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京威虹老周2018年德国慕尼黑Hi-End音响展与欧洲游记 [复制链接]

21#

沿途风光吸引着眼球,奔驰只顾前行,结果把“鹰巢”远远的抛在了身后,只身来到了奥地利境内,爬上了与“鹰巢”相邻的海拔1550米高的山峰。上山的路上,几乎没有碰到一辆车,哦,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有两位自行车手与我们同行。一位60岁左右,另一位应该70有余了,能够骑自行车上山,确实令人钦佩,此时回忆略感遗憾,应该拍下老人的影像,用来作为前行的动力。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4 12:16:14
TOP
22#

这座山峰还处于原始状态,寻找不到任何登山的路径,以及阶梯。我们踏着厚厚的冰雪,迂回前行,慢慢登上山顶。登顶后,我们见到的唯一人工建筑就是有着耶稣受难雕像的木十字架。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4 12:13:58
TOP
23#

这座山峰也是阿尔卑斯山脉余脉中的一座,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具体坐标,从山顶上所看到的更高的山峰,也许就是希特勒的“鹰巢”。山顶云雾缭绕,变换万千,美不胜收,非常壮观。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4 12:11:54
TOP
24#

重返德国,直接去希特勒的“鹰巢”。这张黑白片是透过车窗拍下的沿途景色。



图一是希特勒时期修筑的一条长长的隧道,供希特勒通行之用。山顶因常年积雪的融化,水慢慢的渗透到隧道的每个角落,透露出既潮湿又阴凉的气息,它与石质的坚硬、修筑的壮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沧凉感, 游人必经之后,才能乘电梯到达山顶。

希特勒的“鹰巢”海拔1881米,是德国的第二高峰,登顶之后确实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派。







这张黑白照拍下的是山顶唯一的建筑,现在是电梯间也是餐饮部。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4 13:35:51
TOP
25#

我们来到瓦茨曼山顶,上面聚集着不少观光人群,但更吸引我们的是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以及山体本身的特质。刚刚从1550米高的奥地利山峰过来,山上郁郁葱葱长满植被,而瓦茨曼山脉高了仅仅300米,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坚硬的岩石,只在岩石缝中顽强的生长着一些松树类的植物。而在我们的脚下,以及山体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在观赏以及行走的过程中,需格外的注意脚下的安全。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4 13:42:20
TOP
26#

由隧道来到当年希特勒**构建的一个圆型的大厅,这个大厅全部用石头作为材料,年代虽不算久远,但在庄重与威严中又透出一些阴森的气息。

这个大厅是不容许拍照的,所以无法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图片。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15:54
TOP
27#

乘坐电梯到山顶需要40多秒的时间,我们估计了一下,应该有上百米的高度。在二战的时候,盟军曾轰炸过“鹰巢”,山顶建筑毁于战火,由于山体的岩石特别坚硬,又有一百多米的深度,所以希特勒的安全没有受到威胁。

山顶的现有建筑除了供游客上下电梯之外,另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餐饮,我们也在饱餐才之后离开。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19:05
TOP
28#

随着相机的镜头,从“鹰巢”顶上看一看周边的风光吧。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22:04
TOP
29#

离开鹰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钟了,欧洲的太阳睡的晚,返回慕尼黑的途中有一个湖畔休息区,成群的野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的希望在中国的湖泊与水草边,能够随时见到这样的野生动物,因为这既与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人的素质密不可分。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52:37
TOP
30#

这次欧洲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参观慕尼黑艺术博物馆,这已经是每年慕尼黑的必游之地。实际上这是我们学习与欣赏艺术的一个重要场所,看似陈列的作品都差不多,实际上每年都会更换部分作品,印象深刻的克里姆特,以及席勒等人的作品现在已经不在成列之中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些作家的不朽之作。这次我是只身之行,有些想看的作品,可以反反复复的多瞅几眼,甚至再来一个反复,这样不知不觉的在博物馆泡了6个小时。

今天发照片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奇怪的是今年怎么没有博物馆外形的图片,上一张出发之前从酒店窗口拍的建筑吧。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55:46
TOP
31#

前两年的慕尼黑之行也发过一些在博物馆拍摄的图片,不乏世界名作,大家应该已经见过,这次以发在博物馆见到的新藏品为主,当然某些喜欢的名作我也会再发一次的。让我们通过再次欣赏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5 11:57:41
TOP
32#

德国的博物馆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原作都是可以拍摄的,但是不可以使用闪光灯与三脚架,背包之类的也不能带入馆内。

所有的藏画外面都有一层薄薄的玻璃,给拍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反光,只能选择不同的角度,或者只拍一些局部。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1:03:01
TOP
33#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艺术语言上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们常常在这些大师的绘画中读到中国艺术的书写性与挥毫感,不同的材料与工具都可以达到人类艺术的高峰。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1:04:44
TOP
34#

慕尼黑博物馆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谓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个是所谓的古典艺术博物馆,这座现代博物馆与其他一些现代博物馆相比,实际上还是一座古典博物馆,只是收藏的作品离现在时间比较近而已,通常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会收藏包括装置、拼贴、声光以及行为类的作品,慕尼黑现代博物馆则完全没有。

博物馆进门的这个展厅收藏着梵高、莫奈、高更等同**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慕尼黑博物馆现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每天都能够吸引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1:08:16
TOP
35#

在上学的时候,系里进了一套进口的大型画册,印象中是24本,视如珍宝,每次到图书馆“观看”的时候都要先洗洗手,抑制住心脏狂跳,然后恭恭敬敬的把书打开,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这些画册中就包括梵高,高更和莫奈,现在能够再次欣赏原作,应该说既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1:53:11
TOP
36#

尽管大多数画册印刷的都很精美,但与原作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梵高以及印象派等人的作品,画册非常难以再现原作的面貌。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2:02:05
TOP
37#

马奈的这张作品我很喜欢,但每次拍照的时候都很困难,反光总是很强,我感觉在不同时间段所采用的防护玻璃是不同的。因为在丢勒的自画像中这种情况也有出现。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6 12:05:12
TOP
38#

平常所翻的画册与原作相比都显得比较鲜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拍摄时的用光有关,也与后期的印刷有关。在博物馆看展品实际上色彩会显得更加沉着,灰色的层次与变化也更多,原作的笔触肌理感与厚度也是印刷品难以再现的,所以看原作显得非常重要。但画册也不能不买,因为博物馆并不总在我们身边......





TOP
39#

慕尼黑的现代博物馆藏品并没有完全的按时间与流派进行分类,只是相对的集中陈列,从大量的作品中,你可以感觉得到,离现在的时间越近,作品的风格差异也越大,也更加的追求个性的张扬与人性的解放。艺术语言的个性化与独特性,以及观察方法上的独创性都有正面的肯定,这个时期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了百家齐放,繁荣昌盛。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5:57:43
TOP
40#

慕尼黑展览馆还是以绘画作品为主,雕塑作品并不多,偏向于古典。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6-17 16:00:5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