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歌剧引起的话题: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4282|回复: 125
11#

我KAO,有人替我顶一把吗?明天就开工了,我发现杂志社约的稿居然一字未动,全让那汉堡咖啡闹的。
最后编辑阿龙
TOP
12#

你有没有发现我的头像还是这个耐看?
TOP
13#

个别事情还是要坚持到底的,做到一半就停止就没有快感了。
但不是这种学术讨论。我天生不擅长逻辑思维的。以前为某些杂志写文学批评,写着写着最后就成小说了。
TOP
14#

音乐活动是一种本能的社会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
音乐理解由本能出发,随兴所至,最终获得超验的快感而求得真谛。

只有论点,不想论证了,累死我了。
TOP
15#

你如果不坚持让我没完没了地打字,下次你回国时我请你吃湘菜,让你彻底官能意义上快感一把。
TOP
16#

欢迎阿邓接着来。
TOP
17#

同意MOKA兄说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是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来划定的。
其实不光非洲人有着良好的音乐直觉,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一代一代繁衍着大师级的民间艺人。我生活过多年的广西,就有着非常善于歌唱的侗、苗、壮等一些民族。尤其是侗家山歌,那是一种多声部的复调曲式,复调,牛吧?巴洛克以后在欧洲都不流行了,在侗族那里却一直唱到现在。我去采风时听过,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它对我的冲击力。一组四个人,就有四个声部。听说最多能唱到6个声部。但是非常和谐,将人声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她们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嗓子也使这种美澄现出一种特有的质地,形容为山泉还是林声都不过分。我在听过这种地道的民间山歌后,再去听(单位要求去的)珠海搞的什么“滨海之声”群众歌咏大赛,真是一直在翻着胃坚持没呕出来。
音乐最初形成时肯定没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如果一定有这种区分的话,那么古典音乐在二百年前的欧洲就是流行音乐。那时的人们要过音乐生活只能选择古典音乐。(那会怎么说?“今晚我们去听康塔塔吧”……)
不光音乐如此,戏剧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好象连戏剧都是下里巴人去的地方,有身分的人想去看戏有时还得乔装打扮一下,以免被人认出了自己的贵族身分。剧场里为了争夺剧作家还常常斗殴,弄得就像乌烟嶂气的酒吧。现在可好,情况全反过来了。
说回音乐。音乐的门坎是什么时候被人为地设立的?不知道,总之人在欣赏过程中的直觉或者说感官享受越来越不被强调,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你面前站着一个音乐家或者音乐学院教授,你要与他交流音乐的感受,就会有一种找着枪口往上撞的心虚。为什么?因为人家“很专业”。
门坎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内心。比如先得有一套好的音响才能欣赏音乐,这种观点在HIFI界就很流行。我庆幸自己是靠山洋收录机走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如果那时有人说服了我一定不要用这样低劣的器材听坏了耳朵,我就有可能将这一爱好推迟十年。也许,十年之后也不再有当年的热情了。
门坎是被人为设立和夸大的,它反过来阻碍了古典音乐自身的发展。李德伦曾经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这种行为放在二百年前的欧洲一定是件可笑的事。可是过了一百多年后,连他们自己的作曲家也在写《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这种作品了。
如果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浸淫在古典音乐里,他还需要去研究这些音乐理论才能开始音乐审美吗?
立志成为作曲家或者音乐评论家肯定是需要去研究的。可是我们这些只想自娱自乐,只想满足一下感官享受的人,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好了。我们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典音乐,最好有一亿人。可是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亿人都在努力地向着音乐的学者化迈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像我这样就很不错了。他们中的极少数,成为MOKA或者DR  KUANG,当然也很不错。但确实不能太多也没必要太多。
我的一个姑妈,在退休后年近七十之际,居然对孙女正在弹的钢琴感起了兴趣,也挽起袖子坐在了钢琴前。今年春节,我在她家头一回欣赏到了她的演奏。完全没有指法,但是能弹简单的莫扎特了。那种自得其乐太让人感慨了。所以我有个计划,退休后一定要学会小提琴,还要拉巴赫的无伴奏。我的小手指有点短,条件不够好。不过我会试试。
MOKA兄的见解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我想爱乐者也要分为几个层面,而您提出的要求准能吓跑不少人,包括我。像我这样的人肯定还是大多数,我需要能立马享受音乐而不设立前提,是实用主义加上官能主义。
写得真累。我一向不爱写这类文章的,这回被您逼着往“门坎”上走了几阶。
最后编辑阿龙
TOP
18#

一:动物是没有性想象的,但是动物同样能获得快感。而人缺德的地方在于自认为比动物高明,于是非要把完整的感官快感切割成碎块,再把每一碎块分别命名:这一种快感是从知识中获得的:这一种快感来源于经验;这一种快感体现出他良好的修养……
   我想到前些日子的木子美现象。与朋友讨论时,他们大多从道德意义上看待这一事件。我却认为从道德层面研究木子美一点意义也没有。应该从人类行为学、动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上来研究,否则就会对我们认识提高毫无帮助,最多只是批判了别人一把,从而获得了自我高尚一把的心理满足。
话说远了,但问题还是那个。人喜欢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化,这点上古希腊人和德国人最讨厌。但是归根到底,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一种官能满足,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修养,那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去找一本黑格尔的著作来打发自己。我们为什么非得选择音乐呢?

二、第二个结论是前一个的延续:在认同“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尽可以用最放松的心态去接纳音乐,而不必被它牵着走。信马由缰式的欣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如果碰巧这快乐还让我们长了点知识当然也很好(有那么巧吗)。但是长期音乐浸染带来的变化肯定是超验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具备,只有少数人才会把这种超验归结成经验,也许他们认为教条的东西可以使后人有规可循,但跳出来看这种努力,实在是太形而下了。

我这些胡说八道,有一部分是被你逼到极端上的,因为要与你形成对立的观点。

连个年也没法好好过!
最后编辑阿龙
TOP
19#

哈哈,话说到这个份上,说明讨论结束了?
TOP
20#

哇,我可是个嘴笨的人。
其实我自认为基本上说清楚了。
再说,我的性格本来就不是坚持真理的那种,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