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一道题:请大家给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复制链接]

查看: 2796|回复: 12
1#
影响声场密度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最终的声场密度?
分享 转发
TOP
2#

不要勉強,你這價位的器材,要緊的是平衡度,
TOP
3#

过一 段时间您拿张重金属摇滚过来试试,看我能不能接受重金属摇滚的声音,好吗?
TOP
4#

VV 在 2003-8-30 9:40:45 发表的内容
密度和飽滿有關,不盡同
飽滿的揚聲器多的是,密度好有厚度的都是高價揚聲器才“可能”有!


是这样吗?那就死定了!有一线希望吗?
TOP
5#

不是贴过了吗?没仔细看?再来!
音響第四要:音場表現

  「音場」到底是什麽?在美國,「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爲無論是「聲音的舞臺」或「音台」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於「Sound 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
  由於受到頻率回應曲線分佈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於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於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臺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爲音場的形狀。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於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爲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 ,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

音場位置

  除了「形狀」之外,音場還有「位置」的問題。這裏面包括音場的前、後、高、低。有些器材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些則後退。有些音場聽起來會覺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臺一般。會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擺位元與頻率回應的均勻與否皆爲重大影響因素。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後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後高的模樣出現。像銅管就極有可能位置較高。
  至於整個音場的高度?常您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應該是音場的略低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於音場的前、後位置應該在那裏?應該在「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後延伸。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易求得,因爲它與聆聽軟體也有極大的關係。通常,從喇叭後沿一線往後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後縮」得太多。

音場的寬度

  常常聽到發燒友誇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牆,甚至破牆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誇張而已。我想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牆。至於破牆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象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裏才算數,牆外的東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裏。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在只在我的牆壁之內而已。

音場的深度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在我把它歸於音場的深度。爲什麽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並列呢?因爲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卻仍屬音場的範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牆而出,深到對街。這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
  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一線樂器與最後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後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境由於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沖,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後縮,結果被誤以爲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就不會錯了。

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麽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麽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扎實更像真的。
TOP
6#

这张是重金属摇滚,你听不来的,哈哈!
TOP
7#

刘汉盛推荐用此碟测试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金屬製品合唱團
Vertigo 510 022-2(寶麗金代理)

入選原因:我很少能夠聽到非常暴力的錄音同時又兼有很好的音質者,而這張CD正是罕見者之一。這是我捨棄許多同樣非常暴力、可以表現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的CD而選它的原因。您可以聽聽它的吉他與鈸聲,那種音質多美!您可以聽聽它的鼓聲(例如第一首),它的音質多美!當然,整張中死命暴力的演奏所呈現出超強的「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更是我要選它的原因。以前MBL老板在福華飯店展示時也曾秀出這張CD。請注意,這張的封面是全黑的,因此您看到的漆黑一片封面印刷是正確的。

難關:第一軌一開始的吉他聲與鈸聲如果不細緻甜美,那就不必聽下去了。第三軌如果沒有狂風暴雨的感覺就不對;小鼓打在鼓皮上的質感幾乎就像是打在您的皮膚上;腳踩大鼓既猛又烈,壓得人喘不過氣。第四軌腳踩大鼓與貝司一起演奏出來的低頻噗噗聲非常迷人,您感受到嗎?那噗噗聲要有QQ的震撼力才對。第五軌的空間感非常好,小鼓、鈸、腳踩大鼓的所有優點也都集中在此。第八軌又出現那美絕的吉他聲,趕快感動一下吧!第九軌那超強的暴力又出現了,實在太過癮了!如果您High不起來,那絕對是錯的。第十二軌一開始的小鼓像排山倒海般湧過來,如果小鼓聲變雜了就不對。配合著大鼓QQ震撼力的低頻,這段說多迷人就有多迷人。總之,聽這張如果您沒有血脈賁張就是錯的!
TOP
8#

密度和飽滿有關,不盡同
飽滿的揚聲器多的是,密度好有厚度的都是高價揚聲器才“可能”有!
最后编辑VV
TOP
9#

功率!
TOP
10#

对,就是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不够,请教影响他的因素与调整方法。
我的音场深、宽都够了,定位也很准,就是密度不够。

照上文看来如果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了,密度就能上升?那么我就不怕了,供电有点问题,因为使用了滤波器,音箱也没煲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