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容积
在18-19世纪期间建造的许多音乐厅呈长方形并且比较窄,如图7-3(a)。其结果,两边侧墙反射声能够紧接着直达声到达听众耳中,使初始时间延迟间隙较小,从而提供了所要求的亲切感。但是,两侧墙之间跨度较小也会缩短混响时间,这是交响乐所不希望的。由于混响时间主要依赖于厅的体积,因此可作如下补救:使厅有足够但适当的长度,并且适当提高天花板的高度,使厅的体积足够大,此外还可以适当降低表面的吸收系数(参见(7-1)式)。显然,音乐厅的长度也有限制。过长的厅使后排直接声响度太小,而且对舞台的观感变差。根据世界上8个最好的音乐厅的统计,正厅中心座位到舞台第一小提琴手(或独唱演员)的距离,平均不超过18.5米。
现代的多功能音乐厅常常建成扇形,见图7-3(b),这种形式的音乐厅不但能看清舞台,特别是能容纳更多的听众。在扇形厅后面弯墙的设计中,应考虑尽量避免声“聚焦”的现象,不过,尽管现在对音乐厅声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仍然没发现哪个扇形音乐厅的声学性能是令人满意的。这里主要问题在于,扇形厅缺少反射声R1和R2,致使正厅的初始时间延迟间隙较大。
[upload=jpg]Upload/20048301482588932.jpg[/upload]
然而,现在有将音乐厅建成近于扇形的多变化的多边形的趋势,参见图 所示的美国奥兰治县演艺中心。该音乐厅的三块栏板为这个大容量大跨度的音乐建筑提供了早期反射声,缩短了初始时间延迟间隙。从而突破了原先一直以为宽厅的声学效果总是差的这一传统看法。原先认为,由于宽厅的两侧反射声时间延迟太大,天花板反射声时间延迟也不小,亲切感基本消失,而且天花板反射声在反射声中比重的增加又导致IACC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