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燒友必讀--受益非淺 [复制链接]

查看: 4004|回复: 11
1#
一台扩大机的音质优劣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是预热不够,有时是搭配错误,甚至是因不同空间环境造成。若单纯就器材而言,电路设计、组件选用、机箱材质…等,也会造成各厂牌扩大机有不同的表现。

机器愈重愈好声?

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响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购买器材前会先捻捻份量,Kg数低的就不考虑。如何让机器重?机箱和变压器是两大要件。Hi-End机常用铝质机箱,一是阳极处理(高污染)比较漂亮,二是不导磁;或是面板用铝材,其它部份用铁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体积,铁比铝重得多,而且铁箱的处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镀铬),较不污染,费用比铝箱便宜。但就是因为有「不导磁」这个特点,铝质机箱还是到处可见。

前级扩大机比较轻,因为没有大散热片,而且电源变压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就不同,因输出功率高,所以电源变压器大,再加上滤波电容及两侧宽宽厚厚的散热片,就真的很雄壮威武了。

输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两台后级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设计师很注重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输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输出的单声道后级,欧美机器至少会采用600W,甚至800W大火牛。日制扩大机就绝对不会如此费工增本,同样的机器,最多只用400W变压器。一来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当然不同。

滤波电容也是要素之一,大体积电容俗称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纯A类后级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热片,再加上大变压器、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万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机,单端输出立体声300B虽然只有7W×2,但它多出两只输出奥斗,若再算上choke及铁箱,几乎一定比60W×2晶体机还重。

铜箱也不导磁,遮蔽特性也优于铝箱,重量更是让人尊敬三分。但铜板的不氧化处理很困难,若是电镀,就会失去铜的特性。故你看日制高级机,铜板或镀铜板常隐藏在机箱内部,绝对不能电镀,甚至涂上防焊油墨都不可以,一定要维持铜的「真面目」。笔者制作的机箱,都是全铝式,没有铁板。

被动式前级既无大火牛也无大水塘,故份量最轻,有时旋转波段开关,机箱还会跟着晃动。增重之法,是加上铜板或铅块。别怀疑,确实有人这么做。机器重,有时一个人抬不动,楼上楼下若无电梯,还可顺便锻练身子骨。它的声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摆在家里很让人放心,不会有小偷得走它。

环形、R-core及EI变压器

若说扩大机是整组音响系统的心脏,那电源变压器绝对是扩大机的心脏。早期的变压器都是EI式,后来逐渐有R-core、Cut-core双C式,现在则是环形torodial变压器的天下。有人误以为**不会制造Cut-core变压器,其实十五年前国内就曾生产并外销过,笔者也采用过。只是工厂后来全力生产环形变压器,故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资历较浅的音响迷或制造商。由于Cut-core变压器制造厂商纷纷转向生产环形变压器,因此订制Cut-core变压器的数量要很大。这是因为卷制铁蕊的厂商愈来愈少,据说北部地区只有一家。

EI变压器有空气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泄,R-core铁心就能消除空气隙。环形更理想,不仅损耗低、效率高,体型也比较小,故Hi-End机差不多都采用环形变压器。你可以不喜欢环形,但必得承认它是目前晶体机的主流。不过环形也非零缺点,它的「抗磁饱和力」较低,故容易引发高频干扰;若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形变压器对交流市纯净度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环形变压器都外加隔离金属罩,或是将它独立装箱避免干扰。

在香港,曾有人做过这种实验,故意将环形变压器的金属外罩拿掉,发现扩大机的音质有明显改变,拿掉前声音比较平淡,拿掉后声音比较鲜活;实验机种是美国Mark Levinson No.23后级。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振动、会发热,若异常发热就非好现象。但要先确定热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时是因机箱传热所致。环形变压器的振动相当出名,甚至十数万元的进口机,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听到变压器振动哼声。消费者的态度是:振动声理应没有,即便无法消除,此振动声绝不可被放大电路捡拾,再经由喇叭散发出来。

输出变压器和电源变压器不同,电源变压器没有阻抗的要求,输出变压器却有。真空管输出变压器,特别是单端输出,几乎都采用EI形,因EI有空气隙。所以管机的世界,仍以EI变压器为主流。

前述环形变压器对AC电源的纯净度要求较高,要如何量测府上AC电是否干净?三用电表是量电压,完全无意义。至少要用示波器观察AC电压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无失真?相信我,在729大停电过后,应该都会有不小的失真。

电流设定与工作类别

请务必建立负载load的观念。不考虑线材,前级的负载是后级,后级的负载是喇叭。前级驱动后级,后级驱动喇叭,都要送出足够的电压。前级要提供多少电压才足以驱动后级?大约2V就可让后级满功率输出,绝少会超过3V,夸张一点,就说4V好了。后级是高阻抗输入,有多高?一般都设定在47K左右,再与前级输出阻抗并联,也有23.5K(电阻并联阻值降低,串联则阻值增加)。我们可以想象,将4V电压接到一只23.5KΩ(欧姆)电阻上,那流过此电阻的电流就是4V/23.5K=0.17mA(I,电流,A,安培)。依照A类的条件,必需是峰值电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写成纯中文就是:零点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电流太低了,甚至1mA都还不到,因此胡乱设计,前级也都是A类的。Pass的后级最近颇受好评,但它的输入阻抗只有10K,与前级输出阻抗47K并联,也有8.2K,依欧姆定律计算,4V/8.2K=0.49mA,所以纯A类的条件也不超过0.35mA。

但实际设计时,不到1mA的电流是不行的,因为晶体管可能会因电流太低根本无法导通,晶体不导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故前级扩大机可以说都是超-超A类。

你一定注意到前级扩大机从未标示输出功率,因为无此必要,但却会注明最大输出电压。前级的输出是电压,这与后级大不相同,后级的输出是瓦--W(V×A)。于是当后级接上喇叭,问题就多了,因为不单是阻抗,还受效率高低的影响。现在暂且拋开效率因素,我们只谈阻抗。为方便说明,以单声道机种为例。若是200W输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时,扩大机最高会送出40V不切割电压,40V/8Ω=5A,故5A×40V=200W;倒过来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输出电流是5A。

假设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虽然扩大机还是同一台,但负载阻抗降低一半时,它的输出功率却提升一倍。但我们要关切的数字不是输出功率而是电流,由5A至10A,看似简单,却非每台后级皆能如此。再假设喇叭是2Ω,那输出电流会高至20A,若后级扩大机的电流驱动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电压切割的产生。所以大电流扩大机就成为目前Hi-End机主流,甚至有些巨无霸进口机,8Ω负载300W,而低至1Ω负载,就有能力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两种情形,一是换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只喇叭,在动作时随着频率改变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显。请特别注意:扩大机的输出电流和扩大机的消耗电流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以前述扩大机为例,接4Ω喇叭输出电流是10A,但这台扩大机的消耗电流还不到2A。消耗电流是看AC电源这端,喇叭是后级扩大机的负载,后级则是电源插座的负载,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电流。

输出电流大、消耗电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机,而是少数需要几个人才能抬的晶体管机。输出电流高,宜接用粗壮喇叭线以降低阻抗;消耗电流高,也不宜选用太细的电源线。同一台后级,在欧洲地区使用可以用较细的电源线,但卖到日本就应配粗电源线,因日本的交流市电是100V。或许你又说:真空管灯丝要吃很高的电流,所以很耗电。一支6922的灯丝电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机变压器,灯丝电压是粗线,屏极电压是细线。正因灯丝电流高,所以管机电路板上灯丝电压铜箔要宽,否则有可能会引发哼声。

但真空管输出电流极低,还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计算。而晶体管,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随便都有7A。由于喇叭是低阻抗负载,以电子学的立场言,真空管并不适合做后级。有人用250W管机推Dynaudio喇叭,但发现推不好,换成150W晶体后级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机后级没有输出电流这种规格,它是电压控制组件。

再谈纯A类扩大机的电流设定,其条件也与「负载线」有关,比较通俗而实际的说法是:输出峰值电流的二分之一。比较学术性的说法是:在无讯号或讯号周期,屏流或集流360°均有电流。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你得先解决散热的问题。

有两个疑点可探讨,一是有没有纯A类线路?二是纯A类能否将失真彻底消除?以技术者自居,笔者常会说放大线路没有A类或AB类之分,当静态电流设定在峰值电流一半时就是A类,反之就不是A类。再以上述200W后级为例,8Ω负载输出电压是40V,输出峰值电压就是40V×1.414=56V,故输出峰值电流是56V/8Ω=7A,故A类之电流设定是3.5A。

不过是3.5A,看起来也没什么。但A类200W要施加约±75V的工作电压,3.5A×75V×2=525W!200W输出却超过500W消耗。

因电流大、热度高,所以A类后级一般都在50W输出左右,以免弄成庞然大物。AB类的电流设定就小得多,几乎都不到1A,热度方面也温和许多。但AB类偏流低,那也是指静态偏流或无讯号偏流,在工作时,其偏流也会随着输入讯号的增高及低频出现而上升,当无讯号输入时,偏流又会回到设定值。

A类可消除交越失真,设计妥当的AB类也有此功能。但扩大机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种,因此A类也不是万灵丹。

现在的消费者愈来愈聪明,已经会问输出电流是多少?这很难准确的回答,有些进口机在说明书上印的数字是海阔天空。输出电流可经由实测知道,绝对不是将功率晶体的集极电流当成输出电流,这是欺骗。例如英国Audiolab 8000A综合扩大机,宣称输出电流17A,它是将2SA1494/C3858功率晶体的Pc当做输出电流,这是误导(欺骗?)消费者,最多只能宣称8.5A。

若不是大电流扩大机,接低阻抗喇叭会烧吗?可能性很低,在测试时,接低阻抗纯电阻可能会烧,但接喇叭却不太会,因喇叭是抗性负载。

B类扩大机就非常少见

在电子学上,效率甚高的B类放大是不适合音频扩大机使用,其输出级在无讯号时工作于截流点,因完全没有偏流,故绝对不发热,也绝对不振荡,但交越失真就不能避免。按理,音频扩大机是不会采B类设计,但曾经出现过,而且人人说好听。

此产品是英国制造,Naim的Nait综合机,设计者为了消除因交越失真引发的刺耳高频,只得将正常高频大量衰减---1KHz就开始衰减,牺牲高频细节换取永不发烫。此综合机也内置散热片,但纯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满脑子只有A类的人,听到这台英国机器也都赞美好声,但却不知它是以B类工作。其实此机也有巧思,在其它部份用心甚多,将高频大量衰减,因此经常能以B类力搏A类。
分享 转发
TOP
2#

好,非常发烧。受益非浅:)
TOP
3#

有耐性讀完此文都不錯了
TOP
4#

madog 在 2004-4-20 12:28:32 发表的内容
Good article but few are not correct such as Naim, who says
this amp rolls off at 1KHz?????? to avoid crossover distortion.

Every one in this forum should be very careful when they write
as this is open forum,

The comments on transformers is not so right as the writer doesn't know the industry at all just by ASSUMING. This is common
to common audiophile who only know half of the fact that
eventually becomes very sujective.

There are of course some quite informative to beginners but it
is really good only for the really beginners.

可以譯中文嗎???
TOP
5#

Good article but few are not correct such as Naim, who says
this amp rolls off at 1KHz?????? to avoid crossover distortion.

Every one in this forum should be very careful when they write
as this is open forum,

The comments on transformers is not so right as the writer doesn't know the industry at all just by ASSUMING. This is common
to common audiophile who only know half of the fact that
eventually becomes very sujective.

There are of course some quite informative to beginners but it
is really good only for the really beginners.
TOP
6#

要有耐性慢慢看
TOP
7#

好文!好学问!!
化了不少时间,学到很多东西!!
TOP
8#

打出来慢慢看:)
TOP
9#

单端、推挽及差动

通常我们谈论扩大机的电路结构,都是看输出端及输入端,特别是输出端。晶体扩大机输出结构,目前几乎都是SEPP-单端推挽,这是全对称式结构。而真空管后级,则是推挽及单端两大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真空管的推挽和单端是两样东西,为何晶体管能够将单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为一种电路结构?这就是晶体管和真空管先天性不同,晶体管有互补对称组件,真空管却没有。

真空管后级,特别是国产品,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单端single-end的天下。单端的输出功率低、频宽窄,但搭配高品质输出变压器,细节很丰富。单端的输出变压器要有空气隙,故环形不适用。推挽的功率较高,两端延伸较佳,但细节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机后级的输出变压器不需空气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机采用具空气隙的输出变压器不是两全其美?美国似乎也有这种产品上市。单端好,还是推挽好?只要设计得当都有好声,不良的设计都只会带来衰声。国外管机名厂,有的单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连超级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体机原本都是单端推挽全对称式,但最近却有人吹绉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顶顶大名的尼耳颂?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组公司后,推出的前、后级都是单端输出放大,而且采用全MOS FET,线路结构也很简单,让很多管迷暗自欢喜,因为不但是单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单端频宽窄,不是随口说,而是可经由数学公式验证。至于线路的简单或复杂,也绝非简单就是美,或少只香炉少只鬼一句话带过,因绝大多数Hi-End机,其线路设计仍走复杂路子。Pass的高级机种不采单端,又走回差动放大结构就是明证。其实Pass单端MOS后级扩大机在美国上市已超过12年,但卖不出去。有位聪明人接手销售,他专挑管机打,十打九赢,所以很快就声名大噪。Pass后级与真空管后级相比,自然是赢面居多,但与Brumaster相比,就输一大截。Nelson Pass也很聪明,立刻放弃单端,走回全对称老路子。

输入结构,晶体机以单差动及双差动为主流,少部份采用推挽。自从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级上采用FET单差动,往后FET单差动或FET双差动就被大家习用。

推挽输入很少人用,它是电流回授不是电压回授,频宽较宽,组件要严格挑选配对,否则问题百出。在**,只有笔者在用。推挽输入,并非正确名称,应该是「非差动式全对称输入」。电流回授频宽优于电压回授,没有共模失真,但设计困难度较高,故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笔者惯用全对称FET推挽输入。可能是笔者用此名词已有一段时间,故很多人也跟着用,将「推挽输入」也挂在嘴上。由于笔者常会公布线路,故最近似乎有国产厂商推出「FET推挽输入」前级上市销售。

一般常用的晶体管是bi-polar双极晶体管,它有NPN及PNP互补对称组件,场效应晶体管FET及金属氧化膜场效应晶体管MOS FET则有N-ch及P-ch互补对称组件,这是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双差动是全对称互补放大,单差动就不是。有些设计者只用单差动而不用双差动,考虑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并非完全相同,Pass的单端扩大机,全采用N-ch的MOS FET,除配对容易外,也顾及P-ch的特性比较差。

精确的挑选配对非常重要,不论晶体管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进口机的功率晶体配对非常随便,误差甚高。因精确配对很困难,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误差率。

音量衰减器的阻值及品质

前级扩大机具有音量调整功能,所采用的音量衰减器又位居讯号路径上,故对音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大致上音量衰减器可分成传统旋转式、马达驱动式、电阻级进式及数字控制式几种。

旋转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见,其材质是碳膜(或金属皮膜?),品质稳定价格也低廉,日本东京光音TKD及英国P&G则都是导电塑料式conductive plastic。导电塑料音量价格较高,英国P&G价钱更贵,一只音量衰减器有时可以买一台CD唱盘。欧美进口机常用一种白色小型音量衰减器,其材质是陶瓷,但也有导电塑料式,外观完全相同,得依型号辨认,美国Dale及法国Sfernice都有这种产品。马达驱动则是配合遥控,与材质无关,据笔者所知,好象只有ALPS生产马达带动式音量。

级进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装电阻制成,音质优劣,除取决于电阻外,波段的段数更是重要。个人认为23段的级进式音量是个安慰剂,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证明一定要71段以上才有实际效能,没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国Hi-Fi News&RR杂志上有人做实验,以电阻分段式与P&G相比,结论是要128段才可以!我原本有这本杂志,由新庄搬到中和时搞丢了。

数字控制式音量已逐渐出现在高价位欧美机种上,它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纯听音乐不玩AV,遥控操作势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减器有阻值及曲线之分,用于音量大小调整,不论传统式、级进式或数字控制式,都应该是对数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国产品故意用直线型B type做音量衰减,转一点角度音量就很大,让消费者误认扩大机推力十足,其实是音量在搞鬼。对数型A type在某些国家是S type,这并无统一标准。但音量衰减器如同相机的镜头,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转至中间附近位置,比较容易得到较好音质。

晶体机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阻值都不会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与后级负载阻抗有关。日本YAMAHA曾发表过白皮书,声称音量衰减器阻值以8.2K为最佳,但此阻值势必要订制。真空管前级之音量衰减器,阻值比较高,有时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用低一点阻值的音量?国内管机制造商虽多,据笔者了解,他们只是依照前人做法,根本不敢尝试低阻值音量衰减器,其实用10K绝无问题。

音量衰减器是可变电阻,阻值误差比固定电阻高出许多,大约是20%。立体声前级通常只采用一只两层式音量衰减器,此时就要考虑连动误差的精确度。阻值误差和连动误差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故以三用电表测音量阻值是毫无意义。连动误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约在3dB左右,高级品是1dB,若特别要求订制,可以降低到0.5dB。

连动误差高,在实际使用上会不会一声道声音大、一声道声音小?音量衰减器,左旋到底及右旋到底,这两段区域的连动误差最高,愈往中间位置转就愈平顺。向左旋,音量最小,但衰减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减率最低。这两段状况很极端,应避免停留。所以「九点钟位置声音就很大」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十一点钟位置才比较好声。

关于音量衰减器的阻值,虽然10K没问题,但考虑衰减量,我的看法已与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较理想。因为5K~10K的衰减量大约是70dB,20K~50K是80dB;衰减量应该不低于80dB。

平衡式输入的目的

Jeff Rowland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明平衡式的好处,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实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施加稳压,或采用高阻抗恒流源,根本之道是不要采用差动放大以彻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动式的推挽输入就不会产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渐了解,在最top前级扩大机上,反而改用变压器做平衡式接续。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时产生脉冲,以及高频响应不够,不适合数字及视频输出。但这几年RCA插头插座也进步许多,高级品都是铁弗龙teflon绝缘,电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轴数字输出不一定非得采用BNC插座。但BNC及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锁或扣紧,比RCA接触确实。BNC插入时是负端先接,拔出时是正端先离,故不会产生脉冲。

平衡式接驳,除正相讯号及地端外,还要多出负相讯号。正相讯号是Hot,负相讯号是Cold,地讯号是GND。纯平衡式前级,其放大电路应有四组,每声道两组,此时音量衰减器为四联式。由于纯平衡式前级制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级,常采用简单的反相电路,将正相讯号反转为负相讯号。不用反相电路,用变压器也可以,因此时是一比一传输,不需电压增益。但质优变压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电路还贵许多。后级的平衡式输入有时音质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阻抗修正,因为正确的阻抗补偿也非易事。但长距离传送,确实仍以平衡式讯号线接驳较佳。

恼人的哼声与嘶声

许多英国制扩大机,或是大多数真空管机,在无讯号输入时就会透过喇叭发出哼声或嘶声。这种多出来的声音理应避免,它绝对会对正常乐音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应养成基本判断能力。方法是:先将CD唱盘电源切掉,将前级音量旋钮左旋到底,然后贴近喇叭听高音及低音单体有无异声发出,人耳距离喇叭25公分时应该听不到任何哼声及嘶声。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自然丝声比较明显;也与环境噪音有关,用仪器实测比较准。

第二步,将前级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声及丝声仍听不到,是优良品;若哼声及嘶声随着音量转动变大,就特别小心。有人一生伴随哼声听音乐,但听到的并非正确的music,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到处吹嘘。

不仅哼声及嘶声,有些扩大机在切换讯源时还会因脉冲发出碰--的声音,这绝对是设计不良所导致。有些机器以继电器做切换,根据莫非定律,表示原设计可能有问题。或是输出端有直流,对喇叭或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都会造成伤害。美国PS Audio及英国Musical Fidelity在输出直流特性方面,表现很差─常有持续的直流输出。

大功率后级在开机时,常会因主滤波电容器瞬间充电让屋内电灯「暗」一下,有时也会带来电流冲击,而且开机、关机次数多,也容易烧毁电源开关,因此都有保护措施。少数前级扩大机未设电源开关,电源线接上就永远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千万不要以延长线来关机,那是很危险的。

低输入阻抗的优缺点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组件,但与电路的输入阻抗无关。Pass单端采用MOS FET,但输入阻抗仅10KΩ,而Cello则高至1MΩ,1MΩ=1000KΩ。将输入阻抗压低,阿猫阿狗都会做,但将输入阻抗拉高,然后又不会出问题,就很困难。从纯技术观点来说,降低输入阻抗是保护自己,也就是说,若该机提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工作可能会不稳定;故以技术能力言,Cello优于Pass。

后级的输入阻抗低,前级会比较难推,但影响还不是很大,而且低输入阻抗后级也不多见。高输入阻抗,最明显的缺点是杂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没有noise,那就是本事高。

电源分离及电池供电

进口高价前级扩大机,差不多都是两件式,多出来的就是电源供应机箱。由稳压电路到放大电路的联机,绝对是愈短愈好。因此电源箱应只有整流及滤波,其电压送入放大器机箱后再做精密稳压。有某国内厂商销售真空管前级,电源独立供电,但哼声依然无法去除,就是稳压与放大器相距太远。电池供电也是一样,电池特性更难掌握,更应再经稳压。

稳压电路有简单也有复杂,某些电路并不要求精密稳压。一般说来,前级都有稳压,后级大多没有稳压,如果有,也不含输出级在内。因为整台后级都施加稳压,那稳压比放大器还复杂。

其实电源不一定要独立装箱,将放大器和变压器装在一起,只要处理得好,一点哼声都不会有;若处理不当,电源分离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有些综合扩大机,其音质比前、后级分离还要好声。

采用电池做主电源,音质表现通常会比较好,但市面上能买到的铅蓄电池,体型都很庞大,而且也需要充电电路。真空管机的高压比灯丝电压重要,但高压几乎不可能采用电池供电。另一种选择是计算机不断电系统,但要选购On-Line在线式,它的输出是正弦波而不是类正弦波。

被动组件的选用

若是国产品或套件,类似电阻、电容这些被动组件,很少人会用台制品,因消费者会排斥。其实国外很多生产发烧电容、镀金端子、发烧线材的公司,常只是拥有品牌及办公室,工厂就在**、印尼或马来西亚。德国Restek就采用台制电阻,但音质并不差。

电阻的选用,重要的不是误差低,而是杂音低、电感量低,某些时候特别要求是无感电阻。因电阻引发杂音的机率并不高,扩大机发出嘶声,常是因变压器、接地不良、高输入阻抗,及电流设定不当所引起。在扩大机中,电容也很常见,有平滑滤波、反交连、旁路及交连几种作用。生产电容器的厂商也很多,品质及价格也不同。我知道国内有某位张姓评论员厌恶日制电容,但试听采用日制电容的进口机,却每次都是满纸赞美,完全在欺骗自己、消遣读者。

有一阵子在台北光华商场地下二楼可买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频器中使用的名牌电容,它们都是台制品。你会忧虑它的品质吗?无此必要,因为台商是根据国外列出的规格制作,品质绝无问题。现今信息发达,时日一久,消费者终究都会知道真像。

改机及自己装

有人专门做改机生意,但决定改机前请做好心里准备:就算是只更换电源线,也会丧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后服务。改机有不同的层次,低手只能换换电容、电阻或焊锡,常是改变而非改善。高手是先了解电路及电压、电流的设定,然后才动手修改。由于厂制机是大量生产,为降低成本难免有所妥协,故改机也有其道理。但改机应寻求高明,否则花了钱只能换取不一样的声音,那不如不改,还能保有售后服务。

高手不多,低手却不少。电路搞不懂,就只会改保险丝、电容器。我曾经改过英国Cyrus 2综合扩大机,它的MC唱头放大器有哼声也有嘶声。若是交给低手改,一定是把电容器加大,这是唯一途径。我不是低手,检查过后发现是电流设定过大,将1.5mA弄成15mA;也就是说有一只恒流源电阻装错了!例如应该是12K,原厂插上1.2K,故电流值提高10倍。将正确电阻装上后,哼声及嘶声都不见了。所以高手改机,一定是从电路下手,而不是从组件更换下手。

自己动手装也是方法之一,国内各式音响套件品质也不差,也有完善的组装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门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现在的自己装,已不是为了省钱,有时比买进口机还贵,它可以提供高音质及满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应的套件,比日本原装进口还贵。当然在品牌形象上,购买进口机还是远比自己动手装有面子。

一个小小的测验

入门篇及进阶篇看完后,希望你能将高阻抗负载与低阻抗负载分清楚,后级是前级的负载─属于高阻抗负载,喇叭是后级的负载─属于低阻抗负载。文末来个小小的测验,很简单,用想的就行,不必动用纸笔。

假设你有前级、后级、喇叭,但聆听室很深,深到20公尺。而为了连接此三件器材,假设阁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18公尺长讯号线配2公尺长喇叭线,二是2公尺长讯号线配18公尺长喇叭线;请问你选哪一种接线方式?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讯号线可以长,但喇叭线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负载,连接线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具方向性」前级至后级讯号线,公司的长度是5公尺,家里更长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本文完
TOP
10#

从头开始慢慢读完,好,学了不少东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