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音乐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从未学过乐理,对什么对位、复调、曲式一窍不通,一直是凭直觉去感受音乐。我不觉得音乐语言能和文字那样能清楚地表达一种情绪,说一个故事什么的。
有一次,一位学钢琴的朋友致电,说广州卖斯坦威的琴行有一台七十多万的古典钢琴展出,音色非常好,她可以试弹,问我是否有兴趣听一下。朋友兴致勃勃盛意拳拳的,不好推却。于是第2天就昂77的赶到琴行,看到还有一台大型的演出钢琴,据说是过百万的。朋友在两台钢琴上一展琴技,来一段“北风吹”,嘿!弹得非常好,优美动听,好象一首浪漫的诗。但是怎么也联想不到白毛女这个人物,跟那个凄惨的故事搭不上边。她的LG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原来她不知道《白毛女》这故事,不知道当年播放《白毛女》时那种痛哭声撼动剧场的情景,你叫她怎么弹出那样的感觉。我想,这是否属于在纯音乐的基础上赋予了内容的那一类,再如古琴曲《阳关三叠》、琵琶曲《十面埋伏》、《楚歌》、《苏三的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的《卡门》等等,这里面就是有一个故事的。
听完美妙的音乐后,到旁边的一家琴行里,我看到一本《音乐赏析》,特抄下来一段与大家分享。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
1、官能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是满足与悦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要从官能、感情、理智三方面欣赏一个音乐作品,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民族特征;
3、作者的个性;
4、标题;
5、曲式和体裁;
6、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语言的表现能力: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如此看来,真要欣赏音乐,不能只是偷着乐,还需要要空利用余时间学着点,我想这也是所以“听古典音乐能令人更聪明”的地方吧……这以后你看了好多的书。
以上反动言论,是不经大脑乱作的,欢迎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