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院背后的陷阱
易超波
有人说家庭影院是VCD之后的朝阳产品,是一个充满商机与诱惑的新兴产业,但目前“泥沙俱下”的现状却会令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跌入商家设置的陷阱。专家提醒消费者,要警惕——
众所周知,VCD、超级VCD、DVD等视听产品的不断发展,使得家庭影院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功放类产品销售量将超过600万套,家庭影院成为众多电子产品中的一个热门产品。有人说家庭影院是VCD之后的朝阳产品,是一个充满商机与诱惑的新兴产业,但目前的情况却是泥沙俱下,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商家设置的陷阱。
受利益驱动,众多厂家纷纷上马搞家庭影院。据了解,仅功放机一项全国生产厂就有600家之多,音箱厂至少在3000家以上。此外还有大量作坊式的小厂。这些厂家在开发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设备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相当多的小厂一味追求利润,生产出“稳定性差,外表高贵,声音大”的产品,迷惑了许多消费者。常听一些商家说,影碟机由于竞争激烈,价格已经做“穿”了,但卖家庭影院产品倒也还有利可图。普通消费者看家庭影院如同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中存在着许多诱人的陷阱。
陷阱之一是暴利。通常家庭影院是由影碟机、彩电、功放和音箱组成,对影碟机、彩电目前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很强,由于其价格透明,已无多少利润可言。一台名牌影碟机、彩电的利润通常在20到80元之间,功放机则多一些。低档的功放机供货价在160至200元,但利润已较少,一般在20至100元。相比之下,音箱吃水太深,很少有人摸得透,一般利润在200至5000元之间。现在低档的落地音箱供价为150元至170元,而这类音箱的售价通常达到600至2000元。市场上的所谓进口音箱大多是假货,进价在500元以内;真正的进口音箱一般利润也在3000至几万元之间,如有的标价5万元,估计成本不足2000元。
由于暴利的驱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功放、音箱的企业在3000家以上,比当年VCD利润较大时期的600多家还多几倍。但专家预计,就像VCD由1997年的600多家到1999年的30多家一样,家庭影院企业在未来三年内以每年500家的速度减少。
陷阱之二是虚假标识。家庭影院目前尚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去年上半年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一个行业规范,并开展了对家庭影院的“A”字标识认定,对功放产品要求标注有效功率。正常家用功放,其功率50W便可,100W可满足100平方米的客厅使用,但市场上大量的功放标注为200W到1000W。实际上,这些功放的功率为20W至50W。再如音箱和功放的频率响应指标,许多产品标出的数字都很优秀,实际相差甚远。这些都容易误导消费者上当。功放的虚假标识还有五声道、七声道,而目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五声道、七声道音频系统。现有音源为两声道立体声、四声道杜比定向逻辑、矩阵编码,已逐渐淘汰、六声道杜比数字AC—3,即5.1声道,目前正在流行,现在凡标注五声道、七声道的功放其实均是两声道,只是多接了几个输出端子。同时,由于现在的AC—3时髦,并有六个输出端子。目前而言,真正具有AC—3接口的品质有保证的功放机,最少也要800元。一般价格在1200元至1800元。
音箱的虚假标识更多,可以说绝大部分非名牌音箱所标注的功率、灵敏度、频率响应都不真实,生产厂家想定多少就是多少,有人戏称为“厂长功率”、“厂长频响”。另外,音箱看不见的虚假更严重,外观看去一模一样的音箱可能成本相差好几倍,品质也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板厚,一般要求在15毫米以上,但低档的只有6至8毫米;板材应为中密板,低档的音箱则为刨花板。磁缸是音箱的重要保证,一般直径应为100至120毫米,材质为Y25,低档音箱用50毫米、Y20。分频器是保证高中低音的关键器件,好的音箱一只分频器要200至500元;低档音箱只用一只电容器,成本2元左右。这几个因素加起来一对好坏音箱的生产成本可能相差上千元甚至更多。
陷阱之三是欺骗。家庭影院的欺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生产企业有欺骗,在销售环节更有欺骗,并且对销售上的欺骗,消费者上当了还不知道。如今,稍微熟悉家电行业的人都知道,名牌产品价格已做“穿”,无利润可言;非名牌产品质量差、价格低,却利润大,因此在家庭影院销售上欺骗的手段很多,如使用不同的节目源,试机时让好的产品工作,顾客要买的东西不发音,若你走近时用摇控器切换过去;有的外接一个低音炮,有的用名牌产品低价位吸引,如用名牌影碟机以低过厂家供应价格搭配卖出,其中的差价就靠音箱来补了。名牌厂家的产品在个体市场上几乎成了蚯蚓,它是用来钓鱼的。一些个体市场已经形成了两种怪现象:一是单买一台名牌影碟机商家不干,因为卖贵了怕失去卖功放、音箱赚钱的机会,卖低了不赚钱甚至亏本;二是商家受利益驱使对顾客说名牌产品不好,非名牌的更好。
对于众多陷阱,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若指标、标识都弄虚作假的,谁敢相信其质量、服务?另外有的连厂址、电话都没有,或按所标电话打去无此厂家的产品,更不能购买。根据调查发现,因厂家品牌太多,消费者识别能力差,上当受骗者所占比例很大。
(摘自《科学时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