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3 上市
http://www.sunrisemusic.com.hk/en/product_detail.php?pid=334
DBCD-001(2CD) <牛筋巴赫>
{ 改編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 }
傅永和 (Yung-Ho Fu) 低音提琴/ 校編
l 台灣<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 & <音響共和國>
主編(郭漢承) 一致力薦之發燒銘盤x稀有版本
l 錄音于宜蘭國小”樓梯迴廊”, 聲效卻猶如置身教堂
l Solo tuning弦+法國持弓法, 盡顯雅緻琴音
樂評:
<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
請注意,標題寫的是低音提琴,不是大提琴。也就是俗稱的Double Bass。什麼?巴哈寫過無伴奏低音提琴組曲嗎?當然沒有,這是NSO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改編的,而且由他自己親自演奏。
低音提琴一直是音響迷的最愛,大家都有Gary Karr的CD,不過我並沒有聽過他有以低音提琴所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套錄音。坊間除了傅永和之外,有沒有其他以低音提琴演奏巴哈這六首組曲的錄音?有!您可以找到Mark Bernat的演奏錄音,還有Sterling自己改編、演奏的錄音,此外也有Rabbath的演奏錄音。此外,打開You Tube,也可以看到許多以低音提琴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影片。總之,大概所有低音提琴手都有征服巴哈這六首曲子的企圖心,包括傅永和。
傅永和還沒學低音提琴前是拉南胡,進入藝專之後才改學低音提琴,沒想到這一拉 就成了終身最愛。他在1986年開始登台演奏低音提琴,1992年出版第一張低音提琴唱片,1994年出版第二張,2012年出版自己改編的巴哈無伴奏低音提琴組曲譜。到了2017年,他才完成這二張一套的錄音。
為何要改編呢?按照大提琴的譜來演奏不就可以了嗎?不可以,因為二者音域不同,指法不同,如果完全按照大提琴譜來演奏,必然會有扞格不入之處,所以必須要改編。按照傅永和的說法,坊間有二個較流通的版本,但是他認為並不適合,一個演奏的音階太高,另一個又太低,而且省略了許多巴哈原譜中的和弦音,所以他要自己改編。
音響迷手中一定都有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聽慣了大提琴演奏的版本,初聽傅永和這套低音提琴版本,的確有許多地方 不習慣。不過,我相信多聽幾次就會慢慢體會中箇中的妙處。音響迷比較關心的是,這套錄音效果好嗎?非常好,無論是低音提琴的擦弦質感、琴腔共鳴、空弦的振動,在在都很迷人。而且琴音不是木木笨笨的,而是活生又帶著光澤的。
讓人吃驚的是,這套CD的錄音場所並非在一般錄音室,而是在他的母校宜蘭礁溪國小大會堂旁的樓梯間錄製的。為何會窩在樓梯間裡面錄製呢?傅永和說他想要找到跟教堂共鳴類似的場所,沒想到有一次回到母校,意外發現樓梯間很適合他的要求。老實說,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樓梯間裡錄製的唱片吧?如果沒有點破,我相信沒有人會知道這是在樓梯間錄製的。後製由洋活錄音室王秉皇負責。如果您能接受Gary Karr,沒有理由不能接受傅永和。何況,這是巴哈的改編曲,無論是音響效果或音樂本身都能引您入勝的。傅永和說:演奏巴哈無伴奏組曲,像是朗誦一首寯永古詩。
<音響共和國>/主編(郭漢承)
傅永和是誰?或許您不熟悉,但假如您常去聽國家交響樂團NSO的演出,低音大提琴首席就是他。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看就知道是為了大提琴而寫,但是傅永和這張巴哈無伴奏組曲,用的是低音大提琴。很多人可能覺得只不過是把「大提琴」換成「低音大提琴」而已,但我心底著實一驚,真的有人挑戰「全本」改編為低音大提琴,光是動心起念,想挑戰「全本」,真的要勇氣過人。
為什麼?因為非常困難!奇怪,我不過是個寫音響、聊音樂的人,又不懂得拉琴,怎麼知道低音大提琴來拉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很難?原因要從大兒子上國中講起,他參加學校弦樂團,本來應該考小提琴聲部,但是我從來不是會督促小孩練琴的爸爸,只希望他對古典音樂有點興趣,所以琴愛練不練都隨他,還跟老師溝通,不用強逼技巧,多講一些音樂轉折變化的美感,這樣的態度來練琴,小學時期快快樂樂,上了國中要考弦樂團,就怕貽笑大方,所以當弦樂團給了「選項B」,假如小提琴聲部不合格,可否自願轉低音大提琴?大兒子連想都不想,直接選又大又重的低音大提琴。為了練習,我租了一把琴,還陪他一起練,反正我們倆都是初學者,一起拉也很好玩,這才知道低音大提琴有多難拉奏。
低音大提琴的尺寸不是問題,問題是弦的直徑,又粗又硬,雖然指力可以負荷,但是要在粗壯的低音大提琴弦上面快速飛舞,絕對非常困難,還有,每一條弦之間的距離頗遠,遇上「雙弦」拉奏,一把弓要平均施力在兩條弦上面,更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總會把其中一條拉得重,而另一條拉得太輕。我只是一個陪孩子拉琴,順道聽聽看在我家裡面,真正的低音大提琴聲音如何,有時還帶到喇叭中央,自己拉幾個音,聽聽看真正的低音大提琴聲音如何,然後放一張Gary Karr的唱片,比較一下音質音色的差異。
雖然我這不專業的低音大提琴經驗,純粹是為了陪公子哥讀書,但這讓我清楚知道,低音大提琴拉奏全本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絕對是難如上青天的挑戰。所以,看到傅永和這張雙CD錄音,我心想這是何許人也,如此放肆挑戰是為了什麼?
在聽CD之前,新一期「表演藝術雜誌」寄來了,好朋友歐頭竟然寫了半頁的唱片評論,原來傅永和在新片發表記者會上說:「因為看了『日出時讓悲傷終結』(見附图,Alia Vox唱片公司, #AVSA9821(SACD) )裡,Jordi Savall拉奏古大提琴(Viola de Gamba)而得到靈感,就在2012年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移調到次中音譜號,出版了讓低音提琴有第三種詮釋可能的樂譜。」
把原本寫給大提琴的曲子,換成低音大提琴拉奏,大概有兩種改編方向,要不拉奏低八度的音域,要不就是用低音大提琴拉奏高八度,讓Double Bass聽起來接近大提琴的音域,可是低八度的拉奏低音太沉,容易聽起來糊糊的,高八度的拉奏則像是掐著脖子唱歌,硬要音域最低的樂器飆高音,兩者都不自然。所以,您知道傅永和這次改編的重要性了:這是全世界第三個巴哈無伴奏的低音大提琴樂譜版本,讓低音大提琴可以在比較舒適的音域當中拉奏這首組曲,走中庸之道。
唱片內頁有前倫敦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湯瑪士.馬汀的推薦文,稱讚這部新編的版本考慮十分周詳,而且在技術難度上既有挑戰性又不失為通俗可奏。唱片內文寫著,傅永和參考巴哈妻子Anna Magdalena所抄寫的手稿,並且考量低音提琴在定弦上和大提琴的差異,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神,完成了六首組曲的移植工作。
這段文字我讀起來覺得像是「輕描淡寫」的敘述,恐怕在錄製唱片這段時間當中,傅永和在NSO演出之外,隨時隨地都在想如何定格、運指、拉弓,才能減少手指運動的多餘動作,讓音符的行進更流暢,那絕對不是「非常多的時間和精神」,更可能是全部的精神。在每一次演出與練習之間,腦海裡仍然關注在某一兩個難以克服的小節,苦思突破身體與樂器物理限制的致勝之道。
錄音地點選擇在礁溪國小。很奇特吧?為什麼要選礁溪國小?據說是傅永和先生的母校,但我想是學校空間在沒有人的情況下,可以經營出寬闊的殘響,但是唱片內頁的文字沒有記錄太多錄音的細節,包括錄音空間與麥克風擺放相關資訊,但我看到母帶後製是洋活錄音室王秉皇先生,大概就安心了。
因為是雙CD,直接播放CD1,熟悉的第一號組曲Prelude響起,低音大提琴的音像形體龐大寬闊,有著適度的音場表現,但是空間感有些奇特,感覺某些錄音空間邊界的回音傳回來,有時候聽起來有嗡嗡聲,在很低的音符有些像低頻駐波迴盪,不過最不習慣的地方是:原本應該行雲流水一般的Prelude,在低音大提琴上面卻有點不順,某些句子卡卡的,難道用低音大提琴來拉奏Prelude這麼難嗎?
我知道難,也知道這是全世界第三個樂譜版本首度錄音,第一號組曲的第二首阿勒曼德(Allemande)好一點,但是有些不順的地方還在,讓我有些擔心,接下來輕快跳躍的庫朗(Courante)怎麼辦?那可是舞曲啊!總不能變成大象跳舞一般?結果大出意料之外,庫朗舞曲活了起來,輕快的旋律竟然難不倒低音大提琴,一掃前面兩軌的疑慮,安心地聽下去。
果然,改用低音大提琴拉奏確實有難度,傅永和親自改編、親自拉奏的版本,並不能說是一個「完美」的版本,在若干困難之處,可以聽見演奏家未必能全然駕馭的小缺陷,但是像是第一號組曲輕快的吉格(Gigue)、第六號組曲的庫朗、第四號組曲的布列(Bouree I, II),這些都是輕快的舞曲,可是傅永和輕舟過萬重山,用低音大提琴沈穩的聲響,展現更為寬宏大度的樣貌。您絕對不能錯過最後一軌第六號組曲的吉格舞曲,那真是一個美好愉悅的音樂句點啊!
假如您收藏眾多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但卻從未聽過低音大提琴版,傅永和這張新錄音值得嚐鮮。當然,我必須提醒,這並不是一張完美的錄音,但假如您可以從中想像這是一張在礁溪國小的錄音,聽起來會更饒富在地樂趣。不過,我更認為傅永和這套雙CD,更像是他身為大提琴演奏者的歷史里程碑,用心改編巴哈原曲,並且親自錄音留下紀錄,光是讓CD出版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AVSA9821 (SACD)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電影原聲帶
JordiSavall 古大提琴/ 指揮
l 榮獲法國坎城影展(Cannes)最佳電影原聲帶大獎
l 全球銷售量突破百萬之發燒大碟
l 曲目編排優雅趣緻,古意盎然
法國原裝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