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不想讲这么多。
首先,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复杂,研究古典音乐的比研究流行音乐的多,古典的资料浩如烟海,还有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当然,复杂的不一定就是好的,简单的不一定是不好,难道简单的不是艺术?从来没有人这样定义,也没有这样的偏见。有很多流行音乐,翻唱其实也是不错的,这是事实。现在的国内唱片公司在录音上也有不少的进步,就算简单如儿歌,天线宝宝,一段简单的旋律,一样流传全世界,谁也没法准确地定义什么才是音乐,什么是好的音乐。这些是作为流行与翻唱的一点肯定。
流行曲,还有歌词而简单直白更好理解
但是听古典音乐似乎能带来更为深刻的体验,没有具体的词但能有更深入广阔的联想,有更为深奥的内涵,更有丰富复杂的情感,还有似乎有更深的宗教上哲理理念,更契合**的世界,(小时讲的简单东西都是假的,真正的**世界复杂得多痛得更深。)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德彪西的前奏曲也是充满幻想的色彩,长大了我再也不愿看白话初中版的《红楼梦》,那是别人消化理解过的简化版没任何意义的,我要看原版的,我要自己去理解这部作品。请问你长大了还在看天线宝宝么?陪小孩看或会。当然有人反问这是不是讲得太夸张了,我怎么一点也没有感受到?
听古典音乐需要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就是共情能力,所以学文科的,医生,搞艺术的人,如需要思想敏锐和灵感的作家画家,一些要求共情能力强的职业做得好的人,知识分子,教师,他们爱听古典音乐的比例会高些,音乐的感悟能力也有天分的原因,另外听古典确需要一定的学习才更会有乐趣。
我听人讲过有一次考试,曾经将一段阅读理解分别放入到文科和理科生的试题中,结果多数理科生看到的是文字中的男主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而多数文科生看到的是文中没有现身的母亲那满满的细致入微的爱。理科生看到的是直观而理性的东西,而文科生似乎更能发现字里行间那隐含的东西。
还有一点,现代社会过于浮躁,现在已经作不出那时的音乐,也出不了那样的音乐家,演奏家,那个**人心安静而纯,所以才有那样好的作曲家,演奏家,现在更少人会花二个多小时沉浸式听完整部弥撒曲,一个小时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一部歌剧。我只想简单放松一段三五分钟的歌,音质要好够发烧的,左边要有鼓右边有吉他中间有人声,还要有前有后有纵深感,有音场,有波有萝有细节要娇喘最好样子也要靓(样子不靓只能靠脑补,当然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想象力),豆沙喉够深情。肥肥那样够通俗搞笑也可,刺激而直接。
一个中小学生或者**也好,如果天天长时间看手机擦短视频,就会失去了看一部长的好电影,读一本好书的耐性,这好象是有科学上的证明的,一个人吃饭如果天天重味,就要吃不惯清淡的粤菜
体会不了粤菜的真味度和好。
所以这样短的强烈的剌激会令人失去了感受更深层次东西的能力
共情感和艺术正是我们一代和当今教育所缺失的,青少年都在做题目作业占据了,甚至正常生活中的一点点体验,那一点点的感情,感动都没有了,一个个变得脸无表情,冷漠,只有强烈的剌激才会有所反应,这是很无奈的地方,缺失的教育形成今天的现状,今天的市场,也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