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米尔斯坦谈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我大约在十年前停止了录音,我并不太喜欢录音,那会让我特别紧张。而当我要为现场听众演奏时我也会紧张,但那仅仅是在我登上舞台之前,当在舞台上时我便如鱼得水了。录音的确令我紧张,因为它特别强调完美,但我确实想为对我来说最为有意义的音乐留下这么一套录音,记录下我对它们的思考。现在我不再往我的保留曲目里添加新的内容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我深爱的,陪伴了我大半个世纪的音乐中去。我喜欢我在德意志唱片公司(DG)时的录音方式。当出现了错误或有什么原因要重录时,我不会去干那种‘外科手术式’的工作,在这儿或那儿塞入一两个音符:只有和谐的修补才可能有动人的情感,音乐本身的质量才能连贯。这样,音乐中的思想,音乐中的火花和情感才不会被那些补丁所打断。如果一定得重录的话,我会演奏一大段,以保证其连续性。我想我在伦敦为DG所录的那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确实是明显胜于我在50年代录的那套。在我的保留曲目中,没有哪首曲子是我现在拉得还不如过去的-很简单,这是因为我的经验更丰富了——而且能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录制这些作品尤为令人感到满足。”
巴赫的无伴奏作品是米尔斯坦多年来所擅长的曲目。因此,对巴赫他有着他自己的发现:“在俄罗斯我们并不把巴赫看作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在他所有的作品里,只有一首赋格曲被编进了教科书。在我演奏巴赫的时候,我分开地突出了低音和中音,尤其对低音的强调,使其几乎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在米尔斯坦的定义中,“大师”一词与单纯的炫耀毫无关系,而是指“事业卓越的最高境界-对任何的一种事业,不单是音乐。我认为象《战争与和平》就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他还指出了技术与灵巧间的区别:“技术决不仅仅是对肌肉的控制——技术意味着能够调整到我想达到的技巧。”米尔斯坦所演奏的小提琴是他在1945年得到的1716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伊斯古德曼”,他把它改名为“玛丽亚.特蕾莎”,以纪念他的女儿玛丽亚和妻子特蕾莎。(译自该CD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