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远胆机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21#

那么为什么要“上密”呢?古有“乐音绕梁三日而不断”的比喻,就是说优美的声音一般讲位置较高,然而作曲家是仰仗高音调乐器的旋律密集度来解决乐曲高亢,光辉的特征,具有率领作品的强烈倾向。试想高音段乐器松松跨跨,作品框架便立不起来,犹如房屋失去屋脊,作品便会发生坍塌。作品的上密便是为了力起乐曲的脊梁。“下疏”的意义是什么?低音是基础,是铺垫,是对高音的呼应和支持,但却又要轻松和自然,不易稠密拖搭,更不能过分做力度和密度的强调,否则作曲的表达沉重,模糊,无层次。为什么要中不空呢?最美的是高音,最好听的是中音,这恐怕是大家的共识,中音是连接高音部和低音部的纽带,她婉转的穿行可构成作品的色彩,如果丢失中音,便造成高音和低音之间的分离,使声音暗淡无色,不会产生动人的效果,如果中间过分突出,会使乐曲显得臃肿,呈现枣核状,严重时将失去主题。
TOP
22#

            有些功放低频下浅过分,使声音失去了光辉,乐曲发闷,这往往是负反亏过深的缘故。反馈深度的设定
是还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设计者本身音乐,电子技术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有些放大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既无负反馈设置。严格说是不可取的,放大器中至少也要做一些小回路负反馈来控制电路增益,从而避免自激和微音效应,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
TOP
23#

        关于还原织体的中音,关键在于放大器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水平特征。有些放大器的幅频特性,人为的做成两头撬,中频段低凹的曲线,非常不利于音色群的再现,出现了中音的冷调现象。出现此种情况,应分别调整高低频段的负反馈深度,使幅频特性趋于水平。另外中频段的色彩更依赖于电子元件的个性,如电子管,场效应管和晶体管,对中音都有不同的反响,因为相位移在中音段相对是很小的。
TOP
24#

    还原过程要表达“上密”,则功效的高频传导相位移必须很小,大家知道在乐曲中表现高音的乐曲有木管,弦乐,即有偶次谐波,也有奇次谐波,对各次谐波保持很小的相移,是保证功放音色的重要条件,也是还原织体中音色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求功放要有较高的高频上限,以便于摆放各次谐波的结像点,通常有一些机器高音虽很明亮,但没有空间感,这说明机器的上限不够高,上部紧。因而还原织体中“上密”的音色群,功放的相移要小是必要条件,频率上限要高是充分条件,缺一不可!虽然人耳的听觉范围的上限在16kHz左右,但是声波辐射范围还是应该远大于16KHz,这是因为 高次谐波的拍频,在共建声场的氛转时,起着构筑声场的泛音能量作用。它的存在形成了声场在16KHz后的蔓延感。一个放大器的高频能力决定着16KHz后的谐波能量衰减的快慢程度,在听感上表现为空间感,特别是纵深感的建立。例如,博远系列胆机中的前后级,分体机在播放腾格尔的[思念]时,她展现在面前的情景是腾格尔在辽阔的草原上演唱,空间和结像点相互支持,场面好,景深好,这主要是源于机器的高频特性,加之胆机所具有的松弛空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草原画面。因而放大器高频上限是不可忽视的参数。对于“下疏”,重要的特征是低频要有力度,干净,不拖尾,下潜泛音松弛而具人性,但切记力度不得过分,否则便破坏了声音的平衡,从听感上便找不到与高音群的呼应关系了,有些人过分的要求低频力度,最终将导致失去乐曲的内涵及主旋律,而只有节拍点的感觉。
TOP
25#

         音乐织体是一个运动着的音色群,使这一音色群在声场中都能够有确定的结像点,是还原的最高境界。“上密,下疏,中不空”是声场中结像点立体分布的高度盖括。确立她的位置是设计者的责任,寻找她的位置是 发烧友的乐趣,她远超出了对单一音色,但一结像点的寻找的氛围,从而进入了更高的发烧境界!!!
TOP
26#

    此片文章曾经发表于[音响世界]第103期                                           (鲁润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