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器材、聆聽室與個人偏好 李富桂 [复制链接]

查看: 2131|回复: 1
1#
【 傑特集 】

器材、聆聽室與個人偏好
   李富桂



對於千禧年年尾再次復出寫作的主題,真不知該如何落筆。但論壇劉總編給予筆者極度自由的發展空間,並未對題目或篇幅有所設限,只要求筆者盡量配合排版方便與字數上的需求,這也是筆者復出的主要理由。

依美國幾家音響刊物與論壇過去的慣例,筆者先將自己的音響系統、聆聽室特性與個人聆賞唱片的偏好,介紹給大家。個人認為,先讓讀友們熟悉上述幾項,也有助於將來解讀筆者所述的內容和本人對音響特性與聲音方面的論點,同時也不至於誤解筆者的用意。(註1)

音響器材/系統

● 前端系統:

唱盤 - 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
(空軍一號二代)氣浮式唱盤
※ Pump(空氣幫浦)及Tank(儲氣筒)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
※ 用無蠟(Unwaxed)牙線作飛輪(Fly Wheel)馬達與轉盤的傳動,而非皮帶傳動。

唱頭 - Clearaudio Insider Gold
MC昇壓器 - EAR MC-3
類比Phono Stage - EAR 834P
※ 12AX7管子改用Telefunken(第一及第二支)及Mullard(第三支)

●擴大機:

前級 - Classe DR-6
後級 - VTL M300
※ 6550管為Gold Aero,並修改為三級管放大
※ 12AT7為Telefunken
12BH7為RCA紅字

●喇叭:

Sound Lab A-1純靜電喇叭
※ 尺寸:206╳90╳90公分(高╳寬╳深)
※ 重量:加上10Kg的鉛粒後,總重每支為94Kg
※ 另增購高音用環形變壓器(為Sound Lab最大型Ultimat U-1專用的新產品),替換舊有的元件。(註2)

●線材:

電源線 -(1)Classe DR-6/EAR 834P/VTL M300 - OBL
(2)SoundLab A-1 - 義大利GM公司特別為靜電喇叭生產的B.C.D.電源線
訊號線 - (1)Forsell/EAR MC-3/EAR 834P/Classe DR-6 - Clearaudio
(2)Classe DR-6/VTL M300- YBA Diamond
喇叭線 - MIT 750E

● 附件:

音響架 -Solidsteel(義大利製)
唱針消磁器 - SUMIKO Flux Buster Demagnetizer FB-1
洗唱片機 - VPI 16.5
音壓dB表 - 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數位式。Range:50-126dB
唱片鎮 - Harmonix Tuning Record Clamp TU-812
腳錐 - GOLDMUND。大的用在VPI,小的用在Classe DR-6主機部分與EAR 834P
其他 - VPI Magic Block dB-5
Versalab Wood Block
ART石墨唱頭內墊
Mission墊(使用於Classe DR-6電源部分)
Audiotechnica及SUPEX水平儀

<圖1>Sound Lab A-1喇叭聳立在聆聽室前方凹陷區,雖然體積相當龐大,但卻不會造成視覺上的壓迫感。
<圖2>Classe DR-6與VTL M300前後級組合已經使用了十多年,無論是性能或C/P值皆為當時的一時之選。
<圖3>搭配上Clearaudio Insider Gold唱頭的Forsell Air Force One MK Ⅱ,在燈光的投射下顯得格外金碧輝煌。請注意,飛輪馬達與轉盤間的傳動並非傳統式皮帶,而是改用無蠟牙線替代。

聆聽室

尺寸:深╳寬╳高:630╳420╳255公分(平均)(註3)
比率為2.47:1.65:1

特徵:

(1)天花板為一分夾板外加一分洞洞板,呈斜面有折角,以避免過多的反射音。
(2)地面為磁磚,二個喇叭中間舖設IKEA印度製棉毯。另外,在黃帝位前之茶几下舖以170╳115公分的地毯。
(3)喇叭左右兩側採對稱之三分板與六分木心板釘製,內層分別以石綿及玻璃纖維填充處理。
(4)喇叭後牆中央部分為磚牆水泥,外加深藍色壁布。左右二角落使用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裡面以舊報紙填滿。
(5)由於原來的兩層木心板吸收了少許低頻,是故各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註4)。同時以150╳80公分上海製手織絲毯舖在實心門上,以吸收少量由A-1靜電喇叭向後發聲時產生之中高頻。
(6)皇帝位沙發左側牆加舖90╳62公分的厚小羊毛毯,右側窗戶以深藍色窗簾(內有薄遮陽簾)來減少第一次反射音。雖然A-1是雙面發聲喇叭,皇帝位左右二側反射的影響較少,但添加些吸音材料對距焦還是有幫助的。
(7)當室溫控制在24oC,溼度45%~48%,電壓118V時最適合聆樂。

●喇叭位置︰

從A-1正面板到後牆距離為230公分,正面板中線到左右側牆約為80公分,亦即二中線間距離為260公分。喇叭擺位約為三一法,離側牆則為五一法。

●聆聽(皇帝)位︰

筆者經常聆樂的位置有二。其一為距喇叭正面(呈直線)290公分處,另一處則為360公分。筆者認為第一個位置較有錄音室的特色,距焦準確,樂器與演唱者形體之比例佳,層次分明,然聲音較不自然,在此處聆樂時的情緒較不易放鬆。而第二個位置則頗有置身演奏廳的氣氛,音場較寬廣,深度較差,然層次還算分明,閉眼聆賞時既舒適又過癮,除了寬度還是比音樂會現場狹窄外,其餘尚可接受。

●頻率曲線圖

去年11月20日,承聲音美學林老闆之協助,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筆者聆聽室的頻率曲線圖(如圖所示),得知麥克風擺在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時,測得的右聲道頻譜為50Hz-20KHz(±4dB),左聲道則為50Hz-20KHz(±3.5dB)(但右聲道150Hz處有著+8dB的峰值,可能皇帝位的右側擺設有二人座布面沙發之故);而立體聲狀態測得之頻譜為50Hz-20KHz(±5dB)(150Hz處仍有+8dB的峰值)。

●特色︰

以室內恆溫25oC來折算聆聽室峰值,可發現深度(630公分)的第一次最低峰值在27.5Hz,而寬度(420公分)則在41.2Hz,與所測得之曲線圖吻合。若再往上,二邊長度所算出峰值的重疊處應在82Hz與165Hz左右處,也與曲線圖相似。筆者將公式與計算公式列表於下,提供各位讀友參閱。

fo=S/2L (S=331+0.6T)(T為攝氏溫度,L為長度)

長為630公分 寬為420公分
fo=331+(0.6╳25)/2╳L

Peak 第一次 = 27.5(Hz)    =    41.2(Hz)
第二次 55.0     82.4
第三次 82.5     123.6
第四次 110.0     164.8
第五次 137.5     206.0
第六次 165.0     247.2

<圖4>這對看似可口可樂二氧化碳瓶的鐵罐,其實是置於唱片儲藏室、由鍾引弘兄精製與安裝,以提升空軍一號唱盤工作性能的儲氣筒
<圖5>喇叭後牆二側牆角以兩層六分木心板構成斜面狀設計,內部以舊報紙填滿,並加釘了約60公斤重的實心門。

●歸納︰

(1) 在40Hz處,即所謂的Extreme Botton有極高之峰值,但這種結果對A-1倒有些幫忙。因為A-1並不像筆者以前所擁有的Martin Logan Monolith Ⅲ喇叭,以傳統的12吋紙盆式單體來傳達125Hz以下之低頻,導致A-1對反應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方面,較為不利,迫力上會感到不足。再加上筆者聆聽空間在60Hz左右有點下滑,因此這個40Hz的鋒值對低頻重播上多少產生些彌補的作用。

(2) 500Hz至2KHz間之曲線有些上揚,讓中音域的量感提昇,音樂重播時的豐富感令人愉快,人聲與木管均容易地表達他(它)們的特色,對靜電喇叭反倒有正面的幫助。

(3) 5KHz至10KHz這一頻段有些下降,反而對Lower High反應不會那麼強烈,使人久聽不厭,但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會覺得不過癮。

(4) 10KHz以上又回昇一些,可能對極高頻的汎音部分有些許助益,音頻整體性有提昇作用,打擊樂器與小提琴的暫態反應也佳。

(5) Sound Lab A-1擺在聆聽室前方下陷區,該區為音響器材及喇叭擺放所在,佔了整個聆聽室面積的40%。由於該區與聆聽區的地面高度相差約25公分,所以即使喇叭高達206公分,在視覺上卻不會成壓迫感。又因聆聽室六面牆吸音並不太強,音壓就不能開太大聲。筆者以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測出,本聆聽室中人耳可接受又不會感到不舒服的音壓,約為93dB,這項數值,與筆者八月在國家音樂廳,坐在15排聆聽林望傑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測得的最爆棚樂段時的音壓94dB相近。筆者認為每間聆聽室,不論聽CD或LP,均有其最佳音壓來欣賞爆棚或大型管絃樂。

(6) 筆者對聲音走向的要求,取其平衡為首要要求。本聆聽室屬中性偏微亮,頻率曲線圖中在10KHz以上稍微多些,除了在低頻有些峰值以外,尚可稱均衡,這就是筆者所要求的,即時在長時間的聆樂後也不感到疲累,是故,取A-1是有其來有自的。

個人偏好

音場表現︰

3D感、樂器與演唱者的位置、不同組樂器與人聲的間距,還有其間的排列關係,都是音響迷所追尋的目標之一。筆者對Soundspace(意指整個錄音場所,例如演奏廳或是教堂)與Soundstage(意指樂團與演奏者所佔/站的位置與場地)之不同表現,以及樂器與演唱者的實體感最為重視。筆者認為,由於聲音是經由喇叭壓縮空氣而形成,它存在於二支(或四支)喇叭中間及其前後左右;當您感覺到聲音似乎是種實體或實物時(指樂器與演唱者是存在的,而非虛擬),您可走進喇叭之間,享受整個音場包圍著您的絕妙特殊感,它仍然能保有高低前後左右的3D感。通常雙面發聲的喇叭比較容易達到,當然喇叭擺位調整得當,是需投入很多時間的。筆者認為靜電喇叭由於振膜前後的發聲音壓接近,比較容易產生上述的效果,但還是要重述一遍︰先決條件,是喇叭擺位得當。

筆者常向朋友表示,音場的正確表現(『正確』二個字的解讀,會因人而異),只是音響中基本要求的項目之一,但並不是最終目的。筆者在國內外音樂廳聆聽現場演奏時,閉著眼睛純聽音樂的時間約佔1/4,尤其是遇到自己熟悉的曲目,會盡量將現場的聲音記憶下來,以待返家後作為調整自家音響的參考。當閉上雙眼後,您會發覺現場演奏的深度,表現竟然不如自家聆聽室,特別是木管群的位置似乎比較前面;還有現場的高低感,也沒有家中聆聽室中的清楚;但整個樂團左右開弓、一字排開的寬度是自家表現萬萬比不上的,僅能達到現場的2/3到1/2而已;除此之外,實體感自家的也是沒得比。筆者提出這些觀點,主要是希望讀友在調教音響系統時,能耳聽為憑,自己加以評斷。

音色與音質︰

這是最常引起本地音響迷爭議的二項音響要素,各家看法因人而異。記得十幾年前與Linn公司老闆Ivor先生聚會時,筆者曾向他表示,台灣的音響迷對音色的看法都不一致。Ivor先生回答說:「在英國則不然,每位音響迷或愛樂者對音色的觀點是蠻相似的。原因在於英國的各大演出場所,對樂器與人聲音色之表現相當接近。」至今,相當多的台灣音響迷還是置身於音色差異的論戰之中,晶體與管子機擁護者、CD與LP朝拜者、傳統與屏風喇叭愛好者均自成一派、各自為陣,互不退讓,甚至還無法認同音色的一致性。大多數人把聲音的厚、薄、硬、軟、鬆、緊、重、輕,當成是音色的評論標準,而失去對各種樂器與人聲正確音色的判斷能力。多聽現場,認識各種樂器(尤其是中提琴、低音單簧管、英國管這幾種自家音響最難表現的樂器),絕對能提昇您對各種樂器的認知。

環顧眾多提琴的示範級唱片,筆者推薦於1961年出版,由曼紐因解說並親自拉奏小提琴與中提琴的「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唱片編號為EMI CSD-1417;同樣的唱片也另由法國EMI公司出版,編號2C 059-04586,但此唱片中曼紐因改以法語解說。本唱片於十幾年前劉總編主持「普洛唱片行」時進口過,CD版市面上還是可以購得。筆者最近重新聆聽由Robert Piker指揮雪梨交響樂團演奏Bach-Stokowski(史托考夫斯基改編巴哈的管絃樂曲,Chandos ABR-1055,1982年版),此唱片中A面第二首「慢板」取自「C大調Toccata,Adagio & Fugue」(BWV 564),及第三首「G小調賦格」(BWV 578),均是辨認木管組的最佳示範唱片,尤其是第二首中的英國管吹奏,聲音圓潤帶點微搖晃的特色,有令人想要反覆聆賞的獨特魅力。

說到音質的優劣,又是依個人喜好而定,很難有公認的標準;取捨的準則,更是令人頭痛。然質感好的聲音,能令您融入音樂的精髓,那種私密的喜悅與快感,很難以言語加以形容。您多久沒感受到美妙音樂所帶給您那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了?「Magic」這個字眼多久沒出現在您的腦海裡了?您多久沒享受到那種在週末夜,與好友一起聆聽令人興奮與陶醉的唱片時,同聲齊嘆「好棒啊!」的快意感受?還有,當您發覺到自家音響播出的音樂竟是如此的美妙動人,一瞬間希望諸朋好友能在旁共享,這種慾望,多久沒發生了?當音樂使您融入的感覺愈來愈多,表示該聆聽室與音響系統的表現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音質也絕對能吸引挑剔的您。

以Neutrik音頻器測得之聆聽室頻率曲線圖,麥克風擺設位置為皇帝位中央與人頭同高。

<圖6>righ:50HZ-20KHz, ± 4dB
<圖7>litt:50Hz-20KHz, ± 3.5dB(except 150Hz +8dB)
<圖8>stereo:50Hz-20KHz, ±5dB(except 150Hz +8dB)

真善美的境界

筆者常向友人道:「您所追求的音響境界是什麼?音響二十要,太多太複雜了!『真、善、美』三者在您心目中的順序是什麼?先讓我們簡單地為它們下一定義:『真』是『Accuracy』,『善』是『Balance』,而美則是『Beauty』。」而我們所獲得的答案,無論是「真善美」、「美真善」、「真美善」、「美善真」……各種組合均有。每個人對音響與音樂的認知、喜好與偏見均不同,喜好音樂的類別也不一樣,其差異性當然也存在,是故所追求的次序必不相同。讀友您不妨與親朋好友相互比較,進而研討一番,或許可以找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

說到筆者個人心目中的次序,則是以「善、美、真」排列,理由為:

(1)「真」最是不易達到。何謂「真」?見仁見智,最富爭議性,但筆者盡量不使用「正確」與「真實」這種字眼。當然,一般的見解反而認為「真」才是準則,各種樂器與人聲的音色最真了,追求重播當時錄音的原貌,是吾輩探索於各類音響器材的最終目的,它理應是可達到的,所以「真」應該排在首位。

OK,話說回來,筆者反而無法得知,到底自己的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或稱音樂),有沒有達到「真」的境界?或是還原了幾成風貌?但問題在於,我們並未在當時錄音現場聆樂,其實很難從音響器材的再生之下得知它就是「真的」。如果執意要爭論「真」這個字,那麼千言萬語也說不完。說真的,(此『真』非比『真』),在這新的世紀,音響器材雖然進步了(也許有人會說是退步了),然而要稱之為「真」,可能還有得「爭」了。

(2)「善」與「美」的先後次序因人而異,或許時空的不同,聆樂心情之差異,器材更換的樂趣,都會影響之。音樂之美,可謂「追求音響再生的極致」,按照字意來說,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然每個人對「美」的定義與解釋還是不同。如果「美善」或是「善美」能同時存在,不分高下,甚至「真善美」一次獲得,豈不完美!但世界上就是缺乏(或稱沒有)「完美」這二個字,就像筆者最喜愛的小提琴錄音唱片中,要真正地找到一張可說是完美無缺的並不容易,藉由音響系統重播出的器樂形體、擦弦、震動、泛音等等,還是無法與現場相比,似乎都是差那麼一點點,筆者甚至推論:「小提琴本身就是麥克風的剋星,任何麥克風,根本很難將上述特質完整收錄進去。」是故,只要能藉著聆賞感受到小提琴的音色、音質之美,以及演奏者欲表現的意境,那就夠了。

(3)為什麼筆者將「善」排在首位?自己總認為聆聽室的處理盡量要求均衡,反射與吸收中和,音響器材求其中性,而前端的唱頭與唱盤系統也盡量要求,能精密地將每張唱片的溝槽忠實地反映出來,喇叭也不要有過多的音染,這些要求對筆者而言,就是「善」,也就是「中性」的表現。初聞似乎平淡無奇,卻反倒可以持久聆聽而不覺得累,進而欣賞音樂的美,這就是筆者所追求的音響境界的極致。

沒想到久未持筆,竟胡亂地寫了一大堆,或許出書後劉總編會來電告知:「李兄,這是你復出的第一篇文章,但也是最後一篇了!」好了,就此擱筆,對上述觀點有問題的朋友,不妨來信討論。下一期,想寫些LP唱片的評論,再見!■


註1:對不起了,林及人老弟!聽說筆者是「如此音響迷」的未來名單之一,現在卻自己搬上檯面吹噓一番。

註2:該新款高音環形變壓器,係Sound Lab老闆Roger West博士為其旗艦喇叭Ultimate U-1(美金定價$27,000)而設計製造的;將其使用在A-1上,增進了全音域與各頻段的發揮,一致性也較佳。

註3:由於筆者聆聽室的地面不是水平的,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各處不一,取其平均值約為225公分。

註4:該二個實心門,係劉仁陽先生所贈與,劉兄稱:如果哪天不用,一定記得還給他。


 

回146期目錄
分享 转发
TOP
2#

http://210.67.82.250/146/%E5%82%91%E7%89%B9%E9%9B%86.ht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