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继续探讨多声道 [复制链接]

查看: 6498|回复: 17
1#
不错,从理论上讲,多声道是有优势的。但是如果以为是用了多声道,就可以对环境作出妥协,那就大错特错了。曹医师的听音环境是地下室120平米,其中60平米听音,可比他的设备还宝贵。
我这里将转贴《无线电与电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对未来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困惑》
因为文章很长,有上万字,我将挑选部分分批敲上来:
-----------------------------------------------------------------------------------------
(一)
   根据现在sacd和dvd A的摆位标准,要有一间不低于40m2的听音室供自己任意规划。在音响摆位方面,dvd-a的要求是以皇帝位聆听点为中心做一个正圆形,前方左、中、右音响分别处于-30度线、0度和30度线来摆放,而后方左、右声道音箱则处于-120度线和+120度线摆放,每个音箱离聆听者的耳朵距离应一样。sacd多声道的音箱摆位标准也是一个大圆形的3前2后摆发,它与dvd-a的摆位差不多,只是它的第6个全频的独立声道音箱却放在我们头顶的天花板位置,因此这第6个声道叫做"Overhead Channel”,即天花板声道。依照目前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标准摆位法,我们原来做立体声重放的聆听室肯定太小,一般家庭的聆听室多是20M2左右,而且多数是安排在客厅,家具不少,试想如果在20M2的空间内摆上5、6个声道的印象是多么的拥挤,而且要以房间的中心点作为皇帝位作圆圈,这样的摆位要你对客厅的家具作重新布置。除非你的聆听室有6M以上的宽度,否则前面三个音箱肯定会太近,声音的压迫感过分强烈,音场也会音重叠而大乱。但拥有这种大型聆听室而本身有是高烧族的朋友,相信不论是在国内甚至港台都只是极少极少。
    谈到摆位,也不能不顾及家人的意见,如果你能在客厅中离墙几尺摆放两个音箱或者能用一间较合适的房间专门作聆听室的话,那么相信你在家里的地位应是“人人敬仰”了,但升级到DVD-AUDIO或SACD后你又如何向家人解释为什么应像标准的方式摆上5或6个音箱?要是SACD的话,还有一个音箱要放在天花板上,不论是调教或安装都难度较大。不知道各位烧友对SACD这第六个“天花板声道”有什么看法,就我而言,就算自己有能力投资,也不会把一个TAD TSM-300挂在头顶上,但倘若要我采用折衷方法,一影院AV系统来听多声道SACD,我想自己永远也提不起这个兴趣。
    先不谈多声道这个正圆形的摆位方式是否可行,也不谈紧跟DVDA或SACD的格式标准升级自己的器材,发烧友只要想想我们目前在那套双声道功放和音箱上的投资多少,想一想这几个声道所需的同样功放(高级点的包括分体前、后级)、音响和信号线有多大的投资,如此一来,我想在发烧的心也会冷却。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这种多声道新制式现在出台的标准都不考虑我们绝大部分发烧友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它们的音箱摆位标准对我们绝大多数特别是追求HI-END级重放要求的发烧友来说完全是脱离现实,但假如不着其标准摆位,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在房间的阔度与前后左右5或6个音箱的摆位角度作出妥协的话,那重播效果绝对会大打折扣,重金投入又得不到回报,理智一点的发烧友谁有会趟这一趟混水?
    不论是用DVD-V看电影还是听现场音乐会,发烧友对声音重播的素质要求肯定比不上只听HIFI立体声那么高,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了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但如果你关掉画面来听DVD-VIDEO音乐碟时,肯定听得出DVD-VIDEO的声音素质比起HI-FI音响来讲还有不少差距。
最后编辑苏东坡
分享 转发
TOP
2#

(二)
    笔者曾在广州某大发烧友家中,用安桥全套INTEGRA系列(RDV-1 DVD VIDEO/AUDIO机+RDC-7解码前级+RDA-7多声道后级)HI-END家庭影院组合来试听几张DVD-AUDIO碟,朋友所用的5个音箱是WILSON AUDIO的CUB(每个约23000元),该箱的体形和笔者所用的TAD TSM-300差不多,但重量却翻了3倍,质素异常高。由于是5声道采用相同音箱,因此这套音箱也适合目前的多声道重放。他的超地音是B&W ASW3000。朋友的专用聆听室约有28M2(4.5M X 6.3M),已不算小。可我们在参考DVD-AUDIO的郑园性标准摆位时仍然遇到相当多的困难,后来只好退而求其次的以AV影院方式摆位聆听。
……
    在重放EMI的DVD-AUDIO古典音乐碟《WALTON BELSHAZZAR'S FEAST》一碟中,DVD-AUDIO表现的铜管乐音色之先明灿烂以及人声传真度的确比CD略胜,但在重放也是EMI出品的同一批DVD-AUDIO碟如《20TH CENTURY SYMPHONIC SOUND》时的音效之差使我们大吃一惊,与前者相比简直一天一地,音场狭窄,某些中高音刺耳到近乎有些失真现象。DVD-AUDIO由于是5个立体声道放声,因此它在还原现场感和堂音空气感的方面的确比两声道CD优胜,在表现古典音乐之音乐厅现场感的丰满程度更让垂涎,但可惜除了这个优点之外,这套组合重放DVD-AUDIO时在频域两端的延伸度并不出色,弱音的细致感和分析力只与中级HI-END系统相差无几,透明度、层次感、音场的深阔、声像定位、从容度等高传真要素与两声道HI-END级CD系统相比更不见优越,不要以为它是5声道独立放音声场就有深度层次感。事实上,我们感觉到众多乐器仅限于同一个扁平面发声,声场的深阔度和层次感并不足以让人满意,其声效表现之平庸令人不敢相信这是未来数码制式的有力竞争者。
    后来笔者在另一个朋友的音响公司中,以索尼的多声道SACD机SCD-XB770聆听2张多声道SACD碟时也遇到类似(包括摆位和音效)的情况。尽管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笔者仍认为应一分为二理智的看问题。之所以有不理想的音效,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不能严格的按照它们的各自标准来摆放音箱;其二是聆听室所用的某些器材可能达不到新数码制式的标准,而且是为家庭影院开发的产品,音效表现不如意是可以预料的,毕竟它们和我们接触和向往的数万元级以上的双声道HI-END器材在质素上仍不可相提并论;其三是软件的规格和录制效果参差有别。
    笔者机的世界上多家权威音箱杂志对2001年和2002年的美国CES期间索尼和飞利浦协作举办过几场SACD多声道的示范会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示范精彩绝伦,显示出多声道特有的真实现场感和丰富堂音,并指出其音重现的音乐细致度、层次感和音色的平衡性都达到当前最高水平。几个月前飞利浦在香港做的几场多声道SACD示范中笔者当时也有幸在场,虽然对于笔者而言当时的音效已经非常出色,但是后香港几家媒体的资深写手均认为这次演示会使人感动的程度却比不上在CES的示范会,并不足使人产生购买的冲动。当时笔者颇觉奇怪,因为据他们说香港这次展示会使用的器材(功放和扬声器都是KRELL)素质比那两次CES都要高,但为什么重播效果反而下降呢?当时仔细对比手中的资料以及现场音箱安置实况后,才发觉答案原来还是摆位没有做到标准!
    在宽大的演示会线场上不能百分之百做到标准,在家中又如何?其难度想来和登天差不多吧!……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小房间肯定不可能百分百的模拟出大房间的音效。
TOP
3#

苏东坡先生推荐的文章才真是负责任的好文,不想“苏老”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还有精湛的发烧水平!赞!我正在欣赏黄红英演唱根据“您老”《明月几时有》改编的音乐,真是好听。呵呵
TOP
4#

一句话:太复杂,玩不起,多谢苏东坡的好文。
TOP
5#

(三)
    现在看来,不论是多声道SACD和DVD-A,他们的中低价机售价并不贵,其他的器材投资却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线就是一大烦恼。由原来立体声合并几的2条RCA线,变成6条,如果是讲究的发烧友,采用分体前后机玩法拿得12条,目前在双声道立体声中对一对入门级的信号线至少几百元,而稍好一点性价比高的VDH的102III,1对也要1000多元,再加上三对喇叭线(如AQ的CV-4),还有电源线呢?但是线材的支出都不止上万元。再加上那些具有超高动态,信噪比的6声道放大器,目前信噪比大于110DB的高级双声道放大器没有一部售价低于万元,名牌产品更甚,动辄三、四万元也是常事,故那些符合新制式标准的,信噪比120DB的6声道放大器售价多少,相信各位心中都有点底吧?音箱呢?你认为那些3000~4000元1对得廉价货有接近多声道所要求的频宽和动态范围吗?
    如果要以一二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家庭影院组合来重现的话,拿这两种制式的超高传真质素肯定要大打折扣,讲究的发烧友都不会用家庭影院组合来听CD,更何况是更高素质的DVD-A和SACD?因此,无论是SACD的6.0还是DVD AUDIO 的5.1,其投入都叫人难以承受,有多少朋友可以玩得起?
    不谈器材,不谈兴趣,单是说聆听室,在笔者认识的听音乐或玩AV的人中,我没见过多少人能正确的设置过AV家庭影院系统,而能正确设置立体声系统的人则几乎达到60%,余下的其他人并非使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摆放音箱,而是他们对现在的家具环境感到头痛,目前住宅设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让他们很难找到一间适合做聆听室的长方形房子,许多人不得不把一只音箱放在走廊边或拐角处,而另一支音箱却放在墙角。而新制式呢?你必须有一件符合他们标准的不少于35M2的房子(每M2至少也得1500元吧),这是,你就不得不自摸一下腰包的厚度,你会天天吃碗稀粥去享受“这么逼真的现场感”吗?我想没有多少发烧友有如此决心,就算有也会在家人的脸色和巨额金钱的压力之下崩溃。除非先发财,否则不要去接近它,如果贪新鲜,降格使用其它如AV器材或在摆位方面作出妥协,那又何必去领略这种不伦不类的效果呢?
……
    对两种新的高解析度个使我们现在还没有理由怀疑它们的重播素质,在符合其标准的条件下,不论是多声道的SACD或DVD-AUDIO的效果可能会比CD优胜,但目前存在的太多妥协却让这两者在目前都无法达到实用阶段,他们的优点也体现不出来。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多声道系统在将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难以撼动立体声的基石。
TOP
6#

关于曹医生的报道文章,我也看了,我个人的意见是:HIFI发烧友追求的是什么?HIGH-FIDELITY,是高保真。AV发烧友追求的是什么,是夸张的音效,是那些在耳边飞来绕去的声音带来的新鲜感,是子弹从背后射过来的刺激感。两种追求的目标不同,当然对器材的要求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两千元的AV系统也会给人带来“酷比了”的听觉“享受”,而音乐发烧友却为万元的器材还无法演绎小提琴的飘逸、钢琴的宏大而愁眉苦脸。如果用廉价的AV系统挑战双声道的高保真系统,最多只能获得一些虚假的现场感,为什么,因为有限的资金分摊到线材、喇叭、功放上后,能得到清澈见底、细节毕现的音效吗?能得到下潜很深而有控制力的低频吗?能得到富有魅力、婉转而绝不发蒙的歌声吗?如果不能,那么这种环绕的现场感能给我们真实的现场感受吗?

    纵观曹医师的发烧报道,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写他听交响乐的感受,而是“听了好多DVD Video 音乐, 眼睛盯着美轮美奂的岛国风景……”,观看了“日本BS电视的水乡之城-威尼斯的风景介绍片”,“ 随着小船游城, 所有的声响与定位跟着画面角度精准的在各声道转换, 细节之多引人入胜, AAC音轨实在非常出色, 那一些威尼斯城的声音栩栩如生, 不管是街道上人们的交谈声, 小孩子打球时的弹跳声, 船桨滑水的声音, 风吹动的空气声, 配合着精致的大画面, ……”,还有“录制的抢救雷恩大兵”,这能说明多声道适合放古典音乐吗?好像只不过在抒发纯粹的感官刺激。
    再看作者写道:“MX5000快速纯净的低音尽显无疑, 我也曾在杜比实验室看过雷恩大兵, 他们用的是S150P的专业版2510P 加上更昂贵的Tag Mclaren AV32R前级, 但是效果还不及现在我听到的临场感, 滚烫的子弹空气声杜比那里显的很火热, 曹医师这里则多了一份稳重与结实. 或许你可以对曹医师所调教出来的音色提出看法, 但是我想你不可否认这样的效果听了令人感动, 随口说鸡蛋里要挑骨头很简单, 但是把真的鸡蛋端到你面前要你动手挑出骨头实在难上加难。”原来,可以比杜比实验室的效果还好,子弹的空气声还能多一分稳重和结实,我只能说佩服佩服。
    文章中还有一处“ 先不谈DVD Audio与SACD这类高精度录制的音乐, 就以最简单的DVD Video音乐片都能有超过CD片的采样频率”,无怪乎作者这么热衷于欣赏风光片,原来CD比DVD VIDEO也不及,他难道不知道DVD VEDIO采用了有损压缩吗?
    也许曹医师确实做到了20万战胜180万,但这是在曹医师武装到牙齿的地下发烧工厂里比较出的,而且到了一定档次的器材,搭配好的低价(相对而言)系统战胜更高价的系统并不少见,有时候一根线也能让百万系统只有十万级的表现。何况与听众的取向有关,如果比环绕感的话,两声道甘拜下风那时自然。也许换作我,我更愿意得到曹医师弃而不用的MBL全套组合。
TOP
7#

好,好文,切中要害!
TOP
8#

严重支持!
TOP
9#

东坡兄的话颇为中肯,有见地!
TOP
10#

支持,此文真是太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