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春之祭 [复制链接]

查看: 4742|回复: 12
1#
对于1913年5月29日的观众来说,《春之祭》几乎是对耳朵的折磨,人们为花钱听到噪音而愤怒不已,加之尼金斯基令人反感的编舞,更是火上添油,香榭丽舍剧院一片喧嚣,如同一场暴乱,演出几乎无法进行。不过,后来这些愤愤不平的观众应该得到了极大的补偿,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见证了现代音乐和现代舞蹈的一场伟大变革。过去对听众耳朵是折磨的,现在成了发烧友耳朵的享受。每个著名指挥都会把《春之祭》作为展现其调制管弦乐队音响的拿手好戏,唱片公司把它作为公司录音水平的标志,使得坊间《春之祭》唱片像夏天的蚊子一样多。模拟立体声时代的著名录音,首推CBS公司1960年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版本。斯特拉文斯基的指挥技术平平,但他成功地将自己的音乐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我们有幸听到作曲家心目中《春之祭》的样子。录音具有当时CBS一流水准,真是值得庆幸。
    CBS公司对《春之祭》贡献颇大,1971年布列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CBS的录音成为模拟立体声时代的经典。同为现代作曲家,布列兹与斯特拉文斯基可谓心心相印,他清晰地展现了《春之祭》的结构和质感,表现了现代音乐无情的节奏冲击力,特别是在“赞美被选中者”“献祭的舞蹈”两段音乐里深具震撼力。宏大、生动的音响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不足之处是音质有些干涩,对此布列兹一定有些不甘,所以20年后,布列兹再次出山,在专DG公司后的第一个录音又是指挥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绎《春之祭》,DG公司动用了当时最新的录音技术,拿出了当时DG录音的最高水准。仿佛聚光灯照射着似的一个一个乐器浮现出来,透明而温暖的音响令人有置身音乐厅之感。布列兹把多彩的乐器构成和各自展开的配器清晰地展现眼前,燃烧着的热情如火山喷发,强大的动态达到录音的极限,但强烈的感官刺激也许弱化了对音乐内涵的表现。虽然也有人认为并没有超越他20年前的录音,但是,这张唱片完全有资格作为数码时代的伟大录音成就载入史册。
    在进入新世纪前夕,又一个《春之祭》诞生了,指示着新世纪的录音水准,这就是杰捷耶夫指挥基洛夫管弦乐团在飞利浦的录音。在感官的刺激性上这个录音可以与布列兹并驾齐驱。一开始大管的旋律在空气中震颤而出,湿润而温暖、艳丽而忧郁,仿佛伸手可及,没有人能够抗拒。密实的低频犹如飞机下降般令人震撼,铜管乐组的咆哮具有压倒一切的迫力,透明清晰的立体音响空间有极为精致的呈现。录音师迪—约克专为本录音采用了真空管器材,取得了惊人的录音效果。如果只是录音优秀还不足以与布列兹抗衡。斯特拉文斯基一再强调《春之祭》与俄罗斯音乐传统无关,不过人们的研究发现,俄罗斯传统音乐是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源泉之一。杰捷耶夫站在俄罗斯的传统上来深入审视《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面目被发现了,粗犷、野性、喧嚣的音乐具有了感人的抒情性,飘浮不定的现代性有了稳厚的民族历史传统。聆听者能够更加深入地透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本质。杰捷耶夫的指挥才华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咆哮、最优美、最独特的《春之祭》,堪与布列兹的《春之祭》并列为世纪经典。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610482966477.jpg[/upload]


[/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610485145736.jpg[/upload]


[/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610491570901.jpg[/upload]
最后编辑行者
分享 转发
TOP
2#

初听时确实难受,后来也没啥。现在多听《火鸟》。
TOP
3#

不好听——起码不适合在家里听——DVD也许会好一点。
TOP
4#

忘记上传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6613111749149.jpg[/upload]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老兄,图开不了啊!
TOP
7#

行了
TOP
8#

你的是什么版本?
TOP
9#

B&G
小泽征尔指挥
波士顿交响乐团
TOP
10#

嗷......我太喜欢这个封面了......
最后编辑masterbe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