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复制链接]

查看: 23367|回复: 31
11#

上Presto查了下,录于1974-1985年,采用24bit/192kHz,不过要预定。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2#

终于搞清楚了,就是DENON那套,不是1961-1970那套晚期的。不过也非常不错的!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3#

贝多芬在晚年仍不断为自己的创造力设定新的挑战,一如往昔。他自觉身负重任,如音乐学家所罗门(Maynard Solomon)所说:“要测试自己突破古典乐派模式的能力”。贝多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传达感觉与理念的全新方法。我们可以在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的核心中,发现这种传达方式。
由于贝多芬日益仰赖记忆,因此也越来越仰赖年轻时熟知的素材:停顿法的和声、十八世纪的主题、弦乐四重奏固有的声音,及诸如奏鸣曲、赋格曲,及主题与变奏等标准形式。晚期的弦乐四重奏由于是自成一格,规模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例如每一首曲子都没有规模宏大的开场乐章。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也具有吊诡的扩张——表情的范围、节奏、和声、色彩,以及时间本身(即使是短小的乐章仿佛都能使时间静止)。
主题与变奏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对贝多芬而言,变奏与修饰大不相同。与他同**的音乐家莫米格尼(Jerome-Joseph de Momigny)解释:“变奏有科学依据,修饰则是品味的问题。”运用变奏科学于素材中,是使贝多芬遨游于想象力的领域,且不致迷失方向的方法。对于一位失去听觉的作曲家而言,要带着一副音乐的罗盘才能出航。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4#

接着说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他喜欢用赋格和变奏,特别是大量的赋格来营造辉煌的巴洛克音乐殿堂(有画面感了),最好的贝多芬四重奏录音应该有强烈的画面感!
后来的马勒和布鲁克纳延续了这条路,把它用在交响乐的创作上。但作品实在太过于庞大(漫长),不如贝多芬四重奏那么洗练。
我觉得他晚期的四重奏用了他研究很深的复调,变奏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意境,新的色彩,同时具有强烈的个性。很纯粹的音乐,很深刻的内涵!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5#

我觉得关键在于领军人物,有则有灵魂,没有则始终差点意思。维格组的维格,匈牙利组的谢克利,苏斯克组的老苏斯克,布达佩斯组有没有亚历山大施耐德就完全是两回事,斯美塔纳组的诺瓦克,这些都是很厉害的!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6#

重新听最早的单声道贝多芬四重奏,能把lener quartet听进去了,在完整性和纯熟度上他们在单声道**确实做的最好,好过布什。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7#

就匈牙利的四重奏传承而言,他们前面还有lener和匈牙利两座大山。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8#

战前的四重奏按国家地区分为以柏林为中心的德国,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奥匈,当然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自己发展出来独立的匈牙利一派,然后是捷克,巴黎为中心的法国,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英国,意大利。美国最早的是已经变成全俄组的布达佩斯四重奏。苏联成立后俄派发展起来的贝多芬,鲍罗丁。后来的四重奏都是各自体系的延续发展。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9#

上海四重奏今年9月换人,老外大提琴萨瓦拉斯退休,90后何思昊接棒。全华班成立。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0#

熬了40年,媳妇熬成了婆,也算现役世界顶尖的四重奏。他们在国内有全套贝多芬四重奏演出,但没出唱片。但这也是广大乐迷之幸福。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