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廠家和電子產品廠家的矛和盾
揚聲器廠家的研發方向,通常都是基於考慮如何才能讓揚聲器獲得極高保真的聲音為出發點,只有極少數是以玩個性和音染的極端例子。不過發燒友都知道千金難買好低頻,有時候為了找到好素質的低頻,不惜萬金拆房搞建聲,各種巨無霸後級和一堵牆那麼大的喇叭也經常遇見。
以我代理的fischer&fischer石頭喇叭為例,從sl470m開始,他們就使用了雙線分頻的接線方式,讓揚聲器的超低部分徹底與中高音部分完全分離。而超低與中高的分頻點低至160週左右,160週以下的低頻部分交給兩個7寸超低單元在無諧震箱體的配合下極其乾淨地下潛至34週-3dB,並且有112分貝的最大聲壓輸出。
至於其他品牌的頂級喇叭大多如此,例如最近火紅的wilson benesch的resolation,由4個7寸單元組成的兩對等壓式超低部份讓這對喇叭的低頻響應低至30週附近!
類似的設計多不勝數,同樣都是對後級的超低部份的聲音要求極高。只要找到一台理想的後級去推動超低部分,那麼中高音的後級可能只需要有限的幾十瓦就能獲得滿意的聲音表現。
那麼電子生產廠家會在超低部份遇到什麼困難呢?
當後級遇到這類設計複雜的超低系統時,第一時間就會碰到相對低的揚聲器阻抗。尤其是多低音單元串並聯後,會獲得很低的阻抗,加上由於倒相箱獨有的雙駝峰阻抗曲線,那麼在超低部分將會迎來巨大的阻抗曲線變化,超低後級擴大器的工作環境會相當惡劣。其次由於低頻能量的需求,推動超低的後級放大器長時間都會處於大功率輸出的狀態。這對電源和散熱都會造成極大的壓力。。。。由此可見,專門設計推動揚聲器的低頻部份的後級對整個音響系統是非常重要的。音樂的基石,空氣的流動,全部源於此!
向現場致敬,聆聽空氣流動的聲音。文傑新產品預告,明天繼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