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930|回复: 220
31#

当然,前提是能满足作曲家配器的要求。
TOP
32#

阿本德洛特屈尊于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令人惋惜,相比同样为纳粹服务的卡拉扬、伯姆等,他就没那么幸运了,看来社会制度扼杀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战时他曾与富特文格勒在瑞典演出贝九交,比较两位大师的特点很有意思。

[upload=jpg]Upload/20049291744685545.jpg[/upload]
TOP
33#

上山砍柴 在 2004-9-29 15:26:30 发表的内容
ADWS兄留意过马勒作品和舒伯特作品的现场的那种区别吗?


大型乐队和小型乐队的区别只是缩小各种乐器乐手的编制,得到音响较为厚重而已。当然象马勒作品的配器较舒伯特丰富,大型乐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TOP
34#

五大巨头名气最小的大概算老克莱伯了,很多人是通过小克莱伯才开始注意他的。这与他过早去世留下的唱片稀少有关,听过他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的贝3、5交,不缺任何刺激性的元素。老一辈指挥家对贝多芬的理解令人感动。
[upload=jpg]Upload/200492916255460303.jpg[/upload]
TOP
35#

上山砍柴 在 2004-9-30 9:54:05 发表的内容
回避当然需要,没听过的东西就随便说我没有这习惯。
说说他们的不同?我以前的帖子有说过一些。有兴趣可以翻翻前面的帖子。


看来你承认自己确实没听过,所以没勇气说,我就知道一个没听过的人的反驳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TOP
36#

darajan 在 2004-9-30 19:18:21 发表的内容
ADWS 在 2004-9-30 8:44:23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觉得“历史感有余,精致感不足”,认识对了一半,“精致感不足”,乃你听历史录音的错觉,正如你说的“当时录音技术的折射”造成的,并非不精致,是因为当时录音技术还不足以完全还原这些细节,所以拿它他同3D、4D比难免错觉。
贝多芬交响乐本来就是历史的产物,它当然具有历史的烙印,其实卡拉扬、阿巴多、加德纳的贝多芬同样有历史的烙印。


错觉很有意思,我们且来谈谈。好像我在看一个黑白电视机,然后感叹道,这色彩真丰富啊,你看不要被黑白电视的错觉所迷惑了,这画面其实是异常绚丽的,我看到了很多红色,蓝色。
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的耳朵非常诚实的告诉我,我听到了一些不精致的东西。然后你的大脑开始加工了,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要被耳前的状态迷惑了。----?有这必要吗?  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我们要尊重大师,我们要尊重历史或者一些权威的历史评价。我想,除非你回到过去,亲耳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你怎么能欺骗自己的真正听到的东西呢? 我们再也听不到4D录的瓦尔特的马勒了,听不到了,不要去幻想了,因为我很满意听到当代大师在相对技术成熟下的演绎。如果现在没有,则又另当别论了。

我再次强调历史价值是一回事,但我不会整天去为了某某原因守在这“评良心讲”都不精致的音乐面前。
有人可能会去买个黑白电视机去想象色彩多么的美妙。我敬佩他们,但不感苟同。

再者,那么是否真的技术直接造就了那些音乐,非也!技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所谓的不精致只是很小一部分包括技术。绝大部分是,这种演绎正的缺乏细腻的变化。这是对音乐的理解诠释问题,我所谓的历史感,是对当时的(较之当代)我以为并不太理想的相对统一的演绎风格的说法。你看托斯卡尼尼,他的处理精致吗? 我认为就算他想要细腻,可能当时的乐队还没有这个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当然没有他们,可能没有后来的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但毕竟,后来者的绝对意义上的杰出是明显的。



darajan 兄新意啊,这也是大多数不听MOMO录音的理由,假如你将卡拉扬、阿巴多、加德纳的贝多芬立体声录音还原成MOMO录音,恐怕你会觉得“历史感不足,精致感更不足”,哈哈,开个玩笑。
TOP
37#

上山砍柴 在 2004-9-30 9:20:37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诺灵顿全集、加迪纳1-2-5-6,霍格伍德1-2-9,没有听过麦克利什(我觉得应该是麦克利什,你可能把他打错成麦克拉斯,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所以我后来引用你的话时把他省了,回避他是因为我没听过。在听过的这些中,我以为简简单单说一句大同小异是欠妥当的。
至于你听过多少,你自己明白。对吗?


哈哈,何必回避呢?既然柴兄听过诺灵顿全集、加迪纳1-2-5-6,霍格伍德1-2-9不妨说来听听,让我等认为大同小异的长长见识。
我听过多少,我自己当然明白,不然那敢妄下结论。
TOP
38#

上山砍柴 在 2004-9-30 14:43:30 发表的内容
ADWS 在 2004-9-30 10:14:43 发表的内容
看来你承认自己确实没听过,所以没勇气说,我就知道一个没听过的人的反驳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话说到这份上好象已经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音乐本来是愉快的东西,弄到狡辩的地步一点意义都没有。
关于麦克XX,我知道企鹅翻译为“拉斯”,但很可能是误译,企鹅误译人名很多。我怀疑的原因是“拉斯”主要搞歌剧,而“利什”是搞古乐的。当然我现在也没有肯定就是“利什”,有待查证。
再者,我前面真的简单谈过我上述这几张古乐碟,还上过一点图。


其实我一开始就在心平气和的谈指挥家,并没有和谁争辩的意思。我的结论式评论完全是个人的看法,自认切中本质,当然可能引不起你的共鸣。正如你的评论引不起我的共鸣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
麦(马)克拉斯和麦克利什完全是两个人。
麦(马)克拉斯乃澳大利亚指挥家,他和启蒙时代乐团在EMI录过贝交全集,此人有名的录音有苏伯特9交,天方夜潭(企鹅三星带花)等。
你说的麦克利什乃美籍法国指挥家,的确是搞古乐的,擅长法国早期古乐、歌剧。他从未录过贝交全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