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京威虹老周2018年德国慕尼黑Hi-End音响展与欧洲游记 [复制链接]

41#

尽管大多数画册印刷的都很精美,但与原作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梵高以及印象派等人的作品,画册非常难以再现原作的面貌。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2:02:05
TOP
42#

马奈的这张作品我很喜欢,但每次拍照的时候都很困难,反光总是很强,我感觉在不同时间段所采用的防护玻璃是不同的。因为在丢勒的自画像中这种情况也有出现。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2:05:12
TOP
43#

平常所翻的画册与原作相比都显得比较鲜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拍摄时的用光有关,也与后期的印刷有关。在博物馆看展品实际上色彩会显得更加沉着,灰色的层次与变化也更多,原作的笔触肌理感与厚度也是印刷品难以再现的,所以看原作显得非常重要。但画册也不能不买,因为博物馆并不总在我们身边......





TOP
44#

慕尼黑的现代博物馆藏品并没有完全的按时间与流派进行分类,只是相对的集中陈列,从大量的作品中,你可以感觉得到,离现在的时间越近,作品的风格差异也越大,也更加的追求个性的张扬与人性的解放。艺术语言的个性化与独特性,以及观察方法上的独创性都有正面的肯定,这个时期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了百家齐放,繁荣昌盛。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5:57:43
TOP
45#

慕尼黑展览馆还是以绘画作品为主,雕塑作品并不多,偏向于古典。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6:00:55
TOP
46#

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是在岩石上的,人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进行符号性“创作”,这几乎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共同起点。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物质的丰富,符号性的绘画语言变的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宗教感,线条造型和装饰性的色块成为最主要的绘画语言与表现的形式。随着各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不同,东方文明绘画语言中的线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为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提供“服务”,而色彩具有主观运用与象征性的含义。欧洲文明的发展从形体的塑造到光与色的运用都建立在相对科学的基础上,由此欧洲的绘画也慢慢的达到了一个写实与色彩运用的高峰。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6:13:17
TOP
47#

在写实主义绘画逐渐达到顶峰的时期,对光与色的运用开始了新的追求并达到了极致,而此时照相机的出现让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整个美术界也因此困顿,而新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也让画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形式,艺术的主观性与形式美的本身再次成为新的语言要素,东西方文化文化有了再次融合的机会。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6:16:21
TOP
48#

绘画也从早期以宗教体裁为主,慢慢进入对平凡人物的内心刻画,艺术语言也更具有多样性,和主观性。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7:35:38
TOP
49#

继续看一看博物馆的藏品,这些作品都相对偏于写实,造型都很扎实,光影以及色调的处理都是围绕塑造形体来进行的。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1:52:14
TOP
50#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和俄罗斯的教学体系还是围绕着写实主义的方式在进行着。地域不一样,自然界所造成的光谱与色域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色彩与欧洲也不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讲,东方的文化以“黑白”作为艺术语言的基础,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欧洲的博物馆看过之后,进中国的博物馆看油画,觉得还是有距离的。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1:55:06
TOP
51#

中国的油画教育,在民国初年出去过一批人,包括大家熟悉的徐悲鸿,秦宣夫等美术教育家,但欧洲的“香火”并没有被延续,49年以后中国派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赴俄留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国内的各大院校,在江浙地区比较熟悉的就是全山石,徐明华以及张华清等,当时全国也就三四十人吧,在一切向苏看的年代,在中国形成了完全“苏”式的教学体系,可惜的是,这批学生除了在俄罗斯待了那几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国门,使得批学子归国以来的大多数作品,并不比学生**更出色。这是**造成的,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1:58:47
TOP
52#

这批留“苏”的学子师出同门,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同,从观察方法到艺术语言也彼此相近,在全盘照搬苏式绘画的教育领域,形成了统治地位,追求所谓的“高级灰”具有了某种唯一性。

七十年代恢复了高考,当年那批留“苏”归来的学子,已经成了中老年,同时也走上了“专家治院”的领导岗位,而此时鼎力执教的骨干教师大都是“领导们”的弟子,连国门都没有出过,想让油画语言丰富起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八十年代,就有了所谓的艺术新潮,这当然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2:02:17
TOP
53#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三十年之后,国门也在一步一步的打开,不但我们这批中老年人可以走到各大博物馆去欣赏艺术品,去听音乐会,还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系统的接受各种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与国际接轨,融合,我们不但会在科学领域逐渐的缩小距离,也会在艺术范畴内减少差距。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2:04:43
TOP
54#

这张画单独发出来是想说一说,这张画只有10公分左右的大小,是伦脖朗青年**的自画像,可以通过这幅作品看到他技法的成熟,色彩运用的自如,并且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非常自由的。
原本我以为这张画只有一张,但在荷兰的海牙博物馆我又看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比这张要稍微大一点点,风格非常相像,不注意的话还会以为是同一张,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伦脖朗不但迷恋画自画像,类似的风格的作品也会反反复复的去画,这其中既包含在技法上不断的探求,同时也包含更多主观意愿的述求。

TOP
55#

慕尼黑老绘画博物馆也被称为鲁本斯博物馆,因为这里收藏的鲁本斯的作品最为丰富。尺幅巨大,人物造型丰满,有血有肉,仿佛皮肤下的血液与温度都可以触摸,在这里,宗教与人性以及肉欲有着和谐的统一,冷暖色的运用既微妙亦精彩。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2:12:30
TOP
56#

慕尼黑古典绘画的博物馆以收藏鲁本斯的作品闻名于世之外,丢勒等15、16世纪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收藏主要对象。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2:15:28
TOP
57#

慕尼黑现代博物馆与古典博物馆也叫老美术馆,面对面,一条马路之隔,看完这两个博物馆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选一些画册了,在两个博物馆之间穿梭而天又下起了小雨,匆匆忙忙的选择了十来本,从德国邮寄回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货(在其他博物馆与书店也选购了一些,发货时大大小小的画册加在一起有五十公斤重)。
再发几张老博物馆收藏的图片。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22:18:56
TOP
58#

博物馆看完后,当然要把精力放在观看2018年FI-END音响大展上。

今年的慕尼黑之行和往年一样,与中国的一些同行结伴而来,彼此之间既可以互相帮助,尽可能的减少语言等方面的麻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未来HI-End器材的发展方向。

10号早晨在办完观展手续之后,同行人员聚集在门前,正式开始了2018慕尼黑Hi-End音响展之旅。

TOP
59#

我们走进一楼的展览大厅,首先见到的就是欧博的展位,欧博音响作为中国Hi-Fi的标志,率先走出国门参加一系列的国际音响展,慕尼黑展更是年年不落,在德国以及欧洲音响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次参展的产品既有新的唱盘和唱臂,又有洗盘机,当然少不了擅长以胆放大为主的唱放和耳放等产品了。

一进门就能见到咱中国的企业,当然是非常的高兴,哈哈,祝展会成功,大家留个影。







TOP
60#

告别欧博之后,与往年一样,直奔三楼,然后从上向下慢慢看,三楼的展房有我们所熟悉的爱因斯坦等品牌,我们由此作为参观的新起点。

爱因斯坦分两个展房,一个大展房,位于进门的右侧,一个小展房在左侧,进门的大厅里面则摆放各种新的器材,有些器材一看就很熟悉,有些东西还要做一些进一步的了解。

大展房用的是爱因斯坦大书架箱加上一只10寸的有源低音箱组成一套全音域系统,由爱因斯坦的前后级胆机与唱放搭配空军三号开声。

小展房的系统则由爱因斯坦的小合并功放,用爱因斯坦的LP与新款的“迷你”唱放相组合推小型书架箱与8寸有源低音组成的三分频系统。

爱因斯坦产品的组合方式很显然为现在还在使用书架箱的朋友组成新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升级示范。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9 22:30:2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