别了。
DG 001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傅尼叶/大提琴/Archiv 449711-2 2CDs /录音年代:1960年12月/录音地点:汉诺瓦贝多芬厅/录音师:Heinz Wildhagen/制作人:Karl-Heinz Schneider
法国大提琴泰斗傅尼叶的巴哈无伴奏组曲可能是在卡萨尔斯的版本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录音。因为傅尼叶不仅也以优秀的技巧与丰富的表情来诠释这些乐曲,更重要的是他与卡萨尔斯全然不同的观点也仍然具有无比的说服力。除了这个Archiv/DG版之外,傅尼叶还有一个Philips版本。相较之下,Philips版的火气与活力较旺盛,而这个Archiv/DG版则以优雅与稳定见长。两个都是傅尼叶颇具个人化的演绎,喜爱与否就端看个人喜好而定了。
DG 002
巴哈:平均律全集/吉伯特/大键琴/DG 413419-2 4CDs /录音年代:不详/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听惯用钢琴演奏平均律的人,再回头来听大键琴的演奏版一定会觉得不习惯,不过平均律当初本来就是为大键琴而写的。今天专职演奏大键琴的音乐家已经少如凤毛麟角,在吉伯特之前,雷翁哈特是最著名也最重要的一位。吉伯特的表情精简,技巧纯熟,巴哈这两部化简为繁的作品在他的指法下竟似是理所当然。吉伯特也谨守本分,并未渗入过多个人的主观意识,因此作为参考录音是非常适合的。
DG 003
巴哈:神剧《马太受难曲》/邦妮、范欧塔、拉夫强森,贾迪纳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Archiv 427648-2 3CDs/录音年代:1988年4月/录音地点:英国亚登堡/录音师:Ulrich Vette/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传说中,《马太受难曲》是由孟德尔颂从猪肉贩子手下「抢救」出来的蒙尘钜作,并由孟德尔颂将之重新上演。时至今日,《马太受难曲》已经成为巴哈宗教作品中地位最崇高的一部作品。在贾迪纳之前,曾有李希特的三次录音让世人感动不已。这个1988年的录音是贾迪纳考据了两种不同版本之后,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巴洛克歌手完成的录音。整个演奏像是清流一样缓缓流进听者的心扉,在那淡雅平静的咏唱之中,蕴藏着何等浓厚的戏剧力量!
DG 004
巴伯:歌曲全集/史都德/女高音、汉普森/男中音,布朗宁/钢琴、艾默森弦乐四重奏/DG 435867-2 2CDs/录音年代:1991年8月、1992年9月、1992年12月/录音地点:维也纳、纽约/录音师:Wolfgang Mitlehner、Max Wolcox/制作人:Pal Christian Moe
这是在巴伯去世后,最完整的巴伯歌曲录音资料。汉普森与史都德为了配合录音计划,分别在纽约与维也纳两地,再分为三次录音才完成了这些歌曲的录制。当初巴伯的歌曲通常都是题献给美国著名的声乐家,如Louise Homer、Eleanor Steber、Leontyne Price等人,最后的一篇三首歌曲却是题给费雪迪斯考。巴伯的歌曲没有现代十二音的艰难晦涩,反而流露出难以言喻的旋律美感,是现代歌曲中极少出现的佳作。两位歌唱家演唱精采,录音也相当优秀。
DG 005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夏汉/小提琴,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G 439886-2/录音年代:1993年6月/录音地点:伦敦亨利伍德厅/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Jobst Eberhardt/制作人:Werner Mayer
若是从曲目来看,巴伯以一位美国现代作曲家而占有两席榜单,已可见巴伯的实力与在乐评界的评价。这张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虽然名为现代作品,但是内容却是全然古典浪漫,从第一个优美自然的主题旋律开始便足以深深的吸引住听者。夏汉以精湛的技巧与丰富的表情,完全表达出曲子之中的诗情画意,普列文也将管弦乐处理得有如电影配乐般精采。后面的Korngold小提琴协奏曲也极为动听。这是夏汉的最佳录音。
DG 006
巴尔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安达/钢琴,弗立柴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DG 447399-2/录音年代:1959年9月~1960年10月/录音地点:柏林耶苏基督大教堂/录音师:Gunter Hermanns、Hans Weber/制作人:Otto Gerdes、Werner Wolf
巴尔托克一生对匈牙利音乐贡献良多,他在音乐之中极为自然的加入了民谣的素材与民族的热情,迄今仍无人能超越。这三首钢琴协奏曲虽然创作年代不同,但是观点却都是统一的,对民族的热爱也明显浮现在音符之间。虽然波里尼的录音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安达与弗立柴的组合却展现了正统的匈牙利风味,未被渗入浪漫因素的诠释。虽然有时会令人感到硬实,但这却是此曲应有的个性。录音虽然不及波里尼版,但经典名盘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DG 007
巴尔托克:弦乐嬉游曲、舞曲组曲/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DG 445825-2/录音年代:1992年12月/录音地点:芝加哥管弦乐厅/录音师:Jobst Eberhart、Stephen Flock/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布列兹与巴尔托克两人都是廿世纪重要的作曲家,身为后辈的布列兹会用何种态度来看待巴尔托克的作品呢?布列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又会是何种光景?答案仍是如同大家心中所想,布列兹将巴尔托克给「解剖」了。每个动机、每个线条,在此无不清清楚楚,毫无遗漏,有如高倍放大镜一样可以「看」得到巴尔托克对音符的运用。芝加哥交响乐团以优秀的合奏能力,成为布列兹的好道具。当然,极佳的音响效果也是意料之中的。
DG 008
巴尔托克:六首弦乐四重奏/艾默森弦乐四重奏/DG 423657-2 2CDs/录音年代:1988年1月~1988年3月/录音地点:纽约美国音乐艺术学院/录音师:Peter Laenger/制作人:Dr. Steven Paul
巴尔托克之伟大,在于走遍匈牙利的穷乡僻壤,将已经日渐逸失的民俗小调笔录下来做成资料,并且将民族音乐素材完全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六首弦乐四重奏是巴尔托克相当重要的室内乐作品,作曲年代平均分布在各个时期。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的这个版本无疑已经是这个曲目的首选,虽然阿班贝尔格的版本也相当著名,不过艾默森在技巧与和谐上略胜一筹,表情也更浓烈,更能显现出巴尔托克的音乐之美。
DG 009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肯普夫/钢琴,范肯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35744-2 3CDs/录音年代:1953年5月/录音地点:柏林耶苏基督大教堂/录音师:Gernot Westphal/制作人:Wolfgang Lohse
要如何来形容这套录音的成就呢?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版本榜单,都将这个录音列为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翘楚。这是肯普夫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DG所做的录音,同时也是DG的第一个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当时59岁的肯普夫正值演奏生涯颠峰,他将五十余年研究贝多芬的心血皆尽灌注于此,完成了这个震古铄今的录音。何谓浪漫?何谓理性?听过了肯普夫的演奏之后便会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肯普夫,这就是典范。
DG 010
贝多芬: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列文/钢琴,贾迪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Archiv 453438-2/录音年代:1995年9月、1996年9月/录音地点:伦敦圣约翰教堂/录音师:Reinhard Lagemann、Rainer Maillard/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Dr. Peter Czornyj
古钢琴因为构造上的缘故,已经无法与现代钢琴一争长短。但是古钢琴还是有存在必要的,因为作曲家当初所写的乐曲就是针对古钢琴而作,而他们自己平日所用也是古钢琴。在陈万荣以古钢琴演奏贝多芬协奏曲获得了世界瞩目后,列文与贾迪纳又在近年来不断掀起波涛,让世人再度想起这种调音保养演奏均不易的乐器俭实朴素的魅力。列文的技巧精娴,在贾迪纳的伴奏下自由的穿插来去,将贝多芬这两首古典乐派取向的协奏曲有极佳的发挥。
DG 011
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00-2/录音年代:1974年3月/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制作人:Werner Meyer
这张唱片用再多的形容词来描述也是多余的,因为克莱巴带给听者的冲击实在是巨大无比。他在《命运》与第七号之中所注入的生命力是何等旺盛,让听者随着他的情感迸放而兴奋不已。克莱巴的手法,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位指挥家能够有同样的手法,来引发出听众们的激情。也就是因为这张唱片,乐迷们开始产生了「克莱巴情结」,克莱巴也真正跻身成为一位大师级指挥,成就足以与父亲老克莱巴相提并论。此后克莱巴的唱片几乎张张都是杰作,张张值得收藏。
DG 012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33-2/录音年代:1971年5月/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Wolfgang Lohse
贝姆在指挥台上的动作很小,经常连手肘都不抬起来,指挥棒在挥舞时也很少超过头顶。但是这样微小的指挥动作,竟然能制造出丰富的音乐性与充沛的管弦乐效果,实在令人敬佩无伦。这张录音,充分证明了贝姆「奥国音乐总监」的外号不是平白得来的。兼具平衡与知性之美,这就是贝姆的《田园》特色之所在。说此片与华尔特的CBS名盘平分《田园》天下,实不为过。后面的舒伯特第五号交响曲也同样优秀。
DG 01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肯普夫/钢琴/DG 447966-2 8CDs/录音年代:1951年~1956年/录音地点:汉诺瓦贝多芬厅/录音师:Jobst Eberhardt/制作人:Alfred Schmidt、Heinz Wildhagen
这是肯普夫的第一次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同时也是DG首度的贝多芬奏鸣曲录音计划的完整实现。肯普夫当时已经将近六十岁了,但是演奏仍然清透澄澈,尽管在某些时候难免有些微缺失出现,但是却丝毫无损他对曲子的深刻了解。随片附赠的Bonus CD则是DG公司的大方赠礼,收录了许多肯普夫所写的管风琴曲、钢琴曲与歌曲,其中部分是在日本东京演奏管风琴的广播录音,许多由肯普夫亲自解说。其实光是这些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更何况还有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呢?
DG 014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集/波里尼/钢琴/DG 449740-2 2CDs/录音年代:1975年6月、1976年9月、1977年1月/录音地点:慕尼黑赫克利斯厅、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录音师:Klaus Hiemann/制作人:Rainer Brock
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一样,流露出深沉的意境,在曲思上也有所隐晦而多少显得有些高深莫测。这套录音收录了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在发行之初,被西方媒体认为是波里尼「最伟大的成就」。波里尼的技术高超,在此显得游刃有余,然而他不仅在技术层面完全征服这些曲子,在情感的拿捏上更是深入,有如钻探机一般深入挖掘出曲子的深沉面。这是波里尼最精采的贝多芬演奏,也是成就最高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演奏。
DG 015
贝多芬:《庄严弥撒》/马乔诺、罗宾,贾迪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Archiv 429779-2/录音年代:1989年11月/录音地点:伦敦圣徒教堂/录音师:Ulrich Vette/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回归古味,是近廿年来音乐界的一股风潮,而且这股气势实在是沛然莫之能御。屈指属来,这段期间出现的古乐团体竟然不下廿个。在这些遵古之名演出者之间,获得最高评价、演出品质最稳定的当非贾迪纳莫属。这个经过贾迪纳考证研究后定案的版本,有素净崇高的面貌,从第一篇垂怜经﹙Kyrie﹚开始,直到结尾的羔羊经﹙Agnus Dei﹚为止,合唱团都保持着最高水平的歌唱。四位独唱家虽然都并非知名人物,但却都与贾迪纳有极高的配合度。
DG 016
贝多芬:歌剧《费黛里奥》/雅诺薇芝、波普、柯洛,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DG 419436-2/录音年代:1978年2月/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厅/录音师:Klaus Scheibe/制作人:Gunther Breest、Hans Weber
这是伯恩斯坦三部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歌剧录音之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个。伯恩斯坦的演奏仍然洋溢着生命力,也充满了他个人的色彩。从序曲开始,伯恩斯坦便以巨大的表情支配着管弦乐团,歌手们也与伯恩斯坦的方向相当契合。演唱费黛里奥的雅诺维芝不仅展现了丰润的美声,更展现了浓厚的戏剧表现。索丁的恶棍皮查洛狞恶无比,柯洛的弗罗烈斯坦既有正义感又令人同情。这是足以与克伦培勒、卡拉扬鼎足的名盘。
DG 017
贝尔格:歌剧《伍采克》/贝伦丝、赛德尼克,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G 423587-2 2CDs/录音年代:1987年6月/录音地点: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录音师:Werner Mayer/制作人:Gunther Breest
在荀白格首创了十二音技法之后,学者咸认这种无调随着运算方式产生的音乐无法作出长篇的作品,尤其在交响曲与歌剧上会有明显的困难。然而在贝尔格的努力之下,竟然诞生了《伍采克》这样的作品,令世人认识到十二音的无限可能。这是阿巴多极为少数的现代歌剧录音,维也纳爱乐精美的音色,配上贝伦丝富有生动表情的玛丽,将这部阴暗的悲剧颇为巧妙的呈现出来。不过在旋律性上是相当艰涩的,至少一般爱乐朋友应该在考虑后再听。
DG 018
贝尔格:歌剧《露露》/史特拉塔丝、舒瓦兹,布列兹指挥巴黎歌剧院管弦乐团/DG 415489-2 3CDs/录音年代:1979年/录音地点:巴黎歌剧院/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露露》是贝尔格一生创作的颠峰之作,未及完成便已过世。当时有极多作曲家莫不以代笔完成此剧为荣,但是贝尔格遗孀却属意保持未完成的原貌,因此等到贝尔格夫人去世后才有机会补白完全。这个录音是全曲版的世界首演实况,史特拉塔丝将迷惘颓废的露露心中无比复杂的思绪用歌声唱出来了,艰难的乐句,毫无旋律感的曲谱竟变得自然流畅起来。布列兹的指挥固然精采,更重要的是他对《露露》的第一手诠释,使得此版超越贝姆的名盘而成为首选版本。
DG 019
伯恩斯坦:舞台剧《西城故事》/卡列拉斯、卡娜娃、豪恩,伯恩斯坦指挥管弦乐团/DG 457199-2 2CDs/录音年代: 1984年9月/录音地点:纽约RCA录音室A/录音师: Karl-August Naegler/制作人: John McClure
《西城故事》可能是伯恩斯坦最为人所知的一部作品。这个版本的每个细节都是由伯恩斯坦亲自参与制作,一切都依照伯恩斯坦自己的意见完成的录音。由卡列拉斯、卡娜娃、桃亚诺丝组成的演唱阵容是无比豪华的,当然成果也无比丰硕。有兴趣的朋友还能在市面上找到录音实况的影碟﹙DG 072206-1﹚。无论是〈今夜〉、〈玛丽亚〉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到整个音乐的伴奏演奏,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对白由伯恩斯坦的儿子代替英语不灵光的卡列拉斯,实在相当有趣。
DG 020
比才:歌剧《卡门》/贝冈莎、多明哥、米伦兹,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G 419636-2 3CDs/录音年代:1977年8月、1977年9月/录音地点:爱丁堡乔治华生学院、伦敦圣约翰教堂/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r/制作人:Rainer Brock
这套《卡门》真是冠盖云集,集合了七○年代末期DG所能动用的所有大牌人马。焦点当然集中在贝冈莎这位西班牙籍的卡门身上。在此之前,同样来自西班牙的安赫丽丝也曾录过卡门,不过成绩并非理想。贝冈莎的卡门有极高的自主性,将卡门的骚浪劲儿诠释得相当生动。多明哥醇厚的歌声仍然具有强劲的热情,米伦兹也雄浑有力,〈斗牛士之歌〉唱的抑扬顿挫、意气风发。阿巴多的歌剧指挥功力是不用怀疑的了,君不见阿巴多的歌剧录音得奖率奇高吗?
DG 021
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集/吉利尔斯/钢琴,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46-2 2CDs/录音年代:1972年6月/录音地点:柏林耶苏基督大教堂/录音师:Klaus Scheibe/制作人:Gunther Breest
在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之后,最有份量的浪漫派协奏曲作品就是布拉姆斯的这两首杰作了。吉利尔斯的演奏早就已经是传颂以久的名盘,如今再进入DG百大唱片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吉利尔斯以一位俄国钢琴家的身分,成为德国浪漫乐派的代言人之一,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成就。严格说来,吉利尔斯并非是彻头至尾的浪漫,反而还带着些许来自高加索的硬实气息,不过这些与布拉姆斯的音符结合起来,却变成了无比迷人的芳醇美感。
DG 022
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G 457706-2/录音年代:1980年3月/录音地点:维也纳音乐会堂大厅/录音师:Klaus Scheibe/制作人:Hans Weber
当DG的大花版在发行之初,许多人就在臆测作为结尾的第一百张究竟会是谁。果然不出所料,克莱巴的确是不二人选。但是这张唱片当时未曾以大花版发行过LP啊?尽管有这层怀疑,但是克莱巴的版本仍然是布拉姆斯第四的首选,这是毫无疑问的。克莱巴将狂放、浪漫、诗情、暴力,甚至还有些许的情欲混杂在这首作品之中,展现了有如迷药般的魅力,让听者无法自拔于其中。这就是为何克莱巴的唱片录音用几根指头就数得完,却仍然广受乐迷欢迎的原因。
DG 023
布瑞顿:《春之交响曲》、《五首花之歌》/哈格利、罗宾、蒙台威尔第合唱团,贾迪纳指挥爱乐管弦乐团/DG 453433-2/录音年代:1995年6月/录音地点:伦敦/录音师:Nicholas Parker/制作人:Reinhard Lagemann
从某些角度来看,贾迪纳实在很「两极化」。在里昂歌剧院时期,贾迪纳不断挖掘法国巴洛克时期被人遗忘的歌剧作品。到了革命浪漫管弦乐团成立前后,他又不遗余力投身在古乐复兴的浩大工作之中。然而贾迪纳在这个《春之交响曲》的演出,让人重新了解到他全面的音乐风采。整首曲子有令人如沐春风的感动,在那淡淡优雅的音符里,女高音的咏唱显得多幺轻盈美妙!想不到贾迪纳对布瑞顿也有如此精妙的演出,值得细细品味。
DG 024
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29648-2 9CDs/录音年代:1975年~1981年/录音地点:柏林爱乐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Michel Glotz、Gunther Breest、Dr. Hans Hirsch
让卡拉扬在一生之中不断追寻重新诠释的乐曲,布鲁克纳的九首交响曲无疑是最具份量的。直到卡拉扬过世之前,仍然在持续进行新版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录音工作,可见布鲁克纳在他心目中的份量。这是卡拉扬在七○年代末期所完成的全曲录音,在卡拉扬的引领之下,柏林爱乐展现的无比精致的高密度演奏,当弦乐部整齐划一的齐奏响起,或是泛着金黄色光泽的高贵铜管轻微的响鸣,都会带给听者无比的感动与启发。
DG 025
布鲁克纳:三首弥撒曲/马蒂丝、李达布许,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DG 447409-2 2CDs/录音年代:1971年2月、1972年1月/录音地点:慕尼黑赫克利斯厅/录音师:Klaus Scheibe/制作人:Gunther Breest
你想听听布鲁克纳对上帝的虔诚吗?你想领略什幺是更接近上帝的声音?皆在此中矣。布鲁克纳的弥撒曲不但具有简洁的朴素之美,同时又渗入了浪漫乐派末期曼妙的旋律线条,当合唱团整齐划一的齐唱时,那种和谐之美实在令人想感动落泪。李达布许是深沉而具有威仪的男低音,而玛蒂丝却是唱出有如天使吟唱般的美声。听过约夫姆的诠释之后,实难以再接受别家观点。这套录音是约夫姆的最高杰作,也是浪漫乐派最优秀的宗教曲目录音。
Grammophone选出DG TOP 100之二
DG 026
萧邦: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齐玛曼/钢琴,朱里尼指挥洛杉矶爱乐管弦乐团/DG 415970-2/录音年代:1978年11月、1979年11月/录音地点:洛杉矶市音乐中心/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制作人:Gunther Breest、Hanno Rinke
1978年,年方22岁的齐玛曼录下了这张杰出的萧邦协奏曲。当时尚未留起胡子的齐玛曼虽然外表看来仍然青涩,但是实际上所展现出来的演奏实力却是成熟无比,兼具有青年的冲劲、狂放与幻想性,在慢板乐章所展现的弹性与美感,令人想起了波里尼在1960年的那张萧邦第一号录音。朱里尼是完全放手让齐玛曼有充分的展现空间,无论在速度节拍、弹性控制,朱里尼与齐玛曼的配合都可说是天衣无缝,何况第一号还是现场录音。若不认识齐玛曼,请由此开始。
DG 027
萧邦:第二、三号钢琴奏鸣曲/波里尼/钢琴/DG 415346-2/录音年代:1985年/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Rainer Brock
屈指一算,波里尼纵横乐坛也已经卅七个年头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波里尼一直都保持着高峰状态,所有发行过的录音几乎都有极高水平。尤其是萧邦,波里尼以火热的技巧配上冷酷的表情,就像是云南名菜过桥米线一样,表面虽然冷静,内部却是滚烫无比。这两首奏鸣曲的表现可说是毫无瑕疵,在旋律狂泻而出的时刻,实在令人叹服无比。阿格丽希的版本也极为优秀,不过在James Jolly的权衡考量之下,看来是阿格丽希略逊一筹。
DG 028
萧邦:夜曲/皮耶丝/钢琴/DG 447096-2 2CDs/录音年代:1995年1月、1996年4月、1996年6月/录音地点:慕尼黑音乐学院、伦敦亨利伍德厅/录音师:Wolf-Dieter Karwatky、Reinhild Schmidt/制作人:Helmut Burk
西班牙钢琴家皮耶丝的成熟,在唱片之中完全可以听得出来。她从早期的Denon青涩时期,到DG稳健时期的演奏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萧邦的夜曲虽然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是不入流的沙龙音乐,但事实上要弹得好却是极为困难的,而并非所有成名的钢琴家都能有适切的诠释。皮耶丝以对比极大的弹性速度与触键,做出自然而流畅的表情,听者也足以感受到她心内如同燃烧般的炽热情感。这是在鲁宾斯坦的名盘之后,最自然流畅、也最惆怅动人的演奏。
DG 029
柯普兰:第三号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管弦乐团/DG 419170-2/录音年代:不详/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伯恩斯坦对推广音乐终身不遗余力,他更以美国音乐的复兴为己任,奋力将这些作品推上世界舞台。柯普兰与伯恩斯坦有着深厚的情谊,因此柯普兰的作品伯恩斯坦也曾不只一次的录音。这个第三号交响曲录音若与柯普兰自己的版本比较,柯普兰的表情较为拘谨,而伯恩斯坦具有更强烈的戏剧性表现与情感迸发,在终曲前的表现更是令人感到畅快无比。虽然伯恩斯坦在CBS的旧版演出也相当精采,但是这个新录音却有着更优秀的音质。
DG 030
德布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27250-2/录音年代:1964年3月、1965年9月/录音地点:柏林耶苏基督大教堂/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Otto Gerdes
虽然卡拉扬的德布西在东方世界未能获得好评,不过看来英国人还是很欣赏卡拉扬的精美印象手法,不然为何他的〈海〉、〈牧神午后〉与〈佩利亚与梅丽桑〉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这张〈牧神午后〉前奏曲,卡拉扬营造出一个寂寥而带着神秘的幽静世界,让听者不自觉的被他引领进充满优美而颓废的绮丽梦境。这张录音目前已经相当少见,但却未见到改版发行,恐有绝版之虞。有心一听的朋友可要多费心寻找了。
DG 031
德布西:前奏曲集/齐玛曼/钢琴/DG 435773-2 2CDs/录音年代:1991年8月/录音地点:Kassel Stadthalle Festsaal/录音师:Jobst Eberhardt/制作人:Helmut Burk
在季雪金、米开兰杰里相继故世之后,谁可以称为下一代的德布西代言人?当然非齐玛曼莫属。如果你听过齐玛曼的演奏,相信你也会同意James Jolly的看法。齐玛曼善于营造寂寥空灵的气氛,在一种干净无瑕的氛围里,展现出全然符合德布西风格的演奏,颇有意境悠远的禅味。齐玛曼的弹性速度、渐强渐弱与休止时间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踏板的运用更是自然无比,再加上晶莹剔透的音色,实在是一套引人入胜的《前奏曲》录音。
DG 032
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罗斯卓波维奇/大提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13-2/录音年代:1969年9月/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Otto Gerdes
被誉为民主斗士的罗斯卓波维奇,不仅将萧士塔高维契的许多作品传至西方,更不顾苏联当局的禁令,大肆在西欧曝光。这张录音就是这个时期的成品。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仍然是一贯的精致绵密,所有的乐句片段都不会有任何的突兀。对卡拉扬而言,罗斯卓波维契是比李希特容易相处的多了,至少在快速时不会发生飙速情事。罗斯卓波维契充满自信的演奏,无论是任何时刻都不曾失去了丰富的表情,技术面更是没话说。《洛可可变奏曲》也同样优秀。
DG 033
德弗札克:交响曲全集/库贝立克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23120-2 6CDs/录音年代:1966年~1976年/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慕尼黑赫克利斯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Heinz Wildhagen/制作人:Otto Gerdes、Hans Weber、Dr. Rudolf Werner
为何德弗札克的交响曲会出现克尔提斯与库贝立克两种版本呢?每次听这两种录音,心中总是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克尔提斯的指挥固然精采,库贝立克的诠释也是绝对经典,两者都值得一听,恐怕又是苦了荷包,唯一的好处是两者都是低价版。库贝立克所营造出的波希米亚风光是朴素的,但却生动的刻画出属于捷克民族的音乐线条,音乐从头至尾都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库贝立克的《我的祖国》虽然未在榜单之内,但也是同等级的伟大演出。
DG 034
贾布耶利:圣洛可的音乐/麦克里希指挥贾布耶利合唱团与合奏者/DG 449180-2/录音年代:1995年8月/录音地点:威尼斯圣洛可大学院/录音师:Stephen Flock、Jurgen Bulgrin、Andrew Wedman/制作人:Dr. Peter Czornyi、Sid McLauchlan
贾布耶利是意大利十六世纪的著名作曲家兼管风琴家,一生历任许多教堂的管风琴师,也留下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所谓《圣洛可的音乐》,其实是指他在意大利圣洛可大学院﹙Scuola Grande di Santa Rocco﹚时期的作品称谓,年代约为1585年,当时的贾布耶利32岁。麦克里希将合奏部分依照当时的编制重新改编,以求得更贴切原本的面貌。合唱团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却颇能展现歌唱的美趣,让人足以享受古乐与人声的结合之美。
DG 035
葛利格:抒情小品/吉利尔斯/钢琴/DG 449721-2/录音年代:1974年6月/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录音师:Klaus Scheibe/制作人:Gunther Breest
这套录音我想已经拥有的人早已不在少数,只要是学习钢琴,或是喜爱钢琴录音的人一定都有这张唱片。吉利尔斯演奏这些小品,却也能展现出轻盈曼妙之美,完全放下大钢琴家的身段。耳熟能详的〈蝴蝶〉、〈思乡〉、〈挪威舞曲〉、〈归途〉等段落尤其令人反复聆听。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为何吉利尔斯不将两册曲谱一起录完呢?单独一张精选,多少让人感到有些遗憾。欲听全曲录音者,可选日本Toshiba发行的季雪金全曲版,以补吉利尔斯版之不足。
DG 036
葛利格:歌曲集/范欧塔/女高音,傅斯伯格/钢琴/DG 437521-2/录音年代:1992年3月/录音地点:斯德哥尔摩音乐学会/录音师:Rainer Maillard/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
同样留着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血液,范欧塔演唱的葛利格竟然有如此高的同步性,成绩竟然还比Kirsten Flagstad的录音还要令人激赏,的确有点令人始料未及。范欧塔的女中音歌声不但具有圆润的韵味,更兼有轻盈的美感。经由这张录音,我们足以认识这些逐渐被主流乐迷遗忘的珠玉小品,具有多么迷人的特质!其实这个纪念葛利格百年诞辰的特辑唱片之中,还有好几张是值得一听的,例如小提琴奏鸣曲、霍格堡全曲、皮尔金等等,内行人可别错过了。
DG 037
韩德尔:神剧《弥赛亚》/葛丽顿、罗夏曼、芬克、丹尼尔,麦克里希指挥贾布耶利合奏团及演奏者/DG 453464-2 2CDs/录音年代:1996年12月/录音地点:伦敦圣者教堂/录音师:Andrew Wedman、Jurdge Bulgrin/制作人:Christopher Alder、Dr. Peter Czornyj
这个演出的考据意义浓于音乐意义。这是麦克里希与学者Timothy Roberts耗费时间往来于大英国立图书馆与牛津大学图书馆,详加考证两馆馆藏的《弥赛亚》存谱后所作成的1754年「决定版本」演奏录音。这次的考证所花费的功夫要比哈农库特、贾迪纳的更为精确,声乐部分的配合也完全向加考证。五位独唱者虽然都并非闻人,但是却都拥有清新自然的歌声。这虽然是个与李希特、毕勤、马利纳名盘观点迥异的录音,但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版本。
DG 038
海顿:第88号交响曲/福特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39-2 2CDs/录音年代:1951年11月/录音地点:柏林耶苏基督大教堂/录音师:Heinrich Keilholz/制作人:Fred Hamel、Elsa Schiller
虽然福特万格勒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他充满灵感的指挥仍然让后世的爱乐者钦佩不已。福特万格勒给后世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他也直接改变了世人对音乐美学的欣赏角度。当然,也因而引起了广泛的辩论。这个海顿第88号是与舒伯特的《伟大》一起重新发行的,福特万格勒那著名的随性手法,竟奇妙的将音乐纹理有如放大镜一般明显的呈现出来,但是却又带着温暖丰润的迷人美感。这就是前代大师让人怀念的风范。
DG 039
海顿:神剧《季节》/邦妮、拉夫强森、舒密特,贾迪纳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Archiv 431818-2 2CDs/录音年代:不详/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除了《创世纪》之外,《季节》是海顿最为人知的神剧作品。在贾迪纳的版本出现之前,一直有贝姆的名盘纵横乐坛,但是贾迪纳以无比严谨的考据,加上恢复首演当时的乐器风貌而更具有学术性的参考价值。乐团的演奏无比愉悦,令人感到似是发自内心的欢畅,蒙台维尔第合唱团的演唱也堪称经典。最大的功臣还是贾迪纳,他将任何不良的音乐因子完全剔除,保留了演出的原始风貌。这是巴洛克神剧的伟大录音之一,也是后世的经典名盘。
DG 040
海顿:Nelson-Messe/洛特、威尔森强森、瓦金森,平诺克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Archiv 423097-2/录音年代:不详/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其实就海顿的惊人创作量而言,他的十四首弥撒已经算是小部份了。这首《Nelson Mass》拥有许多别名,最著名的称呼应该是《Missa in Augustiis》。这个作品于1798年8月,为祝贺王室的加冕礼而写的加冕弥撒曲。以四位独唱、四声部合唱组合起来的声乐部分有精采的表现,在平诺克的引领之下,乐团与歌唱部分有很好的衔接,三支小号辉煌亮丽的演奏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并非海顿的重要作品,但还是值得一听。
DG 041
海顿:神剧《创世纪》/雅诺维芝、汪德利希、费雪迪斯考,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49761-2 2CDs/录音年代:1966年2月、1968年11月、1969年4月/录音地点: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Otto Gerdes
卡拉扬虽然留下许多神剧录音,但是成绩最佳的一出当属这个《创世纪》录音。卡拉扬将序曲处理得气势磅礡,令人想起日本人称呼《创世纪》的别名「天地创造」。歌手都是当时的佼佼者,费雪迪斯考的亚当与雅诺薇芝的夏娃具有和谐的美声,露德薇的女低音咏唱更是雍容庄重。名闻遐迩的男高音汪德利希在录制中途便意外去世,只录了十四个段落中的七段,遗缺由Werner Krenn顶替。由于这是汪德利希的最后录音,也因而别具纪念意义。
DG 042
Heinichen:德勒斯登协奏曲集/Goebel指挥科隆古乐合奏团/Archiv 437549-2 2CDs/录音年代:1992年2月/录音地点:科隆德意志广播公司Sendesaal/录音师:Andrew Wedman/制作人:Arend Prohmann
又是一位被历史洪流遗忘的伟大作曲家。Heinichen的生命并不算长,只不过46岁就去世了,但是他在世时却是德国境内各国宫廷的红人。因为他的杰出创作能力使他成为顶尖的乐师。这里所收录的十一首协奏曲都是他在德勒斯登时所写,时间约为1717年前后。乐团编制大多只有八至十二人,但是各声部的份量都相当紧要。科隆古乐合奏团展现了优秀的合奏能力,颇能表现宫廷音乐的富丽堂皇之美。
DG 043
亨哲:芭蕾舞曲《Undine》/克努森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DG 453467-2 2CDs/录音年代:不详/录音地点:不详/录音师:不详/制作人:不详
亨哲是现代作曲家中,舞台作品获得世人极高肯定的一位。歌剧《魔幻剧场》、《孤独大街》、《赫许国王》等都获得了很好的回响。《Undine》是亨哲于1957年完成的三幕芭蕾舞剧,叙述水精灵Ondine爱上人类王子的悲恋故事,由Motte-Fouque编舞,并于1958年10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首演。颇能表现出水的灵动感,音乐的流动相当自然。即使有些段落流露出现代乐派的艰涩,但是克努森的圆滑处理使得可听性大大增加。
DG 044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39011-2/录音年代:1984年/录音地点:柏林爱乐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Michel Goltz
这是纪念卡拉扬的黄金系列其中之一,是值得优先收藏的一张。卡拉扬对《行星》的观点明显异于以此曲著名的指挥家,如保尔特、普列文。在卡拉扬的指挥棒下,霍尔斯特的曲谱竟奇妙的与德奥浪漫乐派产生了同质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不会令人感到突兀或不舒服。在卡拉扬的催逼之下,柏林爱乐的演奏展现了瑰丽无比的气势,音乐的细节都未曾丝毫遗漏。〈水星〉与〈火星〉的演奏相当精采,尤其值得一听。
DG 045
奥乃格:第二、三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47435-2/录音年代:1969年8~9月/录音地点:瑞士圣摩里斯教堂、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录音师:Klaus Scheibe、Gunter Hermanns/制作人:Hans Weber、Otto Gerdes
瑞士籍法国作曲家奥乃格身属著名的「六人团」之一员,在作曲上的创见对现代音乐而言极有创见与启发性。这张录音是卡拉扬唯一的法国「六人团」作品录音。第二号交响曲,卡拉扬将作曲家描写橄榄球运动的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而颇富宗教气味的第三号交响曲《礼拜》也在错综复杂的音符里找寻到奥乃格的意图而做出适切的答案。这张录音自发行以来便已成为奥乃格作品的代表录音之一,也是现代法国作品的重要纪录。
DG 046
歌剧《乡间骑士》、《丑角》/贝冈吉、柯索朵、塔第,卡拉扬指挥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DG 419257-2 3CDs/录音年代:1965年10月/录音地点:米兰史卡拉歌剧院/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Hans Weber、Otto Gerdes
卡拉扬在这套录音里,竭尽所能的演绎出他心目中「写实主义」所应该要有的面貌,那令人几乎无法喘息的戏剧张力与音乐密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乡间骑士》的结尾,管弦乐团所能制造的壮丽效果相信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了。上由独唱歌手,下至合唱团员,无一不在卡拉扬极为强力的控制之下做出几近完美的演唱。这套录音的成就是无人能超越的,即使是作曲家再世亲临,也制造不出如此效果。
DG 047
李格替: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Gawriloff/小提琴、Queyras/大提琴、Aimard/钢琴,布列兹指挥现代乐集/DG 439808-2/录音年代:1992年10月、1993年6月/录音地点:巴黎IRCAM录音室/录音师:Hulmet Burk/制作人:Karl-August Naegler、Christian Gansch
在现今仍活跃的作曲家兼指挥家中,布列兹是最具有人望的一位。在演奏上他不仅倾力表现现代音乐之美,在制作上更尽力向世人介绍伟大的现代作曲家作品。李格替是目前匈牙利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曲风尽管现代,却又不失匈牙利作曲家一贯的民族风格。布列兹的手法仍然是冷冽得让人头脑清醒,任何音符乐句在他手下都似乎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没有半点杂质在其中。能接受现代乐作品的朋友,布列兹这个录音是必须的收藏。
DG 048
马勒:第一号交响曲《巨人》/库贝立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DG 439410-2/录音年代:1967年10月/录音地点:慕尼黑赫克利斯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Heinz Wildhagen/制作人:Hans Weber
库贝立克在经过精心的研究之后,由DG大力资助了这个马勒录音计划,成为DG公司的第一个马勒交响曲全集录音。然而库贝立克的观点,却与后来的许多录音观点明显相左。要在这张《巨人》里面找到一丁点的浪漫因子,是极为困难的事。库贝立克的控制手法极为制式化,他将煽情与激烈完全剔除,因此即使是强音量的表现,也在理性的控制下变得坚实刚硬。或许听惯萧提或伯恩斯坦演奏的人会觉得颇不习惯,不过在仔细聆听之后,会发现如此处理还是有道理的。
DG 049
马勒:第五号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DG 423608-2/录音年代:1987年9月/录音地点:法兰克福Alte歌剧院/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r、Helmut Burk/制作人:Hans Weber
伯恩斯坦的马勒,在本世纪中绝对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了。这并不是说其它马勒名家如华尔特、米屈保罗斯、萧提不行,而是伯恩斯坦本人的风格实在太突出了,突出到足以与曲子内容并重。这个第五号的实况录音,伯恩斯坦仍然一本初衷,以极为个人化的弹性速度与节奏控制,做出无比丰富的诠释,即使某些段落会让听者感觉怪异,但是听完之后的那股感动与畅快实在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伯老在DG的马勒值得举双手推荐,未听过者绝对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DG 050
马勒:第九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DG 439024-2 2CDs/录音年代:1982年9月/录音地点:柏林爱乐厅/录音师:Gunter Hermanns/制作人:Mochel Glotz
《大地之歌》是真正的第九首交响曲,这首其实应该是第十才对。卡拉扬的马勒第九或许在性格上未能完全掌握住马勒的气质,但是那么精妙细致的演奏绝对可称为是一种典范。卡拉扬以宏伟壮观的第一乐章开始,在慢板乐章营造迟滞的极限之美,然后在终乐章引发高潮。虽然卡拉扬的手法可能会招来拥伯恩斯坦派的鞑伐,但是在音乐的成就上仍然是无可否认的。请注意,低价版2CD的那套是1979年发行,与这套1982年的版本是不同一次录音。
TOP
10#

DG百大榜单与其它榜单交叉得奖情形
DG百大与企鹅三星带花
DG 439886-2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夏汉/小提琴,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G 435744-2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肯普夫/钢琴,范肯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00-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Archiv 429779-2贝多芬:《庄严弥撒》﹙马乔诺、罗宾,贾迪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
DG 457199-2伯恩斯坦:舞台剧《西城故事》﹙卡列拉斯、卡娜娃,伯恩斯坦指挥﹚
DG 447409-2布鲁克纳:三首弥撒曲﹙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DG 449721-2葛利格:抒情小品﹙吉利尔斯/钢琴﹚
DG 439011-2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35-2奥乃格:第二、三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15486-2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帕尔曼/小提琴,祖克曼/中提琴,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
DG 449744-2普罗高菲夫:第三、六、九号《逸失的幻象》﹙李希特/钢琴﹚
DG 415498-2罗西尼:歌剧《莱茵之旅》﹙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及布拉格爱乐合唱团﹚
DG 447441-2理查史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31-2史特拉汶斯基:《彼德洛希卡》﹙钢琴改编版﹚﹙波里尼/钢琴﹚
DG 413347-2华格纳:乐剧《帕西法尔》﹙霍夫曼、摩尔、范丹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5946-2流浪汉﹙廿世纪英国歌曲选﹚﹙特菲尔/男中音,Martineau/钢琴﹚
DG 419045-2最后的浪漫﹙霍洛维兹/钢琴﹚
DG 419616-2 1987新年音乐会﹙芭托/女高音,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DG百大与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
DG 447400-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49740-2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集﹙波里尼/钢琴﹚
DG 457706-2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29904-2布鲁克纳:第九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23608-2马勒:第五号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49728-2莫扎特:歌剧《费加洛婚礼》﹙普莱、玛蒂丝,贝姆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
DG 447437-2奥福:《布兰诗歌》﹙约夫姆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
DG 423656-2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DG 437214-2 舒伯特:歌曲集﹙费雪迪斯考/男中音,摩尔/钢琴﹚
DG 410653-2舒曼:《克莱斯勒魂》、《儿时情景》﹙阿格丽希/钢琴﹚
DG 413347-2华格纳:乐剧《帕西法尔》﹙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
DG百大与Gramophone百大
D 435744-2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肯普夫/钢琴,范肯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00-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47433-2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57706-2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47446-2 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集﹙吉利尔斯/钢琴,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09-2 布鲁克纳:三首弥撒曲﹙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DG 427250-2德布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35773-2德布西:前奏曲集﹙齐玛曼/钢琴﹚
DG 447413-2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罗斯卓波维奇/大提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412-2德弗札克: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库贝立克指挥柏林爱乐﹚
DG 437521-2葛利格:歌曲集﹙范欧塔/女高音,傅斯伯格/钢琴﹚
DG 447435-2奥乃格:第二、三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39024-2马勒:第九号交响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Archiv 431674-2莫扎特:歌剧《伊多梅尼欧王》﹙贾迪纳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
DG 415498-2罗西尼:歌剧《莱茵之旅》﹙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及布拉格爱乐合唱团﹚
DG 437214-2舒伯特:歌曲集﹙费雪迪斯考/男中音,摩尔/钢琴﹚
DG 447431-2史特拉汶斯基:《彼德洛希卡》﹙钢琴改编版﹚﹙波里尼/钢琴﹚
DG 419616-2 1987新年音乐会﹙芭托/女高音,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DG百大与Classic CD百大
DG 447400-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DG 447422-2理查史特劳斯:最后的四首歌﹙雅诺维芝/女高音,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15132-2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克莱巴指挥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
DG 445946-2流浪汉﹙廿世纪英国歌曲选﹚﹙特菲尔/男中音,Martineau/钢琴﹚
所向无敌五连胜
DG 447400-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七号交响曲﹙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