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李杭育的这本书.他曾写过两本关于唱片的书,第一本我没有买到,第二本就是这本,在网上看到这本书时真的很兴奋.
也许同为杭州人的缘故,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动向.他的文笔让人看了不忍释手.我看了很多关于古典音乐的书,他是最好的一位古典音乐评论家(在我心中是这样的),他以极为优美的文字描述音乐,音乐配上他的文字真是天作之合.我听古典音乐就是在他的书的引领下一点一点地去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那音乐的美在没有看他的文字时还没有特别感觉到,但看了他对这一段音乐的感受和描述,我才深深地和那一个个音符碰撞.有巴赫.有李杭育的文章.我的生活真是美好极了......
转发:李杭育:《那一支歌》
在21世纪的某一天,譬如2007年7月21日,在我五十岁生日的那天,很可能,我和家人一起过一个长长的夜晚,第二天就出门流浪去了。
不行吗?五十岁之后我还非得像现在这样终年忙碌地赚钱养家?还不能把剩下的日子完全让自己来受用?如果不是为了赚钱和生儿育女,人何必非要呆在一个地方不挪窝呢?人的流浪,要么是为活命,这很本真,要么是为摆脱形形色色的束缚、奴役,这很崇高。我年轻时读马克·吐温的《在密西西比河上》,读高尔基的《俄罗斯浪游散记》,还有西班牙佚名作者的《小癞子》,每每倾心向往,对那样的孤独流浪羡慕得不得了。回顾起来,我的性情、趣味、作派,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类流浪汉文学造就出来。甚至,一本其实不怎么样的罗马尼亚电视《神秘的黄玫瑰》,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只因其中一个画面投合了我心目中对于流浪的想象:外号叫“黄玫瑰”的主人公骑着马,很坦然自在地从远处慢慢走近,伴着那孤独而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永远只有那么两三句……
当我去流浪,天空中和大地上必定也会有点什么音乐在飘荡。那是步履的节拍,心智上孤独的回应。一个流浪汉的心中必定是有音乐在激励着他,不然他怎能有劲头和耐心一直走下去,怎能走得动?心头的那支曲子,需要多么广袤的旷野才能容得下它回荡、流转?它在诉说着什么,你们听出来了吗?
我听出来的意思好像是说,浪迹天涯,是一个男孩的最初的冲动……
21世纪如果能让我从现在这种赚钱谋生的状态摆脱出来,真的到这里、那里、随便哪里去流浪一圈,我就说它好。不然这个新世纪在我看来和眼下也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