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朝花夕拾:贝多芬年50张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08962|回复: 203
41#

阿图尔•施纳贝尔(1882年4月17日-1951年8月1日),奥地利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施纳贝尔擅长德奥作品,尤其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为代表。1927年,在纪念贝多芬逝世百周年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的全部 32 首钢琴奏鸣曲,名声大振。
德国法西斯执政后他迁居瑞士。1944年入美国籍。施纳贝尔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极具权威,多年以来,是广大发烧友的终极首选,让一代又一代的古典乐迷为之倾倒。
尤其他演奏的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他对贝多芬的情感和心绪的把握和刻画极其精彩和到位,演奏诗意与技艺并重。
而他演奏的《月光》,由于是早期录音,背景有沙沙的轻微底噪,听起来就像有水声流淌一样,具有真实又富于梦幻的独特效果,非常出人意料。
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感动了无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

与施纳贝尔的对谈:贝多芬的作品当然属于最伟大的一类





转载自:https://www.sohu.com/a/308630815_670518

导读: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Artur Shnabel 1882-1951)30年代末定居美国,晚年他曾在多家大学开办讲座。每次讲座前,他总要与学生们谈起他的生活和事业发展,之后还要回答学生们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谈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施纳贝尔的艺术观,以及他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现选取其中的精华段落编译如下。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专心演奏老一代作曲家的作品而避开现代作品?你好象专演莫扎特的曲子。

施纳贝尔:我年轻的时候演奏过不少现代作品。我不了解你所指的现代音乐是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来说的,而且我一贯被人们称做贝多芬专家而不是莫扎特专家。

问:我从没有听过你在音乐会上演奏德彪西或者拉威尔的曲子。

施:有的作品我不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它们。但我不得不承认,演奏巴赫作品我总是有顾虑,因为我遇到的音乐厅都很大,不适合演奏巴赫作品,特别是他的平均律曲集。在音乐会上我弹过所有的舒曼作品,还经常演出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

现在只有那些我觉得可以演奏得更好的作品才真正吸引我。除非一件作品在我面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否则我不会对它感兴趣。比如,肖邦的练习曲都非常完美,但我不想在它上面化时间,我相信我已经了解这些作品。但当我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从内涵到外部结构我都遇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因此我要在这些曲目上多下些功夫。

问:你提到了肖邦的练习曲。你认为它们都是完美的作品,却不再对它们有兴趣,而莫扎特的奏鸣曲对于你还有很多疑问。并不是所有的钢琴家都会这样看,你是如何理解音乐家之间的这类分歧?

施:我认为一件音乐作品的深奥之处是客观存在的,有音乐鉴赏力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它。但是走在同一条小道上的两个散步者不一定能看到相同的景观。路边有花,不见得他俩都看得到。

很多钢琴家喜欢肖邦的练习曲,因为这些作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技巧的机会。另一类演奏家对技巧不感兴趣,他们所要展示的是纯粹的音乐而不是技巧。我觉得我自己属于后者。

问:要成为职业钢琴家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施纳贝尔:天才是第一前提。它必须靠自己释放出来,绝不能靠老师灌输。再好的老师也不能保证他的学生一定能获得世界性声誉。老师能做什么呢?师傅领进门,修行还在个人。

问:你从来没有谈起过你的老师莱舍蒂斯基对你的培养。

施纳贝尔:他曾向车尔尼学习,而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这是你们都知道的。

问:我想莱舍蒂斯基应该是一位杰出的教师。

施纳贝尔:你不能低估天才成长过程中的内因作用。你们知道不知道贝多芬的老师名叫克里斯蒂安•尼福。我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只是波恩一个一般的教师。如果所有的优秀音乐家都必须由伟大的人来教导,哪有那么多老师呢?

问:你编辑整理了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你是怎样着手这项工作的?

施纳贝尔:我编辑整理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最初着手做这件工作是在1912年,我试图掌握尽可能多的原始材料——手稿以及贝多芬修改过的校样。我后来的编辑工作主要以贝多芬改过的印刷校样为基础,因为贝多芬知道将来还有修改清样的机会,所以对于手稿的错误不太在意。

问:你是否认为贝多芬**的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区别需要严肃对待?

施纳贝尔:我演奏过老式钢琴,还弹过巴赫、贝多芬和威伯用过的钢琴。贝多芬要求的演奏效果对于老式钢琴和新式钢琴没有什么区别。老式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区别在于,现代钢琴所能得到效果在老式钢琴上不一定能得到。相反老式钢琴的一切效果都可以在现代钢琴上实现。

问:你能否谈一谈贝多芬**的钢琴与现代斯坦威钢琴的构造区别在那里?

施纳贝尔: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你最好去问钢琴调音师。我演奏过很多钢琴,但我只对乐器的声音感兴趣,对琴的内部构造知之甚少,甚至连琴键都不敢卸。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试着这样做过,结果弄坏了好几个琴锤,母亲严厉地训斥我。从那以后我不再对钢琴的机械结构好奇了。

问:我记得一本杂志上一篇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第9交响曲》的文章说,肖氏非常害怕拿他这部作品与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相比。他担心自己作品的价值被忽视。为什么人们害怕与过去相比较呢。

施纳贝尔:肖斯塔科维奇是否可以和贝多芬相提并论还是一个未知数。现在还不能说肖斯塔科维奇与贝多芬同样伟大。是谁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的呢?是杂志还是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呢?

问:是他本人。

施纳贝尔:我不这样认为。肖斯塔科维奇不喜欢被称做贝多芬第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相信杂志上所有的话吗?

问:不相信。

施纳贝尔:很好。记者在描写艺术家时总要弄出一些东西引人注意。他的这种写法很聪明,他提示人们注意作曲家的最多只能写9部交响曲。实际情况是贝多芬在写完了第九之后还活了很多年,写下了很多重要作品。

问:你同意贝多芬属于古典乐派这种说法吗?

施纳贝尔:我为古典、浪漫这类观念感到悲哀。实际上古典和浪漫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所有伟大的艺术都包含着浪漫主义因素。19世纪开始,学者们把所有的东西进行分类,艺术品也不能幸免。这些类别的划分与客观现实距离太远。作曲家们也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称舒伯特是歌曲之王。这都是无稽之谈,但学者们至今还在他们的书中不厌其烦地兜售。

问:你曾经说过许多大作曲家的作品也有参差不齐的现象。

施纳贝尔:这个说法不难理解。在音乐艺术中,很少有作曲家的作品在质量上均衡一致。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和舒曼都有一些的作品水平一般。但贝多芬是个例外,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经典。9部交响曲,16部四重奏,32首奏鸣曲,每一件都是那么不平凡。

问:我听一位钢琴家说贝多芬《第5钢琴协奏曲》是检验钢琴家水平的标尺,因为它包含了的东西太多了。这位钢琴家还说,如果弹不好贝多芬,就算不上一位钢琴家。

施纳贝尔: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任何曲目都可以成为检验出一个钢琴家的水平。在这里我只能说能弹好贝多芬的人也可以把其他的作品弹好。贝多芬的作品当然属于最伟大的一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3#

吉永小百合与肯普夫

作者: 静介  音乐霓虹  

肯普夫的琴声有着无尽的诗意,它总是给听者带来冥想与抚慰,你虽静默,正休止的时分,那些隐逸的美感从虚空里又一次不经意地响起,音乐的魅力在此,没有丝毫的牵强。

《梦想的延续》是2012年10月出版的吉永小百合的随笔合集,其中有一篇写钢琴老师的母亲用琴声为她打开了音乐的门。1960和70年代,就在肯普夫在日本各地进行7次巡演的时候,吉永小百合以其小百合的魅力拍摄了30多部电影。进入电影界以后,紧张拍摄之后感到疲惫,在家里听唱片到深夜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缓解,而听得最多的就是肯普夫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吉永小百合说肯普夫以温文尔雅的优美引导她步入梦幻的世界,一旦进去了,就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所以当得知1979年85岁的肯普夫第10次访日时,迷醉于肯普夫琴声意境的她决定不但要去听,而且一定要为老人家献上一支花。作为女優她虽然受过影迷的鲜花,但对她来说在音乐厅里向音乐家献花还是第一次,所以在肯普夫弹琴时她一直因为忐忑不安而将深红色的玫瑰花紧紧地握在手里,肯普夫最后一首刚刚弹完,她就从坐席上站起来走向舞台,凝视着满是慈爱目光的大师双眸,将手中的那一枝玫瑰献上,向肯普夫说“谢谢!长时间的(给我的抚慰),非常感谢!”其他听众都走到台前跟肯普夫握手,吉永小百合说她一直没能握到刚刚演奏完毕的大师的手,但大师的凝视却永远浸润在她的心底。

吉永小百合这篇短文点到为止没有赘言,因为她最爱肯普夫的贝多芬,就如同肯普夫说的那句话:“我常常记着富特文格勒对我说的,‘只指挥自己觉得美妙的乐曲’”。

肯普夫的最后一次演奏是在亲戚朋友的小型聚会上,正弹着的时候,大师突然停下来,盖上琴盖,眼中含着泪水,用满是凄婉的口气小声地说:“我累了,我的生涯用音乐带给人们以喜悦和爱,我尽力了,现在,我,再也弹不动了……”

我不知道吉永小百合是不是也看到肯普夫的这句话。肯普夫给了她慰藉,她还在继续为人们送上爱与喜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4#

肯普夫1961年日本东京现场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5#

肯普夫1961年访日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1乐章:

https://v.qq.com/x/page/j054417bq3h.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6#

人手一套的肯普夫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MONO版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7#

网上摘录一段,写得非常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1822年,长达27年。当最后一首奏鸣曲完成时,他看见木棉在雨夜里开放。

“这32首奏鸣曲远不只是丰富了一种原已得天独厚的乐器的曲目,它们还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近乎无穷的技巧和丰富变化。”丹尼斯·马特乌斯评论道。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贡献首先来自乐章结构,他将奏鸣曲的乐章从三乐章增加到四乐章。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里,我们听到了更多更宽广的戏剧性音符。

如果有人问去荒岛带什么音乐?很多人都会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作为首选。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的编者亚培尔博士向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哈姆请教,假若挪亚方舟之事重演,现代的挪亚只能携带一本琴谱,应带哪一本最合适?哈姆的答复是贝多芬的钢奏鸣曲集。为什么32首奏鸣曲有那么大的魔力?因为里面蕴含各种钢琴要素与思考探索,有民歌风格的流畅旋律,有尽情挥洒自身逸气的疏朗,更有难以控制的人类激情……那种极速疾行的快意,那种“月光”普照的柔情,那种如歌的“悲怆”,那种“锤子键”展示的波澜壮阔,都把思想与美、人性与自然融合其中,这些奏鸣曲呈现了一切钢琴创作中最深刻的和最微妙的音乐诠释。这32篇钢琴奏鸣曲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带给我们难以想象的快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洋洋洒洒,串起了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这理想支撑的一生,这些呕心沥血的心灵之歌,英国的音乐学者路易·肯特纳说,这就是贝多芬自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美学特征




纵横经典: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一)

试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美学特征

导读: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是后人赞誉和研究的典范之作,这些作品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钢琴的表现力,而且蕴含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纪念贝多芬丨贝多芬的动力性演奏技巧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他以独特的音乐个性和才能,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他的钢琴奏鸣曲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钢琴的表现力,每首乐曲都有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无不闪烁着音乐美学的光辉。

纵横经典: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二)

一、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美

贝多芬所处的**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时期,启蒙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确立了他追求自由、博爱、和平的信念,使他的音乐充满激情和英雄性,而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人生的思考,又使他的音乐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1、“自由”的思想主题

贝多芬热爱自由,这些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表现。如他创作的《悲怆》奏鸣曲,全曲充满着斗争的精神和热烈追求“自由”的激情。充分表现了他追求崇高自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合的矛盾冲突。在这部作品里深藏着音乐家的一种抑郁、愤懑的情绪、情感和反抗挣脱的美学气质。

2、“博爱”的思想主题

艺术史上的伟大艺术家都具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贝多芬即是这样的人,在《热情》奏鸣曲就浸透着这一思想。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音调和节奏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它却在bA 大调上以一种和谐优美、坚定自信的音乐形象出现,反映了贝多芬对人人都能幸福、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用音乐展示了一幅幸福,欢乐的世界。

3、“平等”的思想主题

由于贝多芬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低微,使得他对平民百姓有着极大的同情心,因此,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更为强烈地要求呼吁平等。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主部主题纯朴、柔美,具有真挚热烈崇高的风格,全曲充满着斗争反抗的精神力量和热烈追求平等美好幸福生活的激情。

纵横经典:赵晓生解读贝多芬奏鸣曲(三)

二、富有传奇色彩的情感美

钢琴作品的创作贯穿在贝多芬的整个一生。从1792年创作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 年创作的《第32号钢琴奏鸣曲》,记录了贝多芬一生创作所经历的精神运动。其中隐藏着许多潜意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月光》、《热情》、《悲怆》、《黎明》、《暴风雨》,这些醒目而富有吸引力的标题,是音乐出版商为了刺激销售而加上去的。但是这些作品的内容正如标题一样,是贝多芬情感世界恰如其分的刻画。许多钢琴作品都寄寓了贝多芬当时的丰富而传奇的情感。

而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这首奏鸣曲属于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贝多芬亲自标注标题的一首作品,作于1809至1810年。贝多芬的徒弟,也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鲁道夫大公爵,在1809年因法国军队侵占维也纳而愤然离去。正是以这段故事为情感背景,贝多芬创作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把这个作为第一个章节,也就是第一乐章《告别》,当一年后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时,贝多芬创作了《重逢》为第三乐章,然后以大公爵离乡这段时间为背景,作了第二乐章《别后》,整个作品如同叙事诗般充满了作者的情感寄托。

三、蕴含传承性的古典美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明显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这种具有承袭性的古典美,反映了海顿、莫扎特以及克列门蒂对他的影响,显露出了以自然音为基础的,纯洁高雅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他学习了巴赫的作品,并且接触到海顿,莫扎特的音乐。180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前几部作品都受海顿、莫扎特影响较深,大部分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在主题音调、动机发展、末乐章常有乐观幽默性格等,表现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

贝多芬追求思想的明晰和形式的美,用最精巧的技艺来表达深层的理性,创造最完美的秩序,使音乐的性质和谐而稳定,把18世纪音乐大师们所崇尚的古典美发展到极致。他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永载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四、独具创新性的形式美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一大改革便是**刻板的规条给以范围广大的自由和伸缩。在他的32 首钢琴奏鸣曲中,各乐章的次序也不是依照快慢快的成法。两个主题在基调方面的关系,同一乐章内各个不同的主题间的关系,都变得自由了。即使奏鸣曲的骨干,奏鸣曲的第一部分,也被修改。各个主题或各个小段落的连结句,到贝多芬手里则大为扩充,且有了生气,有了更大的和更独立的音乐价值。

贝多芬创造性地运用两个乐章和四乐章来表达完整乐思的音乐形式。在三十二首奏鸣曲中,两个乐章的作品共作有6 首四个乐章的作品共作有14首,这些作品不仅在外在结构上,对传统的奏鸣曲有所突破,更多的是在内部构成及处理和在新主题的展开方面都对传统的奏鸣曲形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质性的改革尝试。这些形式被合理的运用所发挥出的效果,恰当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促进了他个人风格的形成。

小结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里,我们清楚的看到贝多芬对钢琴演奏法发展的贡献,对钢琴奏鸣曲的完善,对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贡献,其风格的演变,显示出了他在形式上的继承,探索,与创新。他在创作中不断超越前辈,也不断超越自己,充分体现了一位开拓创新改革者的伟大风范。用我国研究贝多芬的专家赵鑫珊的话来说,贝多芬“教会了一个弱小、迷惘和孤苦的灵魂学会抬头仰视博大的天宇,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取悲剧的人生,在自己内心筑起一座永不陷落的要塞: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美。”贝多芬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是他留给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

就“悲怆”而言,听了布伦德尔,别人的没法听。
TOP
50#

就“悲怆”而言,听了布伦德尔,别人的没法听。
SPETR 发表于 2020/3/31 23:40:55
对,不错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