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医生的报道文章,我也看了,我个人的意见是:HIFI发烧友追求的是什么?HIGH-FIDELITY,是高保真。AV发烧友追求的是什么,是夸张的音效,是那些在耳边飞来绕去的声音带来的新鲜感,是子弹从背后射过来的刺激感。两种追求的目标不同,当然对器材的要求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两千元的AV系统也会给人带来“酷比了”的听觉“享受”,而音乐发烧友却为万元的器材还无法演绎小提琴的飘逸、钢琴的宏大而愁眉苦脸。如果用廉价的AV系统挑战双声道的高保真系统,最多只能获得一些虚假的现场感,为什么,因为有限的资金分摊到线材、喇叭、功放上后,能得到清澈见底、细节毕现的音效吗?能得到下潜很深而有控制力的低频吗?能得到富有魅力、婉转而绝不发蒙的歌声吗?如果不能,那么这种环绕的现场感能给我们真实的现场感受吗?
纵观曹医师的发烧报道,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写他听交响乐的感受,而是“听了好多DVD Video 音乐, 眼睛盯着美轮美奂的岛国风景……”,观看了“日本BS电视的水乡之城-威尼斯的风景介绍片”,“ 随着小船游城, 所有的声响与定位跟着画面角度精准的在各声道转换, 细节之多引人入胜, AAC音轨实在非常出色, 那一些威尼斯城的声音栩栩如生, 不管是街道上人们的交谈声, 小孩子打球时的弹跳声, 船桨滑水的声音, 风吹动的空气声, 配合着精致的大画面, ……”,还有“录制的抢救雷恩大兵”,这能说明多声道适合放古典音乐吗?好像只不过在抒发纯粹的感官刺激。
再看作者写道:“MX5000快速纯净的低音尽显无疑, 我也曾在杜比实验室看过雷恩大兵, 他们用的是S150P的专业版2510P 加上更昂贵的Tag Mclaren AV32R前级, 但是效果还不及现在我听到的临场感, 滚烫的子弹空气声杜比那里显的很火热, 曹医师这里则多了一份稳重与结实. 或许你可以对曹医师所调教出来的音色提出看法, 但是我想你不可否认这样的效果听了令人感动, 随口说鸡蛋里要挑骨头很简单, 但是把真的鸡蛋端到你面前要你动手挑出骨头实在难上加难。”原来,可以比杜比实验室的效果还好,子弹的空气声还能多一分稳重和结实,我只能说佩服佩服。
文章中还有一处“ 先不谈DVD Audio与SACD这类高精度录制的音乐, 就以最简单的DVD Video音乐片都能有超过CD片的采样频率”,无怪乎作者这么热衷于欣赏风光片,原来CD比DVD VIDEO也不及,他难道不知道DVD VEDIO采用了有损压缩吗?
也许曹医师确实做到了20万战胜180万,但这是在曹医师武装到牙齿的地下发烧工厂里比较出的,而且到了一定档次的器材,搭配好的低价(相对而言)系统战胜更高价的系统并不少见,有时候一根线也能让百万系统只有十万级的表现。何况与听众的取向有关,如果比环绕感的话,两声道甘拜下风那时自然。也许换作我,我更愿意得到曹医师弃而不用的MBL全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