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巍峨的城堡
摘自台湾《音响论坛》
Castle Howard S2喇叭
作者:江俊德
試聽搭配器材 訊源:Proceed PDTⅡ轉盤,Theta GⅢ數類轉換器。擴大機:Bryston BP-20/Bryston 4BST前後級。喇叭:Genesis APM-1,PMC LB-1。線材:Power Source SE數位線、訊號線,Onix Master喇叭線,Power Source SE、OBL電源線。
如果您和我一樣,回家之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音響,擺入一張CD讓它唱歌,直到深夜才關機睡覺,您需要的是一對聲音溫和且耐久聽的喇叭。如果您也和我一樣,偶爾有三兩音響同好到家中串串門子,分享調整心得以及藉機來個軟體版本分析,您需要的是一對能夠適時反應聲音、傳達正確訊息的喇叭。如果您必須遷就環境,將喇叭擺在妥協的位置,不太挑剔喇叭的擺位就可以發出水準以上的聲音,您需要的是一對不須仔細調整就可以發出好聲音的喇叭。如果您還希望喇叭的外觀漂亮,售價不要太高,太座看了也會點頭同意的喇叭,那麼我已經替您找到了最佳選擇,那就是這次介紹的Castle Howard S2喇叭。
過去Castle喇叭並不若B & W等主流品牌一般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注意,也許是品牌知名度的問題,也可能是代理商的行銷策略所致,Castle一直被埋沒在成堆的喇叭品牌當中。什麼時候開始讓我發現Castle的好呢?台北市社教館常年舉辦各種社會教育活動,一門叫作「古典音樂入門」的課程每星期就在二樓的視聽教室中舉行,一期四個月學費只要900元,由音樂系教授直接從樂理、典故與實際聆聽上引導入門,這是入門古典音樂最省錢、最快速、又最有效的方法。過去在這個視聽教室當中,台北市某議員(立法委員?)捐贈了一套Dynaco音響器材,而掛在講臺上的喇叭就是Castle的產品。講課時總不免來幾張示範CD,Castle喇叭雖然就掛在牆壁上,但也發出了飽滿富彈性的聲音,視聽室空間頗大,奏起交響樂竟也能感受到一絲現場的味道。社教館的喇叭後來換成了別的品牌,一段時間之後再度聆聽,味道完全變了樣,變成了新訓中心的千人餐廳廣播水準。
Castle Howard S2喇叭,二音路三單體落地型設計,採用25mm金屬振膜高音單體一只,165mm特殊紙盆中低音單體二只,音箱內部採用Quarter Qave原理設計。
前不久主筆黃鴻鈞兄要為親戚搭配一套音響,走在建國北路巧遇代理商巴哈的展示間,順路進去試聽幾對喇叭,當時他看中的不是高級昂貴的Ensemble,而是售價平宜合理的Castle,話傳到我耳裡腦中只浮現「真的嗎」的大問號。這兩件事情讓我對Castle的印象開始改觀,約一年前聽到Castle的小喇叭ISIS,現在則送來了落地型的Howard S2,試探性的開聲之後果然不出所料,我決定先搶下來寫再說。
含羞的個性容易被埋沒
這麼好的東西為何會被埋沒呢?我想主要是因為Castle的名氣不夠響亮。產品需要靠話題來炒作,B & W有鸚鵡螺作話題、Genesis有伺服低音、Wilson Audio有複合材料、Avalon有多角音箱造型……,而作工平實的Castle就像Harbeth、Spendor、Rogers一樣,它們只是把喇叭用傳統的方式做好,然後送上市場等待時間來考驗。英國幾家老喇叭廠的歷史夠久了,消費者的屬性早就區分開來,但Castle對國內市場而言是新興廠家,建立口碑速度沒那麼快,再加上用心的廠家不少,要快速出頭實在不容易。
當然送到雜誌社評論時也得碰碰運氣,負責評寫的評論員會不會以品牌論聲?敢不敢講實話?有沒有認真搭配試聽?或者有沒有辦法聽出它的優點且敢大聲說出來?同樣的喇叭送交不同的雜誌寫評論,聰明的讀者最好自己也去聽聽看,看看誰寫的比較中肯。我敢講這一對Howard S2絕對是好喇叭,在Castle的產品中,您不必多負擔額外的費用,就可以獲得相同的聲音品質。
特異的產品設計
我一直很納悶為何以Castle(城堡)作為喇叭品牌?是因為以前公司的老闆愛聽史麥塔納的連篇交響詩「我的祖國」嗎?Castle雖然沒有推出過大喇叭,無法展現史麥塔納「巍峨的城堡」中的龐大弦樂群,但以「小城堡」聽「巍峨的城堡」卻也能感受出寬廣的氣勢,以及整片弦樂群高潮迭起的華麗質感。知道我在說些什麼嗎?請翻閱上一期「名曲漫談」單元,其中介紹的主角正是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買張CD來聽聽看,就知道我所言。
從外觀看起來,Castle喇叭並無與眾不同之處,淺色的原木皮具有年輕的氣息,容易與現代傢具以及裝潢設計風格融合一起,修圓的邊緣讓造型不再死板,而兩個圓弧型的黑色喇叭面網更是一絕,喇叭擺設好之後看著這兩塊黑色面網,好似微笑的嘴型,所以我說太座看了絕對不會有意見。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35Hz-22KHz,效率88dB,平均阻抗8歐姆。外觀尺寸103×23×36cm,重量26Kg。
外觀上沒有特殊之處,設計上就大有學問,請仔細看看喇叭底座,看似平常其實另有玄機,底盤與喇叭之間的連接必須套上專用的墊片,否則低頻會完全消失不見。再看看喇叭上端,竟然有一顆單體向上發聲,真是怪極了。
其實這正是Castle的創意之一,如果您對於這種看起來百思不解的設計有疑問,請務必找出「音響論壇」第112期,蔡啟智兄評論Castle Harlech喇叭時,對Castle公司的歷史以及Harlech、Howard S2兩對喇叭的設計理論有完整的交代,這是特殊的「1/4波長設計法」,利用喇叭箱內巧思的隔間,獲得延伸又飽滿的低頻,關於此點就不重複說明了。
Castle這兩對喇叭的外型相當接近,使用的理論也相同,Howard S2體型稍大,使用的飾皮與單體都較高級,因此整體表現勝過之前評論的Harlech甚多。不但全頻段能量爆增(真的要用爆增來形容),兩極延伸得更完整,音色也更純淨。平價喇叭很難避免的音染在Howard S2身上獲得了極大改善,呈現各種聲音能夠接近原聲樂器的特質。而且它聽起來保有良好的透明感,卻又完全不會刮耳,而中低頻的厚度更讓同價位喇叭難以企及,我喜歡的飽滿弦樂、渾厚低頻都可以在Howard S2身上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不到十萬元的預算當中找一對適合自己使用的喇叭並不容易,我的兩個選擇是Elac CL-142以及Castle Howard S2,前者以透明度及暫態反應取勝;後者則以溫和耐聽與中低頻豐滿贏得我心。
金屬高音溫和表現
由於使用「1/4波長」設計,因此底板的裝設與眾不同,可別忘記把墊片鎖上,否則低頻會突然不見了。 Castle全系列使用半球型金屬高音單體,在金屬振膜外套上了保護框架,以避免誤觸造成振膜折損。金屬高音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它的透明感一流,延伸性極佳,但處理不好卻會轉為白熱化的刮耳。在Castle身上見到金屬高音,總很難避免讓人聯想它的高頻聽起來會不會帶有金屬聲?很幸運的Howard S2喇叭的個性相當溫和,如果我不告訴你Castle使用金屬高音,任怎麼聽也猜不透到底是哪一種單體的聲音。換句話說,這一顆單體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材料限制,達到負責傳播聲音的目的了。
聲音溫和是不是意味著透明度較差?這個假設暫時可以不用考慮,Castle高頻段的量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多一些只怕會流於刮耳,而少一分則細節會消失了。在我曾經試聽過的喇叭而言,Howard S2的高頻量感與PMC IB-1相當,也與體型小的LB-1近似,聆聽的音樂沒有限制,噴氣聲極重的流行音樂也可以放膽開大聲聽。其實我認為PMC的高頻並不暗,雖然我也常以高頻「暗」來形容它,但那是與其它喇叭相較之後的結果。對我而言,這樣的量感正是恰到好處,主要原因是我經常以大音量聆聽音樂。
Dynaudio的高頻非常出名,有人喜歡這種味道,並且以「飄逸」來形容,而Avalon最近開始使用的德國Thiel陶瓷高音聽起來也不錯,它們與Elac使用的金屬絲帶高音都有類似的特色:聲音清細、渲染低且透明度相當好,以一般音量聆聽時確實擁有相當飄逸的特殊風味。但回頭來看看ATC、PMC或者Castle的高頻,飄逸的感覺不見了,轉變的是厚、飽,有「肉身」(台語)的紮實感,呈現音樂兩種特色都有很好的表現,端看你喜歡哪一種了。相較於前者,長久以來就習慣以「飄逸」、「延伸」來形容它,而後者則以「暗」表示,其實若真正測量起來,頻率響應曲線恐怕相差無幾吧?人耳有時候很遲鈍,但有時候卻又很敏感,只要發出順耳聲音的都是好單體。
不同的聲音個性確實會讓評論的結果兩極化,Howard S2表現的剛好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溫和、濕潤、有彈性,小提琴獨奏可以感受到松香揚起的味道,換成平時聆聽的Genesis APM-1喇叭,中高頻段的透明度雖然勝過Howard S2甚多,但厚度竟然還沒有它飽滿!連我都大吃一驚,是Genesis高頻段的透明感佳還是Castle的表現厚實?看起來我的喇叭還有調整的空間呢!
大聲聆聽才真正發掘它的好處
相較之下,Castle的效率比Genesis APM-1低,前級的音量要比平時大兩點鐘的角度,Howard S2僅使用三個單體,高音裝設在前面板上,而兩顆以特殊材質製成的中低音單體則各鎖在不同的位置,一顆在面板上;另一顆在喇叭頂板上!中低音單體尺寸不大能量卻頗為驚人。Bryston 4BST的馬力是毋庸置疑的,8歐姆設計的Howard S2以Bryston 4BST驅動,最大可以獲得250瓦的功率(原廠的隨機測試報告指出切削點在295瓦/8歐姆)。EMI發行由巴畢羅里指揮的芬蘭頌(CDM 7 69205,EMI)可以說是此曲的終極版本了,一開頭號角從樂團後方直撲而來,強而有力的號角爆裂聲實體感相當紮實,盡管開大音量來聆聽,Howard S2會讓您知道什麼才叫作厚實的銅管聲。號角在Howard S2的字典中是找不到刺耳的,猶如坐在音樂廳實際感受到的號角一般,強烈的吹奏中帶有深沈的能量。好厚的號角啊!這方面的表現太像PMC的喇叭了。
Castle使用金屬高音,但聽起來卻溫潤得很,搭配管機之後非常具有音樂性。 樂曲中不時傳來定音鼓的助陣,沈穩的低頻滾滾而來,結實且強烈,能量似乎誇張了些,這麼小的單體怎麼有如此能耐呢?話甫說完一段頻率極低的低音大提琴拉奏傳出,屋內開始感受到一鼓極低頻持續打轉著,這才讓我徹底了解了Castle Howard S2的實力。同曲換上APM-1喇叭,換來的是更強烈的振動,我心裡想如果借助Genesis可分離操作的超低音搭配Howard S2,豈不更妙?於是重新接線並調整超低音的設定數據,Howard S2終於變成「巍峨的城堡」了。 Howard S2的低頻響應本來就不錯,這方面它絕對勝過大多數同價位喇叭的表現,而我提起的另一對Elac CL-142,在此方面的表現肯定不是對手。規格上記著,低頻延伸至35Hz,但開啟Genesis的超低音之後,120Hz以下讓它們兩者重疊發聲,結果Castle好像加裝了渦輪增壓,頓時氣勢增加一倍,低頻段的能量大到嚇人,編制龐大的交響樂曲儘管來,瞬間的爆發力足以讓人黏在椅子上爬不起來。試聽期間我又在國家音樂廳聽到台北市交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是個熱鬧的樂章,樂手無不讓手上的樂器持續釋放出能量,低音大提琴、大提琴為整曲鋪滿雄厚的底盤,接近曲終時連續的鈸聲能量貫穿全場,好爽快的聆聽感受!回家之後馬上再以Howard S2重播這第四樂章,規模縮小的音樂廳就在家中浮現,曲終時鈸聲沒有現場強烈,但大鼓則讓褲管一抖一抖的,煞是感動。這哪是一對售價不到十萬元喇叭的表現呢?APM-1雖然氣勢大過Howard S2甚多,但卻要多花將近5倍的代價!對於預算有限的消費者,我建議購買Castle Howard S2喇叭,搭配Bryston 4BST後級,然後為它加個速度快的超低音,聲音發出來會讓您大喊超值啊!
搭配上的建議
基本上,Castle Howard S2絕對是一對有實力的喇叭,在劉總編建議讀者選購器材的四個原則當中,它幾乎完全合乎選購的條件。首先,它的聲音不會過亮,因此不但可以開大聲聽不會刮耳,搭配器材時的忌諱也會少一些。您要讓它的透明度好一些,換上Siltech或是XLO、Argentech等銀線之後,就能讓您滿意。再來,它的中頻飽滿,弦樂器與人聲的調整將更為輕易,人聲怎麼聽都是豐腴的,弦樂除非錄得太離譜,否則很容易聽出木頭味。與Spendor G1000相較,Howard S2的弦樂還比較甜一些呢。最後,不論您對低頻的要求如何,豐滿有彈性的低頻絕對不會惹人嫌。Howard S2的低頻不是硬皮球,也不會軟趴趴,它是軟硬適中的日本車,量感則是少見的多,如果使用的空間不夠讓您嫌低頻太多,只要降低底盤墊片的厚度,低頻馬上就減少;如果和我一樣還嫌不夠,買個超低音輔助吧!以後有機會升級成家庭劇院系統的時候,該換掉的絕對不是主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