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可否为只有光纤输出的CD机加装模拟输出端口(RCA) [复制链接]

查看: 5459|回复: 33
21#


   发言者:tubefan
   发表时间:2000年3月08日 10时36分03秒
   来自202.98.128.57)
  
  
            关于抖动问题,大扭矩的电动机肯定比小扭矩的电动机大,但这不是个问题。
        因为LD光 驱的机械结构比一般CD光驱坚固得多,电动机的安装除自身有防震构造
        外,尼龙齿轮的传输也可抵消一部分。从运转上讲,LD光盘的抖动比CD大多了,
        因此LD光驱的控制能力是肯定强过一般CD光驱的,大马拉小车,应该是易如反掌的。
          关于对CD的兼容性问题,一定是控制在CD读取容许的范围之内,老外做事情可不
        象我们自己厂家那样随便将就。而且LD的光头的读取系统同时要处理包括视频和音
        频在内的数据,数据量比CD大得多,因此从能力上讲,也强于一般CD的光头的读取
        系统。
          THETA转盘一直在音响界倍受争议,但我却认为他的老板了不起,他能在人们熟
        视无睹的事物中找到窍门,值得敬佩。LD改CD转盘的技术可以说不值钱,但想得到
        去改这个意念就值 钱,我们大家差的就是这个意念。
          THETA转盘我也接触过,见到它的第一闪念就是:咳我咋想不到!于是小心翼翼
        地剖析了一番(真要感谢我那做音响生意的老友,94年,接近2万元是什么概念?)
        ,发现其影碟机的构造的基础上打了很多补丁:电源、时基、模拟输出部分。要说
        的是这个特别进补的模拟部分,出来的声音并不好,真是好笑。但是接上他自家DAC
        (好象是DS PRO?忘了)后,就知道THEAT的威力了。
        
            THETA的东西为何没推广开?我想与LD光驱那庞大的体积有关。
            THETA抢不抢钱?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老外把智慧产权看得很重,而我们
        恰恰轻视这一点,所以也难怪LDH君这拿手术刀挣得还没拿剃头刀的多啊!



   ReIBEFAN 兄,我之所以有不同看法是因为。。。
   发言者:ldh
   发表时间:2000年3月08日 13时16分33秒

              1。我比较注重实践,多次对比实验的结果并没有觉察出LD转盘系统比梢
          考究点的CD系统有什么好的感觉。你所谈的看法我也有过,早在四年前《无
          线电与电视》就有人撰文介绍过LD代CD转盘的做法,并例举了很多LD做转盘的
          优点,其中也包括了TUBEFAN兄的看法, 我当时也为之心动马上借来了朋友的
          SONY455LD,与我当时使用的SONY 555ES 进行对比,解码器使用的是“雅格美”
          的,结果没有感觉出LD的优点。后来又对当时比较流行的POIN EL 1190,350
          等进行了对比结果相同。再后来干脆把电视台的专业机PIONELT301搬来,这回
          有了点感觉,但未必是好的感觉是音色变的清丽了点,但高频缺少延伸。一万
          多元的极品机如此表现实属以外。
              2,LD的马达给人以信心的感觉,对它倍有好感,但是只要能够平稳的运
          转,驱动力的大与小应该对声音没有影响,这个“马”再大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相反用小转矩马达配上适当的压片盘在惯性稳速的运转下,整个运转系统的稳
          定性要优于LD,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大多生产厂家不采用LD机械芯的缘故。试
          想一台万元级的CD上设计上LD的机芯,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还是空间都不是问
          题,在声音就是第一的今天,如果LD机芯有优势的话,早就被有识之士采用了。
          至于TUBEFAN兄所猜想的是因为LD机芯体积庞大就更不成理由了,因为LD机的体
          积本身并不比CD机大。相反因为CD机可以做成分体式的,单独做一个转盘没有
          放不下的LD机芯吧?
              
              3,关于光头读取部分的问题,LD当然是要比CD的处理信息量大,所以他的
          激光功率也大,在播放CD时光线散射也大,对声音造成的污染也比他那大容量
          处理带来的优点大的多。 在维修时经常遇到LD能够正常播放LD,但却不能播放
          CD,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播放CD就基本能够播放LD,从这一点说明,在LD机上
          CD比LD的读取精度要求的要高。
              拿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比喻就好比用PII500的电脑上网一样,网络对系统的
          要求就这么大,你的电脑容量再大,速度再快,在相同的网络条件下,也显示
          不出什么威力来一样。这足可以解释LD的光头读取系统处理信息再大,而在播
          放CD时没有明显的改善。
              四年前国内市场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有识之士”把PIONEEL270改做转盘的
          机子在出售。按理说,270采用了开关电源,又有一条坚固壮观信心十足的机械
          系统,再加上那套能够处理大容量信息的光头系统,还有一套专门改装的A/D转
          换器。应该是很可以的了,然而,事实并没有象人们所想当然的那样。这种改造
          的“精品”没有出现人们如期的声音。笔者也就在那时傻乎乎的买了一台“可以
          挑战万元级的”“极品270“。
              好的东西是具有生命力的,也是能够经的起时间检验的。特别是在一切以音
          质为第一的今天,只要他确实对声音有帮助和好处,那他一定就能够被开发和利
          用的。LD同样如此。
      
              TUBEFAN兄,这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得罪之处还望鉴晾!
              
              
          发言者:tubefan
          发表时间:2000年3月08日 16时41分00秒
          来自202.98.128.57)
        
              LDH君,大家都是朋友,讨论问题,就事论事,不存在得不得罪谁,多虑了。
          其实LD改转盘关键是“改”,THETA也没有把LD拿来就用,而是做了多项修改,最
          重要的我认为是时基校正。
              CD在LD机中的运行我拿朋友的TEAC 10N以及自己的SONY X5000做比较,很难
          说谁更平稳,因此我还是认为大马达不是问题。至于激光功率大散射厉害而读不
          好碟,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我和周围朋友的LD都用了6年以上,没遇到这问题,从
          大约97年起LD片断档以后,基本上都是用来播CD,至今未曾“停摆”,所以我想读
          不出CD还有其它原因。曾几何时国产CD机及VCD机都以读片能力强而著称,其窍门
          也就是调大激光功率。如此说来它们应该更读不好碟?因此我认为LD机读不好CD可
          能与镜头会聚有关。如果功率适当大光束会聚又好,夫复何求?
          


           发言者:ldh
           发表时间:2000年3月09日 10时12分09秒
           来自202.102.181.124)

              tubefan兄,你么有仔细的观看我的帖子。我没有说激光功率大散射厉害而读
          不好碟呀,只是说散射光线对声音是有较大影响的,是一个对音质不利的因素。与
          读碟好坏没有关系。
              你的LD用了六年以上,是可能的,问题是象你这样的发烧友在有SONY 5000的
          情况下,你的LD能使用过多少次呢?应该以使用时间来衡量,而不应该已购买年限
          来衡量。
              关于国产VCD机的光头加大功率问题,的确存在。但是你可知道国内的很多厂
          家,采用的都是次品光头,一只光头的价格40元左右,这样的光头只有加大功率才
          能正常工作。当然加大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读碟能力。正确的说,大幅度提高读碟
          能力的应该是VCD的数字伺服电路优与LD的模拟伺服电路。这一点从汽车CD和WAIKE
          MAN CD的抗误码能力上就能够得到解释,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误解的问题,就是
          纠错能力的好坏,不能当作衡量音质好坏的一个标准,有不少发烧友认为使用VCD的
          超级纠错能力做转盘,可能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伺服电路和纠错原理不
          了解,实际上所谓超级纠错只不过是使用了数码插值电路,把那些误码替代,而这
          些新叉入的数码是音源中没有的,你想这样的数据流能提供好的声音吗?还是那句
          话: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会被时间淘汰的,就象胆机那样,尽管缺点也不少,
          但是由于对音质重放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一百多年来它还能存在。相比之下LD只是
          昙花一现。
TOP
22#

那当然一分价一分货,好是没底的,呵呵。一般的DVD,CD只能说可以用。
TOP
23#

你干脆再发文谈谈转盘的重要性,评价一下现在普通DVD,VCD,CD的转盘与专业转盘的差别在那? 这样本案就完美了.

谢谢你先
TOP
24#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请教le兄
,加装RCA 是否可行?
TOP
25#

【日本CD轉盤結構徹底研究】
Purer

 

和歐美音響廠家比較起來,我們不太容易從日本家電大廠的產品中歸納出相同的作法。這些規模大得嚇人的公司,各有各的研發方式、各有各的設計理念,大從傳動機械、小到各種運算積體電路,它們都能自行研發製造,將不同廠牌的日本CD唱盤拆開,講誇張一點,可以說沒有一個電路的設計方式是相同的。既然如此,我們常聽到大家說「日本唱盤的聲音走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設計大不相同的器材是怎樣被歸納出同一種聲色走向的?老實說確實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筆者雖不敢說聽遍日本CD唱盤,但我實在無法將DENON及PIONEER列為同一種音色表現,或說TEAC和SONY擁有同一走向的聲音質感之類的話。但假如從日本製音響器材多使用日本零件製這點來看,那麼大部分日本唱盤(甚至可以適用於所有器材)各頻段量感的分布狀況相似便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我們該從什麼角度去切入介紹這些東洋嬌客呢?日本唱盤在數位/類比轉換線路方面雖然各家有各家的獨門作法,但嚴格說起來還是不脫離 多Bits 及 1 Bit 的兩大系統。而且歐美音響廠商會用到日本公司設計之數模轉換電路及芯片的機會實在太小了,因此我們決定將焦點集中在使用理論各有不同、工作方式多有巧妙的傳動讀取系統,當然,下面介紹的系統雖然有些已有三、四年,甚至於更久以前的技術產物,但許多歐美HI-END廠商卻是一直到最近才開始使用,這些看起來很先進的系統(尤其是飛利普生產CDM─12系列傳動系統之後),此文應該可以提供─個參考給最近想換訊源,尤其是準備較多預算的讀者(使用日本傳動結構的歐美CD唱盤或轉盤,幾乎都沒有太便宜的機種)。但值得注意的是,下面介紹的傳動讀取系統大多這會細分出許多等級(就像PHILIPS的CDM系統除一般型號,還有Pro等級)。

而多數歐美公司那些貴得要命的機種,使用的等級可能還不如原廠中低價位型號呢。


TEAC VRDS系列

代表機種:TEAC VRDS-25x、Esoteric P2s,平價唱盤機種:TEAC VRDS-7其他使用此系統之歐美音響廠商: Krell、Wadia、Copland、Emsemble Resolution Audio。

這是目前最受歐美HI-END音響廠商喜愛的日製傳動系統。雖然目前使用先鋒倒置式傳動結構的廠商數量較多,但大多集中在中低價格的產品,高級機種還是以使用VRDS系統較多。比起其他公司,TEAC的VRDS最早就因為被Wadia看中用來製造高價轉盤而聞名於HI-END音響界。假如您看過飛利普CDM傳動系統正在工作中的樣子,除了佩服伺服系統在那樣晃動不堪的環境下還能繼續工作外,也很難不懷疑它到底遺漏了多少信號。而TEAC的工程師早已發現了這種情形,因此發展出這裡的主角VRDS。簡單的說,VRDS系統就是用一個大夾子將CD緊緊的夾住,讓它不會隨意晃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大夾子也可已視作一個和CD唱片一樣大小的「唱片鎮的作用」。不能將它完全視CD鎮的原因,在於它並不是從上向下壓住CD,而是讓CD向上去緊緊的貼住它而隨之旋轉,增加傳動系統和CD唱片之間的接觸面積,使CD唱片的運轉動作更加穩定。

馬達以懸掛的方式裝置於傳動機械上方,則是VRDS系統的另一個特點:當然,為了支持這塊大型的壓片盤及馬達重量,TEAC設計了加強型的支架,VRDS系統的等級分類,主要就是支架及壓片盤製造材質的差異上,便宜的機種使用合成材料,高級機種使用合金材料。

 

CEC皮帶傳動系統

代表機種: CEC TL-O,平價唱盤機種:CEC5100,其他使用此系統之歐美音響廠商: Burmester,Parasound

CD的轉速是不固定的,隨著雷射頭由內圈移動到外圈讀取信號而改變轉速,從每秒500轉到200轉之間不斷地作變化。過去設計者們認為要讓CD在最短的時間內正常轉動,還要讓選曲時很快的加速或者減速,所以必須使用高扭力馬達。另外要抑制CD在高速旋轉時的扭動,轉軸上要加上重量不等的CD鎮,這也使得馬達需要更高扭力工作。 

為了讓轉速正確,降低伺服校正系統的負擔,使用高扭力馬達是必需的,問題在於高扭力的馬達雖然可以解決問題,卻也帶來馬達本身發生震動及產生電磁噪音的更大問題。資深的音響迷一定很清楚,以前的LP唱盤大多數都是以皮帶進行驅動,這種驅動方式可以有效隔絕不當振動 ─ 包括皮帶可以隔絕馬達所產生的振動,邊緣的抖動因為這種質量的慣性而降低。但為何後來的CD系統反而不用這種傳動方式呢?原因之一在於上述的情形只在馬達轉速固定的情況下才存在,而CD唱盤驅動馬達的轉速卻是不斷的在變化的。原因之二則是CD系統的轉速每分鐘高達200至500轉,傳動皮帶在這種情況下是否不會斷裂而還能正常工作,也著實令人擔心,面這也正是CEC皮帶系統一直被人懷疑其成效的原因。不過這套系統顯然對上述的問題有所對策,他們發展出一套「PLL相位環鎖線路」,加上高精度轉軸及加重唱片鎮所產生的飛輪效應(只要馬達輕拉,轉軸就會轉個不停),讓轉速變化的問題降至最低,伺服系統的工作也更加容易。傳動皮帶也經過精選,避免長時間使用會老化的問題,雷射頭以另外一具馬達驅動,又減低了一種震動干擾的可能。CEC就是用如此方式徹底解決高扭力馬達所帶來問題。


DENON三重避震轉盤系統

代表系統:DENON DCD-S1 DENON DP-S1

其他使用此系統之歐美音響廠商:無

雖然DENON公司始終不肯將這套技術外售給其他廠商使用,目前也沒有將這套技術向下移植到低價格的機種,但還是應該花些篇幅來介紹它。首先是它具有代表性,少了它會讓這篇介紹不夠完整﹔其次是一般轉盤系統的補強方式,多少都有這套系統使用方法的影子。

DENON解釋這種三重浮動結構,可以把內部相外部振動都減低到難以想像的程度。第一重懸浮是以打上DENON標誌的鋁鑄體為主的雷射讀取頭部分,雷射頭由高精度光學玻璃製成(你可知道90%以上的雷射頭都用有機玻璃鏡片?),二維平行控制的線性馬達驅動,這部分的主體以彈簧和油壓阻尼固定在鋁鑲底盤上。第二重懸浮就是占全機三分之一重量的鑄鋁底座,它上面有很多突起的柱子。包括電源變壓器、穩壓線路板、傳動機構、模擬放大線路板等,都是懸空的鎖固在這些柱子上。第三重懸浮指的是特殊合金所措成的避震腳,它們不像美規器材一樣隨便裝個橡膠墊聊備一格,而是真正具有非常好的阻尼作用。

在三重懸浮之外,DENON還有很多獨特的設計,先說重達200公克以銅和鋁合金車製的唱片鎮好了。目前我看過能和DENON唱片鎮「論斤秤兩」比較的只有SONY、CEC和Burmaster,而後兩者根本是一樣的東西。這麼重的唱片鎮除了能真正把有彎曲的CD壓平之外,它在旋轉時形成的慣性作用也會大幅降低晃動。某些採用飛利普CD傳動系統的器材上也加了一片唱片鎮,不過飛利浦規定馬達所能負載的重量很有限,因此時間一久那些「超載」的馬達難保不出問題,Denon為了支撐重量級唱片鎮,以高轉矩的霍爾馬達為基礎,直接驅動一個12mm的不鏽鋼主軸,軸心承座使用摩擦係數低且硬度極高的紅寶石。在大軸心、大扭力馬達與起重唱片鎮的配合下,CD片轉動時服服貼貼,幾乎不會有任何振動,相對的校正系統工作負擔減輕,也代表了好聲的開始。此外,DCD-S1的200公克唱片鎮多開了三個孔,這可以讓CD與唱片鎮之間有更繁密的結合。

 

先鋒公司超穩定性轉盤結構

代表機種:先鋒PD-T07HS

平價唱盤機種:先鋒PD-S703,PD-S503,其他使用此系統之歐美音響商:Audio- Alchemy、Theta、EAD、Musical Desien、Wadia、Carv  

先鋒此型傳動裝置,是本文介紹的五種傳動系統中最多歐美音響廠商使用的一種。拆過一般傳動結構並觀察它們工作情況的讀者,一定清楚夾住CD唱片旋轉的唱片夾大小其實只和CD內圈相仿而已,結果當然是高速旋轉的CD唱片難免東搖西晃。很多設計師都認為這是CD唱機不能正確穩定讀取信號的一大原因,於是更大、更重的各型唱片鎮紛紛出籠,最具代表性的有Krell八爪魚唱片鎮、超重的Denon三孔合金制唱片鎮、ART的石墨鎮,而TEAC的VRDS系統嚴格來說也可以算是這種設計理念下的一種產物。但先鋒使用的卻是一個完全逆向思維模式,他們將CD的印刷而朝下、讀 取面朝上放在一個和CD相等大小的圓盤之上,而雷射頭則以懸掛的方式向下讀取信號,這種工作方式有點像是以前的LP唱盤。不用解說高超的理論,光看托住CD的旋轉盤有整片CD那么大,就可以知道這樣工作的機械一定比較穩定,再加上此時CD是被整片壓在托盤上工作的,旋轉時能避身上下晃動的可能性。實際看過這款傳動系統的讀者一定會發現,Pioneer還在CD承盤上面加了一層柔性的膠墊,這層膠墊也有其用途,它可以吸收外來的細微振動,使得CD唱片更穩定的旋轉。從新一代◇型號開始,Pioneer也針對這款機械系統作一些細部的調整,最明顯的是CD承盤材質作了一些改進,同時還加一些洞,這些洞可以讓CD旋轉時和承盤作更緊密的結合。


SONY的光頭固定旋轉系統

代表機種:SONY CDP-XA7ES,CDP-R1A

平價唱盤機種:SONY CDP-X5,SONY CDP-XA50ES,CDP-3000,CDP-XA3ES

其他使用此系統之歐美音響廠: Gryphon

SONY的Fixed Pick Upechanism,雷射頭固定讀取系統,是上述幾種傳動機構中最晚研發出來的一型,但它卻也是向下移植使用得最徹底的一型。目前SONY使用此型傳動讀取系統的機種眾多,從定價高達一百二十萬日幣的CDP-R10轉盤,二十五萬日幣的中價位唱盤旗艦CDP-X7ES,十二萬日幣的CDP-X5000,九萬八千日幣的CDP-XA50ES,六萬日幣的CDP-X3000及六萬六千日幣的CDP-X30ES,甚至於四萬六千曰幣的CDP-XE900、三萬五千日幣的CDP-XE700(折台台幣還不到一萬元)都這使用這種最新設計的傳動系統。當其他公司把眼光放在唱機中搖來晃去的CD,而想盡辦法要讓它穩定時,SONY卻發現移動中的雷射頭由於質量太小的緣故,極容易被外力干擾而產生不必要的震動,因而影響讀取訊號的正確性。SONY在此運用了完全不同於其他廠商的設計方式,他們選擇將質量較輕,易受外力震動影響的雷射頭固定,然後讓較重,可以較穩定動作的CD的承盤移動迎合雷射頭的讀取動作。當然,這樣做還是沒有解決原來馬達本身振動所帶來的問題。在這個部份,SONY用了類似於Denon公司的作法─使用大軸心、大扭力的馬達,配合超重的唱片鎮讓CD的旋轉動作極為平穩,不過這些作法只有在高價機種上可以見到,

SONY已於前些日子推出SACD唱盤的原型機,這種新的系統上統上仍然沿用了雷射頭固定工作方式,因此說它是SONY公司跨世紀的設計,應該再適合不過了
TOP
26#

leslie 在 2003-4-2 10:11:58 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的CD内部解码优秀,就用模拟,如果功放的解码质素高,那就用光纤接出,CD做为转盘使用。


谢谢
我用的是MARANTZ 6000,它的内部解码怎么样?有没有必要用光纤接出,如果接出的话,解码器需投资多少?
TOP
27#

解码固然重要,转盘质素不容忽视呀.
一般的DVD,CD都可行吗?
TOP
28#

我猜你是水力部官员吧
TOP
29#


“细”阅世界六大CD转盘


  

  
  CD 规格是由 PHILIPS (飞利浦)与 SONY (索尼)共同制定的,发展到后来连转盘也分成欧洲系统与日本系统两大主流。但在我们日常所见的无论普及的还是高档机都是使用日本系统的较多。影响CD机音质的,首数CD机转盘,它包括主轴、主轴电机、激光头组件、循迹电机导轨,当然还有基座和碟夹。转盘的主要作用是让CD唱片以一种理想的呈水平点怛线速——CLV旋转 ,其素质的好坏主要以稳定性衡量。下面的六大HI FI转盘能否达标就要你来评价了。
  
 
  
  一、TEAC VRDS ( 无共振读取系统)
  
  属日本系统的TEAC VRDS( Vibration-Free Rigid Disc-Clamping System),意为无共振圆形压盘所构成的无共振读取系统。TEAC的VRDS读取结构是一个大方向的概念,依照型号高低,VRDS又分成好几个等级。当中有“CMK3.2、CMK4”,其主要差别在于支架的强度及压片夹制造材料质量上。使用在顶级器材上的,多以铝铸框架构成,既重又稳,Wadia的高级CD唱盘或转盘就是使用“CMK3.2”结构;而将“CMK3.2”的底盘、压盘以及压盘驱动电机固定架等改为塑料制品,便是中等级数的产品,如“CMK4”。VRDS是TEAC独立开发的读取结构,由于构造扎实,因此最早被Wadia看中用于制造高价转盘而闻名于Hi-End音响界。它也是目前欧美Hi-End音响商使用比较多的传动系统。VRDS系统是用一个与CD唱片一样大的压盘夹子将CD紧紧夹住,让它不容易晃动,当CD唱片放入托片盘之后,托片盘抽屉收回机箱内,由底部轴承往上推,让CD唱片的背部贴着这块大圆形压盘,而VRDS压盘由位于压盘上方的电机驱动。由于它不是自上而下压住CD,而是让CD靠上去紧紧内贴住它而随之旋转,所以增加了传动系统和CD唱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使CD唱片的转动更加稳定。VRDS转盘使用直线式读取机构,以伺服电机驱动,经过三层减速齿轮之后,通过螺旋状的金属棒带动激光头。整个激光读取头与CDM-12的作法相似,是架在两支拋光金属棒上的,上面涂满了滑油,让激光头顺畅运行,并不因宠大的机械系统造成读碟速度减慢。代表作有TEAC VRDS-10N、VRDS20N 、VRDS -25x,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厂商有:Krell、Copland、Emsemble Resolution Audio。
  
 
  
  二、PHILIPS CDM-4PRO(铸铝全悬浮摇臂系统)
  
  在介绍此转盘之前我们首先回顾一下PHILIPS的转盘历史。其实它是众多的日本转盘中的小有的欧洲系统:在为数不多的欧洲转盘中以 PHILIPS 的马首是瞻,由第一代的 CDM-1 开始就采取摇臂式循迹、单光束设计。CDM-1 属于早期设计,超过七十四分钟的 CD 唱片大部分都唱不出来,对于现时来看有点可笑,而且很少有人看过 CDM-1是什么样子。CDM-3 则相当有名,当年Krell的转盘用过它,今天的日本LuxmanD-500 还是用这个全铝铸造、有左右平衡设计的传动机构。原来开发用于电脑的 CDM-9 也很受欢迎,飞利浦一些廉价 CD 机都用过。而把CDM-9改装后采用霍尔马达、玻璃镜片、铝铸全悬浮的CDM-9Pro则受到Krell、Vimak 、Forsell、Theta、PS Audio 、 Restek 等厂商的支持,等到存货出清,CDM-9 也将绝迹了。
  
  CDM-4 曾经是使用最广的转盘,它本身又分成普通型与专业( Pro )型两种,大部分的欧洲厂牌都使用普通的 CDM-4,Meridan 与 Mission 用的也是 CDM--4 。 Mark Levinson 、 PHILIPS 与 Marantz 的高级 CD 唱盘则用 CDM-4Pro。此转盘里的光头移动并非 如其它转盘一样行直线,而是行弧度的,就似摇臂一样,俗称全悬浮摇臂系统。虽然此转盘现已停产,新型的机种已过渡采用Philips CDM?/FONT>12系列,从 CDM-12 开始,飞利浦改用直线式循迹、三光束设计。普及型的 CDM-12.1 与 CDM-9 一样,都附有完整的驱动伺服线路;比较高级的 CDM-12.4 某些控制组件则需要使用者另行开发。专业型的 CDM-12Pro 据说已经完成,MBL新的转盘将会使用它。现在飞利浦的传动机构生产基地都在东南亚,品质不稳定一直是厂商很伤脑筋的事,而且许多音响迷一直认为CDM-12塑料味太浓,感觉上不够Hi-End,故仍旧怀念昔日的顶级转盘棗CDM-4PRO。这个转盘的机械中央底板部分是用两层不同厚度的铝合金夹着一层吸震软胶造成的塑料基板,兼有稳固与吸震的效果。在底板上同样用两层不同厚度的铝合金夹着一块重达6KG铅板底盘,承放在4条特别调校的阻尼防震弹簧上面,而这块底盘就是用来安放CD心藏部分棗转盘的基座。它可以有效地吸收低频谐振。而CD转盘组合则再用四只特种橡胶圈隔离在底盘之上,这种橡胶圈对吸收高频谐振最为有效。机面顶 盖是一块厚达1.25cm的实心铝,在放CD那个圆孔边缘也有一条橡胶圈,其作用是当那块实心铝顶盖合上后能完全将CD转动部分与外界空间隔绝,空气也不可能把谐振传过来!此读取机构比较起上述系统中的转盘可以说是最简洁了。其它的光学组件中小距离的径向移动都是依靠循迹线圈来调整,而远距移动则是由径向电机负责,但此机构却由径向电机包办径向与循迹的工作。当然机械的节省就要电路补救,故其后面的伺服电路相对较复杂。某些厂家针对它的缺点作了一些技术上的改造,如KRELL,但价格却难以接受。得意之作有MARANTS CD-72MKII等。欧美音响厂商MARK LEVINSON NO.31等。
  
 
  
  三、Denon三层避震转盘系统
  
  各种音响设备,如放大器、电唱盘、盒式录音座、激光唱机等,都要避免机械振动及共振对它们产生的有害的影响。激光唱机有机械驱动的旋转部分,由于这些旋转部分是产生机械振动的根源,所以通常把它们安装在机器的中心部位、用若干只避震脚支撑。这是较多CD转盘采取的一种克服振动影响的方法。而生产高级音响器材的DENON公司更注重防振问题,在开发旗舰转盘DP-S1,特别采用多项先进的设计去彻底解决CD转盘的谐振与避震问题。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此机转盘系统的话,可能会给它的超重量级的气势吓一跳,甚至觉得它有点夸张,而且因为此机芯没有OEM产品,只在Denon内部使用令它增添加秘神感。此转盘采用了独门法宝棗三层悬浮避震系统。下面就让我们一层层揭开它的秘神面纱。 第一层悬浮是光头读取部分:光头物镜由高精度光学玻璃制成 ,二维平行控制的 直线电机驱动,而且整个拾音头采用高刚性铝模铸(Cast)材料,这部分 以弹簧和油压阻尼固定在铸铝底盘上,完全卸去令人讨厌的自振和信噪干扰;第二层悬浮指的是特殊合金所构成的避震脚;第三层是支持拾音机构的底板采用悬浮式铸铝底座,三层悬浮使拾音头的防震更为彻底。除了上述的三重法宝外,此转盘还有秘技--以铜和铝合金压制成重量级的唱片夹,这么重的唱片夹除了能真正把有弯曲的CD压平之外,它在旋转时形成的惯性晃动也会大幅降低,使转盘份外稳定。Denon为了支撑重量级唱片夹,以高转矩(Torque)的霍尔电机驱动不锈钢主轴确保没有后天变速,而承座则使用摩擦系数低且硬度极高的红宝石,提供极为顺滑的旋转,使抖动进一步被消解,CD片能不服服贴贴吗? 不过在众多的日本系统中其价钱亦可算是天价!代表之作棗Denon DCD-S1。
  
 
  
  四、Pioneer 倒置转盘
  
  属于日本系统的Pioneer倒置转盘机芯是最多欧美音响商使用的一种。传统的CD转盘的光学组件都是藏身于CD碟片之下,但Pioneer却反道而行之,他们将CD的印刷面朝下、信号面朝上放置在一个和CD大小相等的圆盘之上,而光头则再爬在碟片之上,这种工作方式有点像是以前的LP唱盘。 其它CD唱片旋转的唱片夹大小其实只是与CD碟片内圈相仿而已,但Pioneer使用的却是一个和CD大小相等夹盘。光看托住CD碟片的旋转盘有CD这么大,就可以知道这样工作的机械一定比较稳定。而且它还和VRDS一样使用磁悬浮直线驱动系统,故在选曲时快而稳定。缺点是信号面朝上放置容易受外来光源的干扰,所以最好不要打开机盖播放。代表之作有:Pioneer PD-S703、PD-S503 、PD-T07HS PD-65 欧美音响厂商有:Audio Alchemy、Theta、EAD、Musical Design、Wadia。
  
 
  
  五、CEC皮带带动系统
  
  日本系统。资深的发烧友都知以前的LP唱盘多数都是以皮带进行间接驱动的,因为皮带间接驱动可以隔绝电机所产生的振动,而现时我们的CD机则采用高扭力的直驱电机。当然电机本身发生震动及产生电磁噪音就不可幸免了。可能读者会问为何不采用早期LP的方式呢,因为CD机是以怛线速棗CLV方式转动的,即内圈每分钟500周外圈则降到200周,皮带能否正常工作是个最主要的问题,后来CEC开发 出一套“PLL锁相环路”,加上高精度转轴及较重唱片夹所产生的飞轮效应:只要电机轻微转动,转轴就会转个不停。它让转速变化的问题降至最低,伺服系统的工作也更加容易。这种驱动方式可以有效隔绝不当振动 ,包括皮带可以隔绝电机所产生的振动;因为质量小而降低边缘的抖动,由此可降低伺服校正电路的负担。CEC就是用如此方式彻底解决高扭力电机所带来的问题。得意之作有:CEC 5100、CEC TL-0 、CEC TL-1 欧美音响厂商有:Burmester、Parasound、Resolution。
  
 
  
  六、SONY Fixed Pick Up Mechanism(光头固定读取系统)
  
  日本系统。几乎每一家日本人厂都独立开发自己的 CD 转盘, Sony 与 Sanyo 是其中最大的零组件供应商。绝大部分随身听的转盘都是 Sanyo的, Accuphase 与 NAD、M.F.都使用Sony 产品。Sony转盘型号众多,曾开发出任何动作均可在 1 秒内完成的型号,多数时候手指还未离开按钮音乐就已经响起;在新旗舰 R-10 转盘中开发出世界唯一的激光头不动而承片盘运动的新系统,听过的人都啧啧称奇。一般的CD机激光头是沿径向前后移动如:TEAC VRDS、Pioneer 倒置转盘、Denon三层避震转盘系统、CEC皮带带动系统,或摇臂式摆动如:PHILIPS CDM-4PRO 铸铝全悬浮摇臂系统,而唱片则在一个固定位置旋转。由于激光头质量极轻,容易受到外来振动的影响,不得不依靠伺服系统的帮助前后快速移动来确保读出CD片的信号,这样导致了激光头读出数据的误码率大大增加,使得CD机音质恶化。SONY是CD机的始祖,不过早期它却大量生产廉价机种,光头多采用齿轮或螺杆来间接驱动(早期国内的大部份CD芯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在高级的ES系列机中光头组件则用磁浮式驱动,但这种驱动方式相对防震较差。为了防震而新开发的光学固定型方式将质量轻,容易受振动的光头固定在主机坚固的底座上不动,而利用其轴心大、 振动小、扭力大、可以稳定动作的主轴电机运动来达到检索播放,减轻光头的压力。同时又设计了一个唱片镇,压在CD片上以减低唱片的振动。与传统的拾音移动方式相比,信号的读取稳定而准确,伺服系统能以比较缓慢的动作来处理,对稳定伺服系统带来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它的开发成功简直就是技术上质的飞跃!另外光盘使用纯铜制作的高稳定器由上往下压来进行运作,减轻了光盘高速运转时的振动,从而提高了CD机的音质。 新一代的超级CD即SONY的DSD(SCD-1唱盘)传动机构仍沿用此得意之作。这种拾取系统分成两个等级,较高级机型的驱动电机采用高刚性的铸模铝材料制造,电机的定子带有一个蓝宝石的轴承以增加耐磨性,而转子则带有一个红宝石轴承以减少磨损。整个光学系统被悬浮起来,直接安装在底盘上,使机械阻尼尽可能地小。目前使用这一等级拾取系统的SONY CD转盘,只有CDP-X7AES及CDP-X5000两种。代表之作有SONY CDP-R10、DAS—R10、CDP-X5000、SONY CDP-XA7ES、CDP-XA50ES、CDP-X3000、CDP-XA3ES 、欧美音响厂商有:Gryphon Tabu。
  
  除了上述的几大转盘外,在当今的音响界还有些独出心裁设计的转盘值得发烧友们留意:如Nakamichi的多片装系统受到Mclntosh 的支持,其余如 Onkyo、JVC、Kenwood也有其独特的设计,在选购转盘时也不防考虑一下。
  

  本文作者:阿细
TOP
30#

有无网址?
看看介绍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