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的最早期的Philips第一版CD [复制链接]

1#
看到下面这张封面,列位看官可能以为这又是一张日本版吧!(怎么封面和LP的一模一样?)
可惜错了,这是货真价实的Philips西德版。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9165069546.jpg[/upload]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咦?这个录音CD最初的正价版不是经常听到的如下图的“金线正价版”吗?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91665724475.jpg[/upload]

这个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据我了解,当初82年CD首次面市时,各大唱片公司都没有设计策划好好它们的品牌在CD时代的形象。于是在短时期之内,有一少部分的CD是借用LP时代的封面进行出版的。据我所知Philips的有小泽征尔指挥理查斯特劳斯作品和这里这个录音出版过LP封面版;而DG,我见过的有多明戈演唱探戈那一个(当然肯定不止这一个)。

我们现在所见的金线正价版则是稍微晚一点的事情了。下面再弄两幅这个LP封面版的图片。当然了,LP封面版的肯定是铁心版,而金线正价版则不一定。
图:LP封面版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916133911723.jpg[/upload]
图:封背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916574083560.jpg[/upload]

接着有一个问题:那这个出名的录音,那一版声音效果最好?

这个录音我是听过LP的。具体对于这个录音,我觉得LP效果似乎比不上上面这个LP封面版的CD;这么好的一个录音日本仔肯定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的,出版过24bit仿LP版,我听过之后觉得味精太浓了(花高价买了24bit日版的朋友可能会不服气了),明显差过前面所说的几版;说句严重点的,还差过后来Philips出的Solo中价版、近年出的50周年纪念版。至于Solo中价版、50周年版,水平差不多,主要是声音线条细了,不够正价版那么生动逼真。

有人说浪漫主义作品中,管弦乐配器Berlioz最经典,色彩花样最多。我一直都有异议。Berlioz的作品中喜欢写不完全谐和音程,他觉得是突出了戏剧性,我则觉得不伦不类,以现代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就是“语言幼稚”;反而Debussy比较彻底,够超脱。当然Berlioz的技术成就、开创标题音乐先河的丰功伟绩不容置疑,并且他晚期的作品的思想性也跟上来了——我始终对Berlioz的某些早期作品是不以为然的。因此最后综合起来,我听过这么多浪漫主义作品,最终还是觉得Rimsky-Korsakov这个《天方夜谈》的和弦变化最丰富最巧妙。其实Rimsky-Korsakov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的正是管弦乐配器。Rimsky-Korsakov用几个不长的旋律通过各种各样的变换手法最终写成40多分钟长的作品,而且令人百听不厌,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我为何觉得最初版的CD要比LP好?主要是因为这个录音动态是挺大的,特别是定音鼓猛烈敲击的时候,CD播放出来的声音,绝对比LP要来得真实。换个说法,必须状态很好的LP播出来的效果才不会在CD面前失礼。有人说,LP会不会在中高频优胜?我自己的亲身聆听表明,我丝毫都没有觉得这个录音的LP中高频有多“牛”,和CD的一模一样。这个最初版的CD播放效果极其好,在此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这个曲目的最佳演录可能要算RCA的Reiner版,听了这个Kondrashin之后,我反而觉得这两者真是很难取舍,平起平坐。

至于24bit日版,我只能说“您就歇菜吧!”。这东西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各位DX之中有不少是国际网购的能手,有空搜一下,对比一下听听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炒起来的东西脚后跟会发软的。其实有时我想,我花上些时间,提供一些买绝版碟的线索,再专门花一些时间来宣传一下,那么会有什么效果呢?

有时候觉得,唱片这方面有很多很顽固、势力颇大的“派别”。比如说英国那边的有的只敢说LP的收藏价值,而中国沿海、港台这边这些年却有很多人坚信LP的声音素质;有一些人死都说历史录音好,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历史录音不够立体声实际。争来争去,本来唱片声音效果是科学范畴的事情,却没有一人(包括我)拿出一些确凿的事实来。正如《桂河大桥》里最后一句台词:“一切都疯了”——虽夸张但不无道理。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从我手中这张CD听来,Kondrashin这版似乎动态比之其他版本还相当可以,只是第四乐章末尾有一处定音鼓的敲击,不得不调小动态——因为我觉得假如当时工程师不这样处理的话,我看录音磁带受不了。弦乐声音很“生猛”,铜管也一反Cgb常态地“凶悍”,有Classic Record再版的那种风格(我也觉得奇怪为何Philips会出来这种声音),这种感觉在LP上弱了一点,没那么明显。按理说我的功放是声音偏柔的Luxman,75W的功率推落地音箱力气也不会太大,这次出来这种效果,看来还真是唱片的本身因素的。不过我可以肯定我这张CD的混音过程、制作母带是和LP的一模一样的。

“中轨中距”来形容24bit日版的声音倒还挺合适。
TOP
3#

我支持“LP与CD两者很难取舍”这话。因我现在喜欢上了TWINS,但买不到她们的LP。
TOP
4#

要说凌厉,尤其是铜管和CLASSIS RECORD的莱纳版相比还是有点差距。
至于说LP上这感觉弱一点,那么我有超过九成的把握是当时用的是MM唱头了。
TOP
5#

felixcat 在 2004-1-19 16:56:36 发表的内容
我为何觉得最初版的CD要比LP好?主要是因为这个录音动态是挺大的,特别是定音鼓猛烈敲击的时候,CD播放出来的声音,绝对比LP要来得真实。换个说法,必须状态很好的LP播出来的效果才不会在CD面前失礼。有人说,LP会不会在中高频优胜?我自己的亲身聆听表明,我丝毫都没有觉得这个录音的LP中高频有多“牛”,和CD的一模一样。这个最初版的CD播放效果极其好,在此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这个曲目的最佳演录可能要算RCA的Reiner版,听了这个Kondrashin之后,我反而觉得这两者真是很难取舍,平起平坐。


这个版本应该是模拟录音,其动态范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LP的70db,如果在转制CD时做成96db,难道就没有添加味精?优秀的低频重放应注重质感而非量感,主要取决于动态的上升速率而非动态范围,否则的话随便加个超低音就行了,那些数十万的音响系统可以拿去填海了。
我曾经比较过在动态以及录音上和这个康德拉辛版不相百仲的RCA莱纳版的《天方夜谈》,大鼓的位置的清晰度以及质感均是LP胜出。其次在小提琴的擦弦质感以及琴腔的共鸣重放上,LP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而《天方夜谈》就是由第一小提琴刻画出一个甜美、温柔、飘逸和极富魅力的阿拉伯姑娘--舍赫拉查德的主题而贯穿全曲,如果在声音上说CD比LP好的话,那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TOP
6#

如果你听到“LP效果似乎比不上上面这个LP封面版的CD”那么你听LP的器材应该换一下了,不相信的话带着你这张CD来找我。
TOP
7#

先撇开CD与LP之争,单说演绎和录音。莱纳版除了第四乐章的鼓比这个版的大之外,抒情乐段就显得稍粗糙了一点,录音以动态和低频取胜;EMI比切姆版抒情乐段最优美,但第四乐章就太斯文,录音以弦乐取胜;DECCA安赛美的这两方面都有兼顾,但对比(强弱,速度)不似这个版这么明显,但各乐器部的音色,尤其是木管组的音色是几个版中的最优,各主题的线条非常清晰,录音以通透和音场定位取胜。这个版胜在均衡,演绎方面,单以某一项,它都不是最优,但面面具到,录音效果方面,也是中轨中距,不足之处是第四乐章动态稍有压缩。
TOP
8#

我看多数是没用的,其实我没有说CD一定比LP好,我的意见是两者各有好处,也就是“LP和CD两者很难取舍”,到时候去你家被你鼓动几下,或许会思念一下LP的好处,那我爸妈又得破费,多不好。

其实邝版也应该把CD重新捡起来。我相信邝版听过一轮LP之后,再重新听回高制作素质的CD,肯定会同意我“LP与CD两者很难取舍”的观点的。邝版不是第一个对我说“不相信的话带着你这张CD来找我”的人了,我以前也真的去过几回,没法子,最后都是“难以取舍”那个结论。看来真的是思维方式不同,感觉都不同的。其实有时我很困惑:我听到的就是这样的声音啊,为啥LP友就是硬说比CD好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