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潮州或汕头的人,偶尔谈起这个地方,大多都会说到“工夫茶”。由于读音的关系,有人误为“功夫茶”,那是不对的,大家寻味一下就能品出个中的不同。很多听说过工夫茶的人是来自走出潮汕的潮汕人之口,他们故弄玄虚,把学到的整个家底都兜出来,也就什么关公巡城啦、韩信点兵啦等等,其实想一想,你掌握了这些词汇也还是不明白工夫茶是怎么回事。尽管有“茶艺”一说,但这些“表面现象”离“艺”还很远很远。
潮汕工夫茶的真正的“艺”应该在于品尝的工夫,从品尝中辨别(大多时候是猜测)茶的品种、香型、产地高度,从品尝中推测制茶工序中那一道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和茶的品质,还可以从品尝中品尝到生命的满足和惬意(起码在那一刻!)。
(“满足”是很值得我们留神的现象的。想想生活中已经没有太多可以令我们满足的事情,品茶那一刻,多好。这个方面可以扩展到社会和人文的一些分析。)
品茶的第一重,应该是辩出茶里面的“香”和“味”。“香”是首先就可以觉到的,不论茶龄长短,判断香味应没问题,就算是第一次喝工夫茶,在别人的启发下也会很容易就进入品“香”的角色。品“味”就不简单了,这是判断茶的品质高下的重要依据,它藏在“香”的后面,有时需要回味才能察觉出来。据此,我们大概可以把茶分为四类:无“香”无“味”,有“香”无“味”,无“香”有“味”,有“香”有“味”。
写到这,忽然联想起今天的大学生们来,“专业”和“知识”是否可以对应到“香”和“味”呢?
潮汕人喝工夫茶的茶叶,基本上就两大类,一类来自福建,一类来自本地自产。本地自产又有两个产地,即饶平茶和凤凰茶,其实它们是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