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50年代中期,经常周末有票发给中学生到位于沙面的"中苏友协"的音乐厅听音乐。灯光暗淡、坐在沙发,用留声机播放LP,大部分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听起来似懂一点其实不懂,但留下深刻印象。再者就是从收音机能听到很多轻音乐及世界名曲,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有什么音场、定位,但这些音乐旋律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另外,中山纪念堂可以看到乌兰诺娃那样高水平的苏联芭蕾舞团,苏联小白桦树歌舞团,连我这个一般中学生也可以看到,不像现在到星海音乐厅听音乐那样高消费令许多人却步。此外,还有不少轻音乐队在餐厅、文化公园演出,有的还很有水平。50年代广州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人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回忆。自从反右、大跃进之后,古典音乐开始减少,"史无前例"的…开始后则完全绝迹,手头上那么一点唱片也在破四旧中彻底砸烂了。真正有机会再聆听及收集这些古典音乐唱片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