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雷克及其他(世界著名音乐学院) [复制链接]

101#

2020年萨尔茨堡艺术节

2020年7月18日 - 8月30日

在歌剧、音乐和戏剧届,萨尔茨堡艺术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节。2020年夏季,萨尔茨堡艺术节将以非凡的作品和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庆祝其百年华诞。

百年萨尔茨堡艺术节

歌剧

为了纪念萨尔茨堡艺术节诞辰100周年,届时将会在15个不同的场地,连续44天上演222场演出。除了莫扎特的《唐·乔凡尼》和《魔笛》,施特劳斯的《厄勒克特拉》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之外,艺术节上的歌剧表演亮点还包括其他项目和活动中的成功作品,如:来自于2020年莫扎特周Mozart Week的表演《弥赛亚》;复活节Easter Festival表演的2018版《托斯卡》(由Anna Netrebko担任Floria Tosca的角色);和圣灵降临节Whitsun Festival的剧目《唐·帕斯夸莱》(2020年由Cecilia Bartoli担任主角)。在萨尔茨堡的这次庆典中,将会有来自各音乐盛会的顶级节目呈现给观众们。

舞台剧

舞台剧方面,《每个人》(Jedermann)将会再次成为焦点。2020年8月22日,萨尔茨堡艺术节将隆重推出“《每个人》日”项目,向《每个人》这部表演致敬;正是1920年8月22日的第一场《每个人》表演,标志着萨尔茨堡艺术节的诞生。在岩石骑术学校Felsenreitschule将举行《每个人》剧本朗读活动;在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上有主题庆祝表演;届时在艺术节街区还会举办主题宴会,巨型的“每个人”餐桌将从街道一直延伸到广场。

音乐会

2020年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会将聚焦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期间将举办91场活动。自2012年,艺术节开幕周都会举办Ouverture Spirituelle音乐节,今年Ouverture Spirituelle音乐节将以“和平(Pax)”为主题,这也是萨尔茨堡艺术节的创始人们最初的愿景:萨尔茨堡艺术节呼吁和平。




萨尔茨堡艺术节在献上大师之作的同时,也积极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发展。2008年,“青年歌唱家项目”设立,从世界各地选拔青年歌唱家在艺术节期间前往萨尔茨堡,参与不同专业课程,接受音乐大师的指点,并获得与当今一流的歌剧演唱家同台演出的机会。
2017年,多位萨尔茨堡艺术节“青年歌唱家项目”的优秀成员受“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之邀来到中国,献上“来自莫扎特故乡的贝尔康多”中国巡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2#

琉森音乐节:

琉森音乐节(Lucerne Festival),欧洲三大古典音乐节之一,由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创立于1938年,位于瑞士卢塞恩,原名卢塞恩音乐节。2004年,指挥家阿巴多创立琉森节日管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LFO))。后来瑞士官方正式将“卢塞恩”更名为“琉森”,取其“翠绿的森林”之意。阿巴多晚年的时光都贡献给琉森音乐节了。

“琉森是瑞士国父也就是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中主人公的出生地;瓦格纳曾携李斯特的女儿来到这里,写下了传世名作《纽伦堡的名歌手》和《尼伯龙根的指环》;门德尔松曾徜徉在琉森湖滨山间,完成了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谱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并长眠在琉森湖畔;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因德国诗人雷尔斯塔布称颂其为“月光闪烁在琉森湖上荡漾的一叶扁舟”而得名《月光奏鸣曲》”。2017年8月,上海交响乐团受到琉森音乐节的邀请前往演出过。这是第一支中国交响乐团受到琉森音乐节的邀请。也是对中国交响乐团的肯定。

琉森这个地方注定与古典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古典音乐的圣地,每年都有很多音乐爱好者前往朝圣。






TOP
103#

琉森湖畔:

琉森湖(德语:Vierwaldstättersee,即“四森林州湖”)位于瑞士中部,
是瑞士的第四大湖,也是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第一大湖。
琉森湖区可称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Wihelm Tell)就出生在美丽的四州湖畔。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据说就是受了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评论影响: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4#

瑞士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音乐厅

坐落在瑞士琉森市中心琉森火车站旁边的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
于1998年落成,里面的音乐厅十分现代化。
音乐厅音响效果极佳。可举办管风琴和合唱音乐会,能产生教堂的音响效果。
该音乐厅最初是为当地的管弦乐团设计的。在这座音乐厅进行首场演出的是柏林爱乐乐团,当时指挥是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5#

上海交响乐团与琉森音乐节:

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继2017年后再次亮相琉森音乐节。
上海交响乐团以陈其钢的《五行》开场。
《五行》里“水”的叮咚婉转、“土”的悠远空灵,饱含中国人文哲思,与琉森的青山绿水意境无比契合,相得益彰。
齐默尔曼与上海交响乐团一起献上了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下半场,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这是拉赫玛尼诺夫晚年的力作,脍炙人口。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在琉森流连忘返,居住长达7年之久,并在此完成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6#

就不一定都谈图雷克了,
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我就都发在这里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7#

阿巴多与琉森的音乐传奇





作者:徐尧

(注:阿巴多已经于2014年去世,转载此文是纪念这一伟大指挥家)

今年6月26日是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的80岁大寿。对于许多乐迷来说,阿巴多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传奇。2000年,当时67岁的阿巴多被诊断出罹患胃癌,随后也离开了任职十多年的柏林爱乐乐团——1989年,他接替年迈的赫伯特·卡拉扬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带领这支百年名团完成了世纪之交的变革。就在人们以为癌细胞将使阿巴多永远告别指挥台时,他却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当然也付出了大半个胃部被切除的代价。

2003年,大师的艺术生命从瑞士琉森重新开始。这个被浩瀚的四森林州湖与奇伟瑰丽的阿尔卑斯山环抱的小城有你能想象得到的人间至美,不论是碧波荡漾的湖水映衬着的蓝天白云绿草以及成群的天鹅,还是四周的铁力士山、瑞吉山与皮拉图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都足以让置身于此的人们暂时忘却琉森以外的整个世界。也难怪理查德·瓦格纳会选择在湖畔的草坪上建立宅子,并且在这里完成不朽的《齐格弗里德》,也难怪拉赫玛尼诺夫会在这里长期流连,写下《帕格尼尼狂想曲》里那段美得使人屏息的旋律。

1938年,意大利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第一次在琉森举办了音乐节演出,地点就在瓦格纳故居门前的草坪上。当纳粹政权于德国兴起时,许多指挥家不愿意在纳粹控制下的拜罗伊特或是萨尔茨堡演出,于是中立国瑞士境内的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成为了他们的首选。2003年,身体刚刚康复的阿巴多入主琉森音乐节,并且亲手组建了琉森节日管弦乐团——这支乐团以马勒室内乐团的青年音乐家们为基础,招募了大批明星演奏家入团,其中就包括了单簧管大师萨宾娜·梅耶、传奇大提琴家纳塔利亚·古特曼、柏林爱乐乐团的长笛家帕胡德与圆号大师斯蒂凡·多尔等,当世恐怕只有阿巴多这样深受爱戴的指挥大师才能将这些巨星调教得服服帖帖。

在过去的十年里,阿巴多已经与这支乐团在琉森演出了古斯塔夫·马勒除第八号之外的所有交响曲、布鲁克纳的第一、第五和第七交响曲、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莫扎特安魂曲等许多重要作品,同时还带领乐团走访了世界各地,从伦敦的逍遥音乐节到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从东京的三得利音乐厅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一位向死而生、脱胎换骨的指挥大师与一支不可思议的管弦乐团,这样的组合每到一地都是票房与艺术上的双重胜利。2009年,琉森音乐节来到北京,阿巴多大师指挥了马勒第一与第四两部交响曲。这次音乐节成为了整整一代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礼”,他们成为了音乐厅里的常客,音乐对于许多人来说也从单纯的爱好变为了终生的信仰。

今年是指挥家的80大寿,也适逢其加盟琉森音乐节十周年,阿巴多将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在琉森执棒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前者是作曲大师对死亡的终极解读,后者则似乎暗示着指挥家自己。紧接着,他们还将带着这两部作品造访东京,这也令许多亚洲乐迷雀跃不已。没有人知道已经80高龄且身材日渐消瘦的阿巴多会不会在今年宣布结束自己的音乐生涯,倘若是这样,那么今年的琉森音乐节就将是人们与这位传奇大师的最后告别。

马勒《C小调第二(复活)交响曲》阿巴多指挥:https://v.qq.com/x/page/f0844fiiiep.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8#

克劳迪奥•阿巴多与琉森音乐节




作者:谢胤杰

谈起瑞士琉森音乐节,这应该是笔者第一个知道的古典音乐节。那时候笔者还是在读高中。苦于当时没有零花钱买唱片——本就不多的零花钱都在饭堂加餐和夜宵中被消磨干净,偶尔还要给女神买点什么东西。当然就算买了唱片也未必有时间听,毕竟长时间住校,课室的电脑光驱也不能正常工作,翻录唱片自然是不能实现的了。不过幸而有视频网站,通过合法的下载和转码,就能把视频下载到手机中观看,我就是这样,把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的马勒交响曲完完整整看了几遍。

琉森音乐节,这个建在瑞士小城的音乐节大祗可以算是托斯卡尼尼留给后人最丰厚的遗产之一。尽管在阿巴多创立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之前,琉森音乐节的录音少之又少,与萨尔茨堡和拜罗伊特音乐节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但是就踏足过的指挥而言,你不能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音乐节:除了创始人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库贝利克这些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指挥家都在琉森音乐节的指挥台上站立过。

直到2003年,阿巴多病愈之后,他复出并成为琉森音乐节的总监,这意味着他会在每年夏天于琉森文化会议中心中指挥大量的音乐会。唱片公司亦推出了部分场次的现场录音或录像,老实说,若非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我们很难对阿巴多晚年的指挥风格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我想,还是要从马勒开始吧。

阿巴多指挥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是2003年的事了,我在7年之后才首次看到那个视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所受的那种震撼。

除了克伦佩勒,大祗也就只有病愈后的阿巴多最能理解复活的含义的了。一个从死亡边缘线上被拉回来的人,几乎一下病床就直奔指挥台。你说他是敬业,似乎又不能这么说,但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一个人不热爱音乐,他不会对指挥台保持如此高的热忱(卡洛斯•克莱伯除外)。尽管琉森舞台上的阿巴多看上去消瘦了不少,但是依旧精神抖擞。一上台,双手拿着指挥棒一挥,弦乐队随即开始演奏紧张的颤音,“复活”之旅开始。 第一乐章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乃是阿巴多对马勒的解读。这一乐章作为英雄葬礼自然不同凡响,把那些庄严圣咏般的乐句演绎的淋漓尽致是每一个指挥的必修课,但是那些潜藏其中若隐若现的歌唱句却相当容易被人敷衍对待,自瓦尔特之后我就很少听到能令我浑身一震的歌唱句,阿巴多算是其中之一。

第二乐章是最令人心神放松的乐章,弦乐奏出诙谐朴素的连德勒舞曲主题。温暖可人的旋律在弦乐队中潺潺流出。笔者每次听到末端拨弦奏的部分不由得会心一笑。

可是这种明郎很快就过去,随着定音鼓短促的响声,降A大调又回到了c小调。这次充满讽刺性的旋律接管了主题。马里斯•杨松斯认为这个乐章是马勒对人类心智的嘲笑,他说:“马勒的愤世嫉俗其实相当适合对现代社会的评价。21世纪的人类科技水平已经登峰造极,按理说人类的德行也该有相应的提升,但现实情况却相反。人类的心性依然蒙昧。人类已经能飞上月球,但是心智水平却还是原始。因为我们不肯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心得,我们压根儿不在乎我们的心灵是否得到升华。”

我初初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实在不明所以。后来经历过某些事之后,我感到极为不可思议,这应该是经历过死亡的人之后才看得到的东西。现在的人类总是依靠着欲望在生活:对金钱、对地位……却从来少有人停步思考,我们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从这个条件来说,我想阿巴多是知道的。就算你对马勒不感兴趣,要是你看过他的纪录片《倾听寂静》,你也会知道。

第四第五乐章便是复活之路了。尽管这两个乐章其意相通,但是织体和处理手法都差天共地。第四乐章就是一首歌曲,叫做《原初之光》(Urlicht)。“温暖”是阿巴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这种温暖的色彩从极具张力的旋律线中被释放出来,听的时候我几乎是屏着呼吸,生怕漏过任何一个音符。

在第五乐章开头那段相当长的死亡进行曲之后,圆号吹响了召唤号角,合唱队以最轻柔的声音加入进来。当“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响起的时候,积聚了多时的力量被阿巴多小心翼翼地放出来,然后在“Auferstehn”之后整个交响乐团爆发出最强的力量,复活而产生的光芒万丈照亮整个世界,功成。

阿巴多逝世以后,我不止一次地重听这个录音。有一天突然惊觉:阿巴多本人是不会复活的了,但是当我们认真去听这些录音的时候,他会从某个地方突然走出来说:“谢胤杰,这里很美啊!”

说到美,不能不提马勒第四。我对于马勒第四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弗莱茨•莱纳,这位印象中粗犷直白的美国老头把这部交响曲演得铿锵,尤其是第一乐章的那个主题,高三时放在手机里听,上学时一边走一边等着铜管组吹响那个乐句,似乎将要往阿尔卑斯山麓而去。

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指挥马勒《第四交响曲》,是2009年的事了。75岁高龄的他依旧神采奕奕,一点也看不出老态。哦,开场的时候镜头给了一下观众席,柏林爱乐乐团的总监西蒙•拉特尔也在观众之列,他那头雪白的爆炸头甚是好认。然后镜头切回来,阿巴多从侧门走出来,致谢,一举手,那清脆的银铃随即响起。

《第四交响曲》与前三部宏编大书的作品都不同,它显得更为小巧玲珑——从配器和四乐章编排中就能看得出来。大卫•津曼说:“马勒试图回归一个纯洁天真的世界,音乐就是音乐,音乐直截了当,好像孩子们一样,所谓童言无忌。”如何回归到纯洁天真呢,马勒已经在《第三交响曲》中告诉我们了,那就是亲近自然。阿巴多就是这样做的,《倾听寂静》中你能看到走下指挥台的阿巴多专注于料理花园中的植物,而在2009年现场中你知道阿巴多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他指挥的《第四交响曲》并不在意于突出和对比,而是有着莫扎特式的欢欣和歌唱。




布鲁克纳,终结的终结

对于布鲁克纳,一般不能轻易听。并不是说不好,而是太好,以至于怕听得太多,然后麻木以至于到最后难以感动。

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还没有写完,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只留下3个乐章任人浮想联翩。不少伟大的指挥家都留下了极为震撼的《第九交响曲》:切利比达克、马塔季奇、君特•旺德和阿巴多等等。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克劳迪奥•阿巴多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竟然是他在琉森音乐节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DG唱片公司和Accentus Music联合发行的阿巴多最后的现场录音中,显示这是一张拼接录音——录音日期上标示有“21——26 August, 2013”。但这并不损害对阿巴多的纪念,虽然这看上去有些不完美,但这毕竟是阿巴多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不要太执着为好。

看过一篇文章,是探讨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大意是说,尽管布鲁克纳并没有办法将第四乐章写出来,但是这三个乐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在经历两个乐章的死亡气氛之后,安魂弥撒般的柔版就如同与这个世界告别的轻唱。

据说阿巴多在演出当天身体非常不好,但他对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处理依然是顶尖的。开头八只圆号轻柔的弱奏就已经把我牢牢定住,第一乐章那辉煌的第二主题不禁令我想起宇宿允人,这位日本指挥泰斗在切除了肾脏之后,癌细胞又转移到淋巴,时日无多的他指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中却丝毫没有虚弱状,阿巴多亦是如此。 第二乐章是描述死亡之恐怖。

柔版是最令人沉默无语的部分。乐章开始小九度大跳的激动旋律奠定了整体的气氛。阿巴多在这里的处理如同是圣光照耀一般,强有力且不失温暖的大号发着耀眼的光。在一段弱奏之后,帕西法尔逐渐从光中出现……随后是一段弥撒。渐渐的,最后的安宁终于来临了。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尾声中,大号奏出《第八交响曲》柔板乐章的主要主题,圆号接奏《第七交响曲》开头的琶音,一切归于无声。

一如Georg Tintner说:“在这样感人告别之后,我不想再听到任何声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9#

马勒第一交响曲(阿巴多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

https://v.qq.com/x/page/e0756pnaqk0.html

阿巴多指挥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

https://v.qq.com/x/page/s0166hc5ctn.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

中国音乐家与琉森音乐节: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

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

2003年,阿巴多和琉森音乐节执行艺术总监迈克尔•哈弗里共同创立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

当年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组建了一支精英演奏团,正式宣告乐团的诞生。阿巴多一直执掌该乐团直至201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由里卡尔多•夏伊担任,并在2016年夏季正式出任乐团新音乐总监,他曾两次上演马勒的第八交响曲,从而完成了阿巴多未能完成曲目,延续了阿巴多的事业。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由国际知名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音乐教师以及马勒室内乐团和斯卡拉歌剧院爱乐管弦乐团成员组成。夏伊与他们一起准备三套不同的曲目单,演出之前较少在琉森音乐节上演的音乐家的作品。大部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演出都曾在电视上转播录制,并发行蓝光影碟;这些作品曾荣获法国古典音乐大赏的金音叉奖、BBC音乐杂志奖和国际古典音乐奖。

2017年,他们进行了亚洲巡演,为东京、川崎、京都、首尔和北京的听众带来了高贵、典雅的琉森之声。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

里卡尔多·夏伊

里卡尔多·夏伊自2016年夏起就任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新音乐总监。

夏伊1953年生于米兰,曾在佩鲁贾、罗马与米兰的音乐学院和锡耶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他的指挥家生涯始于其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为克劳迪奥•阿巴多担任助理指挥之时。1980年,夏伊被任命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1988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出任同一职位,并履职超过16年。2005年至2016年间,里卡尔多•夏伊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并在2015年接手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一职。里卡尔多•夏伊经常受邀指挥欧洲各大顶级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在美国,他曾与纽约爱乐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除了在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他还以歌剧指挥家的身份现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皇家歌剧院、苏黎世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以及芝加哥抒情歌剧团与旧金山歌剧团。里卡尔多•夏伊凭借其超过150张唱片的录音作品目录,包揽了诸多奖项,包括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荣获留声机的年度唱片奖。2018年初,他发行了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的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专辑。

里卡尔多•夏伊还曾荣获意大利大长官、大十字骑士称号以及荷兰雄狮骑士勋章。1996年,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授予其荣誉成员身份。2011年,他还被授予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称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4#

里卡尔多·夏伊指挥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5#

里卡尔多·夏伊指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

夏伊与尼尔森·弗赖里合作的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

夏伊与尼尔森·弗赖里合作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8#

里卡尔多·夏伊指挥马勒的交响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

琉森音乐节在中国: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1017/c1013-31405202.html

琉森音乐节在上海:

http://life.china.com.cn/2019-11/05/content_40947435.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0#

拜罗伊特音乐节




(以下内容编写自网络)

德国瓦格纳音乐节是欧洲每年一度的传统古典音乐盛会,是欧洲著名的三大古典音乐节之一。第一届瓦格纳音乐节在1876年8月13日举行,瓦格纳在拜罗伊特上演了他的著名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自此后的100多年来的每年的8~9月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瓦格纳音乐节便定期在德国小城拜罗伊特举办!因此得名。

瓦格纳是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 、《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瓦格纳的乐剧理论对西方音乐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提出首创的“乐剧”理论,将自己的歌剧从题材到具体风格手法与传统的法、意歌剧区分开来,瓦格纳要求他的乐剧像古希腊戏剧那样是诸多艺术综合的艺术品。

1858年,路德维希二世13岁的时候,他的女家庭教师给他讲述了瓦格纳即将完成的歌剧罗恩格林,歌剧内容主要围绕中世纪天鹅骑士罗恩格林的故事,从此路德维希与瓦格纳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情谊,成了瓦格纳最大的歌迷。路德维希即位不久,就将瓦格纳邀请入自己的王宫,国王成了艺术家的赞助者。1876年,路德维希为瓦格纳建造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作为专门演奏瓦格纳歌剧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演出场地。

1876年,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上演,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就此开幕。该音乐节由瓦格纳本人创立,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也由他设计。音乐节至今保留着只上演瓦格纳歌剧作品的传统。瓦格纳的歌剧一般演出中会有两次幕间休息,每次一小时左右,所以音乐节大部分演出都是从下午4点就开演,直到晚上10点方能散场。漫长的演出对观众的欣赏水平和体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即便如此,拜罗伊特音乐节仍受到全世界歌剧迷的追捧。

如今,每年7、8月间举行的专演瓦格纳歌剧的拜罗伊特文化节形成了德国夏季文化演出的一个高潮。届时,德国的政要、经济界大亨、文化界名人以及全世界瓦格纳的爱好者都将聚集在拜罗伊特。文化节为期5至6周,演出30场,最多可售票58000张,但每年欲购票者达50万之众,需提前6个月申请购票。拜罗伊特音乐节是每年一度的全世界的瓦格纳音乐爱好者、古典音乐迷的节日盛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