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尼,我們懷念你!
蔡啟智
The Legend Lives On Leonard Bernstein●伯恩斯坦指揮●DG 469 460-2 6CD(環球)
藍尼﹗好久沒聽到這樣的稱呼了。只有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會讓人用這麼親暱的稱呼來代表他。您儘管可以把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稱呼為「小卡」,把貝姆(Karl Boehm)換成「阿貝」,把蕭提(Sir Georg Solti)取叫「光頭蕭」,不過,無論你怎麼取,都不會讓全世界的愛樂者一起認同你取的外號,放諸四海皆準 ─ 除了藍尼之外。很難想像,把一位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指揮家,用這樣的小名來稱呼,而且走到哪裡,「藍尼」就是他的招牌。真的是除了伯恩斯坦之外,再也找不到別人了。
然而,藍尼終究離我們而去,而且不知不覺之間已是十年!拿起架上的二套馬勒全集,在他灌錄CBS/Sony版時年輕的意氣風發,到DG版又變本加厲成為老蕃巔式的詮釋,他那充滿生命力與愛意的「費黛里奧」、不按牌理出牌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讓人熱汗淋漓的西貝流士第一、使人神遊太虛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等,一次又一次地,幾乎耳畔又響起了伯恩斯坦用力跺著指揮台,大聲喊著「Forte!」的呼喊……。
這就是伯恩斯坦。伯恩斯坦的錄音長久以來就一直被愛樂者們視為非聽不可的經典,但是不可諱言,伯恩斯坦的詮釋並不正統,也不平穩,但他卻就是能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您想聽四平八穩的貝多芬?對不起,請找阿巴多(Claudio Abbado);你想聽典雅流暢的舒伯特?抱歉,那得貝姆才行。但若是你想聽聽一種不同的詮釋,會讓你在沙發椅上坐不住,音樂像是鐵鎚捶進胸脯那種感覺,那非得伯恩斯坦才辦得到。
這套錄音,說得坦白一點,又是一次新瓶裝舊酒,但六張CD全都是現場錄音 ─ 別忘了,今年正好是伯恩斯坦逝世十週年紀念!樂壇上近二年來,已經被巴哈250、蕭邦150、甚至是費雪迪斯考與布列茲過大壽搞得昏頭轉向,以至於伯恩斯坦這個再重要不過的人物,差一點就被世人遺忘掉了。這套錄音所收錄的,從他那張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的著名最後錄音「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打頭陣;緊接著的,是與齊瑪曼合作的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以及麥斯基加克萊曼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莫札特的大彌撒、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蓋西文藍色狂想曲等等,都是唱片架上的熟面孔。有什麼特別的嗎?當然有,那就是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獨奏者是,嗯,也是伯恩斯坦本人,這讓人想起Decca那張他自彈自演的莫札特第15號協奏曲。不過這首17號,可是在1981年的錄音,比Decca的15號要晚得多,最重要的是,這是全世界的首度發行。
藍尼的詮釋就不用多說了。整套錄音中,筆者建議先聽CD5的「藍色狂想曲」,接著聽巴伯的「弦樂慢板」,感受一下在「動」與「靜」之間,藍尼是如何轉換整個氣氛的。再來,請聽聽享有盛名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了解一下所謂的「馬勒上身」是怎麼回事,深度沉溺的詮釋,保證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第二樂章的演譯簡直是神來之筆,不用太快的速度,但卻有情感的狂飆。再來呢?當然是最後錄音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想像一下,一位垂朽老翁,是如何在精神上不老的(很奇怪,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他指揮家的老態,但卻從不感到伯恩斯坦其實是一位七十幾歲的老傢伙 ─ 這唯有藍尼一人能夠達到)。最後,請聽聽當作Bonus的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看看與那張Decca的第15號協奏曲有什麼差別。不過筆者可以充分感覺得到,伯恩斯坦那顆年輕的心,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有所改變。筆者覺得,本合集中並未收錄柴可夫斯基第五、六號交響曲,實在有點可惜,因為缺少了狂狷到發神經病與悲到無倫二種藍尼特有詮釋,難免有點美中不足。對了,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中,那種冷熱交替之後的熱血沸騰,也不可不聽;還有,莫札特安魂曲那聲動天地的激昂、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的蕭索肅穆……咦,好像越說越多了。
錄音效果如何?都在水準之上。以藍色狂想曲、布拉姆斯複協奏曲與馬勒第五號交響曲最佳。不過,話說回來,何須計較錄音?衝著伯恩斯坦的藍尼招牌,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熟悉伯恩斯坦的朋友,比較在意的一定是首次曝光的那首莫札特17號鋼琴協奏曲。筆者以為,錄音與演奏都很有年輕的氣息,但由於一次得買五張中價版,所以還是得考慮考慮。不熟悉藍尼藝術的朋友,就不用猶豫了,五張高價版CD一次用中價賣給你,再加上買不到的莫札特17號,當然,還有藍尼的金字保證,足夠讓你「藍尼」好長一陣子。■
回144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