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 发表于 2023/10/4 16:10:36 評文載自《仿若晴空》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各版本比較 完整評文詳見: https://yuehzai.blogspot.com/2018/09/d.html 大衛·費奧多羅維奇·歐伊斯特拉赫(俄語:Давид Фёдорович Ойстрах,1908年9月30日-1974年10月24日),猶太裔蘇聯小提琴家。
歐伊斯特拉赫於1908年出生在烏克蘭的海港城市敖德薩。從小他的音樂才華就備受重視。在當時最知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史托利亞斯基(Pjotr Stoljarski,1871-1944)指導下,歐伊斯特拉赫在學生時期便得獎無數。更於29歲獲得首屆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的首獎,為當時在鐵幕下的蘇聯爭取光榮。
在20世紀的小提琴大師中,他的名字足以與克萊斯勒和海飛茲並駕齊驅,前蘇聯著名的弦樂理論家著作家拉阿本(Lev Nikolaevich Raaben)曾這樣評述過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他是我們這個年代中最樂觀和最抒情的小提琴演奏大師,是一位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光明的傑出藝術家。」
對於歐伊斯特拉赫而言,活在舞台上演奏音樂,是他最喜愛的生活,因此音樂會的邀約不斷,即使是二次大戰期間,歐伊斯特拉赫也沒有停下演奏,繼續在前線、後方與醫院等地演奏,安慰在戰爭間受難的靈魂們。
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一向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蘇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小提琴家。他溫暖的音色及完美的技巧,常令台下聽眾如癡如醉。他一生的演奏事業代表的正是一部俄國二十世紀小提琴音樂的發展史。
抒情派的代表我認為是大衛·歐伊斯特拉赫。這裡的抒情指的不是純粹的柔和、緩慢,而是在演繹中用音色營造出的一種純粹地感情流露,尤其是緩慢的抒情段落裡,琴聲甚至可以用揪心來形容。
歐伊斯特拉赫一共留下了十多次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我自己收集了4張,撇除單聲道後剩下1959年尤金·奧曼迪(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管弦樂團和1968年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揮莫斯科愛樂的LIVE版本。
以演繹來說,我更喜歡1968年的LIVE版,這年剛好是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60歲生日,他在自己的慶生音樂會上演奏最摯愛的曲目,顯得格外珍貴。
相較於海飛茲的快速精湛(15:50),歐伊斯特拉赫演奏的時間慢得很多(18:46),其實樂團的合奏段落速度是差不多的,差別在於小提琴獨奏如何將感情注入,細膩處理樂句,既能夠抓住音樂內在的情感,又能夠表現出豐富的戲劇性效果,做到靈活又富有感染力,他的琴音很像用很濃的色彩在作畫,這使得我們聽到他演奏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協奏曲和克萊斯勒、史克里亞賓、德布西的小品時,好像是一位浪漫哀愁的詩人。
在技巧上,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不會輸海飛茲,他擁有一手神乎奇技的弓法,運弓不管上弓或下弓都聽不出差別,總是音色飽滿,換弓之間也讓人無法察覺,在一個下弓或上弓之間,可以拉出好像永恆一般的長樂句。精湛的技巧展現出豐富、細膩和大幅度的層次變化,演奏出來的音色溫暖甜美,明淨光澤,既有著銀鈴般的清晰感,又有著天鵝絨般的柔美感,帶給聽者一種沁人肺腑的感受。
一個演奏者的音樂往往和心裡所想的一致,有的是灰色沮喪的,它使你嚐到悲慘的味道,另一種則是帶來快樂、安慰或者能為你做心靈的治療,歐伊斯特拉赫則是屬於後者。聽到他的演奏,會發現歐氏的天性和他的內在世界十分和諧,過著樂觀、光明的生活。
有人說,海飛茲的演奏是最精緻的演奏,展現了現代小提琴演奏中最為科學和精確的一面,而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演奏,代表著宇宙間自然和人性的特徵,這話不無道理,以整體來看,在他們各自的演奏方式中,的確有著很多不同的差異。海飛茲是一位自我意識很強的演奏家,在演奏中天生的因素佔著很大的比重,而大衛·歐伊斯特拉赫則是一位有著嚴密邏輯性的演奏家,他的演出總是讓人感到有條有理,張弛有度。雖然表面上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顯得溫暖、寬闊和宏偉,而海飛茲的演奏則顯得冷峻、精緻和輝煌,但這主要是兩位大師的不同氣質和性格所致。
曾有人作出這樣的評論:「海飛茲的演奏就如同一件珍貴的象牙雕刻工藝品,它雖然精美絕倫,但卻免不了有些『冷』的感覺,而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則像是充滿著陽光的大草原一樣,其中蘊含著博大的氣宇和豐富的情感。」在我看來兩位大師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和成就,在小提琴藝術史上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