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期我喜欢的高格式文件 [复制链接]

查看: 38555|回复: 81
61#


百度对她的介绍:
本内德蒂1987年7月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4岁时受到8岁的姐姐斯特芬妮(Stephanie,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的影响开始学琴。她的母亲每天开车一小时,把姐妹俩从家送到学校,声称如果不好好学,就把小提琴没收。意大利裔的父亲乔万尼-本内德蒂(Giovanni Benedetti)是英国著名商人,拥有数千万英镑的资产,然而小富家女并没有因家境优越而在学业上有所倦怠,妮寇拉9岁就通过了小提琴八级的考试,她曾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小提琴家,唯一的秘诀就是认真练琴。”
1997年,刚过10岁生日,妮寇拉便接到了梅纽因音乐学校的录取通知书。11岁时,妮寇拉已经在梅纽因指挥的巡演中,与学校管乐团一起演出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了。据说在梅纽因去世前计划中的合作名单上,除了拉妮-米契尔(Priya Mitchell)、张莎拉(Sarah Chang)和瓦迪姆-列宾(Vadim Repin)外,还有一位便是年仅12岁的妮寇拉。14岁时,妮寇拉迎来了演奏生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她一举夺得英国杰出天才比赛大奖(Britain Brilliant Prodigy Competition)。不久之后,妮寇拉就因各种演出邀请而无法兼顾学业,“既要参加各种演出,又要参与学校的众多音乐会,我实在难以做到两全”。顶着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妮寇拉毅然从梅纽因音乐学校退学,转而聘请英国室内乐团前小提琴首席马切伊-拉科夫斯基(Maciej Rakowski)做私人辅导。
无论运气和实力的比例如何分配,总之一路战绩辉煌的苏格兰女孩又成了BBC眼中的“天之娇女”,从而顺利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一个月后,她在2004年度英国最大的户外狂欢音乐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上面对上万观众演奏,又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上与苏格兰室内乐团合作。同年10月,妮寇拉在新苏格兰议会大厦落成仪式上为女王陛下献演。
在更为关心少女成长的部分英国媒体看来,这份基础过于薄弱而风光来得过早的演奏生涯,显得有些“畸形”,到了这个份上,女孩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透支之嫌。每年一张专辑,之后是紧锣密鼓的宣传巡演,最忙的时候,妮寇拉几乎每两天就要开一场音乐会。上海演出前,妮寇拉怕耽误大事,仅答应接受10-15分钟的简短采访,但就在演出前一天,又不明原因地匆忙取消,即便是邮件采访,妮寇拉也因“总在巡演路上”为由,拖延了近一个月才回复。面对英国媒体也好,接受本报采访中也好,妮寇拉不止一次地反复重申,打算逐年减少音乐会的数量,但这同她与日俱增的知名度之间,似乎又有难以化解的矛盾。
在上海音乐会上,一头蜷曲金色长发的妮寇拉身材挺拔,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身体剧烈晃动,展现出无限的青春活力。但是平日里,妮寇拉更愿意给世人留下一个“乖乖女”形象,她对《独立报》说,自己从小接受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对陈美等跨界音乐人的道路提不起兴趣。接受《镜报》的采访时,她又表示:“我从不去酒吧,也不爱喝酒、抽烟,几乎从不尝试稍显奔放的衣服。”
于是,媒体纷纷将“苏格兰玉女”的帽子往她头上按,妮寇拉不仅被视为苏格兰的骄傲,更被英国国内众多知名作曲家寄予厚望。她的苏格兰老乡詹姆斯-麦克米伦(James MacMillan)以及英格兰作曲家约翰-塔文纳(JohnTavener)本都以创作具有深刻宗教精神的作品著称,却也心甘情愿为妮寇拉创作作品,两部献给她的协奏曲《Fragment for the Virgin》和《From Ayrshire》分别被她收录在第一和第二张专辑中。
不仅如此,妮寇拉更是勇担重任,视自己为推广古典音乐的“青年代表”,个人官方网站的名称就是“妮寇拉邀您加入到音乐”(Nicola Benedetti invites you to take part in Music)。除演出和录制唱片外,从2005年起,她还跟随“萨金特儿童癌症关护实践机构”(CLICSargent)遍访英国的学校,鼓励所有的小朋友学习乐器,引导他们热爱古典音乐。2006年初,她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犹太国家基金大会上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演奏,同时,她还被聘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1岁的女孩必须面对的生活:每天超过6小时的练琴时间,外加慈善、教育、音乐会、唱片公司、媒体---周旋其中,每一样都要保持良好状态,这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妮寇拉时不时会掩饰不住“累”,坚强的外表下,一颗疲惫的心溢于言表。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妮寇拉却不愿意让中国读者知道这一点,或者说,她更愿意相信自己能承担这一切。她说:“音乐是我的热情所在,理想所在,我愿为它倾尽所有。”
TOP
62#
TOP
63#











TOP
64#


这张是几年前出的,最近出了莫扎特小协1和2,不过我个人最喜欢是3和5




TOP
65#










第一张图和前面介绍过的最后一张图(第二十一楼)竟然是同一个人,Francesca Dego,差点认不出来了。
TOP
66#

最近下了几张普列文指挥的唱片的重制高格式文件。主要是70年代的黑胶我没有买,错过了。现在以高格式文件的方式重播,一来方便不用洗黑胶碟,二来没有杂音,又不会因为调教不当而影响欣赏。






TOP
67#
TOP
68#
TOP
69#

突然限制了上传文件大小,只能这么小了。这位大提琴家出的唱片好多张都或4星以上评奖。海顿的2首大提琴协助曲非常好听。录音很棒!
TOP
70#


她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组曲。SONY高清网可下载,试听
http://hi-resmusic.sonyselect.kuke.com/page/album.html?id=5949
专辑简介:
在她著名的五重奏处女作《变形之夜》之后,Alisa Weilerstein带着一张完整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唱片回来了。这些乐曲代表了大提琴家要攀登的最高的山峰,也是听众最卓越和最有价值的体验之一。在他的组曲中,巴赫创作了——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先例——一组大提琴独奏音乐,它永远地定义了这一流派。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将巴赫的组曲在150年的沉寂之后重新搬上了人们的视线,巴赫的组曲成为几代大提琴家的首选。
对Alisa Weilerstein来说,这种音乐的乐趣——充满活力、当代性、毫无疑问是鲜活的——就是发现的乐趣。经过多年的聆听和研究,她现在把自己的诠释委托给听众。她是这代人中最具天赋的人之一,演奏了可以说是大提琴的巅峰之作。
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给了演奏者无限的可能。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都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表达和音乐上的细微差别。这套组曲有太多的思想,有太多的微妙之处,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任何特定的解释都是详尽的,任何特定的选择都是确定的。所有伟大的音乐作品都带有这种矛盾感——它们必须被演奏,但却不能被演奏。每一个表达的动作都是对作者意图的实现和限制。
“大提琴组曲以其精致和**、力量和克制,呈现出一种独特而谦卑的挑战。”多年来,我一直对家人、朋友和自己说,我只有在年纪大得多的时候才会尝试录音。这种音乐内在的不可能性正是其自由的源泉。“我从记忆所及的更久远的年代就一直和这些组曲住在一起,在大提琴的陪伴下,我和它们一起成长。伟大的音乐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张唱片则是我自己的写照。2019年,我37岁,沉浸在巴赫无与伦比的成就中,至今仍在探索。”
——Alisa Weilerstein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提琴家,她对传统和当代音乐的情感共鸣的表现为她赢得了国际认可,……Alisa Weilerstein是一位完美的演奏家,将技术精准与激情洋溢的音乐才能结合在一起。”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在授予艾丽莎•韦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 2011年“天才奖”(genius grant)奖学金时如此表示,这促使《纽约时报》做出回应:“任何一项奖学金,只要它认可了像Alisa Weilerstein这样的理想主义音乐家的活力……就值得所有古典音乐界的人向它致敬。”这位美国大提琴家在每一场演出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去,她早已证明自己拥有一种独特的音乐之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