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ilson Benesch原廠訪問記之一 [复制链接]

查看: 2068|回复: 1
1#
Wilson Benesch原廠訪問記之一
從地緣背景瞭解Wilson Benesch
楊德宜

五、六月間的歐洲行程,我在結束PMC與Nottingham的訪問後,距離法蘭克福音響展還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就自己搭火車前往倫敦北方二個多鐘頭車程的Sheffield市,參觀期待已久的Wilson Benesch公司。期待已久,說得好像小學生參加遠足似的,不過我確實有著這樣的心情。認識Wilson Benesch設計者之一Andrew Scholey將近四年,幾乎每年他都會到台灣來一、二次,談到他們家產品的設計理念與製造方式時,他總是因為口頭說明無法完全闡述想法,而說出「要是你到我們工廠來,我就可以現場操作解說得更清楚」這一類的話。既然行程中剛好有空檔,我就先請此間代理商聯繫Andrew,確定到他們公司參觀訪問沒有問題後便上路。<圖1>

緊急召回員工上班

三年前初次到英國時,我曾經搭火車前往位在Maidstone郡的Chord公司,這次的行程也都因為原廠作業忙碌,得自己搭火車前往工廠訪問,所以我對英國國鐵還不算陌生,也樂得享受車窗外的田園風光景色。不過,到了Sheffield有點傻眼,因為這個被稱為英國昔日第一大鋼鐵城鎮的都市,看起來竟然就與一路上看到的鄉村風光沒有兩樣,除了火車站附近還有點「城鎮」的味道,坐在Andrew車上看到的盡是丘陵、草原、農舍、牛隻馬匹等,開車走大老遠才會看到一幢房子。雖說我不是來觀光採購的,Sheffield熱鬧與否沒有多大的影響,不過這次前來正好遇上英國的「Bank Holiday」,同時學校也放春假,許多公司都讓員工放假七天十天的,Wilson Benesch工廠也不例外。Andrew說,他最近忙昏頭了,所以聽到我要來只記得滿口答應,忘了這段時間在工廠可能什麼都看不到。
問題是,我既然已經來了,Andrew總不能讓我白跑一趟吧!所以他當天到車站接我之前,一直急著打電話聯絡員工回工廠加班,最後在三十幾位工作人員中有將近十位肯賣他面子,允諾週末過後回工廠加班一天。同時,Andrew還打電話向製造音箱的木工廠千拜託萬拜託,請他們星期一也配合開工一天。所幸,他們也答應了。

「那麼,這三天空檔你想做什麼?」Andrew問道。
「既然有時間,當然是四處走走,來一趟Sheffield觀光囉!」我很自然的這麼回答。
「這樣,」Andrew無奈的對著我說:「等一下住進旅館以後,看看窗外的景色就行了。」

<圖2>原廠安排我住進這家名為Tankersley Manor的鄉間豪華旅館,租金只要倫敦市區三星級飯店的五分之一,舒適豪華的程度卻是好幾倍都不只。

<圖3>在Sheffield這個地方,處處都是如此悠閒的田園景象,丘陵、草原、農舍、古堡,就是描述Sheffield的最佳方式。

「純休閒」的好去處 ─ Sheffield

不會吧,Sheffield真的就只有這樣子嗎?據住在這裡超過40年的Andrew說,Sheffield真的沒什麼特別的可以看。所謂的Sheffield市中心,不過就是三、四條有商店的街道,下午五點以後大概就全部關門了,適逢假期肯定是一片冷清。為了不讓我過於無聊,Andrew特別安排我住進郊區一家頗為豪華的Tankersley Manor旅館,至少還可以在這個荒涼的地區感受一下「人氣」。怎麼說呢?因為這家Tankersley Manor旅館在方圓數百哩之內相當有名氣,晚間來此用餐、飲酒聊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方式。此外,這裡也是Sheffield市民舉辦婚禮的最佳選擇,旅館內共有70個房間,遠道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可以順便在此度假。我在Tankersley Manor旅館住了四個晚上,這裡就舉辦了三場婚禮,熱鬧的程度絲毫不下於台灣的結婚晚宴。

如果您想看看最純樸的英國鄉間景色,又不想花太多錢在旅館住宿,我建議不妨到Sheffield來住幾天。我向Andrew問起Tankersley Manor旅館的住宿費用,他說平時一天大約是75英鎊,假日還要更便宜(因為Sheffield不是觀光勝地),像他們經常得安排國外廠商來此,折扣下來大約是50英鎊。到過英國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非常便宜的價格,倫敦市區那些品質低落的三星級飯店,一般開價都要二百英鎊以上,加稅金一算肯定要台幣上萬元(英國加值稅17.5%)。哪天要是不用再操煩雜誌的編務,我一定會到這裡來修養幾個月,把過去那些被操死的細胞都補回來。

話說回來,在這麼無聊呆板的地方,大家平常都作些什麼消遣活動?Andrew說,真的是一點新鮮事都沒有,所以大家拼了命也要買大庭院的房子,下班回家才有葉子可以掃,有草地可以修剪,否則真的會無聊到發瘋。我到Sheffield的第一天,剛好是Andrew大女兒的14歲生日,不受歡迎的老爸被趕了出來,所以他很慶幸有我可以作伴。於是,我們就按照當地人一般的社交行程進行:去酒吧喝杯啤酒、到餐廳吃飯、再到酒吧喝幾杯啤酒,然後回去睡覺。第二天,等著代理商人員搭飛機趕來會合,然後和Wilson Benesch另一位老闆Craig Milnes見面。

<圖4>Sheffield有二所大學,其中這所Hallam University在工業設計、材料科學領域頗富盛名,Wilson Benesch許多研發工作藉助於此,同時也被Hallam University選為建教合作的對象。

<圖5>Sheffield昔日是英國的第一大鋼鐵城,經歷過工業革命到歐陸戰事後長達一百多年的輝煌歲月。Sheffield市政府設立了一座鋼鐵博物館,展示十九世紀以來當地生產的重要鋼鐵製品,像圖中這個四層樓高的引擎製造於1905年,後來運用在二次大戰的英國戰艦上,至今仍然能夠順利運轉。

職業水準的學生工業設計作品

除了最後一天的工廠訪問行程以外,我們在Sheffield都過得很悠閒,白天開車到郊區去看一些古堡、教堂等景點,晚上就和Andrew Scholey與Craig Milnes夫妻共進晚餐。在這段時間內,有二個參觀地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處是Hallam University的畢業展。大學畢業展有什麼好參觀的?我剛聽到也是楞了一下,心想Andrew他們是不是沒有把戲可以玩了,連學生作品都搬出來給我看?結果,那些學生的作品水準之高真是令我驚訝。Sheffield當地有二所大學,一所是Sheffield University,在技術科學領域倍受重視,另一所則是Hallam University,在材料科學、工業設計等領域佔有重要地位。Wilson Benesch向來標榜材料、技術與設計層次,除了二位設計者本身的能力以外,來自於二所大學的協助亦是重要關鍵。大學校園隨時可以進出,不過要想瞭解他們的內部研究成果卻沒那麼容易,所以正巧遇上Hallam University的工業設計畢業展,他們二位主事者當然想讓我看看當地工藝水準的層次有多高。

走進Hallam University的大樓,學生作品在各個教室與走廊上展出,規模之大超乎我的想像,而且畢業生們都很認真佈置自己的空間,看起來與世貿的展覽會場不相上下。最讓我驚訝的,不光只是他們的作品層次有多高,而是其中有許多都已經是知名廠商的「產品」了,像是IKEA的傢俱、Nokia行動電話的外型與包裝,還有難以數計的葡萄酒瓶、珠寶成品與廣告等。我不敢相信的向Craig問道,這些學生的設計能力真有這麼厲害,可以讓知名廠商直接採用嗎?Craig說,Hallam University的工業設計科系很有名氣,許多廠商為了尋求年輕設計師的創新點子,便與大學建立深厚的關係(當然不外乎捐錢、合辦活動等),教授發現哪些學生有深厚的潛力,就會主動推薦給這些廠商。當然,現場還是有很多作品尚未得到青睞,那些學生也在現場對廠方人員闡述它們的設計理念,連我都被當成是亞洲來的企業大金主。雖然現場礙於展出作品版權的問題,我無法拍照讓大家瞭解他們的設計水準,不過還是在此建議台灣的國產音響廠商:不妨試試看與這些年輕一輩的英國設計師合作,創造出更有創意、更吸引人的音響器材外觀,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圖6>除了Davy Bros.等出名的公司以外,Sheffield在本世紀中葉以前還有許多首屈一指的精密代工廠,為勞斯萊斯公司的戰鬥機引擎製造內部重要的組件。英國在二次大戰間著名的噴火式戰鬥機,就是使用勞斯萊斯所設計製造的引擎。

<圖7>這麼大的炸彈,夠誇張吧!這也是Sheffield鋼鐵業所製造的產品。為了讓讀者瞭解它的實際體積有多龐大,我特別請此間代理商的工作人員上前「比對」一番,沒想到他竟然擺出如此低能的姿勢。

嘆為觀止的鋼鐵工業歷史

另外一處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Sheffield當地的鋼鐵博物館。打從工業革命以來,Sheffield就是英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最重要地區,所以在後來的一百多年間造就了許多鑄造業與加工業的大廠。在歐陸戰事結束後,英國由於環境保護與高工資導致的競爭力問題,廠商便逐漸將重工業轉移到其他國家發展,或是乾脆改為向開發中國家採購的政策。於是,Sheffield的鋼鐵輝煌時期也逐漸步入尾聲,絕大多數的大型鑄造工廠關閉,僅存的部分加工業者則轉向精緻鋼鐵製品發展成功。這些廠商的規模雖然大不如前,不過深厚的技術底子仍然可以從產品上看出來。例如我前往參觀的一家餐具工廠展示間,裡面擺設的刀叉用具等真是精緻得不得了,會讓人想買一整套回家傳三代。

在Sheffield市政府設立的鋼鐵博物館中,展出了許多十九世紀以來當地生產的鋼鐵製品,其中有許多機車、汽車、機械與巨大的引擎等,到現在都還能順利的運轉。現場還有一座四層樓高、製造於1905年的引擎,運轉起來就像是電影「鐵達尼號」中引擎室的場景一樣,巨大的凸輪軸動作時刮起一陣風,看得現場的民眾目瞪口呆。我覺得很奇怪,誰會收藏這麼大一具引擎,而且還保養它將近一百年呢?據現場負責維修的技師說,這種引擎原本是裝置在第一批英國動力戰艦上,後來戰艦因為老舊退役,海軍就把三具的其中之一拆下送給Sheffield市政府,由博物館接手保養了數十年。

在本世紀中葉以前,Sheffield當地還有許多英國首屈一指的精密代工廠,為勞斯萊斯公司等著名公司製造高精密度的組件。現場我看到一具噴火式戰鬥機的引擎內部,牆上的圖片資料中清楚記載道:
沒有Sheffield的工業水準,當初不會造就出勞斯萊斯的引擎,更不會有傳奇的噴火式戰鬥機。
從此可以看出,Sheffield的鋼鐵盛期雖然已不復在,但是當地人對過去的光榮歲月仍然是引以為傲。

地緣背景造就Wilson Benesch

每一個創意獨具、巧思出眾的品牌,其人文背景的影響一定是顯而易見的。花了這麼多篇幅描述Sheffield,目的是希望讀者們能夠認識Wilson Benesch所在地的一些背景 ─ 這些背景,也是我認為今天能造就Wilson Benesch傳奇的重要因素。有了這層認識之後,您會更清楚瞭解這個品牌的設計哲學從何而來,也就更容易掌握Wilson Benesch器材的聲音屬性。■

<圖8>Wilson Benesch的老闆之一Craig Milnes,與負責公司銷售/財務的妻子Christina,也就是「Wilson」女士。
<圖9>Andrew Scholey邀我到他家裡喝下午茶,剛好讓我有機會拍下「Benesch」女士,也就是Andrew妻子的照片。正中央是他們的大女兒Sara,剛過14歲生日的她聽到這張照片會登在雜誌社上,拼了命也要插進來搶鏡頭。

回143期目錄
Wilson Benesch原廠訪問記之二
與眾不同的製程思考模式

如同總編在上一期「Dali參觀記」當中所說的,多年來看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原廠,其實它們都大同小異,沒有多少特別之處可談。不過,每家廠商的產品各有千秋,這些存在於產品間的差異之處,往往就可以從原廠的設計理念、製造精神與細部要求中一探究竟。如何去找出它們的差異之處,是器材評論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去瞭解它們的設計理念,是原廠專訪中最重要的工作;如何去觀察它們的製造精神與細部要求,就必須從工廠參觀的過程中進行瞭解。

接觸Wilson Benesch的器材多年,我一直認為它是英國精緻音響的代表;從個性隨和、不修邊幅的Andrew Scholey身上,我也一直相信Wilson Benesch是一家規模極小但是要求嚴謹的公司。不過,他們家的工廠規模之大,卻是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從工廠的一個小角落做起

絕大多數的喇叭工廠,都是向外界訂購單體、訂製音箱與分音器,最後再送回自己廠裡進行組裝,頂多是經過簡單的測試就包裝送貨了,所以它們的規模都不大。Wilson Benesch專事高價位產品,原木手工製作的品質肯定不會大量生產,所以規模比起Spendor、PMC等工廠較小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實卻完全相反。Wilson Benesch除了喇叭音箱與碳纖維等特殊材料委託協力廠商製造,還有部分單體向專業廠採購以外,其他部分都是盡可能在自家工廠生產,包括單體框架、角錐等金屬加工部分,還有各個細部的組裝工作皆然。

這麼龐大繁雜的工作,需要何等規模的廠房與工作人員才能完成?Andrew Scholey說,工廠裡共有將近40名員工,其中金屬加工與組裝工作各佔一半,至於設計、行政與海外銷售等工作則完全由他和Craig Milnes負責。同時,Craig的妻子Christina也在公司裡上班,負責英國當地的銷售業務與公司財務部分。我感到很好奇,Wilson Benesch旗下產品共有十餘款,Andrew和Craig得分工負責設計,同時要安排工廠製造流程,又得出差巡視全世界的市場,這麼的多工作怎麼做得完?Andrew和Craig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二人已經相識20多年了,彼此之間總是協調得非常好,所以一點問題都沒有。例如Craig對飲食與生活環境非常挑剔,平時要吃健康食品、住溫溼度適合的環境,否則會嚴重的水土不服,所以亞洲國家幾乎無法前往,於是生冷不忌、打地舖都能睡覺的Andrew就自動承接下這些市場的巡視業務。相對的,Andrew不善於官場文化,穿西裝打領帶對他來說簡直是要命,所以一些正式受訪或領獎的場合就由Craig前往。同時,他們都是多才多藝的設計師,公司裡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緊可能承攬下來自行完成,不但為公司節省開銷,同時又可以兼顧品質。

就是這樣的經營哲學,讓Wilson Benesch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快速成長,工廠規模也得以擴張。Craig說,五年前這間工廠還是屬於一家英國食品公司,Wilson Benesch就從分租最角落的一個小房間開始做起,後來食品公司的生意愈來愈差,Wilson Benesch卻是愈做愈好,於是就逐漸將整個廠房租下來使用。Craig特別帶我去看那間創業時的小房間,大概只有三、四坪左右而已,很難想像眼前二位意氣風發的傑出音響人,五年前就窩在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工作,生產出一件又一件獲得市場好評的產品。

以品質為優先考量的產能擴充導向

Andrew在大學主修機械,Craig則擁有藝術學位,所以他們二人要合作設計出工藝水準與藝術氣息兼具的產品並不難。不過,他們都沒有商學背景,如何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讓公司快速成長呢?這是我深感好奇的問題。Craig表示,Wilson Benesch的創業過程十分艱苦,因為他們二人以前都是標準的薪水階層,偏偏又家無恆產,所以一開始是靠規劃非常完善的投資計劃書向銀行借貸,然後在Andrew家的車庫將產品製造出來。這十多年來,他們已經養成了「錢要花在刀口上」的習慣,再加上Craig妻子Christina的商學背景協助,使Wilson Benesch發展出與其他廠家非常不同的擴展方式。

從廠房一樓的大型CNC車床介紹過程中,Andrew逐步說明他們的產能擴展方式。一般的音響廠商,在器材設計獲得市場認同,產品需求量增加時,都是採取盡量擴充生產線的做法,以便供應各地經銷商與代理商的訂單。這樣的做法理論上沒錯,問題是大多數廠家在此時為了讓工廠人力獲得最大的工作效益,會把部分、或全部原本是自家生產的組件外包,甚至於交給許多不同的廠家同時趕貨,這麼一來不但難以控制品質,當市場需求量銳減時,這些工廠往往難以調整回最初的工作型態,最後就難逃關廠解散的命運。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許多歐美小廠因為亞洲國家的訂單銳減,就發生了調適不良、收入無法應付擴充過於快速的生產線等問題,所以倒閉、集團購併的消息時有所聞。

Wilson Benesch則是採用反向思考的方式擴充。為了增加產能,工廠的零組件供應量勢必要增加,所以他們決定投資購買大型工具機,將原本向外訂購的部分由自己來生產。這麼一來,不是讓產能減少嗎?其實不會,因為Andrew自己訂定機械廠的工作流程,同時控管零組件品質,所以產能與品質可以兼顧。同時,他們將工廠裡最資深、最熟練的人員集中在組裝部門,而且刻意不擴增生產線,所以工廠整體的增產數量雖然有限,卻能保持Wilson Benesch始終如一的品質水準。

問題是,大型工具機的價格高昂,光是為了喇叭與類比器材的零組件投資這些設備,划算嗎?Andrew說,這是許多廠家的思考盲點所在。大型全自動化的工具機確實昂貴,但是他們在仔細算過向外訂購的價格與數量後,發現買一部CNC車床的成本竟然可以在七個月左右就賺回來。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再向外訂購零組件,同時還可以自行控制交貨時間與品質等關鍵。在Wilson Benesch工廠的一樓,一半以上的空間便是機械加工區域,當天見到三位前來加班的技師忙碌操作著二部CNC車床,還有好幾部全自動化的鑽床、銑床等工具機,如此規模可以比擬中型的機械加工廠了。

品質優先、數量其次

由於製造規模相對龐大,但是產能又不刻意增加,所以Wilson Benesch與其他歐美小廠最大的差別,就是全部金屬零組件由自家生產製造,連單體框架、金屬面板的商標刻蝕都不例外。至於Wilson Benesch最引以為傲的碳纖維材質部分,則因為生產設備投資過於龐大,所以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向協力廠商訂購。完成後的碳纖維製品送到工廠來,連同機械加工部門供應的金屬零組件,送到各部門完成組裝作業。

在參觀木工廠之前,Andrew帶我到工廠一樓的另一側參觀類比器材組裝部門,不過當天只有一位年輕人加班,正在進行ACT-0.5唱臂的組裝工作。Andrew說,現在要找到手工精細的技師並不容易,眼前這位年輕人在工廠裡訓練了好多年,目前就完全負責Wilson Benesch所有唱臂的製造工作。我向他問起,像這樣專責唱臂組裝的工作,一天可以完成多少數量?他皺著眉頭想了很久,回答說:很難算出精確的數字,因為Andrew要求品質優先、數量其次,所以他就按部就班的慢慢來,從手工修邊、打磨碳纖維與金屬組件做起,組裝好還得進行調整測試,有時候一天可以完成好幾組,有時候可能一組都做不出來。這樣的進度,不會延誤交貨時間嗎?Andrew說當然會,可是改變流程或是派新手上陣可能會影響品質,況且各地代理商已經很習慣Wilson Benesch類比器材隨時都得等貨的狀況,所以他們就一直維持現在的做法。

產能無法大量提昇,還有一個關鍵是在於木質零組件的供應來源。Craig不諱言的表示,Wilson Benesch並沒有自己的木工廠,因為想做出品質符合他們要求的原木製品,設備投資不是問題,但是非得要經驗老到的木工師傅不可,所以他們還是堅持委由多年合作的協力廠商來負責。

高成本耗費的實木音箱製程

木工廠距離Wilson Benesch不過十分鐘車程,當天為了配合我的參觀訪問行程,所以工廠裡大部分的師傅都趕來加班。不過,我事前知道這家木工廠是以製造傢俱起家的,會不會我們前往的時候剛好沒在製造喇叭箱?Craig在車上聽到時笑著說,不可能的,因為Wilson Benesch近二年來產量需求非常大,而且音箱退貨率很高,所以這家木工廠幾乎已經沒有餘力承接其他傢俱訂單,最多只是用廢料製造一些簡單的桌椅。據他表示,每次前往木工廠監看產品時,師傅們都是卯足了全力在組裝、打磨音箱,還頻頻向他抱怨退貨率太高的問題,算來算去還是以前接傢俱訂單時比較划算。Craig還說,ACT-1喇叭剛推出獲得市場好評,他們原本還擔心其他廠商也會找上這家木工廠製造音箱,導致Wilson Benesch的交貨速度延後。不過,後來發現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一來會堅持採用實木製造音箱的廠商很有限,二來這些師傅現在聽到做喇叭音箱就怕,只要能滿足Wilson Benesch的訂單就感謝上帝了。

Wilson Benesch的喇叭全部採用實木,直接成本其實不只反應在材料上,人工成本也會提高,而且產能絕對比一般貼木皮喇叭箱來得低。奇怪,成本增加在材料與人工方面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還有產能較低這一項呢?木工廠的負責人表示,一般貼木皮的喇叭由於採用「V-Cut」機器切割,裁切好的板材仍然有木皮連接著,因此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將相連的四個面兜起來,成為喇叭音箱的上下左右部分,然後再加上前障板與背板就行了。實木音箱因為沒有貼木皮,所以無法採用這種製程,只能一片一片的組裝連接起來,而且要按部就班的上膠、風乾,不但製造的時間變長會影響成本,工廠內需要較大的風乾空間也是一個大問題。

他還舉出另外二項關鍵,告訴我Wilson Benesch音箱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首先,Craig所設計的音箱外型大多帶有弧線,線條、角度也比一般喇叭來得多,所以裁切實木會產生很多廢料。其次,Craig老是要求他們為二支音箱的木紋配對,這又嚴重的降低產能。「我也對音響有一些瞭解,所以我知道很少人用實木製造喇叭箱,更沒有人會在實木音箱上要求木紋配對。」負責人很無奈的對我這麼說。不過,抱怨歸抱怨,他們還是依照Wilson Benesch的標準進行製造,而且還要嘗試開發新的塗裝方式。在現場,Craig要求噴漆師傅在一塊Bishop喇叭的龍骨上,做出數種不同的塗裝效果,準備帶去法蘭克福音響展給德國代理商和經銷商提供意見,以便瞭解Wilson Benesch是否應該增加特殊外觀的版本提供給消費者。

恐怖的高磁密小磁鐵

回到Wilson Benesch工廠,我們就進入二樓的單體製造與組裝部門。當天Andrew只號召到一位單體技師回工廠加班,不過這位年輕人很配合的安排了Tactic單體製作過程,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圖片說明,瞭解這種體積小巧、性能超強的單體是如何完成。

在我拍照的過程中,Craig一直緊張兮兮的站在旁邊盯著,害我以為有什麼機密不能拍。後來,當我要求他準備一份Tactic單體的NdFeb磁鐵總承時,他哭喪著臉說出「我就知道」,我才曉得他在擔心什麼事。原來,早先我在評論中曾經談過,Tactic單體為了降低極低頻的振膜失真,所以必須採用較小的磁鐵面積,使振膜的負相振波更容易通過。他們雖然找到了NdFeb磁鐵,可以提供高磁密的特性,但是廠商為了運送方便,就直接將這些小圓餅通通吸在一起,彼此之間僅靠一片同體積的塑膠片隔開。他們每當要使用這些磁鐵時,通常得找來工廠裡最壯的技工,用盡力氣才能將它們一片一片分開來。現在工廠放假,強壯的技師沒來,Craig就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動手拔;結果,Craig費力的狀況真是令我傻眼。我剛開始還以為是他老人家「沒檔頭」,結果接手過來試著將它們分開,才發現困難的程度真是非同小可 ─ 那簡直就是連成一個大磁鐵了,連動都無法動一下!最後,我和Craig連同代理商的工作人員,大家用接力拔河的方式才弄下一片。

拍照時,我請Craig將單片磁鐵與完成組裝的磁鐵總承放在一起比對,他又開始哭喪著臉了。原來,Craig以前也曾經試著拍這種照片,但是磁鐵因為吸力太強而互相靠攏,他就很自然的伸手去阻止,結果二片磁鐵將他的手夾傷中間,至今還可以看到傷口的痕跡。所以在我拍照的過程中,Craig一直緊張兮兮盯著磁鐵的動向,還拼命叮嚀我萬一看到磁鐵在移動,千萬別伸手出去找罪受。雖說整個過程非常讓人神經緊繃,不過,至此我對Tactic單體是更有信心了。

值得期待的新版ACT-1喇叭

在參觀過所有的製造流程後,我和Craig與Andrew坐下來閒聊,談話間他們透露了一些Wilson Benesch的新產品計劃。目前,他們除了新推出的ACT-2喇叭以外,新版的ACT-1喇叭也剛完成改款。ACT-2的外觀酷似ACT-1,不過原廠為它配置了Bishop所用的Tactic單體,身型也稍微大一號;新款ACT-1的更動部分則在於中低音單體,以前所採用的碳纖維複合材質振膜製品,現在已經改為「Woven Isotactic Polymer」振膜的新單體。在這二款喇叭當中,我對新款ACT-1格外感興趣,因為它的產地售價不變,台灣市場甚至還反映英鎊匯率的變動,由42萬元降價至35萬元,比最早的ACT-1還要抵買。

此外,Bishop的小型版本「Bishop Jr.」正在研發中,Craig與Andrew也正在研究發展純音響多聲道喇叭系統的可行性。Andrew說,這些新設計的構思應該會在年底之前定案,所以台北音響大展過後他將會找時間前來台灣,介紹Wilson Benesch的最新動態。■

<圖1>Wilson Benesch的廠房相當大,比我想像中的車庫式工廠要有規模多了。
<圖2>在一樓的機械廠房內,有二部這種全電腦控制的CNC車床,而且全部連線到一部主電腦上控制工作進度,以製造Wilson Benesch所有喇叭與類比器材的金屬配件。

<圖3>以前只知道Fanuc是世上數一數二的馬達大廠,這次親眼見到才明白Fanuc的CNC車床也是首屈一指,Andrew Scholey對這款車削、鑽孔可以同時程式化加工的工具機讚不絕口。

<圖4>這是Bishop喇叭「Tactic」單體框架的加工進程。從一個大型的鋁質圓餅,在CNC車床上切削為中間的框架輪廓,再以電腦銑床和電腦鑽床進行加工,刻畫出單體背波流通所需的空間,以及單體鎖定在障板上的螺絲孔位。

<圖5>Wilson Benesch喇叭所用的金屬前障板,也是在自家工廠裡完成,甚至連難度頗高的「Wilson Benesch」商標刻蝕,也是由電腦控制銑床所進行。

<圖6>唱臂與唱盤的金屬組件從鑄造工廠送來,就在這裡完成所有的細部加工與修整工作。
<圖7>碳纖維部分的製作,是利用左邊的模具進行壓製,不過這個部分的機具投資過於龐大,所以交給專門製造碳纖維材料的廠家來完成。

<圖8>唱臂的製程比喇叭頂板麻煩,模具的開發工作也困難許多,因為唱臂內部為空心結構,編織碳纖維又必須一體成型,所以原廠在這方面花費了許多時間才完成。

<圖9>這是ACT-0.5唱臂的全部零組件,其中除了訊號線與螺絲以外,全部都是Wilson Benesch自家工廠的製品,或是由協力廠商所完成的特製品。

<圖10>這位年輕小夥子是Andrew Scholey的愛徒,在類比系統組裝部門為我詳細的解說製作細節。隨後問起Andrew,我才知道這位手長腳長、身高超過190公分的年輕人手工精細得很,一個人負責全部唱臂的組裝工作。

<圖11>Wilson Benesch的協力木工廠規模不小,以前專營高級傢俱代工,現在則是卯足全力製造Wilson Benesch的音箱。
<圖12>實木經過裁切、卯接之後上膠固定,風乾完成就進行各部分細部修飾的工作。請注意看師傅身後有一支ACT-1音箱成品,那是用來給他參考比對的標準。在工廠裡其他的部門,也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作法。

<圖13>喇叭箱的「龍骨」也是以實木製成,切割、上漆後將各音路獨立的分頻線路板固定。以三音路、三單體的中型喇叭來說,Actor的分音器真是壯觀得可以了。

<圖14>不同於一般使用木皮的喇叭可以使用「V-Cut」機器,Wilson Benesch音箱的組裝過程頗為麻煩,必須一片一片原木拼裝起來,相對之下複雜許多。

<圖15>音箱外圍組裝完成後,必須先捆起來等幾天讓黏膠完全風乾,再進行上蓋與底板的裝配工作。
<圖16-1、16-2>正在等待黏膠風乾的Bishop音箱半成品,內部構造真是複雜得可以了。
<圖17>Bishop的金屬障板在原廠完成後就送到木工廠來,與木質障板結合成完整的前障板部分。
<圖18>設置於木工廠內的噴漆部門,正在進行Wilson Benesch音響架的塗裝工作。
<圖19>由於日本與德國代理商的需求,Wilson Benesch準備為高級喇叭型號提供特殊塗裝處理,目前木工廠還在嘗試各種不同的塗料。木工廠負責人手中這支試驗中的喇叭龍骨,正準備帶往法蘭克福音響展請代理商與經銷商提供意見。

<圖20>音箱裝配完成的ACT-1,正準備運回原廠進行單體與其他配件的組裝。
<圖21>這是Bishop喇叭低音單體所使用的「Woven Isotactic Polymer」振膜,最早由英國Leeds大學一位聚合物材料科學權威I. W. Ward教授研發成功,Wilson Benesch是第一家將其運用在單體上的喇叭廠家。目前,ACT-1喇叭也已經改用這種振膜的單體製品。

<圖22>Bishop與新款ACT-1所使用的Tactic單體,內部配置了這種體積小巧、磁力卻超強的NdFeb磁鐵。別看它薄薄的一片不起眼,要想將它們分開可非得有超強的蠻力。

<圖23>右側是NdFeb磁鐵,左側是完成後的磁鐵總承。要拍這張照片時,Craig Milnes一再叮嚀:要是看到它們彼此吸引而移動時,千萬別試著去阻止,否則手指頭一定會被夾傷!

<圖24>Woven Isotactic Polymer振膜後方的套管繞製好線圈,就由這位工作人員裝配為完整的Tactic單體。由於振膜與單體框架之間必須膠合緊密,完全靠黏膠又有日後變質鬆脫的疑慮,所以上膠後就以一個大型磁鐵壓著,利用磁鐵與框架間的磁力壓緊振膜邊緣。

<圖25>製作完成的Tactic單體,準備送到當地另一所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測試,再回到原廠配對裝置在Bishop喇叭上。
<圖26>Andrew Scholey向我展示電腦輔助產品設計的方式。這種「PROCAM」軟體可以模擬CNC電腦車床的切削流程,並且讓設計者直接在此設定工具機的作業程序,甚至連加工時間都可以試算出來。

<圖27>Bishop最早的試作音箱,現在已經被丟在樓梯間擋路了。據說這種配置二只中音單體的設計曾經製作過一款成品,後來賣到日本的音響迷手中。

<圖28>Wilson Benesch辦公室內的聆聽室,現場搭配全套Audionet器材進行播放,空間並沒有經過特別規劃,不過牆面與地板上已經加了一些吸音材料。

回143期目錄
分享 转发
TOP
2#

very GOOD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