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以下情形者必看A.視聽室有架空地板者。B.超低音的連接與調整覺... [复制链接]

查看: 2554|回复: 2
1#
转自www.primeav.com
台北姚先生
位於臥室中的環繞系統
廖斐森
請注意,有以下情形者必看!

A.視聽室有架空地板者。
B.超低音的連接與調整覺得不順者。
C.視聽位置的高度比較低者。
D.覺得環繞聲道的包圍感不佳者。

姚先生的主要視聽器材

◎CD唱盤:Denton DCD-1630
◎DAT:Sony 77ES
◎卡座:A&D GX-Z9100EX
◎數位音場處理器:Yamaha DSP-100
◎Dolby Pro Logic解碼器:Yamaha DSR-100 PRO
◎數位類比轉換器:Micromega T-DAC
◎綜合擴大機:Luxman L-570(推左右聲道)
◎數位式圖示等化器:Sansui SE-88
◎後級:Adcom GFA535
◎左右聲道喇叭:B&W DM603
◎環繞聲道喇叭:Yamaha
◎主動式超低音:Onkyo SL-10
◎直視型電視:ProScan

最近這幾個月由於DVD Video軟體的大量推出,筆者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些軟體的測試報導上面,再加上一些重量級視聽產品的陸續面市,使得我可以運用的時間顯得更為緊迫零碎,這就是「緊急救火隊」這個單元已經中斷三期沒有與讀者們見面的原因(其實許多讀者熱烈期待的另一個單元是更久沒有出現的「發燒音效軟體特別解析」),有好幾位讀者甚至是半年前就已經報名救火隊,而我們卻一直沒有時間前往協助,對於這些等待中的讀者我們實在深感抱歉,我會儘快加緊處理的腳步。這一期趕在農曆過年前,筆者到兩位已報名救火隊的讀者家裡「償還債務」。

也由於與報名救火的時候相隔有一段日子了,有些讀者不僅器材有了更動,甚至連視聽的空間都變了,住在台北的姚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姚先生的住處是有一間臥室的小套房,原本視聽器材都設置在小套房的客廳中,這是一個有走道與其他空間相連接的開放式空間,大約是五公尺見方、連走道算在內約九坪大小的空間,原本姚先生視聽系統的主要問題是覺得環繞聲道的包圍感不足,希望PRIME AV編輯部前往協助,但是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把視聽系統移到臥房裡,如此一來卻發現另外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必須加以克服。可見視聽室的空間環境的確是影響整體視聽效果的重要關鍵,就算是同樣的一套視聽器材,其表現受不同環境的影響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必須因地制宜,依照客觀條件的不同作處理,才能夠讓視聽系統得到最好的發揮,其實這也是PRIME AV緊急救火隊成立的目的之一。

以環繞模式聽音樂為主要的需求

從姚先生所使用的視聽器材來看,雖然他也有電視機,不過訊源方面真正與視訊有關的可就只有一部錄放影機了,不要說DVD Video光碟機了,姚先生連一部碟影機都沒有。不過,除了Denon DCD-1630 CD唱盤之外(當年屬於高級機種),還很難得的擁有一部Sony DAT數位錄音座,姚先生說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他聽音樂的時間要遠比看電影的時候多,也因為連碟影機都沒有,所以時下流行的Dolby Digital(AC-3)系統目前與他也尚未發生關係,對於錄放影機來說Dolby Pro Logic解碼是適切且夠用的環繞音效解碼了。

對了,由於以聽音樂為主的需求,姚先生所使用的環繞處理器也很特殊,是Yamaha多年前所推出的DSP-100/DSR-100 PRO,這是姚先生當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帶回來的,也因為這幾年他並沒有熱衷於新的電影環繞格式的追求,所以雖然這十年間Yamaha的環繞擴大機都已經更新好幾代了,DSP-100/DSR-100 PRO仍然佔據系統的核心位置不動如山。兩年前的Yamaha DSP-A3090加入了Dolby Digital解碼,而上一期本刊搶先報導的新旗艦DSP-A1更加入了DTS解碼功能,其實姚先生對於這些電影用的環繞處理模式還是興致不高,不過單單從添加於兩聲道音響上的Hi-Fi DSP部份的技術來看,固然在架構上DSP-100與Yamaha後續的機種並沒有差異,DSP-100的效果表現亦不差,但畢竟新機種的運算速度確實要高出許多,不僅音場的模式增加不少,各個音場的模擬效果也更為顯著,光以眾多Hi-Fi DSP音場聆聽音樂的樂趣考量,其實姚先生已經可以考慮讓DSP-100這個老將退休了。

在改朝換代十分快速的AV市場中,「曾祖父級」的Yamaha DSP-100/DSR-100 PRO已經可以算是古董了,不過從它的身上倒是可以看到Yamaha Hi-Fi DSP與Cinema DSP構思的雛形,它的聲道分離度沒有新機型好,運算效果音的聲音密度也比不上新機種傳神,參數調整項目是比較少,不過DSP-100已經擁有相當簡便好用的螢幕顯示調整選單了,在一個穩固的架構上奠定根基,並且持續不斷在核心部份作改良,這實在是一項處理技術逐步發展壯大的例證。

從開放式的客廳改到臥房

前面提到姚先生原本將視聽系統擺放在客廳裡,當時遇到的問題是環繞聲道的包圍感不足,其實這是一般裝設於客聽的環繞系統常見的狀況,除了視聽座位貼著後牆之外,裝在後牆的單面發聲環繞喇叭直接對著視聽座位通常也是「禍首」,姚先生先前的系統設置情形是否如此,我並沒有向他詢問,因為整套系統從客廳搬到臥房之後,實際上所遭遇的問題已經大不相同了,最主要的差別是這間臥房的地板是架空的,雖然架空的高度不算高(大約是十公分左右),而底下的角材也算釘得十分密實,地板共振的情況並不像許多和室的空間那麼嚴重,不過多少還是得面對這一方面的問題。

幸運的是,在聆聽了姚先生的系統之後,我倒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狀況要比原先預估的輕微一些,主要的原因有幾項:第一點就是地板的結構還算堅實且高度不高;其次是左右聲道喇叭B&W DM603不僅加了腳釘,底下還各裁了一塊石板墊著,這兩項隔離動作已經有效降低了地板的共振;更重要的是Onkyo SL-10主動式超低音並非十分「凶猛」的類型,並且還緊貼著牆壁與地板的交接處,這裡一方面是「邊界」,一方面是角材較密集之處,原本就較為堅實穩固、不易隨著外力震動起舞,當然就因而減輕了架空地板共振的狀況。

超低音分頻點與量感的調整

其實原本Onkyo SL-10主動式超低音是屬於單體朝下發聲、聲波藉著地面向四方傳送的設計,比較理想的擺設位置應該離各牆面要有一段距離,不過基於剛才提到的地板結構考量,不貼著後牆的話確實會引發地板較強的共振情況,再加上不放在此位置上難免會對日常生活的走動造成不方便,於是雖然此一位置有違設計的初衷,也不得不遷就,畢竟在現況下這是最理想的位置了(如果能動位置的話,還是有一些手段可以找到比較理想的位置,請見本期另一篇桃園鄭先生救火隊的說明)。

以前我們曾經提過超低音的調整重點在於分頻點、量感及位置,現在位置既然迫於現實只能固定不動,能夠動手的大概就只剩下分頻點及量感了。稍稍聽了一下姚先生系統的聲音狀況,發現這裡還是有一般系統常見的通病,那就是分頻點及量感的設定都過高了,使得超低音與左右聲道的銜接處低頻量感過多,再加上地板共振的推波助瀾,當然低頻就顯得臃腫不堪了。Onkyo SL-10這支主動式超低音的低通分頻點(與左右聲道銜接處)共有「高、中、低」三段設定,手邊沒有說明書,無法確知這三段的確實分頻頻率及衰減斜率,不過姚先生原本所選定的是「高」分頻點,的確讓系統在80至125Hz附近有明顯的突起,影響了整體聲音的平衡與清晰度,另外嘗試過Onkyo SL-10主動式超低音的「低」與「中」兩個分頻點之後,發覺以「中」分頻點的設定與左右聲道B&W DM603的銜接是較為平順的,再配合將超低音的音量調降,低頻轟隆隆的現象大幅減輕,低頻顯得較清晰且明快,從改善效果衡量,可說此次救火的任務已經完成一大半。

超低音的兩種連接方式

不過,在調整超低音的音量時,卻也發現超低音與左右聲道的音量並不能「連動」,也就是說,當調整左右聲道的音量時,超低音的音量並不會隨之變化,而必須從超低音自己的音量控制作改變,如此一來,當左右聲道的音量變化時,並不能保證超低音的音量定在適當的位置,這當然很不好。會造成此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姚先生的系統比較特殊,並不像一般使用環繞擴大機直接就由超低音輸出端子連接,聆聽音樂時姚先生並不見得一定把DSP環繞音場處理器打開,由於Luxman L-570是一部具有平衡式輸入的高級綜合擴大機(或者說是一體式的前後級也可以,它的前後級可以分開使用),姚先生在嘗試過將CD與MD的數位輸出經過Micromega T-DAC轉成平衡式類比信號,送入Luxman L-570享受B&W DM603的聲音表現之後,幾乎已經不能接受不使用平衡式輸入時的聲音了。

在超低音的連接上,會出現音量不能連動的現象主要是超低音的信號取自超低音的卡座錄音輸出,而非Luxman L-570的前級輸出,不過,左右聲道仍然是由Luxman的後級推動的,因此從Luxman的前級輸出取出聲音信號給超低音有實際上的困難(除非是使用將前級信號一分為二的Y型轉接頭),當然就只好改採喇叭線輸入的方式,從Luxman L-570的喇叭輸出端子連接。而顧慮到倘若左右聲道再經由超低音連接,固然在頻率的銜接上會更理想,但如此一來左右聲道的聲音信號必須通過超低音的分音器,對於音質當然多少有不利的影響,於是仍然從Luxman L-570的喇叭輸出端子直接將喇叭線牽到B&W DM603左右聲道喇叭,幸運的是將超低音的低通分頻點設在「中」的位置時,左右聲道與超低音的銜接狀況相當不錯,超低音的調整可說圓滿完成,剩下的就是撥動相位撥桿,試試那個位置相位較為正確,如此就完成超低音的調整工作了。

姚先生的系統並沒有使用中央聲道,不過,不管有沒有中央聲道,左右聲道與超低音的銜接都是整體平衡性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左右聲道兩支喇叭也需要有良好的定位表現才行。姚先生這裡由於左右聲道不可能離牆太遠,音場的深度多少受到一點影響,但左右聲道之間橫向的聲音定位則還算相當準確,達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環繞喇叭的裝設及擺位

其實,視聽環境的更動對於整套系統的影響確實是全面性的,就拿姚先生原本環繞聲道包圍感不足的問題為例,在臥室這個較方正的空間裡甚至可說幾乎已消失無形了,因為雖然還是只有一對環繞喇叭,但是卻可以利用左右兩個側面(分別是玻璃窗與衣櫃)作反射來增加包覆範圍,更重要的是視聽座位是一整塊床墊,視聽的位置可以往前移,離開後牆一段距離,自然整個視聽室後半段的包圍感都好多了。

從照片中,讀者們可以看見,以朝向電視機的位置為準,姚先生這間臥房左方三分之一的部份高度是比較低的,這對於視聽室後方的環繞包圍效果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只要調整環繞喇叭的角度就可以了,倒是環繞喇叭的高度要特別注意,由於視聽時是坐在床墊上的,耳朵高度比坐在沙發上要來得低一些,因此環繞喇叭的高度也相對要降低,才不會有環繞音場過高以及前後移動時後方能量薄弱的問題。在臥室的左後方桌子上正好有個書架,上層層板的離地高度大約在150公分左右,是相當合適用來擺放環繞喇叭的,而視聽室右後方沒有類似的架子可以支撐,只有光禿禿的一面牆,在筆者的協助下,右後環繞喇叭使用吊架懸掛於後牆等高的位置處。

至於環繞喇叭的擺位,最理想的方式當然就是本刊推薦的「後方側向擺位法」,斜斜朝向左右兩道側牆,借側牆的反射來擴大包覆範圍。只不過,姚先生臥室左右側牆的條件並非完全相同,右側是光禿禿的衣櫃門板,左側的玻璃窗另外還有窗簾覆蓋在上頭,是否會造成一些不利之處呢?其實影響並不大,反倒是不利用後方側向擺位的話,環繞喇叭朝向視聽室前方甚或直接向內對著視聽位置發聲,就不能得到夠豐富飽滿的音場包圍感。

改善效果要對症下藥

以姚先生系統的狀況來說,比較需要解決的就是前述的超低音銜接與環繞聲道包圍感等兩個要點,這兩項處理妥當之後,系統整體的表現就已經完善平衡許多了。原本由於超低音的分頻點過高、音量設定也往往過大,中低頻段有明顯的突起,讓聲音的清晰度受到一些影響,乍聽之下轟隆隆的好像很有震撼力,但實際上卻聽不清楚整體的動態起伏變化,並且超低音的音量不能與主音量連動更是很難隨時將超低音的音量設置在適當的正確位置;經過超低音的連線及分頻點與相位等相關的調整之後,架空地板的共振現象已經減輕了許多,不只是此一中低頻段,整體的清晰度都往上提昇了,聽音樂時樂器及人聲的定位更為清楚,看影片時也會有相同的好處。當然,姚先生在我們協助調整之前,在左右聲道喇叭底下已經加上腳釘並且在喇叭下墊了石板,對於聲音的清晰度也有相當的幫助,否則除了超低音的調整之外,這也是必須要再動手整治的地方。

至於在環繞聲道包圍感不足的問題方面,原本以姚先生視聽系統設置在客廳當中的情況,視聽座位貼近後牆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空間的轉換之後,視聽位置不再緊貼後牆其實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轉機,再配合環繞喇叭朝向牆面發聲,就可以讓環繞聲道所能包覆的範圍加大。Yamaha DSP-100其實是一部六聲道的DSP數位音場模擬器,在聽音樂時,除了原有的左右聲道不加以處理之外,模擬各種空間的效果音都要由兩前兩後的環繞效果喇叭發出,只不過姚先生沒有使用前方效果喇叭,前方聲道的效果音必須混在左右聲道裡,如此一來後方環繞喇叭的角色就更加吃重了,沒有裝設理想的話,很容易讓所模擬的音場變得空洞不連貫,先前姚先生的環繞喇叭裝設就有這方面的問題,環繞喇叭的高度、位置與發聲方向是調整時的三個重點,請讀者們要特別注意。雙面發聲的環繞喇叭就好比將兩支喇叭背對背結合在一起,比較容易得到理想的包圍效果,至於一般單面發聲的喇叭就需要更加留意調整的功夫了。

以臥房當視聽室的特殊環境條件

嚴格來說,姚先生雖然將視聽系統裝置在臥房中,不過這裡並不能算是非常「標準」的臥房,沒有體積龐大的床對聲波造成阻擋,連衣櫥也是傳統式佔據整片牆的設計,所以整個空間環境反而比較趨近於一個比例方正的專用視聽空間。到目前為止,救火隊在二十二期板橋的黃先生處曾經為有睡床與衣櫥的臥室做過協助調整的工作,不過,板橋黃先生的床實際上並不算高,依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假使在姚先生這裡真的擺上一套「正常高度」睡床的話,類似B&W DM603這樣的落地式喇叭聲音比較容易受到床鋪的阻擋,或許使用書架式大小的喇叭會比較合適,低頻的部份只要加上一支夠力的主動式超低音就行了。對了,在臥房內由於床墊與衣櫥都是屬於會吸收不少低頻的物件,主動式超低音的能力是必須特別注重的。

至於臥房不可或缺的衣櫥,一般來說除了像是姚先生這種在裝潢時就已經裝設完成的固定式設計外,非訂作式可以拆卸組合的衣櫥通常不太可能剛好橫跨一整面牆,所以容易造成臥房的格局變得不方正的情形,當然,以「正常」的裝潢設計來說,睡床通常會靠著後牆,對面則是擺放電視機、左右聲道與器材等設備之處,如此一來衣櫃應該會佔據右側或左側牆,假使衣櫥與另一面側牆的條件差距較大(比如說視聽座位與左右側的距離差異較大,或者衣櫥的門屬於類似百葉窗般的通風式設計,並非完整的平面),不適合採用姚先生這裡的「後方側向擺位法」,在不影響衣櫥門開關的原則下,也可以改採環繞喇叭裝設在側面,斜斜朝向後牆發聲的「側方後向擺位法」,取得比較理想的後方音場包圍效果。
分享 转发
TOP
2#

up
TOP
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