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相对论121
声音丰厚与角锥 刘汉盛
「音响相对论」这个专栏中谈的东西是与「音响」有关的内容,「相对」的是二个人的意见或二个人面对面谈天。至于「论」,当然就是为了想要得到一些东西而去谈。本着以上的原则,以后有读者想与总编讨论的题目,请读者们尽管写信来,我们在这个专栏中尽情的来谈论。我想,谈论的态度包括理性与感性,就是不要有非理性与率性的抬杠。 钟先生:我想您想要讨论的重点并不是「丰厚」这个字的字义,而是用软的东西垫在器材下面与用角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此外,就是「实体感」这个东西很重要。就您上面所提的那些看法,其实我没有一点反对的意见。换句话说,这个杠我们两人还真抬不起来。不过,既然说是「相对论」,而且是第一次「面市」,我想我还是要来就您所提的那些事情论一论,说说我的一些经验。四年多前论坛曾经委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震动/声量实验室进行测试,将热门的市售避震、导震附件逐一进行测试,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小道具是否真的有用。角锥并不会让振动排队走出去首先我要讲角锥这种东西。以前角锥刚推出时,大家都喜欢说它们是机械接地,可以把机器内的振动导引出去。后来大家慢慢发现这种说法经不起考验,因为振动并不会乖乖排队从角锥的尖端跑出去。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角锥与机器本身结合之后,会改变该部机器的谐振点与谐振情况。论坛曾经委由工研院做过这种实验(编按:第66期『音响导震附件测试专辑』专辑),从实验中大概可以看出材料越坚硬的角锥或垫材所产生的谐振点越高。这可能就是一般人认为木角锥声音比金属角锥温暖的原因。角锥既然不会「导引」振动出去,那么它有没有避震或吸震、减震的功能呢?一般人相信角锥尖端向下时能够产生机械性阻抗,让机器放置面的振动不会传到机器上面。这种说法的着眼点在于角锥只有很小的一个点与放置面接触,由于接触面那么小,所以传递振动的量也低。以这个观点来看,角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震或减震的。不过,振动能否传递或吸收,最基本的问题应该在材料本身的结构,而不在于形状或接触面。多孔性发泡材料、三明治式复合式材料、高阻尼材料才是更佳的避震、吸震减震材料。这也是为什么器材底下都会加锁四个橡皮脚的原因。角锥不是避震、吸震或减震的好材料纯就以避震、吸震或减震的效果而言,如果把四个橡皮脚拆掉改以角锥,恐怕其效果远不如原来的橡皮脚。所以,如果有人认为用了角锥可以让声音不浑浊更清晰,我认为那并不是因为振动减少的缘故,因为用原来的橡皮脚器材的振动会更少。换句话说,除非您使用比橡皮脚更好的避震、吸震、减震材料,否则,放在橡皮脚上的机器应该比放在角锥上的器材更少受到振动的影响。问题来了,既然角锥在防治振动上的能力不若器材上原来旧有的橡皮脚,为什么用了角锥之后声音会比较清晰呢?甚至密度更好,乐器实体感更好?我想,原因就在于角锥已经成了器材放置面与器材之间的一个接触接口,且在放置面、角锥与器材之间形成一种三明治式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三明治式的结构因为每种材料的阻尼特性不同,因而会对「波动」、振动的传递产生阻力。至于所产生的阻力会有多大,则视器材放置面、角锥以及器材三种对象的材料搭配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不同材料的器材放置面上使用相同的角锥时,会听到不同效果的原因。所以,假设角锥如果会使声音变得更有密度、实体感更好,那并不是角锥使得器材更好,而是角锥这个调音小道具产生了「音响调味料」的作用。反过来说,角锥也不会使器材的声音变坏,那是因为这个「音响调味料」放错了地方:您要烧糖醋鱼,结果错把盐当成糖了。总之,角锥并不是因为本身具有避震或吸震减震的能力,而是因为承上(器材)启下(放置面)之后,整体的结构对声音产生了变化。软垫材不会让声音变得更浑更糊好,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器材会因为没使用角锥或因为使用了软质垫材,而让声音变浑变糊了吗?要得到这个答案,我们要从二个假设来看。第一个假设是原来的声音不浑不糊,没加角锥或软垫材当然不会有改变,加了角锥之后感觉上变更清楚,因而在「比较上」会认为没加角锥比较浑比较糊。这个假设我想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大家都能明白。第二个假设就是加了软性垫材之后原来不浑不糊的声音变浑变糊了。会这样吗?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假若会,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的?这是我第二个疑问。依我的经验,如果用软质垫材放在器材底下,与原来的声音相比,并不会使声音变得更浑更糊,您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听不出差异或变得稍软一些,至少不会变得更亮更刚。不过假若用厚的布料时,情况又不同了。用厚的布料会吸收中高频与高频段,它不是与放置面、器材形成三明治式的结构,而是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吸收中高频与高频的先天特性。这时,如果您用的布面积总和越大、越厚,吸收中高频与高频的能力就越强。换言之,布所产生的作用并不是如角锥般这种小道具的作用,而是等于在改变音响空间的声波吸收与反射分布情形。所以,基本上用布料会遭遇到无效(布太薄、用量太少、放置位置不当)或有效(中高频与高频的量被吸收)二种情况,但没理由会让声音变浑变糊。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声音听起来又浑又糊呢?音响空间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再来就是器材本身的表现。扩大机影响声音的丰润厚实最大如果您不反对我以上的看法,接着我们该来谈谈丰厚与实体感。丰厚可以如您解释为丰润厚实。如果我们说一个人脸色丰润,就是说他脸上有水分有光彩,气色很好,倒不一定说他胖。同样的,我们说声音很丰润也是一样,声音听起来有水分有光彩,不会干干暗暗的,也不会刺耳,所以我们说它丰润。否则,我们会说声音很「肥」。至于厚实,又可以分为厚与实二种。所谓「厚」就是有厚度,例如弦乐群有厚度,铜管有厚度,人声有厚度,这些厚度都是好声所不可或缺的。而「实」就是扎实,也就是声音不会虚虚的,声音的密度有达到一个水准以上。依我的经验,声音的厚度与扎实通常会来自扩大机与喇叭,尤其是扩大机的影响最大。调音小道具在这方面所得到的改善与扩大机先天的厚实相比,实在是不能比。扩大机在「各频段量感分布上」的特性会让声音听起来有厚度,而扩大机的「推力」则是扎实感觉的来源。许多人往往低估了扩大机推力的重要,往往以为几要几十瓦的输出功率就能够把喇叭推得很好。没错,几十瓦(甚至五瓦)的扩大机可以把喇叭推出声音,但是如果要钢琴够厚实,人声够厚、声音密度高、低频与及低频推得很好,或是马勒、萧士塔高维契、杜兰多公主、中国大鼓这类的音乐要能够表现得好,那就不是光有声音那么简单了,而是必须有数百瓦的输出去推它。要有分辨假鱼翅与真鱼翅的修为音响迷可以说我没有条件去听那些音乐、我也不想开很大声听音乐,所以我不需要推力很大的扩大机。但是,音响迷绝对不能强辩说,我的小推力扩大机就能够把那些音乐再生得很好。假若他那么说,那就表示他的见识还不够,不知道那些音乐真正再生得淋漓尽致时是什么样子。这就好象说,一个人吃了走廊下小摊子的假鱼翅羹就说它是天下美味,真的鱼翅也不过如此。殊不知有名餐馆里的鱼翅味道根本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果一套音响器材能够发出丰润厚实的声音,我想它的实体感一定很好。反之,如果无法发出丰润厚实的声音,乐器的实体感不可能会好。如果会,那可能是声音精瘦所带来的假象。精瘦的声音只有骨,丰润厚实的声音就是有骨有肉。当然,每个人所要的都是有骨有肉的声音,而不是空有骨架子。只不过,一般音响迷能否辨别假鱼翅羹与真鱼翅?那就看个人的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