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udioQuest—慶祝創立20年 [复制链接]

查看: 3347|回复: 11
1#
AudioQuest—慶祝創立20年

誰是AudioQuest?

今日因為有許多具有智慧、才華與勤奮工作的人,而讓AudioQuest的成立成為可能。20年前當我成立AudioQuest的時候,我設計所有終端器材之訊號連結線,並且由我自家的車庫作運送,當然也利用到信用卡以取得資金。自從1980年起有了許多改變,大部份時間裡,我都不再作連結修補、捲縮纏繞線軸或運送的工作。但是我仍然真誠地在作設計,並詳實記錄AudioQuest的銅質訊號線與銀質訊號線的每一特點。

我的目標永遠不變,我參與交易商談,只是認為一個較好的商品,必然自有其通路。我開車走遍全美各地,打開遠地的電話簿,只要是當地最好的經銷商,即使長途跋涉,也要與其店內工作人員分擔評估----而往往也會因此取得第一次的訂單。

二十年來,在新的觀察與新的材料等方面,已有相當可觀的進步。我深以最初製作的訊號線,以及我現在所有的製品,引以為傲。這些製品包含揚聲器以及音響器材連結訊號線,從五金行的價格,一直到如同高貴的二手車價格之一般指定設計訊號線都有。對我而言,預算微少之時,設計者的能力是最值得好評的。昂貴的商品必須對於整個範圍內之共通性,都能顧慮周到而且一樣好之下,才有其價值。在特有的系統下,所有AudioQuest的設計,都是以最不貴的方式作研發改進----假使我並不相信那些,我就不會去製作它們。

這些年來,除了聲音訊號線系列之開發外,我也喜歡作影像與數位等領域之開發,經過數代的更新生產,在這競爭領域的頂尖工程師們,已研發出非常複雜的結構,以對於訊號傳遞之耗損降到最低。我已熟知在這個專業領域所遭遇的各項問題,並且特別關心所謂的“失真”問題。我感到極其榮幸的是,將標準測試模式放在電視螢光目上,只要短短幾秒鐘內,即可證明AudioQuest所生產的CinemaQuest訊號線幾無失真,至今我仍然為此感到樂趣。

訊號線如何產生不同效果?

在訊號線傳遞通路上,每種訊息都會產生效果差異。在這張說明圖裡,多張不鮮明的玻離方塊,代表許多不同的組成分子,可以是擴大機、揚聲器,以及一些訊號線等等,它們都在處理同一訊源。只要清潔其中任一張玻離面板(改善任一訊號傳遞之組成分子),將會改善您對於樂譜的視野清晰度,通常改善訊號線是最不貴的`改善方式,卻又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集膚效應是在訊號線裡`最基本的失真作用過程之一,也有可能是最容意被忽略誤解的。與一般訊號線的誇大宣傳所言,集膚效應並不會改變所有的高瀕訊號,並且不會造成任何相關動能的損失,正好相反。集膚效應確實會因傳導體的不同成分,在傳遞高瀕訊號時,會有不連貫的現象。同樣地,在陳舊的線束傳導體上,集膚效應助長訊號電流在多條線束上的交互跳動,而對於聲音造成刺耳的記號。

線束互動是造成訊號線傳遞失真的最大原因,也是最容意避免的方式之一。如上所述,無論何時,當訊號電流交叉越過過度氧化的裸線接觸點時,訊號將被改變。並且這些線束所產生的磁場會持續不斷地交互影響,引起混淆(模糊),並且引起線束間的接觸壓力而不斷變調。AudioQuest的半硬度集中填充包裝,幾乎去除了這些問題,穩固的導體是圓滿解決之道。

訊號線幾何學是相同正極與相同負極之導體間,其交互作用關係。就其最簡單的解釋,一條搓絞而成的訊號線,比一條並聯模式的訊號線更具清晰優勢。一條由四條導體線螺旋絞合的訊號線,必然比由同材質組成但成雙對組合之訊號線,有更出色的表現,並且一條由六條或以上的導體線作圓型循環排列的訊號線,會允許更佳的表現。但過多的緊密結合,則會引起過高的電容。過多的辮編,則會造成磁場混淆----求得幾合學的正確性是值得的。

材料品質形成一個不同的世界。無論如何,最好的材料都無法挽救劣等的設計。導體材料不純正,必然造成如同線束交互感應一般的刺耳訊號。最好的材料有其非常長的紋路,而其紋路間有著平坦的接觸。導體的品質大都由其表層外觀作界定,所以純度與紋路(或缺乏紋路),都是特別鑑定重點之處。這就解釋了為甚麼鍍銀導體所引發出來的聲音,會如此拙劣的原因,電鍍並無法給予聲音品質有益的傳導通路。

在低層次的連絡訊號線,絕緣體是失真的主要來源。空氣是最佳的絕緣體,因此最好的訊號線,盡可能包含大量的空氣。為能造成可識別訊號的消失,純正的材料可以全數影響訊號,而且就其失真的本質而言,可說是最佳選擇。“低損耗”其本身並非重要,當有極少數的bit損耗時,並不會被聽到。但是被儲存的能量,會立即自相位中被釋放回到導體上,將或是失去其可理解的訊號(陰暗的),或是增加其刺激的訊號(明亮的)。

電線比其第一眼所見的更加複雜,無論如何,最為顯著的失真作用是相當單純的。一項勝任的設計與一個對於材料的機智選擇,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

傳導材料
       材料品質----銅顆粒結構

TPC----一般稱為“高純度銅”(High Purity Copper),TPC比標準電級銅出聲更純更好。

OFHC----無氧高傳導性銅(Oxygen Free High Conductivity)其內部傳導材料含氧化物較少,因此較少失真。

LGC----因為它的高傳導性而被指定使用,而非它的失真外形,OFHC在品質上有許多的改變。
   最少失真的OFHC具有極長的顆粒構造特徵,因此命名長顆粒銅(Long Grain Copper)。

FPC----如上圖所示,FPC銅材的紋路極少,這表示經過改善的聲音清晰度與活潑性,相對地更為平順流暢。

FPC-6---- 純度99.99997%之軟銅,先前用於AudioQuest最好的銅質訊號線,現今則以PSC較佳。

PSC----幾近完美的表層(Perfect Surface of this Copper),與“Cast FPC”之圖示相類似。既然只有導體表層在所有瀕率中,有100%的電流密度與磁場密度,表層最能夠關係到整個導體的聲音品質。

PSC+----相關於PSC的更高純度說法,只是更接近而非整體最高。

PSS----超細表層處理技術應用於特別高純度銀。

揚聲器訊號線結構

Stranded----普通以隨機方式將許多導體線捆成一束,容易造成失真。

SSCP----半硬度集中填充包裝(Semi-Solid Concentric Packing):將幾條線束緊密填充在同一個包裝體,並作不變的排列方式,徹底降低線束電流與磁場所產生的失真。

Solid----完全沒有線束交互感應的失真產生。

Hyperlitz----一些純正的導體以固定的關係作配置,以防表層效果並縮小磁場交互感應。

SST----頻譜擴展技術(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運用多種尺寸大小的導體,以便大大減少導體本質特性缺失之察覺。

Counter Spiraling Helixes----兩個循環排列作螺旋相對纏繞,正負導體交叉,即使在維持正與負極(+ &-)之間,其嚴苛的持續性關係上,亦可減少交互感應。

SBW----全音域揚聲器最為理想的訊號線 (+與 –分成兩組),以及可單獨雙接(+與 –四個獨立)。

連絡訊號線結構

Coax(同軸)----多數的連絡訊號線有一個正極的中心導體,並利用包裹之外層作負極。

Symmetrical Coax(對稱同軸)----一條由箔包覆的低失真導體與中心導體一致,而它提供負極通路,以相對於 正極的中心導體。

Double Balanced(雙平衡)----兩條被包覆排列一致的 +與 – 導體,僅在一頭尾端相附著,更低的失真。

Triple Balanced(三平衡)----為了所有訊號的平衡運用(XLR),必須提供相等的通路。在單一端子(RCA)之應用,當有較大的電位通過這項連結時,借由雙倍的負極通路以降低失真。

連絡訊號線絕緣體

PVC----聚乙烯氯化物(Polyvinyl Chloride)因其太過損耗以致於無法用於寬波段訊號線之特性而被重視,PVC的保護失真外形,使其對音源發生非常有效的影響。

PE----聚乙烯(Polyethylene)比PVC吸收較少的能量,並且也非常具有音波訊號保護作用。

Foam PE----泡沫PE,利用空氣填充PE以製成泡沫PE,更佳的電介體((非傳導性的),明顯改善清晰度與原動力

PE Tube----PE管,穩固的PE管其內徑比內含金屬線的外徑大出許多,空氣成為主要的絕緣體。

Teflon Tube----鐵氟龍管,即使PE管大部份以空氣做為絕緣體,PE仍然會影響到聲音。混合PE與Teflon而成的管子,更能改善音色,表現成果。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的AQ性价比都不高!!!!
leslie兄,可否搜查一些外国名厂访问记??(例如AQ这篇)极度有兴趣!!谢谢!!!
TOP
3#

http://www.acdc.com.tw/accessory/wire/audioquest/audioquest_left.htm
TOP
4#

倫敦頂尖錄音室的多聲道系統
楊德宜

<圖1>Metropolis Studios是倫敦地區最早安裝多聲道錄音系統的錄音室之一,目前主力放在電影多聲道的音樂配製工作上,還有部分的純音樂多聲道混音與後期製作。

五月底訪問PMC原廠的行程中,主事者Peter Thomas為了讓我能夠更瞭解PMC鑑聽喇叭在錄音室的應用實況,特別安排我前往倫敦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二家錄音室 - Metropolis Studios與The Town House。在英國流行樂界,Metropolis Studios與The Town House都是指標性的後製作錄音室,就連美國流行樂界也經常有大牌藝人指名到這裡來進行專輯的後製作處理,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我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在這二家錄音室裡,把沒有正在使用的錄音間與控制室幾乎全部看過,就算是正在進行工作的錄音室,他們也會盡可能安排讓我進入參觀拍照。對於工作間嚴禁外人隨便出入的錄音業者來說,這已經是給足了天大的面子了。為什麼,難道亞洲來的音響雜誌編輯面子特別大嗎?不是的,他們肯這麼配合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PMC老闆Peter Thomas的請託,希望能夠讓我盡可能看到錄音室裡的PMC喇叭使用狀況,所以才能有這麼天大的面子。不過,最近關於PMC的介紹已經寫得太多了,所以我決定純粹就一般鑑聽喇叭較少觸及多聲道重播領域著手,也順便帶給大家一些關於多聲道製作的簡單觀念。

<圖2>Metropolis Studios又稱為「Power House」,因為這幢建築物在本世紀初是個電力站,供應倫敦地區地鐵所需要的電力。由於這是一幢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設計師在規劃時盡量不改變內部的構造,但是卻能創造出相當具有現代感的格調。  

<圖3>由於系統主力放在多聲道電影配樂方面,所以Metropolis Studios這間Control Room E控制室沒有近場鑑聽喇叭,而是全部仰賴PMC BB5/XBD多聲道大型系統,模擬出電影院中的逼真效果。

規模嚇死人的大都會錄音室

Metropolis Studios位在一幢非常古老的建築物裡,外觀看起來像是消防隊,可是聽同行的PMC行銷經理Keith Tonge說,這原本是倫敦地鐵的電力供應站,後來Metropolis Studios公司出錢向市政府買下來改裝,還是保有原來的外觀模樣。走進建築物裡面,門禁管理嚴格得超乎想像,就連與現場工作人員熟透的Keith都得按規定登記,由負責接待的老闆John Goldstraw帶我們進入參觀。John Goldstraw說,因為前一天瑪丹娜才結束在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工作,所以整幢建築物還延續著前一天的緊張氣氛。我問他,瑪丹娜來錄音和緊張氣氛有什麼關係?他笑著回答說,那種大牌藝人出現時就像是大軍進駐,閒雜人等一律要迴避不得逗留,即使是非得留下來的工作人員也不能隨便亂跑,否則一下子就被保鑣給轟出去了。看來,本地流行市場的藝人還不夠大牌,至今還未曾聽過有類似的排場出現。

Metropolis Studios的錄音間、控制室與剪接室等大大小小的空間共有數十個,John安排我從最大的多聲道控制室Control Room E開始看起。說實話,這些年來在台灣、在美國看過許多錄音室,其中也不乏豪華的大型空間,但是走進Control Room E還是讓我傻眼了。這間控制室約有20坪左右,系統以SSL 9000型72軌的控音台為中心,搭配全套PMC的5.1聲道喇叭系統進行混音與後製作。先撇開容易讓人暈眩的大型控音台不談,光是前方那三組BB5/XDB所構成的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喇叭,就足以讓音響迷與AV迷流口水了。Keith向我解釋說,如果是以MB1構成完整的多聲道系統,中央聲道是採用衡置的設計型式,也就是所謂的MB1C喇叭。不過,BB5/XDB多聲道系統的設定目標就是頂級環繞效果重播,所以中央聲道喇叭依然採用直立式設計,而且與左右聲道同樣配置輔助低音喇叭XBD。

我感到很好奇:一般採用電腦錄音的控制室為了方便工作,通常會配置二個銀幕在前方,其中一個用來播放電影或是MTV的影像,另一個則是監看電腦工作畫面之用;不過,一般家庭電影院不可能像這樣配置二個銀幕,那麼直立式的BB5/XDB中央聲道喇叭檔在中間該如何解決呢?Keith說:「每一種不同用途的PMC喇叭,即使型號相同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內容設計。例如直立式的BB5/XDB中央聲道喇叭,一開始就是設定為放置在銀幕後方的用途,所以它的高頻能量與擴散性已經將銀幕阻擋的衰減值考慮在內。」這樣的說明雖然讓我搞清楚了,不過我還是感到懷疑,真有人會把這麼巨大的中央聲道喇叭請回家嗎?如果您做了,請記得通知我到府上去瞧一瞧是何等景象。

<圖4>後置聲道的部分,採用二隻MB1倒掛在控音台後方,再以大角度傾斜向下投射。如果以前置和後置喇叭的距離來看,錄音師的聆聽位置正好在中央,這是相當完美的環繞系統配置方式。

<圖5>很難想像,MB1這種體積龐大的傢伙,竟然會用在後置聲道的部分!姑且不論價格問題,音響迷如果想要如法炮製的話,至少得先解決聆聽空間尺寸的問題。

多聲道系統的鑑聽器與空間需求

在後置聲道方面,Control Room E並沒有配置BB5喇叭,而是以一對MB1分別負責左右後環繞音效部分。負責人John告訴我說,Metropolis Studios在器材投資上向來很捨得,所以買便宜一級的MB1用作環繞喇叭並非成本因素,而是以一般多聲道重播的狀況為考量。他說,無論是在電影院或是家庭劇院的多聲道系統,後置與側置的環繞聲道必定會用稍小、或是非常小的喇叭系統。錄音室裡的後置喇叭既然同樣是鑑聽器,當然不能用非常小的喇叭來播放,但是也不能擺設太大的喇叭,否則最終錄製效果必然與實際播放下有一段差距。在這方面,負責給予建議的PMC倒是沒有意見,反正MB1對於一般多聲道系統的後置喇叭來說已經是超大了,效果自然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圖6>參觀行程中我們沒機會進入這間錄音室參觀,不過從Metropolis Studios宣傳目錄的圖片上,可以看出空間設計者的巧思。請注意看天花板的不規則狀裝飾,其實那就是美化造型的擴散板,而且在規劃之初就決定了特定樂器應該擺設的位置,以便達到聲波擴散的最佳效果。從這個現場實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裝修音響室的不同想法。

接著我們看了許多間二聲道的控制室,左看右看還是PMC搭配Bryston的組合,深怕再看下去就要被Keith洗腦了。後來,John帶我們到一間系統剛完成的Control Room B,這裡也是主要負責多聲道系統的工作,鑑聽喇叭部分和Control Room E完全相同,但是空間約只有十坪多,而且不用大型的多軌控音台,而是以電腦介面控制硬碟錄音的操作方式。由於Control Room B不進行電影音效配樂的工作,純粹是以多聲道音樂混音與後期製作為主,所以他們在BB5/XDB系統以外又加了一對B&W CDM-1小喇叭,作為近場鑑聽之用。我們在此處觀看了音樂從多軌母帶進行多聲道混音的過程,而且全部都是在電腦螢幕上完成,經過簡單的解說任何音響迷都能輕易瞭解。基本上,多聲道混音與立體聲混音是相同的意思,只不過在立體聲系統上錄音師要決定各項樂器在二隻喇叭之間的相關位置,而多聲道系統中就得將聲音分布到前置聲道、中央聲道與後置聲道,以及特定頻率以下必須混進超低音的頻道。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在電腦螢幕上很清楚,而且操作介面設計得很方便,錄音師決定讓哪些樂器的聲音分配到哪些聲道上,運用起來是很輕鬆自在的。

在整個混音過程當中,鑑聽器的敏感程度與細節重現能力是很重要的,我發現甚至比立體聲的二隻鑑聽喇叭還得要求更嚴苛。因為在多聲道重播過程中,至少有五隻以上的喇叭同時發聲(PMC系統的超低音訊號混在其他五個聲道),如果細節重現能力不佳、系統不夠敏感的話,錄音師就不容易聽到細微處的聲音改變。此外,環境需求也不盡相同。以往錄音室的空間處理會盡量採用吸音、擴散並行的做法,讓空間殘響與堂音自然一些,但是這些部分在多聲道系統上就改由環繞喇叭負責重現。因此,錄音空間會盡可能採取重度吸音的做法,讓錄音師聽到更多的直接音,也就是真正由多聲道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圖7>Metropolis Studios的Control Room B控制室,同樣採用BB5/XBD構成多聲道大型系統。由於這裡主要是進行多聲道純音樂錄音的後期製作部分,所以配置了一對近場鑑聽喇叭B&W CDM-1,驅動擴大機則是全套的Bryston產品。

<圖8>受限於空間問題,Control Room B控制室的MB1後置聲道就直接擺設在腳架上使用。
<圖9>為了安全理由以及方便更換喇叭的用意,錄音室裡特別以Neutrik NL4端子進行連接,端子座與接線在施工之初就已經規劃安裝完成。

多聲道音軌分佈的觀念主宰一切

在The Town House錄音室裡,共有四間控制室用來進行後製作工程,而且全部採用BB5/XBD鑑聽系統。我們先是參觀了幾間立體聲配置的控制室,最後來到一間採用BB5/XBD多聲道鑑聽系統的空間裡,由The Town House的資深錄音師Bunt Stafford-Clark為我們現場示範多聲道後期製作。這個部分不容易說明,因為其間牽涉到許多D/A與A/D轉換、訊號處理、等化壓縮的複雜過程,同時還有影像同步處理的步驟,所以連我這種半專業的人也是看得戰戰兢兢的,一不注意就遺漏了Bunt Stafford-Clark正在進行的動作。況且,後製作部分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錄音師在混音完成的母帶上為各首歌曲所做的聲音統合工作,這種聲音經由巧手所產生的奇妙變化,是很難用文字來說明其間的誇張變化。要是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找唱片公司商量一下,是不是能夠錄製給本刊讀者一些Sample CD,同時收錄多軌未經處理的簡單混音,混音版本以及後製作處理完成的效果,直接用聆聽比較的方式就可以分出其中的不同。

與Bunt Stafford-Clark閒聊的過程中,我們談到了許多關於多聲道純音樂軟體的未來。Bunt從抽屜裡取出幾張Telarc錄製的dts CD,以多聲道重播過程來解釋音軌分佈的情況。他刻意將每一張dts CD快速的切換作比較,讓我們聽到爵士鼓組腳採大鼓忽前忽後、吉他和絃時左時右,合聲有時出現在後置喇叭二側、有時集中在後置聲道正中央的詭異狀況。Bunt說:「在二聲道的世界裡,原本就沒有音場分布一定得按照何種方式來安排,所以到了5.1聲道、六隻喇叭的複雜狀況下,當然更不會有人遵循所謂的『音場結構』。如果真正以『音場』的觀念來看,所有的樂器應該都要安排在前置聲道的範圍 ─ 換句話說,前置聲道與中央聲道是一體的,至於所有的空間殘響就安排到後置聲道,這樣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音場』。不過,這種做法到頭來只能適用於真正具有音場觀念的製作人,我敢說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製作人,都會希望錄音師把多聲道的各隻喇叭充分利用,最好創造出真正會『環繞』的音場就更迷人了。」

<圖10>這是在Control Room C錄音室看到的奇景。在這個專門錄製二聲道音樂的錄音室裡,最起碼配備了上百部效果器供錄音師使用,但是當天由藝人所指定的外來錄音師,還是自己帶了這麼誇張的器材陣容進行錄製工作。

<圖11>Metropolis Studios稱為「電力站」真是一點都不過分,裡面除了數十間控制室、錄音室與剪接室以外,還有提供給藝人休閒使用的娛樂設施,甚至連餐廳規模都是相當嚇人的。

<圖12>The Town House的Control Room A控制室,已經完全捨棄盤帶式錄音座的設備,全部影像、音頻的處理與剪接過程全部採用電腦錄製數位訊號,所以系統裡的器材看起來簡潔許多。

後記

參觀Metropolis Studios與The Town House二家錄音室的經驗是很有趣的,同時也讓我認識了許多先前不容易有機會瞭解的事情。不過,要在短短幾頁的篇幅裡寫下所見所聞並不容易,況且也不見得會引起音響迷的興趣,所以我僅針對幾個當天參觀訪談的幾個重點加以說明。恰巧的是,從歐洲之行回到台灣以後,雜誌社裡出現了許多專業錄音器材,原因是代理商希望能夠轉換跑道,由「音響論壇」將它們介紹給對於錄音有興趣的讀者。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這種方向的可行性,同時也徵詢讀者們的意見;或許,這個單元將會從多聲道的角度著手,讓讀者們認識這些器材的同時,也能夠準備迎接多聲道重播時代的來臨。總之,如果您有任何想法,請不妨用讀者回函提供寶貴的意見。■

<圖13>由於空間的尺寸與高度受限制,所以The Town House的PMC喇叭系統與聆聽高度較為接近,坐在控音台前的聆聽感受也很不一樣。

<圖14>箝入牆面的BB5後置喇叭由於高度較低,所以不需要將上下倒置,以便使高音單體的投射角度高於聆聽水平線。
<圖15>拜PMC鑑聽喇叭之所賜,大家都用PMC指定的Bryston專業版本擴大機組合。The Town House的做法是將擴大機組藏在牆內,拉一組冷氣管進入強制散熱;這可能是最豪華的Bryston擴大機用法。

<圖16>The Town House有許多位炙手可熱的錄音師,其中Bunt Stafford-Clark是最早跨入多聲道領域的頂尖專才之一。
<圖17>全程幾乎都在看多聲道系統,眼前忽然出現了一部LP刻片機,讓人感到心頭一熱!這款Neumann VMS 80是類比黃金時期的頂尖產品,刻片刀、磁頭與驅動擴大機都有多種型號可以選擇,Metropolis Studios與The Town House都各配置了一套。
TOP
5#

fengwl 在 2003-6-4 17:34:47 发表的内容
CORAL,SILVER-1,悟道,PBJ我都有。
CORAL中频比较温暖,但高低频延伸都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是音场太小。
器材:V8I+唯美六号。
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leslie兄如有指教我再回去听。

大哥说的好啊,指教不敢哦。有时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换线不好声,会不会是和系统别的线财不配相克的问题呢?但也确实反映了他本身的声底,但换换别的电源线,喇叭线,调整一下长度,可能会改变他的表现,只是我没机会做那么多的实验,希望有条件的大虾分析一下咯,呵呵
TOP
6#

fengwl 在 2003-6-4 17:34:47 发表的内容
CORAL,SILVER-1,悟道,PBJ我都有。
CORAL中频比较温暖,但高低频延伸都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是音场太小。
器材:V8I+唯美六号。
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leslie兄如有指教我再回去听。


沒錯, AQ的東西就是這樣, 除了高價的型號
TOP
7#

CORAL,SILVER-1,悟道,PBJ我都有。
CORAL中频比较温暖,但高低频延伸都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是音场太小。
器材:V8I+唯美六号。
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leslie兄如有指教我再回去听。
TOP
8#

我也有AQ的CORAL,感觉和几位一样,就是高音不通透!还不如一般的讯号线!
TOP
9#

AudioQuest—公司歷史簡介

AudioQuest公司的成立,並非全然如其發展演變一般。當1980年Bill Low成立AudioQuest公司之時,事實上是一家開始於1972年從事音響相關器材販售活動的公司,做稍微改變而已。

在高中及大學早期階段,Bill盡其所能地想要擁有最好的音響系統,他曾經幫同學組裝許多名為Heathkit & Dynakit 的後級擴大機、前級擴大機與調諧器等。每次組裝賺取來的10美元或15美元,就去購買唱片或讓唱盤升級更為好用。

大學第三學年一開始,他興起開始販售設備予同學的念頭,以取代原先之推薦設備方式。因此開始花兩年時間研習有關真正的音響器材。他的小規模特約生意,緣自1972年起之販售BSR唱盤與日立收音擴大機予Linn Sondek,Radford,Celestion等直到1974年。

1976年大學時期結束,無法抗拒遷居加州的渴望。就將其零售生意轉交給朋友,自己則是擔任北加州一家製造廠的商務代表。隔年即使Bill必須販售音響、電視與打字機以維繫其生活,他依然勉懷過往的歡樂時光與珍貴經驗。

北加州市場環境特別保守,經銷商喜歡說:“若沒十足把握,絕不輕易進貨”造成Bill即使有再好的商品也無法爭取到一絲展示機會。他的商品貨源包括Decca, Audionics, Koss Electrostatic, AEA, Dunlap Clarke, Celestion 與其他廠家等。

在拜訪南加州市場時,Bill發覺兩個市場非常重要的不同點。這個來自於南方經銷商的標準答案是:“好啊,帶它過來,讓我聽聽看”因此就在1977年Bill搬到南方。

不幸地,即使有開朗的經銷商與出色的配備(Cizek, Decca, RAM, Koss Electrostatic, RH Labs, PSE, Ariston, Armstrong, Rogers, and Chartwell)相結合,仍然無法令他成功。事實真象是Bill在銷售技巧上平淡無奇,他永遠無法成為一位專業的銷售人員,永遠學不會如何去銷售別人的產品。

如此,經過六年時間的涉足音響器材市場,既是零售經營者,又是一家製造廠的商務代表,

Bill再度於其Santa Monica的家中客廳開始經營其特約店。這次Bill做了一個小決定,事後卻證明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他決定在店裡做訂製的音響線生意。

當Polk Audio引進名為Cobra Cable的日本音響線時,音響線在1976年的美國市場,已然成為貴重商品。這種高容量litz線損壞許多擴大機,但它常常在聲音方面作很大改善。到了1978年Polk, Bob Fulton,與Jonas Miller Sound已使音響線成為名列前矛的音響材器之重要元件。

自從1960年代,Bill即深深牢記使用較好訊號線而摒棄普通訊號線的優益處。在1977年Bill買到一捆Noel Lee(後為“Head Monster”)正要賣給他在北加州經銷商的12 awg燈蕊 (Bill與Noel都曾相互委任為其商品線之南北加州兩區域商務代表)。1978年Bill與另一小零售商合作訂購一批訂製的雙絞litz線,在某些方面當Bill想起所提及的此種名為“獨創秘訣”的訊號線,就感到困窘----它的每一導體要有435條撚線,而且不用非常好的銅材。無論如何,它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當時它明顯造就Fulton Gold 線材被公認為頂尖商品。這種線材是絞編在一起,並且可以避開裸線接觸。

在這緊接的兩年,Bill製作這種訊號線(第二款較小式樣)僅供他的小店使用。無論如何,在洛杉磯區域的其他經銷商開始向Bill購買這種訊號線,並且也外銷到日本。1980年當加入洛杉磯音樂協會的同時,Bill有了製作訊號線賣給經銷商的構想,他就著手計劃開始經營AudioQuest公司。

AudioQuest訊號線的演變發展,足以代表整個公司的全部歷史。不管怎麼樣,許多最為重要的基本設計規範幾乎一開始即已建立。這些基本優先事宜都是因實際觀察經驗的結果而建立,並非根據抽象理論。

例如:複合導體相互關係之重要性,是AudioQuest設計基礎中的一項,就是在偶然機會中得知。在1980年一位超低音製造商要求Bill製作一種較為厚實的線材以供其超低音使用。他建議將四條導線螺旋轉成一條,借以增加交叉接觸面積,取代以往傳統式的兩條一線。Bill就製作這種訊號線並接受建議。這項工作的表現,超乎其想象中的好。Bill很快地得知四合一導線在幾何學上的重要表現,正如同四條導線以成對方式處理。更進一步實驗顯示六條或更多條導線絞繞在一個線圈的益處。到了1980年秋天,Bill就設定名為Green Litz的六導體訊號線之新標準。現在,幾乎每個AQ揚聲器都用多導體線圈。

大約相同時期,當Bill拜訪一家經銷商要做展示,他遭遇到棘手卻具教育性的經驗。經銷商正在使用一條十呎長的知名音響線,Bill用一對25呎長的“獨創秘訣”訊號線作連接線路,對於音質的大為改善,讓經銷商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Bill回到車上拿來一對10呎長的訊號線。大家都知道揚聲器的訊號線越短越好,Bill有理由預期會有更好的表現。

非常讓人驚訝的是,這對十呎長訊號線聽起來並沒有如同那對25呎長訊號線一般好(雖然還是

優於原先他牌的訊號線許多)。這兩組訊號線的內部結構完全相同,而且都是相同厚度的PVC外層。唯一在結構上的不同點是PVC外層的硬度。這對較晚生產的十呎訊號線,為顧及消費者保護,使用較為軟質的外層。這項不經意的實驗,證明機械性堅固的重要---每一條AudioQuest訊號線本身所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前題。

到了1980年年終,AudioQuest有42個銷售據點在南加州,以及一個經銷商位於丹佛。1981年一月AudioQuest第一次在Las Vegas的消費電子秀(CES)展示。一個月後AudioQuest就在歐洲、亞洲及大部份的美國地區銷售。

緊接下來超過十三年的時間,Bill持續不斷地精研機械結構所造成訊號線傳遞失真的瞭解。

在那些方面有其合乎邏輯與理性的進展,而能夠導引今日音源、視訊之末端連接線與數位訊號線的生產。1987年Bill第一次公開一份名為“訊號線設計;理論對抗實務經驗”的報告。即使從那時起,AudioQuest每條訊號線都已更為精進,Bill於1987所建立的基本前題依然不變。他在履行那些前題能力方面已有進展,並且確信將會持續進展。

AudioQuest成為high-end 市場的最大訊號線供應商已有多年時間,行銷44個國家,並且在美國超過600個銷售據點。Bill因為這項可能無視其公司設立基楚與行銷基礎的堅持,而必須是商品表現完美,所帶來的成功感到特別高興。在音響領域,許多專家都知道要傾聽他們所販賣的商品常常是相當不方便----他們或許會因此得知他們所不願意知道的事。某些主要品牌就是基於此一原則下作販售,Bill始終瞭解要在商品表現完美上,建立起AudioQuest的存在,有其相當的挑戰性與困難度。在另一方面,對Bill而言,這是唯一合於理性的做生意方式,以及能夠結合其對音樂熱忱與維持生計的唯一可行途徑。
TOP
10#

说句实话,AudioQuest的coral信号线真不怎么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