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可能會解決中頻、中高頻不夠飽滿的問題 劉漢盛
多聲道可以解決中頻、中高頻不夠飽滿的問題?在此我要說,多聲道「有很大的機會可能」可以解決,而不是「一定」。此外,我所指的中頻與中高頻涵蓋很廣,「音響二十要」裡定義為160Hz─2560Hz的範圍。也就是說,您平常所聽到的男女歌聲、大提琴、銅管木管、鋼琴、弦樂群都在這個範圍內,這可說是音樂中最重要的範圍。
中頻與中高頻不夠飽滿會有什麼問題?弦樂群聽起來不夠厚、不夠綿密、不夠木頭味;人聲不夠肉聲,木管與銅管尖尖瘦瘦;鋼琴聲顆粒細小,聲音不夠豐潤等等都是這個頻段不夠飽滿所產生的負面表現。換句話說,假若您覺得音響難聽,絕大部份都是這裡出了問題。許多人往往誤解,以為是高頻段出了問題而怪罪高音單體。其實很冤枉,高音單體通常只負責3500Hz以上的頻域,在這個頻域中大部份都是樂器的泛音,而非基音。您可以因為樂器光澤不夠美、音色不夠高貴而怪罪高音單體,因為它所再生的幾乎都是泛音,而泛音正是決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多聲道可能會解決中頻與中高頻段不夠飽滿的問題,而讓音響變得好聽?這主要來自於我自己使用多聲道喇叭的實戰經驗認知,而所持的理由就是多聲道是集眾喇叭之力來再生音樂,而非二支喇叭力撐。您想想看,多聲道系統把低頻段分出來給超低音負責,其餘頻段給前聲道、中聲道與環繞聲道分擔。當前聲道、中聲道、環繞聲道不必負擔低頻段時,它的工作量馬上減輕許多,對於低頻段以上的再生當然有幫助。再者,低頻段以上的頻域不再由二支喇叭承擔,而是由五支喇叭承擔。承擔者多,而且單體又更多,這樣工作起來不是更輕鬆嗎?尤其是中聲道,它擺在左右聲道中間,對於音場的空洞與聲音的飽滿起了關鍵性的改善作用。
除了喇叭單體增加、每支喇叭負擔減輕之外,推這些喇叭的擴大機也改善了工作情況。您看,最費力的驅動低頻工作已經由超低音內建的擴大機所承擔,多聲道擴大機只推80─100Hz以上的頻段(當喇叭模式選在小喇叭時),當然要輕鬆許多。所以,在喇叭單體失真更小(工作更輕鬆之故)、擴大機失真更小(同樣也是工作更輕鬆之故)、喇叭單體振膜面積增加(單體增多了)的情況之下,中頻與中高頻段的飽滿自然就更可能達成了。
當然,多聲道仍然會有各喇叭分頻問題、多支喇叭相位問題、環繞處理效果問題以及喇叭擺放問題(包括超低音)等等,但至少它有很大的機會去讓中頻與中高頻段更飽滿。何況,多聲道的這些問題也長期存在於二聲道中,不是嗎?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多聲道的確讓音樂更好聽,尤其是中頻與中高頻段,即使平價器材也能夠達成。遍尋美聲不著的您,不妨拋開舊有的想法去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