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兄:
此帖第一层第一段实在让在下心里不自在了。(恳请删除)
现在,虽然我还抱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这样的信念,但人已经俗了,俗到了连选个车牌都要媚俗的地步。
至于说到“卖弄”,我可要引用某位导师说的话:“善卖弄者方为真男人。”据说善卖弄是雄性动物的特征(那可是关系物种繁衍的大事),否则,我们的论坛也就热闹不起来了。
(在下孑身一人飘泊在外,身边并无片竹只页,无法查证所言所引之笃,请指正,但请勿引用传谬。)
好了,言归正传。
我先不谈歌剧和古典音乐的欣赏,先谈谈对“音乐”两个字的理解,也请无论是坛子里的大侠还是初哥一起来注意一下。
我在非洲几个国家工作和生活了多年。非洲人的某些素质可说是上帝的特殊恩赐。在很多场合和地点,你会见到,听到他们载歌载舞,本能地释放着他们的激情和才能。
我从过去的手记中摘出一段以说明我对音乐的理解。
“雨后清新湿润的微风,窗外委婉轻柔的歌声呼唤着午睡朦胧中的我。我闭着眼,品味着歌声,渐渐醒来,大脑开始随着旋律把声音转变成音符。一个声部,两个声部,三个声部,有领唱,有合唱。旋律并不复杂,声音也还稚嫩,但对音高、节奏、和声与强弱的把握却是那么的成熟,自然。我猛然从床上站起,奔向窗前,又跑上阳台。不远处,我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小姑娘,边玩儿边随意地唱着,跳着,不时还传来开心的笑声。我在楼上站了许久,听她们一遍遍,一首首唱着,直到曲终人散。”
我想,“音乐”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不过是人们对这本能表现的概括与规定。音乐活动是最本能的社会活动,将其沙龙化总有世俗的目的。
还有最近的一段。
“在汉堡一家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偏僻角落里,我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家小修鞋店。房间不很大,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墙上整齐地挂着各种小工具,几台漆得鲜亮的机器贴墙安放。一个高挑白皙的小伙子,系着围裙,抬头微笑着跟我打招呼,又聚精会神,低头修他的鞋。我默默地看着… …。离开前,我有意识地想再多看一眼,可这最后的回头一瞥,却让我发现了他桌上大大的一本乐谱,上写着圆体的“J.S.Bach”。… … 这一刻,我依稀感受到了什么是平凡中的美。”
这一段除了进一步证明上述个人理解,还想说明:我们中国人,具体地说论坛里的同好,不具备非洲人似乎与生具有的潜能,也不具有欧洲人的传统与环境,要想亲近欧洲古典音乐而不亲近其文化及传统,是不可能体会其真谛的。
在想,再写,请各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