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组发烧杂谈文章,分享给大家。更新原创理论,发烧电源线的奥秘 [复制链接]

查看: 27566|回复: 29
11#

关于单晶银单晶铜,线材厂家的宣传也存在很大的误导。

众所周知,“单晶铜”“单晶银”是生产发烧线材的最佳导体,可惜的是,所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单晶铜”“单晶银”,指的都是筷子粗细的棒材,这么粗的棒材必须经过拉线机几十道模具的拉拔,成为直径1mm以下的细线才能做成线材。在几十次的拉拔过程中,金属的单晶结构早已经扭曲破裂,极大地阻碍了电流传输。所以严格地说,市面上所有的“单晶铜”“单晶银”发烧线材,如果检测成品线材导体的晶粒,是远远达不到单晶标准的。

真正的的“单晶细线”,应该是把拉拔后的细线盘好放入炉内,升温至晶粒融合的临界温度,精密控温,让晶粒重新融合生长。这种“再结晶工艺”的单晶线材,彻底消除了内应力,手感就像发丝一样柔软。装机对比没有处理过的银线,声音真是天壤之别!可惜这种工艺只能小批量手工生产,效率极低,成本极高,没有线材厂家愿意这么做。目前市面上所有号称的单晶线材,没有一家是采用真正的“单晶细线”制作的!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2#

发烧杂谈之二——音响系统中无所不在的“均衡器”
文/镁声绕梁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均衡器在音响系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成为音响是否够档次的标志。从双七段、双十段、到双二十段、双三十一段,调整的精度和幅度越来越高。那个时期,烧友们多数不懂得听音空间的处理,碰到驻波问题,就用均衡器去大幅度衰减;为了解决卡带两端延伸少,就把均衡器调成大V字,倒也简单方便,效果明显。

后来大家发现,虽然均衡器可以任意调整频响曲线,但声音也变得干涩粗放,不细致耐听了。原来普通的均衡器在调整频响的同时,会扭曲声音的相位,损失音乐的细节,恶化音质。因此,到了90年代后期,均衡器已经从家用音响系统中逐步淡出,仅在专业音响中还有一席之地。

没有了均衡器,系统组建难度加大,空间适应能力减弱,烧友们只好通过线材来调音。例如某某线高频延伸好,某某线中频厚,某某线音场大等等。虽然线材调音音质相对能够保证,但线材一条动辄几千几万,整套系统配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那么,除了线材调音,还有没有其他手段能够调整系统的三频分布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锁螺丝调音法
很多资深发烧友都发现,把音响器材的外壳拆下来,系统的声音就大不一样,甚至器材顶盖的固定螺丝,拧紧拧松声音也不一样。这就演化出了锁螺丝调音法——

对于功放、CD机来说,外壳会在音乐中某些频率的激励下产生谐振,只有当外壳安装螺丝有着共同的扭矩时,才会使振动均衡化,使谐振点尽量减少。对于音箱来说,面板上的安装框架是单元运动的首要支点。固定单元的安装螺丝,必须有着统一的达到一定数值的力矩,才能保证接触压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单元的振膜运动起来才会舒畅有力。 如果螺丝压力不均匀,会造成盆架轻微变形或虚位,就像马拉松选手穿着一软一硬,一高一低的鞋子跑步一样,跑起来歪歪扭扭,注定不会有好成绩。

一些顶级器材厂家已经意识到螺丝扭矩的重要性,产品生产时已经统一了螺丝扭矩。但长途运输之后,由于温度变化和震动的原因,扭矩会产生变化,需要重新设定。有的音箱品牌在说明书中,也建议用户每年重新设置一次单元的螺丝扭矩。

台湾的林先生研究锁螺丝调音法多年,并在台湾、东南亚多个国家地区巡回演示推广,2013年镁声有幸请到林先生来广州指导交流。那几天先后用锁螺丝的方法调整了极品论坛几位版主、大烧的系统,每一家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令大家兴奋不已。


锁螺丝要用到力矩螺丝刀。入门的是机械式,可以进行粗调,镁声用的是日本的数显式,可以精密调整。

锁螺丝的具体方法是:首先用力矩螺丝刀把固定机壳的螺丝调整到同样的适中扭矩,听听声音是否变得连贯流畅;然后根据听感,对螺丝扭矩进行精细调整。通常的规律是:加大扭矩声音变得扎实、重心提高,放松扭矩声音变得宽松、重心降低。对于音箱,通过上述调整可以使频宽大大加强,但同时要注意高中低单元声音的融合。


调整的顺序一般是:音箱的高音、中音、低音,CD机,功放,排插。每调整一件器材,一定要重新开机听效果,掌握变化的方向,万一方向不对,马上可以改回来。

二、移子调音法

很多发烧友已经知道,在器材下面摆放不同材质的脚钉,可以明显改变声音。其实,对于同一套脚钉,摆放在器材底部不同的位置,同样会带来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移子调音法。

器材的底板不是完全的刚体,脚钉顶在底板不同的位置,就像琴弦的琴码一样,产生不同德谐振频率。这些谐振频率通过电路板固定螺丝耦合到电容、电感、集成电路中,造成对音乐信号的染色,同时也变成调音的一个途径。

移子调音的方法是:先准备3支脚钉,材质最好是硬一点的,檀木钉、镁钉、陶瓷钉都可以。首先把脚钉两前一后摆放在前级下面,前面的两支尽量靠边角,后面的一支在中部。试听效果后,将后部的那支脚钉往不同方向移动1厘米的位置,再听听声音的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恭喜您,您的系统又多了一个调整声音的均衡器了。可以继续尝试3个钉在底板不同位置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只要有耐心,最后总可以找到满意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器材架层板也不是完全刚性的,中部的振幅比四角大。所以要注意尽量把器材居中摆放,避免脚钉的支撑点落在层板中部。

三、压镇调音法

玩过锁螺丝和移子调音法,对于压镇调音法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其原理也是利用重量的改变,调整器材的谐振点,从而调整声音。

目前已经有商品化的器材压板,有木制的、有合金的、有橡胶的,但价格高高在上。知道了它们的原理,完全可以不花钱DIY。笔者推荐的方法是,买一小桶小孩玩的橡皮泥,然后拿网球大小的一坨,用保鲜膜包住,压扁,就变成无敌的万用变形压镇了。把2、3块这样的压镇放在器材顶部,不仅可以调整器材谐振,其材料属于高阻尼粘弹性物质,还可以抑制振动,使得声底更加安静稳定。

压镇摆放的位置很有讲究。器材的顶板中部,是振幅比较大的部位,在这里摆放非柔性的压镇,会有加强振动能量的可能性,所以和大家通常的观点相反,顶板的中部往往不是摆放压镇的好位置。最好的位置是在黄金分割点上,也就是长宽尺寸0.618倍的那四个点的附近。在这里摆放压镇,其对于4条边激发的分割振动是不成倍数的关系,可以避免振动的叠加。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9-02-01 18:50:18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3#

好经验!
TOP
14#

好经验!
1608 发表于 2019/2/3 17:24:32
谢谢回复!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5#

发烧电源线的奥秘


音响线材的发展过程和争议
玩音响,线材是一道绕不过的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欧美一些音响技术人员和发烧友就发现线材对音响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增加音响线材导体的直径,以减少传输电阻。8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发展金属冶炼和提纯技术,为音响线材提供纯度更高的导体,4N、5N甚至6N高纯无氧铜相继被开发出来。90年代,日本古河电工发明单晶铜的冶炼方法,把线材导体纯度推向极致。而欧美的线材厂家则通过改变线材结构和编织方法提出自成体系的调声理念,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伴随着线材技术的发展,其价格也直线攀升,从几百、几千,到几万、十几万!

与此同时,发烧友圈子关于线材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有的拥有过百万的器材,却只用几百元的线材,也有全套线材价格超过了全套器材。国内几大音响论坛,每每都会有线材到底是否有用的争论帖子,最终谁也无法说服谁。国外著名的发烧友伊森·温纳(Ethan Winer),身兼录音工程师、大提琴演奏家、电路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在音频技术的各个领域均有所建树,在他的著作里彻底否定音响线材被夸大的效果,认为只要线材的电气参数一样,昂贵的线材和低价的线材发出的声音没有区别,并通过零差检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电源线的困惑
笔者从第一次听出线材的差别开始玩线,到成为进口品牌线材的国内代理,十几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线材的思考和尝试,并自学了传输线理论、电动力学、固体物理、电磁学等十几门与音响线材有关的学科,以探究线材调声的理论依据。这一期的文章,把自己长期实践和思考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不是线材研究的专业人士,这篇杂谈也不同于科技论文,一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一些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贴切,仅供大家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音响线材有数字线、信号线、喇叭线、电源线等几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专门要说电源线呢?原因是对于其他几种音响线材,传输线理论已经通过以下的等效电路模型,揭示了这些线材调声的奥秘。并通过测定线材相应的电气参数,和实际听感相联系,用于指导线材的设计。

图1. 传输线之等效电路模型
R=两导体中单位长度的串联电阻,单位Ω/m
L=两导体中单位长度的串联电感,单位H/m
G=两导体中单位长度的并联电导,单位S/m
R=两导体中单位长度的并联电容,单位F/m
而对于电源线,上述电路模型虽然依然成立,但其电气参数无法和听感进行联系,并且无法回答以下两个致命的问题:
1
问题一:
电源线从小区变压器到楼宇配电箱再到发烧友家里,其长度至少有几十上百米,前面用的都是几元或十几元一米的普通低压电线电缆,为什么只更换最后的一两米就可以对声音造成巨大的变化?
2
问题二:
信号线、喇叭线传输的是音乐信号,线材的分布参数会对信号和电流造成微小的扭曲,产生不同的听感。但电源线传输的只是50/60HZ交流电,频率极低,只要过流能力足够,那些微乎其微的感抗、容抗,怎么会影响到声音的效果呢?谁又能测出50Hz交流电通过线材之后,波形产生了哪些变化?

这两个问题,是“电源线无用论”者的杀手锏。迄今为止,笔者没有看到对这两个问题的科学合理的解释。哪怕是顶级发烧线材厂家,也回避这两个问题,只宣传自己的电源线采用了什么材料、什么结构,对声音会带来怎样的提升。这就像中医,只知道某味汤药可以治疗某种疾病,这种汤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其起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一概无可奉告。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是知道电源线改变声音的机理的,但作为技术秘密绝不外泄。甚至用另外的一套说辞,来讲电源线的“故事”。
探究电源线的奥秘
记得多年以前,镁声重新调整音响器材的摆放位置,有条电源线不够长,于是临时把两条电源线用连接头串起来代替。两条电源线等效两个电阻,根据电工常识,串联电路中电阻不同的安放位置是不会对电路的电压和电流产生任何影响的,所以当时没留意先后顺序,只是随机插在一起。听了几天,想着把两条电源线的位置调换过来试试,结果一听发现大为不同:紧挨着器材的那条电源线对声音的影响更大!当时笔者对这个现象的初步推测是:音响器材属于非线性负载,工作时会对供电电源线产生“谐波冲击”(姑且用这个名称吧,也许不够确切),通过对紧挨着器材的那一两米电源线的结构和材质设计,可以组合出合理的“电气参数”,一定程度地缓冲梳理谐波的冲击,让电源供应更加有序和充分。
以上推测比较好地回答了前面的第一个问题,但仍然有待通过实验和测试数据来验证。而且对于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镁声专门购置了相关仪器,来测试音响器材工作时,供电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没有接入后级的时候,笔者家里的供电质量很好,电压是220V,谐波电压分量是0.8%,完全符合国家供电质量标准。但打开后级后,虽然谐波电压略微升高到1.0%,谐波电流比例就大幅攀升到140.6%。

也就是说,音响器材工作的时候,电源线内流通的不仅仅是50Hz的工频电流,更有大量的100Hz~2500Hz(仪器只能测量2~50次谐波,实际有可能更高)的谐波电流,其总量甚至超过50Hz基频的电流强度!
50Hz的工频电流属于低频范畴,电磁场变化频率较低,电磁辐射水平也较低,但2000Hz以上的谐波,就会引发不可忽视的电磁辐射。加上器材工作时内部电路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一起在电源线导体的约束下传输。电磁波在良导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很慢的,例如1MHz的电磁波在铜芯导体内部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400米左右,并且会快速衰减。当遇到反射界面或者传播介质发生变化,会因阻抗匹配因素产生强烈的反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电源头尾、插座这些不起眼的小配件,为什么对声音的影响那么大)。电磁波一部分被导体、绝缘体和屏蔽层吸收,一部分反射回线材导体和器材内部,会加倍造成输入电流波形的扭曲紊乱和相位失真(如下图所示)。

注:红色为电压波形,**为电流波形
众所周知,功率放大器实质是一个阀门,它不能无损放大音乐信号,而是用音乐信号来控制输出电流(电压)的大小。器材内部会有整流和滤波电路,但急剧变化的输入电流常常会超出滤波电路的调整能力,最终使输出信号或功率电流产生波动和染色,从而改变了声音。
镁声又把某品牌的并联式电源处理器接到后级的同一个插座上,谐波电流总量立即有了明显降低,证明这款电源处理器是有效果的。

所以笔者对于前面提出的问题二的回答是:如果给电源线接上纯阻性负载,不同电源线对供电波形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无法测出的。但对于音响器材这类非线性负载,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高频谐波电流和电磁波,并且随着音乐信号的变化快速波动,电源线不同的电气参数,就会通过影响谐波电流和电磁波的变化过程,对器材的音频或功率信号输出产生影响。
明白了上述道理,对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9-02-04 08:54:23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6#


抱歉上不了图,学习摸索中。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7#

哇,好神奇的应力~~
TOP
1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9#

好经验
TOP
20#

楼主的论述对实践很有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