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54211324944774.jpg[/upload]
难得一见的一张电影原声唱片!
WINGS OF DESIRE
欲望之翼(柏林苍穹下)
作曲:Jürgen Knieper
先来看电影本身:

出品时间:1987年
出品地:法国、西德;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维姆•文德斯、彼得•汉克(Peter Handke)
得奖记录:第四十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1987年。
片长:130分钟
剧情简介:
丹尼尔和卡西尔是守护柏林的两个天使,不过这两个天使和其他天使一样,没有竖琴和翅膀。他们穿着大衣长袍穿行在这座城市里,可以不为人知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可以知道人类心里的想法。但他们只能默默观察人们的举动,研究人们的生活,无法与人们交流,因为只有其他天使和孩子们可以看到他们。一天,丹尼尔来到一个马戏团,见到正在练习走钢丝的女演员玛瑞安,竟然对她一见钟情。由于演出资金不足,马戏团必须解散,玛瑞安独自踯躅在路上,想着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对玛瑞安的爱怜令丹尼尔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变成一个凡人,和玛瑞安在一起,驱散她的消沉,分担她的痛苦。
[upload=jpg]Upload/20054211319853695.jpg[/upload]
影评一篇:
尘世、生命与神--影片《柏林苍穹下》
作者:梁鸿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
一个男人在洁白的纸上写作童谣,洁白与黑色的墨,鲜明的对比,好像时光的痕迹,充满隐喻,是天使的声音还是某一个历尽沧桑的男人的回忆?孩子的快乐和痛苦是简单的,也许生命从来如此简单,天使的翅膀轻轻滑过,只有无邪的孩子看见。当童谣成为影片的节奏反复响起,它是一种渴望、温馨的情感。也是岁月和往日回忆的见证。天使的脚步悄无声息,时间在他毫无意义,他渴望感受。这是唯一的,尽管生活是艰难和不可知的。翅膀掠过,却感受不到风的流动,阳光的灿烂和落叶飘动的声音。在没有声色味觉的世界里,天使感到了寂寞。
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天使。他倾听着人类的声音,日常生活的欢笑,哭泣和悲哀的场景,他喜爱着生命细节的感知,他渴望触摸这些痛苦、颜色,它们给生活以重量和情感。
他的目光从洪荒之初就存在着,倾听到人类最隐秘的声音。荒原、枯树,灰色茫茫、无边无际的史前之河,寂静,永恒;荒草,废墟,残破的城市影像,阳光下的老人,一个失去了声音的演说家,最后的行吟诗人。天使听到老人内心的声音。在想象中,他仍然在最优美、悲凉的语言和最广博的知识给人们演讲城市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废墟。他失语了。就象这座城市失语一样。他和它都成为历史的陈迹,无用的、被人忽略的遗迹,徒劳地寻找着往日的记忆。老人坐在荒草中的破沙发里。极具道具的意味,却有奇异的无家可归之感,文明的破碎与人的具体生活直接相连,背后是薄薄的柏林墙,一道墙就隔开了生活,隔开了生活的通畅和千丝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是文明。总是与暴力、象征紧密相连。
刷房子的女人,失恋的青年,孤独的父母,他们和儿子永远互不理解,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次车祸,小生命的降临,他认为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感觉、有生活的重量。阳光中掠过一阵微风,吹乱了人的头发,一对夫妇在观看橱窗里美丽的商品,一个坐在地铁里绝望的自怨自艾、自解自劝的男人,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感受,他们有能力感受。
生活的晦涩、无望,生命的丑陋、寂寞,文明的残暴、破败,人世间的众生相,在快速的撕裂般的拍摄中展示、闪过,分明是强化了它的不堪忍受。如切割金属般的尖利,穿透心灵,然后,均匀的、整体的碎裂和痛苦。天使看到了,并不是替他们怜悯,而是通脱的微笑,他知道他们最终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活着,感受着。德国的孤独,不是哲学的本质意义的,而是生活的。每条路都有障碍,在线与线之间,有模糊的界限,有随时可见的哭泣和欢笑。它们都不是绝对的。生活的真实并不是单向度的荒漠,而充满歧义和偶然,一个小象的幼稚可爱的动作可以唤起绝望的玛丽亚的笑和生活的信心,这是真实的。真实和美。偶然与生命之间神秘的契约,天使同时看到了。
战争是另一个隐约的背景,它超越日常生活之上。战后的柏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最渴望的东西,战争以民族精神的名义发动,牺牲的是人的生命,导演从发现日常生活,发现日常生活的丰富、发现人的内心世界,也发现了生命本身之于人类的意义,它不能以某种精神理念所代替。通过天使那羡慕、欣赏的眼神,观众也在体会生命的意义,即使一个不会说话的小男孩,内心也有声音;而战争,毁去了这一切,人被只看作符号的存在,在精神理念面前,人是被动而苍白的,在生活面前,即使是绝望,即使是只在寒风中搓一搓手,尝到温暖的咖啡的味道,也是美的,幸福的。
生活之美,生命的众生相,天使为艰难的生命存在下了自己的定义,他们都是美的,尽管他仍然渴望自杀者能够获救,渴望能够抚慰他的心灵。但他却厌恶了自己的这种生活,只作为精神的存在,而不能参与其中,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他渴望成为参与者,哪怕只是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面前,他要离弃空间。
希望和绝望,无限和有限。最终,天使摒弃了永恒的、精神的存在,而成为物质的、有限的存在。即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寻找到他的爱情。世俗的爱情。
在影片的最后,成为“人”的天使在一个大厅里,用绳子牢牢坠住在空中舞蹈的妻子,那一直渴望飞翔的玛丽亚,那是一个世俗的男人对妻子的关爱,他是幸福的,尘世的幸福。他的脸上没有了天使的光辉,那永恒的洞透的微笑——那是经历了所有人类痛苦之后的笑,从亘古洪荒时开始,伴随着人类的遭遇,战争,洪水,灾荒,城市的毁灭,无数个风清月白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所有人类经历,他置身其外,仍然完整无缺地存在。就一般概念而言,他是幸福的,因为他避免了这一切的可怕,他是永生的——他却选择了放弃。
他放弃永恒的空间的存在,而选择了时间的存在,它不可逆转,却充满个人的经历,他的脸上有了惊慌、失落,有了希望和绝望,有了衰老和岁月的痕迹。
与战争对人的符号化相反,天使从符号化的人类发现意义。与此相对应,集中营里被摧毁的生命、大街上僵硬的孩子的尸体成为最残忍的存在。它是一种控诉,却被导演举重若轻,没有教谕的味道。
柏林的上空如裂帛,灰暗、压抑。另外一个天使坐在光明之神的翅膀上,百无聊赖,昏昏欲睡。没有色彩,没有感觉,只有灰色的茫茫河流,轻轻拍打着河岸,是永恒的存在。从地面上,传来隐约的救护车的尖叫。天空中鸽群以优美的椭圆形回复往返,最后成为空间中移动的黑点,飘忽的生命之精灵,他们是自由的、快乐的。
好莱坞把此电影翻拍为《天使之城》,变成了一个好莱坞式的轻喜剧,却失却了德国电影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我期待这部电影很久,终于看到的时候,完全没有令我失望。特别是影片的黑白部分,美得令人窒息。天使坐在巨大的雕像上俯瞰柏林城的镜头,每次想起来都要起鸡皮疙瘩)
音乐:
“酷爱音乐的文德斯,除了起用了与他合作多次的作曲家Jürgen Knieper来做音乐,将影片中大量的黑白镜头配合得十分唯美以外;电影中还意外地看见了号称“痛苦批发商”的著名哥特摇滚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在舞台上的live(现场)秀。Nick Cave音乐的迷幻色彩给这一个关于天使的迷幻故事增添了一些迷幻色彩。我以前只听过Nick Cave的音乐,却没想到在这电影中看到现场表演,又是一个惊喜,反复地看那段。电子音乐在现今可能有些落伍了,可是能打动你、令你钟情的音乐却永远也不会过时。特别是最后男女主人公相恋以后用了Nick Cave一首老曲子《From Her To Eternity》(《从她到永恒》),永远有多远?不管!但是曲名,已经足以令人在新世纪和新年里感动了。”
原声唱片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配乐,后一部分是歌曲(包括曾在电影中出现的歌曲)。
配乐部分,是典型的ECM风格(虽然并不是ECM所出),冷峻而凄婉,以弦乐为主的编曲令整个配乐显得圣洁而迷离,与影片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
令人惊喜的是,配乐中加入了影片中天使吟诵的小诗: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总爱问,
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
阳光下的生命,难道不是梦吗?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只看到苹果和面包,
他以为那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长大后,快乐越来越少了,
只有在工作之后才有快乐的片刻;
当孩子只是孩子时,
糖果就是糖果,就是这样,
在核桃树下,他张开手,非常激动,他总是等待着;
朝一棵树扔一个树枝,就像扔火箭一样。
浑厚的男声加上歌唱性十足的德语念白,令人感慨万千。
必须说,这是一部必须看过电影才懂得欣赏的配乐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