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理論精粹】
聆聽室中完美的超低音擺設方式 林及人編譯
編按:本篇文章摘錄自一九九八年M&K公司所發表,有關超低音使用與擺位技巧的文章,希望藉由本篇文章的翻譯,提供給對超低音擺位傷透腦筋的讀者作為參考。本文已獲得M&K原廠授權翻譯刊登。
影響低頻與極低頻量感的因素,最主要來自於聆聽室本身以及超低音在該空間所處的位置,而超低音再生的低頻量感最主要取決於房間的形狀與該聆聽環境的建構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聆聽空間中,低頻的再生情形也各有所差異,但影響音質與量感的最重要因素,卻是來自於超低音在空間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有一個簡單的超低音擺位法則,那就是當超低音愈靠近房間內任一面牆或是牆角,您所能獲得的低頻量感也就愈加強烈;相對的若將超低音搬離這些所在,那麼,您所感受到的低音能量也會因此降低。但是別忘了,地板也是一個反射低頻最主要的因子,想要得到最多的超低頻量感,就得將超低音喇叭直接擺放在牆角的地板之上。
根據我們過去在數以千計的房間中,測試了無數超低音喇叭的表現,絕大多數的案例都在在證實了最佳的超低音擺設位置,不是與牆角直接比鄰,就是極為接近。而我們所做的一切測試,皆是採用「MLSSA」系統的「Adaptive Window」技術,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夠與人類耳腦系統和聲音的時間/頻率特性產生關聯的房間測試技術。
<圖1>面對這一堆大大小小的多聲道喇叭,您是否感到無所適從呢?
將超低音喇叭置於牆角或接近牆角,不單只是具備擺位上的優勢,更是實驗測試絕佳的起始點。通常以這樣的擺位方式,能夠使空間中的低頻量感達到最大,但是在少數空間中,低音重播的品質反而會因此而惡化,超低音喇叭也因此得遠離牆角了。
如果說,要在聆聽室內找到一個能獲得最平順的頻率響應、沒有峰值或凹陷、或者是不會產生諧振的位置提供超低音喇叭擺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其放置在最接近聆聽位置的角落上。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您的沙發位在房間的後半部,那麼超低音最可能的理想標的,應該就是位在後方的角落上。
事實上,每一個聆聽空間所測得的頻率曲線並不會完美,或多或少都會因為房間結構而產生峰值或凹陷。因此,您就會在音樂播放時聽到轟隆聲,聲音也會因此而產生模糊 - 不單是低頻,連帶整個音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使整體的聲音表現平順,並能取得高品質的超低頻表現。
<圖2>多聲道系統中調教良好超音,有如搖滾樂團中的Bass吉他般,具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如何讓超低音找到最佳的居所?
在此,我們提供二種有效的方式,讓您的超低音能找到完美的歸宿。
第一種方式的前提:我們不讓沉重的超低音在房間內四處找家。
首先將超低音擺放在您最常聆聽的位置(編按:即我們常說的黃帝位),然後將它連接至您心愛的系統上,讓整個系統播放出適當的音樂。接下來您要做的是,繞著聆聽室漫步,試著在空間中的各點停留,聽聽每一個位置的低頻表現情形。
當您發現整個系統無論在各方面組合上均能讓您滿意時,亦即您的雙耳聽到了平順的頻率響應、令您驚喜且富衝擊力的低頻表現,或退而求其次,在該位置上不會有令您不舒服的轟隆聲響時,那麼,此處「可能」就是您的超低音在該聆聽室中的最佳擺放位置。好了,現在將您的超低音移至該點,並走回到原本您最常的聆聽位置,如果這時候在黃帝位上所得到的聲音表現,能達到您所要求的水準,那麼超低音的最佳位置應該就可底定。如果不是,就得請您重覆上述的步驟,將超低音歸回黃帝位,繼續找尋最佳擺放位置。
另一種方式則較為複雜,必須用到音壓計與測試用的低頻頻率(100Hz以下)(您可以在市面上的測試軟體中找到)。嘗試著將超低音移動至屋內的各個角落,聽聽漸次下降的低頻段在各處的表現,同時以音壓計加以測量,並將獲得的數值於紙上繪出曲線圖;找出整體頻率曲線圖最為平順的所在,也就是安置超低音的最佳處。
多對超低音的好處
如果不受到空間或環境上的限制,我們會建議您使用二只(甚至多只)超低音,來搭配府上的任何音響系統。藉由第二只超低音的加入,不但能大幅提昇整個系統的低頻量感、動態範圍,同時也能讓您府上音響的餘裕度(Headroom)大增;除此之外,這個額外的超低音,還能夠加倍超低頻的擴散幅度(如果擺位得當的話),並將效率提昇3dB之多(相對於加倍了擴大機的輸出功率),也就是說,使用了二只超低音後,能夠利用功率擴大機剩餘的驅動力,讓總合效率足足加大了6dB之多。
添加了額外的超低音的意義在於,這二只超低音能夠在正常的工作狀態下,輕鬆地將音壓提高6dB,但是卻為後級擴大機夠節省下25%的功率輸出;不僅如此,也因為超低音喇叭的工作負擔降低,相對的單體前後震動幅度變小,發生失真的機率也會因此而大幅消除。
您必須注意的是,一個空間中超低頻的質感、頻率曲線上的峰值或凹陷,均取決於超低音在這個空間中所處的位置而定。倘若您的空間允許使用超低音喇叭,並能為它找到最適宜的擺位的話,使用雙超低音於房內同一處,將可得到最佳的效果,這種方式也是雙超低音的最佳擺位方式。
假使在您的空間中,無法使用上述的最佳擺位方式,那麼即使將二只超低音分置二處,它們仍然能夠相互配並達到最佳的效果。此時,您得將環繞擴大機的選項設定在不同的房間,依舊使用前面所提到以聆聽與儀器測試的方式,決定這二只超低音喇叭的最佳位置,同時以相同的驅動條件加以控制。
最近我們常常發現,有許多來自「多只超低音」在具備Dolby Digital/dts的5.1聲道上的使用問題,而最主要造成困擾的來源,就是用家常常忽略了用來驅動5.1聲道喇叭、配備有低頻輸出控制功能(Bass Management)的環繞擴大機與環繞處理器。低頻輸出控制功能可以讓用家依個人喜好,調配各聲道的低頻輸出量。這就是說,如果整套系統中,只用上一只超低音喇叭,那麼這只喇叭就得負責整套系統在聆聽上所有的低頻量感(包括了音樂中左右聲道的低頻訊息);如果我們使用上二只超低音喇叭,而每只喇叭都可負責所有聲道的低頻輸出,當然在重播效益上也會因此而大幅提昇,更不用說用上更多對的超低音了。
也因為如此,我們強烈地建議在使用超低音喇叭時,最好能將各聲道中的低頻部分輸入至超低音喇叭之中,而不是單單將超低音連接至LFE輸出端就了事了。
<圖3>M&K公司專為聲道系統調教而設計的祕密武器;附調整水平功能的雷射筆。
伺服裝置與其他形式的回授
有許多消費者曾經詢問超低音喇叭負回授的問題。雖然最早的M&K Volkswoofer使用了回授線路,但是這種設計方式在不久之後就被我們放棄了。
伺服線路利用安裝在單體上感應器,以偵測錐盆的往復運動。由於單體不斷地前後移動,產生的訊號由單體線圈回傳至功率擴大機上,擴大機便利用這個回傳的訊號,與之前傳輸至超低音的原始訊號加以比較。而二者間的任何差異均代表失真已經產生,緊接著伺服線路會將這個訊息,反轉其相位並再次傳送至擴大機的輸入端,就理論上是將原本的回授抵消了。很可惜的是,如果輸入的訊號維持穩定 - 如完美的正弦波,那麼回授就可以順利地被偵測到;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音樂訊號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在修正訊號回傳的同時,音源早已改變,聲音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會弄得更糟。
現在我們知道,這就是為什麼High End音響設計師試圖將擴大機的回授降至最低的原因。即使利用完美的修正訊號能夠大幅降低失真,但過量的修正訊號卻也是製造惡劣音質的元兇,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暫態互調失真(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相同的理論也可以應用在揚聲器上,但情形卻更為嚴重。原因在於修正喇叭運動的訊號根基於單體的運動上,但傳導的速度萬萬也比不上擴大機中接近光速的電子流。
對於喇叭來說,回授是聲音透明度與動態反應的殺手,時而產生的銳利感和高輸出值,迫使設計者們不得不在擴大機上加裝保護線路,音質也因此產生了混濁與動態壓縮的窘境。
M&K的哲學是盡量去追求暫態反應,而非重播出正弦波的完美與否。在與其他使用低音伺服器的它廠超低音喇叭相較後,您一定可以輕易地發現,M&K的產品不論在動態或是瞬變上,均能以清晰並附細節的優異音樂表現,傲視市面上的各家產品。■
回146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